星期日

【簡介】Cecil Taylor



翻譯自 Cecil TaylorWikipediaAll Music

1929 年 Cecil Taylor (1929~) 出生於紐約,本名是 Cecil Percival Taylor,掐指一算已是年屆八十歲的阿公了。他是美國自由爵士鋼琴家與詩人,其音樂就是對爵士樂的挑戰,表現出大量活力,速度與技巧。

Taylor 製作極端複雜的即興聲音時,常圍繞著音叢 (tone clusters) 和紛亂糾結的多旋律,首次聽他音樂的樂友,會在濃密晦澀與敲擊聲響的音符圍繞下暈頭轉向,難以吸收。與其他鋼琴家之技巧相比,Taylor 的鋼琴聲音較像是敲擊樂器或鼓,也可以說類似於現代樂的表現方式。

Taylor 在母親鼓勵下於五歲學鋼琴,1951-1955 年在紐約音樂學院與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就讀,學習鋼琴與樂理。50 年代初期他加入小型的 R&B 與搖擺風格樂團如 Hot Lips PageJohnny Hodges (1953 年)。

1955 年與高音薩克斯風手 Steve Lacy 共組四重奏樂團,隔年發行首張專輯 Jazz Advance (左圖)。雖然專輯記載著 cd 的發行是 1956 年 9 月,不過根據以往發行紀錄,Jazz Advance 的正確發行應為 1955 年 12 月。

這張專輯在 Blue Note 旗下發行,距今已超過 50 年,可聽出當時 26 歲的 Cecil Taylor,在鋼琴彈奏上頗有 Duke EllingtonThelonious Monk 的架式,與平輩鋼琴手相比較,Taylor 的彈法與和絃顯得前衛許多,根據企鵝評鑑 Cook & Morton 的說法:聽得出來這張後咆勃專輯出槌連連,不過可看出端倪 - 鋼琴手 Cecil Taylor 日後將朝向自由爵士發展。

有一回 Taylor 在 Five Spot 演出受到注目,遂被引薦到紐約 Greenwich Village 表演,同時也在新港爵士音樂節與 Great South Bay 爵士音樂節演奏。1960 年 Cecil Taylor 的自由爵士四重奏因為爭議性太大,他們的表演被暫停,由另一個硬式咆勃爵士樂團 The Connection 取代。

1959 年錄製的專輯 Love for Sale (右圖) 或許是 Cecil Taylor 所有專輯中最奇怪的一張,卻仍能引人注目,先不管唱片封面缺乏品味的設計 - 也許是因為當時他沒有權決定吧 (?)

這張專輯收錄六首歌,前三首 Taylor 與 Dennis Charles (鼓)、Buell Neidlinger (貝斯) 以三重奏形式演奏 Cole Porter 寫的歌 Get Out Of Town, I Love Paris 與同名歌曲 Love For Sale

Cole Porter (1891-1964) 是多產的美國詞曲創作家,其貢獻功不可沒,Louis ArmstrongElla FitzgeraldColeman HawkinsAl HirtCharlie ParkerOscar PetersonFrank SinatraCal TjaderAndy WilliamsDionne Warwick 等巨星均表演過他的作品。不過這麼流行的曲子出現在 Cecil Taylor 專輯中實在罕見,卻也一飽耳福,能夠聽到例如 I Love Paris 的 Cecil Taylor 版本。

後面三首歌均為 Taylor 的作品,樂手陣容加入 Ted Curson (小號) 與 Bill Barron (薩克斯風),成為五重奏。比起 Taylor 其他專輯而言,Love for Sale 容易聆聽許多,其實就是咆勃樂,絕對不是自由爵士。

當前衛樂手彈奏出讓人無法理解的聲音時,常會招致批判,認為那是樂手的基礎功夫不夠紮實,才刻意利用前衛的外衣掩飾短拙;一旦獲得機會聽到這些大師表演充滿愛恨情仇的通俗歌曲時,謠傳立刻不攻自破,讓人更加欽佩,Love for Sale 便是如此罕有。

50 與 60 年代期間,Taylor 的音樂趨於複雜,脫離時下爵士樂形式,雖然錄了幾張評價很高的專輯,例如 Nefertiti the Beautiful One Has Come (1962,左圖)、Unit Structures (1966),與 John Coltrane 合作的 Coltrane Time (1958) / Hard Drivin' Jazz,卻因為叫好不叫座的關係,時常找不到工作。

1961 年起 Taylor 便固定與中音薩克斯風手 Jimmy Lyons 表演及錄音,直到 1986 年 Lyons 往生;另外還有鼓手 Sunny Murray (後來換成 Andrew Cyrille),這個樂團就是大家熟悉的 The Unit,他們如火山爆發般地激發出新音樂型態與對話式演奏。

1962 年錄製的兩張一套黑膠唱片 Nefertiti the Beautiful One Has Come (上圖) 是目前碩果僅存,記錄 Cecil Taylor 樂團於 1962-1965 年的錄音 (除了兩首在 Ingo 廠牌發行的歌),這是 Taylor 樂團在哥本哈根 Cafe Montmartre 表演時所錄製的現場專輯。

參與表演樂手有新加入陣營的中音薩克斯風手 Jimmy Lyons 與自由爵士鼓手 Sunny Murray,專輯所有曲目皆由三重奏所演奏,除了第七首歌 What's New 有高音薩克斯風手 Steve Lacy 炫技般的吹奏,這些無調性與動力十足地歌曲具有相當道地的 Taylor 風格。

同年 Cecil Taylor 獲得 Downbeat 鋼琴新人獎,諷刺的是接下來整個 60 年代 Taylor 幾乎找不到任何表演機會,只好用失業救濟金度過至少五年的時間。1964 年他參加由 Bill Dixon 爵士作曲家工會 (工會成員幾乎都是前衛爵士音樂家) 自助的一系列,名為 October Revolution 的演奏會。

後來他在錄音室專輯發行的陣容裡消失,中斷幾年,1966 年終於又獲得機會在 Blue Note 旗下發行兩張專輯,分別是 Unit Structures (右圖) 與 Conquistador。60 年代是自由爵士樂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 Taylor 高能量無調性質的音樂一直居於領導前鋒,而非僅是其中一份子。

參與 Unit Structures 錄製的七重奏樂團,成員有 Eddie Gale (小號)、Jimmy Lyons (中音薩克斯風)、Ken McIntyre (中音薩克斯風 / 雙簧管 / 低音黑管)、Henry Grimes (貝斯)、Alan Silva (貝斯)、Andrew Cyrille (鼓手)。尤其是鼓手 Andrew Cyrille 電光火石的節奏足以讓人暈眩,在當時的自由爵士樂壇,若以以強烈殘暴的激烈程度而言,確實無人能超越 Cecil Taylor

五個月後 Taylor 同樣在 Blue Note 旗下錄製另一張專輯 Conquistador,這回前衛鋼琴手領導的樂團是六重奏,與 Unit Structures 的樂手陣容相比,小號手換成 Bill Dixon,Ken McIntyre 缺席,其他樂手不變。

歌曲長度方面 Unit Structures 收錄五首歌曲平均長度各超過 10 分鐘;可是 Conquistador 卻令人咋舌僅有兩首歌 (同名歌曲與另一首 With (Exit)),各超過 17 分鐘,cd 版本多收錄 With (Exit) 的 alternative take 版本 (17 分鐘), Jimmy Lyons 展現熱情如火的薩克斯風獨奏,相形之下 Bill Dixon 的小號則顯得反芻思靜。

雖然兩曲冗長卻高潮迭起,驚喜連連,Taylor 在 Blue Note 發行的這兩張專輯震隆耳潰,名垂青史。錄完這張專輯後,除了 Paris Concert,Cecil Taylor 再次中斷錄音室專輯發行,直到 1973 年。

1966 年 11 月發行的專輯 Student Studies 不規則地從其他錄音唱片裡收錄作品,匯集而成.這張專輯的作品並非全然即興演奏,Taylor 為了主題和即興空間編排樂句,堆疊橋段。

他對於短音調的學習與思考,如何運用在能量的爆發,將成為日後音樂創作的表徵,此為專輯名稱之典故。

固定樂團成員 Jimmy Lyons、Alan Silva 和 Andrew Cyrille 促進 Taylor 的無調與不合諧音,事實上 Taylor 常說自己受到 Duke EllingtonBud PowellCharles Mingus 影響,在 Student Studies 裡的作品也有脈絡可循。這群優秀樂手們在音樂本質上開始信賴時間間隔的主張,為作品開拓出全新視野,將於日後創造另一波高峰。

專輯呈現的聲音顯示 Taylor 即興與權威之領導能力,正值創作巔峰,他帶領樂團穿越音波建築的團團迷惑,到達全新迥異領域。

Cecil Taylor 逐漸獲得樂評與樂迷的肯定,沒有演奏會可以表演時,他在大學裡演講 (70 年代 Taylor 曾短期在威斯康辛州的安提阿大學,與紐澤西的 Glassboro 州立大學教書),甚至到白宮為 卡特總統 彈奏,皇天不負苦心人,Taylor 獲得 1973 年古根漢研究基金,有了這筆錢,他成立自己的音樂廠牌 Unit Core。

70 年代初期 Taylor 開始以獨奏方式表演,其中有兩場現場獨奏分別收錄在 IndentSilent Tongues 專輯,受到樂評家忽視和敵意般對待將近 20 年,1973 年 3 月錄製的現場獨奏專輯 Indent (左圖) 終於獲得些許注意,原本在自己的廠牌 Unit Core 旗下發行,1977 年這張專輯移至大廠牌 Arista 旗下的 Freedom 發行時,受到更進一步認可。

Indent 如以往冗長般地收錄三段即興章節,Taylor 對於鋼琴控制技巧,敲擊聲響的範圍與持久力讓人讚嘆不已,其音樂像是詩歌朗誦時的洶湧波濤,散播出來的震撼繞樑三日不絕於耳,封閉者聞之色變,請勿嘗試。

1974 年 7 月 Taylor 在蒙特勒爵士音樂節現場獨奏,錄製成專輯 Silent Tongues,彈奏作品 Silent Tongues 共分為五段樂章,Taylor 此時的音樂理念,簡單解釋就是把鋼琴當成鼓來敲奏,創作出敲擊聲和彷彿來自另一空間的雷聲,表達能量與無調性之概念,啟發聽眾對音樂的創意表現,存留深刻印象。

許多人只停留在『他的音樂很不同』,但是開啟知覺無窮潛能後,音樂可以到達何種境界,無論是對創作者還是聆聽者而言,才是聽覺藝術需要努力的方向。Silent Tongues 是相當經典的現場獨奏專輯,擁有高度評價。

1975 年 Taylor 榮膺 Down Beat 名人堂;除了鋼琴,Taylor 對芭蕾舞和其他舞蹈也有高度興趣,母親在他小時候過世,生前是舞者,也會彈奏鋼琴和小提琴。Taylor 有一次曾說道:我試著透過鋼琴,想營造舞者塑造出跳躍的空間。

1977 與 1979 年 Taylor 與美國現代舞蹈家 Dianne McIntyre (其舞蹈團體為 Sound In Motion) 合作,她們將爵士與詩融入舞蹈;1979 年與俄國芭蕾舞蹈家 Mikhail Baryshnikov、美國芭蕾舞蹈家 Heather Watts 合作,製作與彈奏 12 分鐘芭蕾舞 Tetra Stomp: Eatin' Rain in Space。

特殊的音階、多層次細緻濃密的敲擊鋼琴聲響、不妥協的態度、樂評家的蔑視,讓 Cecil Taylor 成為爭議性話題人物。1978 年錄製的六重奏專輯 Cecil Taylor Unit (左圖),參與樂手有 Jimmy Lyons (中音薩克斯風)、Raphe Malik (小號)、Ramsey Ameen (小提琴)、Sirone (貝斯)、Ronald Shannon Jackson (鼓手)。

專輯如以往冗長般地收錄三段即興章節,IdutSerdab 大約各 15 分鐘,Holiday en Masque 則近乎 30 分鐘。

Idut 就像是學習點彩畫派家筆下的碎點,Serdab 似乎著重於節奏主題,Holiday en Masque 發展出樂團語言,及綿長彎曲的張力。Taylor 與 Lyons 到這張專輯為止已固定合作 17 年,在即興對話方面培養出心靈感應般之默契,該樂團最令人驚訝的部分,在於透過悖離潮流的創新,延伸塑造成桀傲不馴的自由樂派風格,竟如此扣人心弦。

1981 年錄製的專輯 Garden (右圖) 是兩張一套的黑膠唱片,cd 分為 vol.1vol.2。這張專輯有兩個重點,第一是 Taylor 使用蓓森朵芙 (Bosendorfer) 名琴彈奏,音質方面好得無化可說,反覆無常的聲響與敏感的音色均聽得一清二楚。

其二是 vol.2 將 - 廉價的藍調小酒吧、日本雅樂、歌舞伎町、芭蕾舞劇院 - 這些場所的音樂吸收融合,透過自我演奏方式,呈現出熱情磅礡,時而猛烈衝擊,時而有計畫地黏附在微末枝節,彷彿像舞者般穿梭在音叢的每個角落,Stepping on Stars 就像內心藏著鋼琴手 Jelly Roll Morton,伴隨舞蹈家 Merce Cunningham 對地吸引力的挑戰;或是日本舞蹈家 田中泯 對時空迥新的詮釋。

Driver Says 讓人以為是創新的 Duke Ellington 遇上俄羅斯舞者 Mikhail Baryshnikov 與紐約芭蕾舞編舞家 George Balanchine,顯示 Taylor 此時期受到舞蹈影響頗鉅,並表現在創作中,觀看他現場彈奏時的肢體語言,就會有所感。

以下影片取自加拿大紀錄片導演 Ron Mann 於 1981 年的作品 Imagine the Sound,這部影片在探討 Taylor 的詩、音樂和舞蹈。


1986 年合作 25 年的音樂夥伴 Jimmy Lyons 罹患肺癌辭世,Cecil Taylor 出現更多獨奏作品,如 For Olim (1986)、Erzulie Maketh Scent (1988)、The Tree of Life (1991) 與 In Willisau (2002)。

1988 年 7 月,Taylor 在柏林停留一個月行程的倒數第二天,錄製現場獨奏專輯 Erzulie Maketh Scent,是 Taylor 最滿意的現場獨奏錄音之一。同名歌曲 Erzulie Maketh Scent 超過 72 分鐘,分成三個樂章,外加兩首一分鐘的俏皮『歌曲』(因為他的曲子都落落長,超過大家對於歌曲長度的定義),Taylor 很少將逗趣幽默注入作品,Erzulie Maketh Scent 因此而珍貴。

除了對爵士樂豐富涉獵,加上累積多采多姿的表演經驗,透過和聲,對位,自由爵士先鋒的大師風範,在彈奏過程展露無遺。Erzulie Maketh Scent 魔法般的音樂讓人不解,並非透過精算、編排等方式計畫聲音強度、情感抒發的張力,就可達到如此境界。雖然一如往常地 Taylor 還是把鋼琴當成鼓來敲擊,但是鍵盤發出靈巧跳躍的聲響,天外飛來一筆的創意,不僅讓人嘖嘖稱奇,更想要一探究竟。

每個 Erzulie 章節皆從系統分明之性質出發,會帶領聽眾到什麼地方,或許連 Taylor 都不確定,不過他倒是在這個概念當下玩得不亦樂乎,11 至 12 個和絃在驚人速度彈奏下出現獨特美學。

Erzulie Maketh Scent 的第三樂章在掌聲中結束,Taylor 方興未艾,立即又彈奏一分半鐘短曲 Water,這首歌擁有 Fats Waller 的 boogie-woogie 般味道,無獨有偶最後再增加一分鐘曲子 Stone,為獨奏會畫下句點,Erzulie Maketh Scent 成為 80 年代 Cecil Taylor 最具代表性的現場獨奏專輯之一。

同樣在這場柏林巡迴,Cecil Taylor 與英國自由爵士鼓手 Tony Oxley 的現場二重奏也錄製成專輯 Leaf Palm Hand,與 Erzulie Maketh Scent 一樣在德國自由爵士廠牌 FMP (Free Music Production) 旗下發行。

80 年代 Tony Oxley 與 Taylor 常搭檔表演,他們有兩個共同點:
第一:兩人都是以激烈方式做為表演藝術之樂手。
第二:兩人均透過敲擊樂器方式呈現音樂。

總體來說,Leaf Palm Hand 是一張自由爵士敲擊二重奏,不是一般觀念,以為會聽到美美的鋼琴旋律與緩慢規律的鼓節奏。請試聽第一首曲 Stylobate 1 便可明瞭,Taylor 與 Oxley 就像是戰場前線並肩作戰的砲擊手,兩人交叉掩護爆發出驚人火花,樂聲隆隆把聽眾炸得頭昏眼花,一小時猛烈攻勢彷彿置身槍林彈雨,喜歡刺激重鹹的聽眾一定會大呼過癮。

雖然說得口沫橫飛,不過 Leaf Palm Hand 也是 Cecil Taylor 最具旋律性的專輯之一,請試聽第三首 Chimes 與最後一首 The Old Canal,如此優柔旋律出現在 Taylor 專輯中可謂稀矣。

為期一個月的柏林巡迴灌錄一系列錄音,在德國廠牌 FMP 發行,數量龐大 (超過 10 張)。其中有些錄音讓人驚聲連連,有極少數可以直接跳過,但是有些出類拔萃的高評價作品,讓 Cecil Taylor 再次以藝術家之尊受世人敬重,近乎到達音樂事業頂峰。

他與南非鼓手 Louis Moholo 合作的專輯 Remembrance 就是這些音樂藝術品之一:二重奏擦出的新火花無法用任何音樂標籤辨識或取代,Taylor 靈巧的和音、急速彈奏法創造出色彩繽紛的形式、使用對位法在重複性質的音域產生綿長的連續音;Moholo 不僅是伴奏者,本身就是節奏,就像南非透過天地萬物精雕細琢蘊育而生的雕塑,他知道節奏不只是脈動 - 也會歌唱。

於是 Taylor 的鋼琴在相互傳遞之間發生作用,亦開始共鳴起舞,這是一張不凡的錄音作品,在聽覺角度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啟發。

柏林巡迴之錄音,多以二重奏或三重奏的形式表演,與 Cecil Taylor 同台演奏的樂手包括 Tony OxleyDerek BaileyEvan ParkerHan BenninkTristan HonsingerLouis MoholoPaul Lovens 等,這一系列錄音在 Taylor 音樂生涯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

Taylor 亦是有才華的詩人,受到美國詩人 Robert DuncanCharles OlsonAmiri Baraka 影響,通常將自己創作的詩融入鋼琴彈奏,詩的內容也常在唱片內頁或小冊子中出現,1987 年由 Leo 唱片發行的專輯 Chinampas, Taylor 在無伴奏情形 (只有定音鼓、排鐘與少許的敲擊聲) 下吟誦自己的詩詞創作。

Chinampas 是阿芝特克語,中文意思是『漂浮的花園』,指的是任何事都會變動,任何事都有關聯,而語言 - 若能無限延伸 - 就會產生包容力量.他的語言並非不加思索,其句法結構運用明顯來自西方世界,但是吟誦方式,例如口吃和透過語法的滑音,也就是美國詩人 Charles Olson 所稱之的 field of language - 隨著詩人呼吸長短延伸出詩句行數。

Taylor 的詩從巴比倫、埃及出發,同時兼具西方文化語言,吟誦時發出的呻吟、悲嘆、唧喳聲、格格笑,就像字、詞、或是節奏對於詩的點綴,容易抓住聽者注意,也可以讓人安心入眠。

90 年代初期 Cecil Taylor 與 William Parker (貝斯)、Tony Oxley (鼓) 共組名為 The Feel 的自由爵士三重奏,錄製專輯 Celebrated Blazons (1990)、Looking (The Feel Trio) (1989),與 10 張一套的 cd 套裝 2 T's for a Lovely T

Looking [Berlin Version]: The Feel Trio 專輯錄製時間是 1989 年夏天,恰巧與 Cecil Taylor 的柏林巡迴相隔一年,錄音完過一個禮拜,柏林圍牆就拆除了。

過去幾年 The Feel Trio 成員偶爾有過合作經驗,加上彼此嫻熟精湛的技巧,讓三重奏錄音產生更多音樂連結,不僅有如同 Fats WallerDuke EllingtonBud PowellThelonious Monk 這些前衛鋼琴前輩附身,還可隱約感受到 PendereckiLutoslawskiStravinsky 的現代樂風格。

1961 年 Cecil Taylor 與 Jimmy LyonsSunny Murray (後來換成 Andrew Cyrille) 共組 The Unit 三重奏,1986 年 Jimmy Lyons 往生後 Taylor 大多以獨奏方式表演,三年後再組 The Feel 三重奏,雖然與第一個三重奏成軍時間相去已過 28 年,但是兩者要傳達新聲音的理念精神持續不變,這份執著難能可貴。

The Feel 三重奏的音樂到底是來自天堂的天籟之音,還是地獄裡的魔音穿腦,聽眾們自有評斷。有貝斯手 William Parker 可依靠,Taylor 得以透過鋼琴節奏發揮獨樹一格的音樂動力、色彩與組織,他的顫音、殘暴和絃、悲啼和訴怨,都是構成音樂的元素之一。

Celebrated Blazons 於 1990 年在柏林 FMP 唱片旗下錄製,The Feel 三重奏只錄了一首曲子,長達 56 分鐘的即興演奏。在歌曲行進過程嘗試探勘突破和挑戰,不出所料,Taylor 率先離開遊戲規則,魯莽地開始惡作劇搞笑,Parker 沒有回應,幾番雷霆過後急轉驟下,Taylor 潛入海平線,靜謐而深邃,Oxley 斜風徐行,穿林打葉,直到 Taylor 決定拿起調色盤,在天空的畫布揮毫墨灑千峰雨,瞬時風起雲湧,彷彿四季交替,生生不息.隨著時光奔逝,物換星移,雲淡風也清,萬籟漸俱寂。

如專輯封面呈現,留下的,是岩石樹幹上,古老歲月的刻痕。

1990 年 Cecil Taylor 獲得 NEA Jazz Master 獎1991 年 獲得 麥克阿瑟獎助金,解決困擾許久的財務危機。同年他沒有獲得 林肯中心 舉辦爵士音樂會的表演機會,因為該藝術總監認為 Taylor 的音樂未符合爵士樂定義,於是他租下裡面的 Alice Tully Hall,自己舉行一場鋼琴獨奏會,得到大眾喝采。1991 年 10 月 Taylor 在三蕃市與管絃樂團合作,舉行現場演奏會。

Cecil Taylor 近幾十年的專輯大部分都在歐洲廠牌發行,除了 1999 年 3 月出人意料在 Verve / Gitanes 廠牌發行專輯 Momentum Space,從參與錄製的三重奏名單來看 (Dewey Redman - 次中音薩克斯風;Cecil Taylor - 鋼琴;Elvin Jones - 鼓手),內容應該會很特別。

Taylor 已在自由爵士樂壇冒險逾一甲子,雖然少與明星樂手組合夢幻樂團,不過從早期與 Art Ensemble of Chicago 相遇激發的創意觀察,重點不在於他們的中途邂逅,而是 Taylor 作風影響這些樂手甚鉅。

Dewey Redman 於 1968-1972 年參與 Ornette Coleman 樂團,1971-1976 年參與 Keith Jarrett 四重奏樂團,擁有高知名度;Elvin Jones 待過 Charles MingusBud PowellMiles Davis 等大師的樂團;無論如何,Dewey RedmanElvin Jones 均未曾與 Taylor 合作,Momentum Space 也不是每首歌都有三人的共同演奏。七首歌曲分別來自三位樂手的創作,Taylor 與 Redman 各貢獻三首,Jones 的歌 Bekei 由自己獨奏。

事實上若沒有 Taylor 參與,感覺或許會更佳。可能是過度期望的關係,導致 Momentum Space 沒有達到樂迷預期標準,三位樂手沒有太傑出地表現,這張專輯身價平平。

1999 年受 美國國會圖書館 所託,Taylor 與紐約爵士小提琴家 Mat Maneri 錄製二重奏專輯 Algonquin,內容共分為四個樂章,由 Taylor 譜曲,但唱片封套說明文字卻寫著:Taylor 的樂譜具有特質 - 由單一音符為成圓柱、符號與潦草的聲音讓人聯想起攻擊、轉變.. 等 - 讓人百思不解..

Mat Maneri 花了一天時間弄懂 Taylor 樂譜中關於小提琴的表現方式,結果是可預期的 - 四個樂章均透過音樂想像的素描概念即興演奏,呈現出不凡作品。第一樂章 Maneri 優雅的小提琴是兩者聲音保持平衡的關鍵,且明顯產生豐富音調,相互影響下衍生出幾段美好地溫暖片刻,Maneri 第二樂章 的獨奏雖然聽似輕鬆寫意,卻生動描繪出 Taylor 的音樂構想,十分具有吸引力。

第三樂章 輪到 Taylor,其獨奏亦在聽眾心中留下印象,第四樂章 演奏強度大於第一樂章,完美的結束令樂迷回味無窮。

2000 年後,邁入 70 歲的 Cecil Taylor 依然有少許專輯發行,在世界各地現場出,彈奏他最愛的 Bosendorfer - 比其他鋼琴多了九個超低音琴鍵,2006 年發行的 All the Notes 紀錄片DVD,導演 Chris Felver 深入 Taylor 位於布魯克林的工作室和住處,近距離紀錄這位爵士怪傑。

透過拍攝 Taylor 發表對於人生、藝術和音樂的宣言,還有兒時記憶、教書過程、在後台訪問老友 Mal Waldron 等內容。

訪談中 Taylor 坦承自幼喜歡 Judy Garland 的歌,曾穿著長睡衣、羊毛帽模仿 Gloria Swanson 在電影《日落大道》的裝扮 (Taylor 是公開的同性戀者);而他的音樂理論來自深思熟慮的邏輯,一個早年發生在 Taylor 的畫面,他注視著一本建築學書籍,滔滔不絕闡述著鋼琴技巧之不同程度,就好比是橫跨不同河流的橋樑結構。

Cecil Taylor 在網站中寫下這段話:Practice, to be studious at the instrument, as well as looking at a bridge, or dancing, or writing a poem, or reading, or attempting to make your home more beautiful. What goes into an improvisation is what goes into one's preparation, then allowing the prepared senses to execute at the highest level devoid of psychological or logical interference. You ask, without logic, where does the form come from? It seems something that may be forgotten is that as we begin our day and proceed through it there is a form in existence that we create out of, that the day and night itself is for. And what we choose to vary in the daily routine provides in itself the fresh building blocks to construct a living form which is easily translated into a specific act of making a musical composition.

大意是說即興演奏來自於平時不斷地練習,勤勉用功,即興就會渾然天成;關於精湛老練的鋼琴技藝,有一回他也說:technique is a weapon to do whatever must be done.可見大師還是老話一句 - 樂自心中來。

大部分藝術家獲得成功後,不是活在當年勇,就是選擇歸於平淡,Taylor 卻汲汲營營繼續開闢藝術新疆界,大力挑戰聽眾耐力的同時,也賦予新聲音不凡的意義。

星期五

【簡介】Dj Rolando



翻譯自 DiscogsAll Music

1970 年 11 月 Dj Rolando 出生於底特律西南方的墨西哥眷村,本名是 Rolando Ray Rocha,受到祖國拉丁文化影響,他的電音創作有明顯地拉丁元素。在音樂家父親鼓勵之下,Dj Rolando 自幼便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他的 hip-hop 與 freestyle 混音在村裡頗受好評。

後來他聽到 Jeff Mills 早期使用化名 The Wizard 發行的音樂,大受影響之餘開始積極鑽研 techno 音樂。透過朋友幫忙介紹,他認識底特律歷史最久的 techno 廠牌 Underground Resistance 的老闆 Mike Banks,隨後便加入該廠牌成為旗下成員,發行 Aztec Mystic (1997 年,下圖左) 與 Aztlan (1998 年,下圖右) 兩張 ep。



雖然 Dj Rolando 是 UR 後期成員,但是一次又一次跟隨廠牌團隊出國巡迴表演下,逐漸在國際間的 techno 樂壇傳出口碑。除了 Dj Rolando,其化名還有 Aztec Mystic 與 Rolando Rocha。

1999 年在 Underground Resistance 旗下發行的 Knights Of The Jaguar EP (中譯:美洲虎騎士) 在英國電台與 clubs 一夕間爆紅,再由歐洲紅回美國.這首歌曲融合拉丁節奏風格與底特律電音悲傷的弦樂元素,擄獲所有 DJs 與舞客的耳朵和雙腳,大家一邊深受感動痛哭流涕之際還一邊興奮尖叫,狂舞到深夜。

Dj Rolando - Jaguar (Music Video)


根據資料顯示 Knights Of The Jaguar EP (左圖) 也是 Underground Resistance 有史以來銷售最佳的唱片,不但能在 DJs 的唱片箱裡輕易找到,就連不是 DJ 的樂迷也是人手一張,甚至引來唱片業巨人 Sony 德國公司的抄襲,想要另外以 Trance 的風格形式發行圖利,同時 BMG 唱片也有此意,靜觀其變。

Underground Resistance 以小蝦米之姿槓上大鯨魚,他們聯合唱片行、techno 衛道人士和世界各地的 underground DJs 一起抵制這張仿冒唱片的發行,推行拒買運動.當時鬧得沸沸揚揚,每天在網路上都有人發表評論,Knights Of The Jaguar 的知名度更是驚天動地,一發不可收拾。

最後 Sony 唱片懸崖勒馬,暫停仿冒唱片的發行。抗戰勝利後,2000 年 UR 發行 Revenge of the Jaguar: The Mixes (中譯:美洲虎的反擊 - 下圖左) 以玆慶祝,邀請 Jeff MillsOctave One 與 UR 的老闆 Mike Banks 共襄盛舉,為此經典曲子操刀混音。



1999 年 7 月在 UR 發行的 mix cd - The Aztec Mystic Mix (上圖右) 也是 Dj Rolando 的力作之一,這張 mix cd 幾乎把 UR 旗下的經典歌曲都串在一起了,而且開場曲就是大名鼎鼎的 Knights Of The Jaguar,讓人很難不去注意。

有別於 Juan Atkins 的古早味與 Jeff Mills 的太空外星風格,The Aztec Mystic Mix 具有豐富的旋律易於聆聽,可聽可跳,再者有這麼多 UR 經典歌曲的加持,這張 mix 不紅也難,對於熟悉 UR 廠牌的朋友可透過此 mix cd 回味無窮,不熟的朋友可藉此入門,一舉數得。

受到 Knights Of The Jaguar 啟發, 2002 年 Dj Rolando、Gerald Mitchell 與 Mike Banks 成立名為 Los Hermanos 的廠牌,翻譯成英文的意思是 The Brothers,旨在將底特律 techno 的 funk 與 soul 元素加入拉丁風格,並打破 house 與 techno 的疆界,發展出更新的電音形式,可惜 2005 年後便暫停發行。

星期三

【簡介】Big Bill Broonzy



翻譯自 Big Bill BroonzyWikipediaAll Music

Big Bill Broonzy (1893 或 1898-1958) 是一位多產的美國藍調作曲家、吉他手和歌手,一生錄製超過 350 首歌,藍調生涯裡曾與 Pete SeegerSonny TerryBrownie McGheeLeadbelly 等歌手一起錄音,受到 Broonzy 影響的歌手有 Muddy WatersMemphis SlimRay Davies 等。

Big Bill Broonzy 原名是 William Lee Conley Broonzy,1893 或是 1898 年 (正確年份不詳) 6 月生於美國密西西比州的 Scott County,Broonzy 認為自己的出生年份是 1893 年,不過卻另有資料顯示他有一位雙胞胎姊妹,生日是 1898 年 6 月 26 日。當年黑人男性為了提早找到工作或從軍,幾乎都虛增歲數謊報年齡,因此 Broonzy 的說法便顯得可疑。根據 1930 年的人口調查資料,卻又顯示 Broonzy 的出生年份是 1901 年 (下文補敘)。

Broonzy 的父親 Frank Broonzy 與母親 Mittie Belcher 均從事奴役,他有 6 個兄弟姊妹,舅舅 Jerry Belcher 教他拉小提琴,後來他們搬到阿肯色州的 Pine Bluff,Broonzy 一邊在農場做工,一邊在教會拉小提琴,當時才 10 歲,後來他也在當地派對和野餐聚會裡演奏小提琴賺取外快,1912-1917 年他在 Pine Bluff 擔任流動傳道士,1918-1919 年加入美國軍隊。

退伍後回到阿肯色州,他繼續在 clubs 裡表演,1924 年 Broonzy 離開密西西比來到芝加哥,遇到 Papa Charlie Jackson,有時候他會拉小提琴與 Papa Charlie Jackson (班究吉他 / 夏威夷四弦琴) 搭檔,後來又從 Papa Charlie Jackson 身上學會吉他,1927 年 Broonzy 自彈自唱在廠牌 Paramount 旗下錄製首張唱片,並依此形式持續下去。

1930 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當時他住在芝加哥,職業是鑄工,登記姓名是 Willie Lee Broonsey,年齡是 28 歲,與 25 歲的妻子 Annie,六歲的兒子 Ellis 住在一起。

1991-1992 年 Document 唱片公司發行名為 Complete Recorded Works 的 Big Bill Broonzy 精選系列,共有 11 張,收錄 Broonzy 戰前歌曲 (包括 1927-1942年的錄音)。

Vol. 1 (1927-1932) (左圖) 前 4 首歌收錄 Broonzy 最早錄音 (1927-1928),包括 Big Bill BluesStarvation Blues,當時他與吉他手 John Thomas 搭檔,風格逐漸成型;接下來 15 首紀錄 Broonzy 於 1930-1931 年的錄音,那時他的藝名是 Sammy Sampson 或 Big Bill Johnson;最後 7 首歌則是 1932 年的錄音。

Vol .1 (1927-1932) 收錄同一首歌 Big Bill Blues 的兩個不同版本 (1928 年1932 年) 可聽出 Broonzy 由鄉村藍調琢磨出 Hokum (藍調的一種曲風,以輕鬆幽默方式在歌詞裡開黃腔或開玩笑,節奏輕快) 風格的平穩實力和技巧,距今 80 年的歌曲,著重的價值已昇華為藝術與保存層面了。

同時期左右 Yazoo 唱片也發行名為 The Young Big Bill Broonzy (1928-1935) 的精選 (右圖),展現 Broonzy 在 30 年代優異的吉他技巧,從 12-bar, 輕快滑稽的彈法,與鋼琴的二重奏,一直到 Flatpicking 等。

尤其是 Flatpicking 技法其速度之快,常讓觀眾眼花撩亂,例如第 7 首 I Can't Be Satisfied (Frank Brasswell 擔任第二吉他手) 與經典的 How You Want It Done?,Broonzy 很喜歡使用 C 調彈奏 (樂手通常在搞笑或營造幽默氣氛時使用),Skoodle Do Do 一曲即說明 Broonzy 在吉他彈奏上不因循舊制。

除了 Frank Brasswell;Broonzy 也和 Steel Smith (六弦班究琴)、Georgia Tom Dorsey (鋼琴手) 合作過許多歌曲。Yazoo 同時又不可思議地發行另一張同質性精選輯 Do That Guitar Rag (1928-1935),這兩張精選均擁有極高評價。

1930 年代 Broonzy 與藍調女歌手 Memphis Minnie (1897-1973) 巡迴,約莫 1936 年,他成為首批使用小型樂團的藍調歌手,樂團的樂器包括一種叫做 traps 的鼓、貝斯與一些旋律性的樂器如管樂器或口琴,其黑膠唱片以 Big Bill and his Chicago Five 的名字發行。

此時期 Broonzy 在 ARC (American Record Corporation) 唱片公司旗下廠牌錄音 (如 Melotone、 Perfect) 1939 年 CBS 合併 ARC,於是 Broonzy 又出現在旗下的廠牌 Vocalion (後來的 Okeh), Okeh 被哥倫比亞唱片收購後,Broonzy 的錄音發行也隨之轉移戰場,此時與他合作的樂手有 Bumble Bee SlimJohn Lee (Sonny Boy) Williamson

1990 年哥倫比亞唱片發行精選輯 Good Time Tonight (左圖) 不容小覷,樂迷們千萬不能擦身而過,與 Broonzy 合作的樂手有 Blind John Davis 和 Joshua Altheimer,內容橫跨整個 30 年代 (1930-1940 年)。

這裡收錄的歌曲分別從 Vocalion、ARC 與 Columbia 三個廠牌蒸餾出來,音質也優良許多,感覺上是現代的錄音配上復古風情的懷舊歌曲,不會聽到前述精選輯裡黑膠唱片炒豆子的聲音,all music 評鑑滿分。

1938 年爵士 promoter 兼製作人 John Hammond, Sr. 想了一個音樂會的點子,叫做 From Spirituals to Swing,旨在於將非裔美國人的音樂如福音、藍調與爵士連接起來,帶到這個音樂會上呈現給觀眾.幾個月前白人爵士樂手 Benny Goodman 才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演完畢,於是 Hammond 計畫著這個節目也要在同一個地方舉辦。

不料申請時卻遭到『白人與黑人不能同台演出』為理由的反對,Hammond 便透過紐約一家左派報紙報導,消息曝光後音樂會才通過阻撓順利進行,第一場表演的樂團是 Count Basie Orchestra,時間是 1938 年 12 月 23 日,Broonzy 也是參與節目的主秀之一,當時他的藝名是 Big Bill 或 Willie Broonzy (後來才改為 Big Bill Broonzy),以下是節目介紹他的文字:

...the best-selling blues singer on Vocalion's 'race' records, which is the musical trade designation for American Negro music that is so good that only the Negro people can be expected to buy it.

其實音樂會原本要邀請的樂手是 Robert Johnson,不過他在 8 月時意外被謀殺了,John Hammond, Sr. 在表演名單確定前一周才知道這項消息,立刻找 Big Bill Broonzy 來代替 Robert Johnson,根據 John Sebastian 的說法,Broonzy 答應後立刻買了新鞋,搭乘巴士到紐約參與音樂會。他唱一首歌叫 It Was Just a Dream,與鋼琴手 Albert Ammons 搭檔表演,台下觀眾笑得東倒西歪,因為歌詞是這麼寫的:

Dreamed I was in the White House, sittin' in the president's chair.
(我夢到身處白宮,坐在總統的椅子。)
I dreamed he's shaking my hand, said "Bill, I'm glad you're here".
(他跟我握手,說:比爾,真高興你來了。)
But that was just a dream. What a dream I had on my mind.
(但那只是一場夢。這是什麼夢呀。)
And when I woke up, not a chair could I find
(當我起床時,什麼椅子也沒有。)

Count Basie 樂團的小號手 Harry "Sweets" Edison 也在音樂會現場,他回憶道:『觀眾的反應太棒了,以至於謝幕時幕簾雖然放下來,Broonzy 卻又被拉回幕前。或許沒意識到自己還要表演下半場,他竟然離開卡內基音樂廳,又搭著巴士回家了。』

姑且不論這個說法的真實性,隔年音樂會如期於耶誕節前夕舉行,Bill 仍舊沒有缺席,依然與 Albert Ammons 搭檔,表演了 Done Got WiseLouis, Louis Blues 兩首歌。

同年 Broonzy 與 Benny GoodmanLouis Armstrong 一同出現在 George Seldes 的電影 Swingin' the Dream。

為了添補收入,Big Bill Broonzy 兼職許多工作,如火車柵欄員、廚師、鑄工和工頭,40 年代初期他與 Lil Green 的旅行劇團在南區街頭流動表演,1992 年 Document 廠牌發行的精選 Complete Recorded Works, Vol. 11 (1940-1942) (右圖) 是該系列 (11 張) 的最後一張,紀錄 Big Bill Broonzy 在 1941-1942 年間與鋼琴手 Memphis Slim、Horace Malcolm 與 Blind John Davis 的錄音,洗衣板手 (洗衣機發明後,洗衣板就逐漸被拿來當作音樂工具使用) Washboard Sam (與 Broonzy 有一半血緣關係的兄弟),還有與口琴手 Jazz Gillum 錄製的經典歌曲 Key To the Highway (Broonzy 的代表歌曲之一),此外如 All By Myself (Broonzy 的代表歌曲之二)、Sweet Honey BeeWhen I Been Drinking 都是 Broonzy 迷耳熟能詳的歌曲,雖然僅收錄兩年的歌曲 (嚴格來說只有一年半,因為是 1940 年 12 月到 1942 年 3 月) 卻也多達 25 首,足見其多產之實力。

為了向唱片公司施壓,使其支付更多版稅給詞曲創作人,美國音樂家協會 (American Federation of Musicians 簡寫 AFM) 曾於 1942-43 年與 1948 年率眾罷工兩次,1948 年第二次罷工結束後,Mercury 唱片公司與 Broonzy 簽約, 1951 年他錄製一拖拉庫的唱片後,又回復到自彈自唱的藍調民謠風格,在歐洲四處巡迴與錄音。

1955 年透過 Big Bill Broonzy 口述,丹麥作家 Yannick Bruynoghe 撰寫,講述 Broonzy 一生的傳記書 Big Bill Blues 出版發行。

雖然他已經成為響噹噹的芝加哥藍調歌手,1942 年初即投入插電的樂器表演,不過新粉絲們,包括許多白人小孩,仍希望欣賞他早期不插電的空心吉他,自彈自唱模式的古早味老歌曲。



為了不負歌迷殷殷期盼,1956 年 Broonzy 回到芝加哥用精采的表演回饋歌迷,在廠牌 Chess、 Columbia 與 Folkways 旗下錄音,和 Blind John DavisPete Seeger 等樂手合作。這裡 有一段 1956 年 Big Bill Broonzy 在比利時表演的影片,歌名是 Low Light & Blue Smoke,彌足珍貴!

1996 年 Ryko 唱片公司重新發行專輯 Treat Me Right (左圖),紀錄 Broonzy 於 50 年代灌製的歌曲,包含一些標準曲如 Baby Please Don't GoSee See Rider、甚至 Sixteen Tons

Broonzy 在第四首歌 St. Louis Blues 裡的彈奏,應該成為吉他課程的教材之一,第一首歌 Ridin' On Down 冷面笑匠的說唱風格讓人感到喜不自禁,第五首歌 In The Evening 連咳嗽聲都錄進來了,顯然不專業,不過對於 Broonzy 這樣的大師而言,製作一張好專輯早已不需要仰賴昂貴的麥克風和錄音設備,輕鬆的節奏、愉快的心情、自然的親和力,彷彿他就坐在家中客廳彈彈唱唱,其他的一切皆是多餘。

重點是這張專輯在國內外均以中價位發行,對於荷包緊縮的樂迷而言機會難得。

1956 年 Broonzy 已年屆 60,身體狀況不佳情況下,仍站上舞台發光發熱,1957 年 Broonzy 因為喉癌整年都在醫院進出,隔年 8 月病逝,葬在伊利諾 Blue Island 的林肯墓園。

為了向他致敬,Eric Clapton 為首的藍調搖滾樂團 Derek and the Dominos 將 Key to the Highway 這首歌重新翻唱,收錄在 1970 年發行的滾石評鑑的前 120 張專輯 Layla and Other Assorted Love Songs 中。

1980 年 Big Bill Broonzy 授勳進入 藍調名人堂

星期四

【簡介】Albert Ayler



翻譯自 Albert Ayler , All Music

Albert Ayler 是自由爵士的巨擘之一,也是具有爭議性的人物.聽過他的薩克斯風 (次中音 / 中音) 演奏後,餘音嬝繞不絕而耳.

1936 年 Albert Ayler (1936-1970) 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 Cleveland,父親 Edward 會演奏小提琴與次中音薩克斯風,有幾分像似 Dexter Gordon. Albert 幼年時父親鼓勵他投入音樂,教導他學習中音薩克斯風,後來在當地音樂學校唸書,接著就讀 John Adams 高中,當時 Albert 學會吹奏雙簧管.

1951 年, 15 歲的 Albert 首次加入 Lloyd Pearson 的樂團 Counts of Rhythm,透過樂團與 Little Walter 一起工作,後來的兩個暑假他都跟隨這個 R&B 樂團到處表演, 1954 年 Albert 高中畢業在當地大學就學,但是到了 1956 年,因為缺錢的關係,他決定輟學加入軍隊,雖然如此卻沒有中斷音樂上的練習,在軍樂隊裡一天演奏 7 個鐘頭,再與其他音樂夥伴練習. 1959 年部隊移師到法國 2 年, 1961 年 Albert 退伍,在加州待了一陣子,又回到家鄉 Cleveland.

25 歲的 Albert Ayler 開始發展出自由爵士風格,生澀難懂的音樂自然找不到任何表演的工作機會, 1962 年初他返回歐洲移居瑞典,首次錄製唱片但沒有大量發行,隨後遇到正在和 Sonny Rollins 巡迴的 小號手 Don Cherry,日後一起合作灌錄了 4 張專輯.

同年 12 月, Albert 在斯德哥爾摩看到 Cecil Taylor 樂團的表演,便毛遂自薦希望可以加入他們,經同意後他們到丹麥演出,並於 1963 年 1 月錄製 Albert Ayler 正式的首張專輯 My Name Is Albert Ayler, 第一個曲目 由 Albert 輕聲細語的自我介紹,讓聽者毛骨悚然.並不是因為他已經死了,而是這個聲音太冷靜,太年輕,而且還遲疑卻清晰地說 : 我的薩克斯風聲音獨一無二.參與專輯錄音的皆為當地樂手,包括年僅 16 歲的 Scandinavia 貝斯手 Niels-Henning Orsted Pedersen.

Albert 在第二首歌 Bye Bye Blackbird 裡使用高音薩克斯風,不知道是他故意的,還是伴奏樂手怎麼回事,這首歌與他平常吹奏的版本很不同. Albert 在其他的歌曲均使用次中音薩克斯風,包括 Summertime, Billie's Bounce, On Green Dolphin StreetC.T..

這張專輯最大的缺點,就是伴奏樂團無法提供 Albert Ayler 需要的自由爵士,無論歌曲如何進行,伴奏樂團就是一直演奏著咆勃樂,使互動與搭配間變得很奇怪.整體來說,這是一張獨奏樂手搭錯另一張專輯的樂團,雖然如此 Summertime 卻仍具有深不可測的美.

他回到美國住在紐約,繼續與 Cecil Taylor 表演,直到沒工作 (也沒錢) 為止,只好返回老家.金錢一直是Albert Ayler 最大的問題,他伸手跟父母要錢, John Coltrane 也在這方面幫了他不少.有了錢又回到紐約, 1963 年 12 月左右 Albert 在 Ornette Coleman 家裡伴奏, 1964 年 1 月,他娶 Arlene Benton 為妻.

一個月後丹麥廠牌 Debut 唱片要在紐約錄音, Albert Ayler 便在旗下錄製了專輯 Witches and Devils,也就是所謂的 Spirits (右圖),這張專輯在當時不討喜,到了 Albert 死後才發行.

接著他與 Gary Peacock (貝斯), Sunny Murray (鼓) 組了三重奏樂團,錄製現場專輯 Prophecy (左圖),這是 Albert 首次在 Bernard Stollman 的爵士廠牌 ESP 旗下的錄音,不過再一次的,這張專輯同樣遭受死後發行的命運,錄音完畢就馬上被鎖在抽屜裡,可見得 Albert Ayler 的音樂真正不被當時唱片公司看好.

Prophecy 收錄 Albert 名曲 Ghost 的兩個變奏版本,其他歌曲 Spirits, WizardProphecy 也相繼成為經典.他在演奏中注入大量即興創作,其 ESP 的系列錄音則充滿前衛與實驗,提供聽者十足的探勘空間.

相同的樂手陣容於同年 7 月錄製了錄音專輯 Spiritual Unity.與 Prophecy 幾乎擁有相同的曲目,相異之處在於前者 (Prophecy) 是現場錄音,後者是錄音室錄音 ; 後者的歌曲較前者精簡 ; 兩張專輯的評價與命運也大不相同, Spiritual Unity 成為 Albert Ayler 最為人知的經典專輯,也是所有專輯中評價最高,將他推向自由爵士巨擘的最大功臣.

經歷過幾次的樂團搭檔, Albert 遇上默契投合的樂手 Gary Peacock (貝斯) 與 Sunny Murray (鼓),優異的技巧與即興互動下, Albert 的特殊美學得以蒸餾,呈現出超凡成績,專輯裡歌曲的命名皆與宗教相關,透過 Albert 薩克斯風的表現 - 尖叫,悲鳴,哀嚎,大量的顫音,音波聲中強烈地表達著想要超脫心靈的渴望,將爵士樂提昇至精神與自由的哲學.

一週後 Albert Ayler 率領自由爵士的夢幻全明星六重奏錄製長度僅有 34 分鐘的電影配樂 - 由加拿大電影教父 Michael Snow 導演的實驗電影 New York Eye & Ear Control (中譯: 紐約影音實驗室),參與樂手包括 Don Cherry (小號), John Tchicai (中音薩克斯風), Roswell Rudd (長號), Gary Peacock (貝斯), Sunny Murray (鼓手),還有 Albert Ayler 自己 (次中音薩克斯風).

導演透過電影希望提昇觀眾視覺與聽覺的敏感度,兩種感官以合音的方式並行,可以各自存在 (不像一般劇情片的處裡方式總有一主一副,或者為了加強情感才使用音樂),觀眾欣賞影片的同時也會聽到音樂的本質,因為是實驗電影的關係,據說首演幾分鐘便有觀眾因為不耐而離席. 這張配樂僅有 3 首歌,後面兩首 AyItt 均超過 20 分鐘,歌曲時間雖長,其音樂卻不斷發出熊熊烈火,趣味富饒.

1964 年對 Albert Ayler 來說是忙碌的一年,哥本哈根的 Cafe Montmartre 邀請他回歐洲表演,除了原先的三重奏成員外還加上 Don Cherry 同行,他們錄製了專輯 Vibrations (右圖),光是這一年 Albert 就錄製超過 7 張以上的專輯.

這張專輯依舊收錄他的名曲 Ghost,不過樂手編制由 Spiritual Unity 的三重奏擴增小號手 Don Cherry,雖然 Albert 的音樂日後變得有點容易接受, Vibrations 仍值得大家敞開胸懷仔細品味.

錄完專輯後 Don Cherry 仍決定留在歐洲, Albert 則回到紐約,他找胞弟 Donald Ayler (小號) 加入樂團.因為樂手的變更音樂也隨之不同,聽起來很像是紐奧良的軍樂隊,讓爵士樂評家感到困惑,殊不知是想讓音樂變得嚴肅些,抑或者是拙劣模仿之類的蠢事.

1965 年他們在 ESP 旗下發行專輯 Bells (左圖),這是 Ayler 兄弟首次攜手灌錄唱片,而且是在 Town Hall 現場演出的錄音,除了貝斯手換成 Lewis Worrell,還增加中音薩克斯風手 Charles Tyler,整段表演共 20 分鐘,若您擁有這張黑膠唱片的話,它只有一面而已,另一面是空白.

這段表演大部分取材自另一首 Albert 的歌曲 Holy Ghost,有著洪水猛獸般的音樂,軍樂般的旋律,加上 Albert 的幾段次中音薩克斯風獨奏.嚴格來說或許這不能算是一張專輯,還可增加其他歌曲編排,否則時間長度僅有 20 分鐘實在太短.

同年 9 月在紐約 Judson Hall 的現場,錄製成專輯 Spirits Rejoice (右圖),算是 Albert 所有專輯中相當瘋狂吵鬧之一,部分原因是他與中音薩克斯風手 Charles Tyler 鮮少機會的合作. Albert 的胞弟 Donald Ayler 也參與這次演出,雖然技巧不專業卻有著豐沛的情感,此外還有貝斯手 Henry Grimes 與 Gary Peacock.

Albert 在 Angel 一曲奇特,閃爍般的薩克斯風喚出 Call Cobbs 的大鍵琴,兩者的音樂相互作用,其他歌曲亦提供更多空間,讓樂手們展現自由與熱情, 透過 Spirits Rejoice 發現 Albert 的單純,傳統旋律變得較為折衷,接近 12 分鐘的 同名歌曲 明顯地有紐奧良軍樂隊的感覺,在聖歌與小號的捉獵鳴叫之間游移, Holy Family 是節奏藍調風格, Prophet 在鼓手 Sunny Murray 軍國主義砲聲隆隆的強大火力支援下,擁有精力充沛與粗糙的旋律.

Spirits Rejoice 呈現出來的亂中有序,彷彿事先早已計畫安排,好的叫人驚訝連連,即使在 Albert Ayler 最極端的時刻,也有最底限的邏輯,才能讓這張優秀的錄音保存下來.

1966 年 5 月在 Slug's Saloon 現場表演錄製的專輯 At Slug's Saloon Vol.1 (左圖) 是 Albert 獲得好評的專輯之一,他在表演中擔任次中音薩克斯風手,其他五重奏的成員有弟弟 Donald (小號), Lewis Worrell (貝斯), Michael Sampson (小提琴),還有 26 歲的 Ronald Shannon Jackson (鼓手),音質稍許不佳卻忠實紀錄了這場精采的演奏會.

Albert 的薩克斯風展現出讓人陶醉的魅力,開場曲 Truth Is Marching In 一開始取樣 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的旋律,然後轉為福音風格,接著 Albert 的薩克斯風切入,中途氣氛爬升,鼓手伴隨薩克斯風雷電交加,哀嚎遍野,這首歌日後成為經典,並出現在同年 Downbeat 雜誌 11 月號的封面標題 (下圖),第二首歌 Our Prayer 由啤酒嘉年華會般的波卡舞氣氛轉為軍樂進行曲,然後突然脫疆似地變成福音風格吶喊,甚至是以藍調方式向上天尖叫.

收錄在 Truth Is Marching InBells 版本令人吃驚,雖然 Albert 的創作不多卻可以有雪片般的大量版本,而這個版本擁有悲泣的小提琴,小號,貝斯與薩克斯風,就像是葬禮的音樂,或是世界末日來臨前一刻那樣的悽風慘雨.

At Slug's Saloon 因為長度的關係剖成兩張專輯發行, Vol.2 (右圖) 因為只有收錄 Ghosts 與 Initiation 兩首歌,評價上低於 Vol.1,但整體而言 At Slug's Saloon 是高水準的一場演出,值得一起收藏. Albert Ayler 的音樂成功結合未來 (大膽的情感表達方式,無拘無束的自由爵士風格..) 與過去 (紐奧良軍樂隊的節奏,民謠式的旋律..),調和出特殊的個人風格,難能可貴.

60 年代中期自由爵士發展到巔峰,雖然這種音樂從來就不曾是主流,不過 Albert Ayler 還是上了爵士雜誌 Downbeat 的封面,可見當時名氣如日中天.雖然他仍在工作,但經濟上還是需要依賴父母與 John Coltrane 資助, 1966 年初 Albert 遇到 Mary Parks 後,便與妻子分手.


(1966 年 11 月 17 日 Downbeat 雜誌)

同年 11 月展開歐洲巡迴演出,為了錄製 BBC2 的 Jazz Goes To College 系列節目, 11 月 15 日他在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表演,但這段錄音卻從未播出,且隨後遭到銷毀 (Jeff Schwartz 在傳記中曾提及 - 當 BBC 主管聽到 Albert Ayler 的錄音後相當驚訝,立刻下令摧毀母帶. BBC 以節省空間為理由曾銷毀許多經典戲劇,喜劇和演奏會,讓新生代聽眾扼腕嘆息, Jazz Goes To College 系列節目除了邀請過 Albert Ayler,參與樂手還包括 Sonny RollinsMax Roach,他們的母帶也在表演後被丟掉).

Albert 返美後, John Coltrane 說服 Impulse 唱片的老闆 Bob Thiele 與 Albert 簽下合約,這是 Albert 首次與大廠牌簽約,要說 Albert Ayler 受到 John Coltrane 的影響嘛,其實有點怪,一般而言受影響指的是音樂方面,不過在這裡 John Coltrane 給予 Albert 經濟上的資助,精神上的鼓勵與事業上的提攜,遠比音樂還多.

Coltrane 在音樂造詣上不斷精進,在 Impulse 晚期的錄音也越來越不妥協讓步,不過令人奇怪的是 Albert 在 Impulse 時期似乎沒有受到這位好友的影響, Albert 在 Impulse 灌錄的音樂不但與先前的作品徹底不同,評價也平平, 1966 年華麗的專輯 In Greenwich Village, 1967 年的 Love Cry, 1968 年銷售一空的 New Grass 與 1969 年平凡陳腐的 Music Is The Healing Force Of The Universe,讓人不禁懷疑 Albert 是真心希望透過大廠牌的發行,用更平易近人的方式闡述自己音樂的靈魂,抑或只是想藉機大撈一筆,脫離貧苦的窘境 ? 無論答案是哪一個,從歷史的結果來看,似乎兩者都不討好.

根據 All Music 的說法, 1967 年錄完專輯 Love Cry 後,胞弟在 Impulse 的建議下遭到開除, Donald 還為此精神不穩定,在精神機構待了一小段時間,同年 7 月 John Coltrane 因為肝癌辭世,得年 41 歲.

根據 Donald 的說法, 受到 Mary Parks 的影響, 1968 年夏天 Ayler 兄弟停止音樂事業上的合作. 1969 年 8 月在 Impulse 錄完 The Last AlbumMusic Is The Healing Force Of The Universe 後,合約宣告終止. 1970 年 7 月 Albert Ayler 在法國舉行最後一場表演.

接著在電視上出現表演薩克斯風後,他消失了 20 天, 1970 年 11 月 25 日 Albert Ayler 的屍體在東河 (布魯克林國會街碼頭的山麓) 被人發現,年僅 34 歲.關於他的死因眾說紛紜, Albert Ayler 網頁作者融合 Jeff Schwartz 的傳記與自我見解,做出以下推論 : Albert 的屍體被發現後,在頭部後方找到一個彈孔, 60 年代黑人權力運動如火如荼展開, F.B.I. 暗殺了許多著名的黑人人士, Albert 是否被列為名單之一 ? 也有人說他是因為拒絕與 Impulse 續約,被黑手黨殺害.

沒人確定他是自殺還是不慎墜河,不過胞弟的精神狀況也有可能使 Albert 自殺的動機加溫, Donald 不但拖累了哥哥,也拖累了父母,弟弟的病情,事業上的不順遂,加上金錢的貧乏,讓一切的發生變得都有可能.或許再次聆聽 Albert 首張專輯第一首 My Name Is Albert Ayler 的自我介紹,原來早已對世界感到躊躇猶豫.

雖然 Albert Ayler 已離去,但重要的是流傳下來的音樂, 1970 年 12 月其遺體在俄亥俄州的 Highland 墓園火化,費用由美軍支付 (過去曾服役的軍人均可享之權益),由於疏失的關係,墓碑上竟然刻上 Albert Ayler 歿於越南,有點諷刺.

星期三

【簡介】Junior Wells



翻譯自 All Music

Junior Wells (1934-1998) 的本名是 Amos Blakemore,他是美國藍調歌手與口琴家,在芝加哥發跡,後來因為與 Muddy Waters, Buddy Guy, Magic Sam, Lonnie Brooks, The Rolling Stones, Van Morrison 同台表演而成名.

1934 年 Junior Wells 生於美國田納西州的 Memphis,在阿肯色州長大, 12 歲前他跟隨 Junior Parker (1932-1971) 學習口琴技巧, 1948 年搬到芝加哥, 1950 年 Junior Wells 在芝加哥南邊的一場派對中表演,被吉他手 LouisDave Myers 相中,他們便組了一個名為 The Deuces 的樂團,後來因為鼓手 Fred Below 的加入,團名也更改為 The Aces.

1952 年口琴手 Little Walter 因為一曲 Juke 走紅而單飛,離開 Muddy Waters 的樂團, Junior Wells 獲得機會接替口琴手位置,那年他才 18 歲. The Aces 並沒有因此遭到解散 (他們與 Little Walter 合作),他們幫 Junior Wells 伴奏,在 States 唱片旗下首次錄音,內容是相當精采的芝加哥藍調,包括經典歌曲 Hoodoo Man,活潑的 Cut That Out,熾燃的 Eagle RockJunior's Wail.隔年繼續在 State 旗下錄製更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悲慟的 So All Alone,跳躍的 Lawdy! Lawdy! (Muddy Water 也來彈吉他助興),這些歌曲後來都收錄在 Blues Hit Big Town 這張專輯 (右圖) 中, 1977 年由廠牌 Delmark 發行.

1957 年 Junior Wells 遇到 Chief 與 Profile 唱片公司的老闆 Mel London,相互合作的結果擦出更多歌曲,如 I Could Cry 與搖滾風格的 Lovey Dovey Lovely One (1957 年),經典歌曲 Little by Little (1959 年) 有 Willie Dixon 跨刀和聲, 1960 年的金曲 Messin' with the Kid 在 Earl Hooker 無瑕的吉他加持下成為 藍調經典歌曲.這個時期 Junior Wells 降低口琴吹奏,讓聽眾的焦點逐漸轉移到他生氣蓬勃的歌聲.

Junior Wells and Buddy Guy - Messin' with the Kid


1965 年,製作人 Bob Koester 為 Junior Wells 在 Delmark 唱片旗下製作專輯 Hoodoo Man Blues,這張唱片成為 Junior Wells 音樂生涯的代表作,成功捕捉了 Junior Wells 早期在芝加哥 Theresa's Lounge 表演時的感覺,參與專輯錄製的樂手包括吉他手 Buddy Guy (他們最初在 Chess 唱片公司錄音而相識),貝斯手 Jack Myers 與鼓手 Billy Warren. Snatch It Back and Hold It, You Don't Love MeChittlin' Con Carne 等歌曲喚起聽者對於芝加哥西邊藍調小酒吧的氛圍與記憶, 1984 年 Hoodoo Man Blues 獲得 The Blues Foundation 評選為 藍調最佳經典專輯 之一.


(Junior Wells 在 Theresa's Lounge 表演時的照片)

1974 年 6 月 Junior Wells 與 Buddy Guy 在瑞士 Montreux 爵士音樂節表演 Hoodoo Man Blues


1968 年在 Mercury 子廠牌 Blue Rock 發行的專輯 You're Tuff Enough 讓 Junior Wells 再度站上國際舞台,這一次的音樂內容與之前作品有很明顯的差異,除了藍調搖滾本質外,再加上具有 James Brown 風格的 funk 元素,連專輯封面都設計得很 funky,同名歌曲 You're Tuff Enough 在銷售與排行榜上均有出色成績,這首歌與專輯對於純藍調音樂自居的 Junior Wells 而言,是相當罕見的風格.他在這個廠牌工作一陣子,擄獲不少歌迷. You're Tuff Enough 還收錄另一首 1966 年 Wells 為廠牌 Bright Star 所寫的單曲 Up In Heah,同樣具有相當強的 funk 威力.

1975 年 Junior Wells 在廠牌 Delmark 旗下發行 On Tap 專輯後,便鮮少有作品出現,大部分時間他會待在家裡,到 Theresa's Lounge,或出國表演,有一次他與 Buddy Guy 為 The Rolling Stones 在一場紀念性的巡迴演出中擔任暖場, 70 年代初期曾在廠牌 Atco 發行一張不協調卻又有趣的專輯.隨著錄音作品銳減, Junior Wells 的音樂生涯迅速沒落, 90 年初期在廠牌 Telarc 發行的兩張專輯 Better Off with the BluesEverybody's Gettin' Some 叫人大失所望.

不過在生命最後的錄音作品 - 1997 年發行的專輯 Come on in This House (左圖) 就像是最後的反擊,博得樂評與音樂市場的青睞,且於同年獲得 W.C. Handy 藍調音樂獎的最佳傳統藍調專輯.

雖然他在錄音室的時間不長, Wells 保留了現場表演時強烈的魅力,親和搖擺的風采,錄音室的工作人員不自覺地被他領導指揮,深受吸引.自從 Hoodoo Man Blues 槍響起跑,到 Come on in This House 一晃眼已超過 30 年之久..

這是一張不插電專輯,製作人 John Snyder 將時下年輕優秀的傳統藍調吉他手集合,包括 Corey Harris, Alvin Youngblood Hart, Sonny Landreth, Bob MargolinJohn Mooney,他們做不同搭配組合變化,為 Junior Wells 擔任伴奏.曲目則是集結芝加哥和密西西比三角洲藍調的經典,如 Rice Miller, Little Walter, Tampa Red, Arthur Crudup 與 Wells 自己的歌.他的歌聲深沉具有男子氣概,口琴吹奏技巧高超,唯一一首非傳統藍調的歌是 Tracy ChapmanGive Me One Reason,成功為專輯帶來驚喜且十分亮眼,紐奧良鼓手 Herman Ernest III 在專輯 14 首歌的錄製裡負責 11 首,表現出色.

1997 年夏天 Junior Wells 被診斷患有淋巴腺癌,同年秋天因為治療關係心臟病發導致昏睡,直到隔年 1 月與世長辭,短時間內精選輯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同年他受封進入 藍調名人堂,享年 64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