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簡介】Miles Davis



翻譯自 Wikipedia

我喜歡一個沒有想法的循環音,就像一個沒有太多複震音的循環式人聲,不要太多 bass,適可而止.如果我抓不到那個聲音便無法吹奏. -> by Miles Davis.

前言

Miles Davis (1926-1991) 本名是 Miles Dewey Davis III,他是 20 世紀下半世紀最卓越的爵士樂手之一.身兼小號手,團長和製作人,二次世界大戰後至 90 年代,爵士樂重要發展的關鍵點上,都有 Miles Davis.

他在早期的咆勃唱片裡負責小號吹奏,且錄製了第一張酷派爵士唱片. Miles Davis 對於調式爵士樂 (減少和弦變換,使用簡單的旋律演奏,將「即興」推至更自由的境界) 的發展居功厥偉, 60 年代後期至 70 年代初期,他透過作品與一同工作的樂手們推廣融合爵士.

二次戰後唯一沒有被 Miles Davis 直接影響的爵士曲風只有 Free jazz,雖然樂團的一些樂手隨後便積極投入.他組過許多具影響力的樂團,與樂手們錄製的唱片擁有恆久的藝術價值.

Miles Davis 開創出音樂的自我風格,其旋律慵懶頹弱,無精打采,同時卻又言簡意賅的直視內心深處,空前的樂風讓他獲得改革家美名,繼而廣受聽眾歡迎.穿上時尚外衣且荷包豐腴的 Miles Davis,象徵爵士樂也有商業化的潛能.

談起史上傳奇爵士小號手的陣列,首先是 Buddy Bolden (1877-1931),隨後是 Joe "King" Oliver (1885-1938), Louis Armstrong (1901-1971), Roy Eldridge (1911-1989) 與 Dizzy Gillespie (1917-1993), Miles Davis (1926-1991) 年紀較輕,隨側在後,他與 Duke Ellington (1899-1974) 被譽為音樂改革家,時常被樂迷拿來相較,兩人均在樂器演奏上擁有技巧,卻都不是以技巧派音樂家聞名. Ellington 更擅於樂曲譜寫與領導大樂團, Davis 的天份在於招募具有才華的樂手,與他們共組樂團,並給予各自發展空間.許多戰後著名的爵士樂手,均在音樂生涯的某個時期,在 Miles Davis 的樂團裡待過.

2006 年 3 月 13 日 Miles Davis 受封進入搖滾名人堂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除此他也是聖路易星光大道 (St. Louis Walk of Fame) 及 Big Band 與 Jazz 名人堂 (Big Band and Jazz Hall of Fame) 的成員.

最近美國影片業者計畫將 Miles Davis 的生平拍成電影,邀請 Don Cheadle (右圖) 在片中飾演 Miles Davis.

早年 (1926 to 1945)

1926 年 Miles Dewey Davis 出生在伊利諾一個富裕的非裔美籍家庭,父親 Miles Henry Davis 是牙科醫生,隔年全家搬到聖路易.他們擁有價值不斐的大農場, Miles Davis 童年就學會騎馬.

他的母親 Cleota Henry Davis 是才華兼備的藍調鋼琴家,因為感受到黑人音樂無法在當時的上流社會受到尊重,希望兒子能學習小提琴, Miles Davis 一路跌跌撞撞,沒有依照母願認真學習, 9 歲那年父親買了一支新的小喇叭給他,請來當地小號手 Elwood Buchanan 擔任教職,茲茲不倦的耐心教導下,日後這位小孩竟琢磨成爵士樂史上的巨人. Buchanan 反對當時流行的吹奏方式,他強調不要吹奏快速的顫音,此觀點成為 Miles Davis 日後音樂生涯的座右銘.

每當他開始快速的吹奏顫音,就會被 Buchanan 老師拿戒尺敲打手關節,日後有一次 Davis 提到關於吹奏出屬於自己聲音的重要性的看法,他說: 我喜歡一個沒有想法的循環音,就像一個沒有太多複震音的循環式人聲,不要太多 bass,適可而止.如果我抓不到那個聲音便無法吹奏.



Clark Terry 是另一位早年影響 Miles Davis 的人,也是他的朋友. 16 歲時 Miles Davis 已加入一個音樂家聯盟,下課後扮演的是專業的爵士小號手, 17 歲他待在 Eddie Randle 的樂團 Blue Devils 裡表演.差不多在這時候, Sonny Stitt 試圖說服 Miles Davis 離城加入 Tiny Bradshaw 的樂團,他母親卻堅持要他把高中最後一年唸完.

1944 年, Billy Eckstine 的樂團來到聖路易表演, Dizzy GillespieCharlie Parker 是樂團的重量級明星,由於該樂團第三小號手 Buddy Anderson 生病, Miles Davis 便獲得機會取代 Buddy Anderson,參與樂團演出約有數週之久.後來 Eckstine 的樂團離開聖路易,繼續下一個巡迴行程,並沒有邀請 Miles Davis 加入,他的雙親仍殷殷期盼,希望他能回到學業.

Bebop 與 the Birth of the Cool (1944 to 1955)

1944 年 Miles Davis 搬到紐約市,在茱利亞音樂學院 (Juilliard School of Music) 就讀.事實是,他並沒有認真讀書,反而開始追隨 Charlie Parker. 1945 年 Miles Davis 完成首次錄音,接著成為 Charlie Parker 五重奏樂團的一員,他們在廠牌 Savoy 與 Dial 旗下錄製許多 Parker 初步的 bebop 音樂. Miles Davis 吹奏小號的特色此時已臻成熟,不過在獨奏方面還缺乏自信與匠氣,時常出搥.


(1947 年 Charlie Parker 與 Miles Davis 攝於紐約)

1948 年他以學徒身份在舞台與錄音室擔任伴奏,他的錄音生涯逐漸展開,與一個九重奏樂團一起工作,除了認識年輕的音樂家 Gerry MulliganLee Konitz,也見識到不平常的樂器如法國號和 tuba (大號;低音兼次中音大號).

在紐約的 Royal Roost 表演過幾次後, Miles Davis 被 Capitol 唱片公司相中獲得合約, 1949-1950 年這個九重奏透過 Gil Evans (1912-1988), Gerry MulliganJohn Lewis (1920-2001) 的改編,發行了幾首單曲,這次機會開啟了 Miles Davis 與 Gil Evans 的首度合作,他們在之後的 20 年合作過更多重要創作.

這些九重奏的單曲只發行到 1957 年,因為 Capitol 發行了 Birth of the Cool (左圖) 這張指標性質的酷派爵士專輯,收錄 12 首九重奏之前發行過的單曲,日後成為相當經典的爵士專輯. (1957 年 Miles Davis 發行的黑膠專輯唱片 Birth of the Cool 後來以 CD 形式重新發行,收錄許多他在 1949 - 1950 年的創作).

1950-1955 年, Miles Davis 帶領不同的小編制爵士樂團為廠牌 Prestige 和 Blue Note 錄音,參與的伴奏成員包括 Sonny Rollins, John Lewis, Kenny Clarke, Jackie McLean, Art Blakey, Horace Silver, Thelonious Monk, J. J. Johnson, Percy Heath, Milt Jackson 與 Charles Mingus.

此時期 Miles Davis 被鋼琴師 Ahmad Jamal 影響,相對於 bebop「忙碌不停」的聲音, Ahmad Jamal 稀疏貧乏的風格更引人注目.

在紐約的爵士俱樂部表演, Miles Davis 的週遭朋友與樂手經常接觸毒品, 1950 年,他開始參與其中,染上海洛英毒癮.第一個 10 年裡,雖然 Davis 常受邀演出,這些表演卻幾乎沒有啟發性,眼看天份就要因為吸毒而白白浪費,除了自己與老婆外,沒人發現這件事.

1953-1954 冬天 Davis 回到聖路易老家,狠狠將自己鎖在農場的客房裡直到戒毒成功,過程為時七天.

戰勝海洛英後, 1954 年 Davis 為廠牌 Prestige 錄製一系列重要錄音,隨後這些錄音被收錄在專輯 Bags' Groove (下圖左), Miles Davis and the Modern Jazz Giants (下圖中) 與 Walkin' (下圖右).他開始在小號吹奏上使用緘默,憂鬱,緩和的音色,成為日後音樂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聲音標誌.



不過這些 1954 年的錄音並沒有立刻獲得發行, 1955 年 7 月 Miles Davis 在新港爵士音樂會獨奏 Monk 的名曲 Round Midnight,這段傳奇的獨奏讓他重獲掌聲,沐浴在鎂光燈下, George Avakian 將 Miles Davis 簽到 Columbia 旗下,他開始自組個人第一支五重奏樂團.

第一個五重奏與六重奏樂團 (1955 to 1958)

1955 年 Miles Davis 組了一個著名的 Miles Davis Quintet,成員有高音薩克斯風手 John Coltrane, 鋼琴手 Red Garland,鼓手 Philly Joe Jones 與 double 貝斯手 Paul Chambers.

五重奏持續進行 Miles Davis 於 1940 年代後期停止著手的音樂.為避免重蹈當時流行的 bebop 音樂的旋律與和弦,他允許樂團演奏綿長,滑暢無中斷的旋律,也再度研究起調式爵士樂.

Davis 仍欽佩 Ahmad Jamal,可以由五重奏的音樂聽出來,演奏時 Davis 指示 Garland 要彈出 Ahmad Jamal 的味道.



Miles Davis 五重奏的第一張專輯 'Round About Midnight (上圖左) 於 1955 年由 Columbia 製作發行,此時 Davis 與 Prestige 的合約仍未到期,不過獲得允許可使用自己的新廠牌優先錄製日後才發行的錄音.他為 Prestige 的最後錄音是 1956 年連續兩天錄下來的歌曲,分別製成四張專輯 Relaxin' (上圖右),Steamin' (下圖左), Workin' (下圖中) 和 Cookin' (下圖右).



到了今天, Miles Davis 五重奏還是被視為爵士音樂史上最重要的樂團之一,當時因 Davis 對於選擇樂團伴奏成員頗受爭議,加上五重奏的表演從未穩定,一些成員使用海洛英的關係,導致 1957 年初 Miles Davis 五重奏的解散.

1958 年,五重奏革新為六重奏,多加了中音薩克斯風手 Julian "Cannonball" Adderley,錄製專輯 Milestones, 包含過去與未來的爵士樂. Davis 展現自己能同時演奏藍調與 bebop (John Coltrane 幫了忙),不過重點是 同名歌曲, Davis 在製作上使用希臘的多立斯音階 (Dorian) 與艾歐利斯音階 (Aeolian),加上自由即興的調式爵士,成為自己專屬風格的作品.

同年 Miles Davis 為法國導演 Louis Malle 拍攝的懸疑電影 死刑台與電梯 (Ascenseur pour l'echafaud) (右圖) 擔任配樂。年僅廿五歲的法國導演路易馬盧拍攝黑色犯罪電影『死刑台與電梯』,日後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與歐洲藝術電影院的研究題材。

當時爵士巨擘 Miles Davis 正巧旅經巴黎,在導演的大力遊說下,Davis 擔起為電影製作配樂的工作,並錄製成 同名唱片,孤寂悲慟的小號,穿梭在電影的每一處角落,爵士樂評家 Phil Johnson 形容為:這是你從未聽過,最孤獨的小號,最悲傷的音樂,邊聽邊哭吧。



Gil Evans 的錄音 (1957 to 1963)

50 年代後期到 60 年代初期, Miles Davis 與 Gil Evans 錄製一系列的專輯,時常吹奏粗管短號.第一張專輯是 Miles Ahead (1957)(下圖左),展現 Davis 與爵士 big band 一同演出,與 Evans 的製作功力.

收錄在專輯的曲目有 Dave BrubeckThe Duke, Leo Delibes 的 The Maids Of Cadiz,這是 Davis 首次錄製歐洲經典音樂,另一個重點是這張專輯創新地將曲目依照音樂性質編排,追求聆聽過程一氣呵成,連貫順暢.



1958 年 Davis 與 Evans 製作專輯 Porgy and Bess (上圖右),取材自 George Gershwin (1898-1937) 的 Porgy and Bess, Gershwin 的歌唱架構賦予 Davis 寬敞的空間即興表演,顯現出他對聲音變化掌控的熟練,並將原曲延伸, Davis 說這是他最滿意的專輯之一.

1958 年 Miles Davis 與 John Coltrane 演奏 So What


1958 年 9 月,Columbia 唱片公司在 Plaza 舉行爵士派對,除了 Miles Davis,參與的爵士巨擘還包括 Duke Ellington, Billie Holiday, Jimmy Rushing 等。

比較 Jazz at The Plaza(下圖左)的 '79 日本版及來路不明(未標示發行年份)的復刻版兩張黑膠唱片。

本專輯要討論的是空間感及樂器的比例問題。在 A2 歌曲 My Funny Valentine,復刻片的座位顯然比日本版的要前排許多,因為樂器的臨場感明顯被放大了,不過空間感卻被縮小,或許是要製造『前排』的效果吧;相對而言日本版的堂音要來得豐富且自然許多。

My Funny Valentine 的開場是鋼琴獨奏,然後加入貝斯,當小號 fade in 之後,復刻版的鋼琴比例明顯被縮小了,隨後又將小號比例放大。

同樣情形發生在 B1 的 If I Were a Bell,鋼琴聲音(Bill Evans 彈奏)在日本版的比例,呈現對話空間,雖然 All Music 解釋這是麥克風的問題,不過在復刻片的鋼琴的比例,確實是比日本版明顯要縮小許多,而這樣的處理方式,我認為是復刻錄音師想製造大音場的效果,但結果反而增加鋼琴音色的失真,以及整體演奏的不和諧。

1959 年的專輯 Sketches of Spain (1959 to 1960) (下圖中)邀請西班牙作曲家 Joaquin Rodrigo 與 Manuel de Falla 參與,結果就是 Gil Evans 加上西班牙音樂的綜合體. Miles Davis at Carnegie Hall (1961) (下圖右) 演奏了 Rodrigo 的 Concierto de Aranjuez,這場表演的其他曲目收錄在同名的 另一張專輯 裡。

1961 年 4 月 13 日第三屆葛萊美頒獎典禮在洛杉磯和紐約舉行,Gil Evans 與 Miles Davis 製作的專輯 Sketches of Spain 獲得 Best Jazz Composition of More Than Five Minutes Duration(超過五分鐘的最佳爵士作曲獎)。

為什麼一定要『超過五分鐘』呢?其實獎項的原旨是要頒給優秀作曲家(Composer)。或許葛萊美團隊也覺得這個獎的名字怪怪的,於是隔年更名為 Best Original Jazz Composition(最佳爵士原創作曲獎)。

不過,Best Original Jazz Composition 也僅維持了七屆,1968 年起就取消了,樂友若對這七屆的得獎名單有興趣,可連結至 維基百科



當時 Evans 與 Davis 都有共同想法,希望能發行一些 bossa nova 風格的歌曲,這也是他們兩人合作的最後一張專輯,不過 Evans 仍是 Davis 音樂上最重要的貢獻者與好友,直到自己生命終點, 1988 年 Evans 辭世後, Davis 曾公開說過: Gil was my best friend.

(右圖: 1962-1963 錄製完成的專輯 Quiet Nights)

Kind of Blue (1959 to 1964)

錄製完 Milestones 後,鋼琴手 Red Garland,鼓手 Philly Joe Jones 換成 Bill Evans (1929-1980) 與 Jimmy Cobb (1929~). Davis 因為 Bill Evans 琴藝上的調和與精密而雇用他,為了許多原因, Bill Evans 在 Davis 底下待的時間很短, 1958 年底他便離去,改由 Wynton Kelly 取代.

1959 年 3-4 月, Davis 召集六重奏成員與 Bill Evans 重返錄音室,錄製了曠世巨作 Kind of Blue (左圖).這張專輯計畫圍繞在 Bill Evans 的鋼琴風格中, Bill Evans 早年向 George Russell 學習調式爵士樂時受其觀念影響,發行 Kind of Blue 便是透過 Miles Davis 六重奏將此概念傳遞下去.

Wynton Kelly 只演奏了 Freddie Freeloader,沒有出席四月份的錄音, So WhatAll Blues 兩首歌是錄音前 Miles Davis 六重奏就表演過的曲目,不過其他三首歌, Davis 與 Bill Evans 準備了骨瘦如柴的和音結構,直到錄音當天才讓樂手們首次見到樂譜,旨在尋求樂手間自然而發的即興互動.結果這張專輯帶給所有爵士樂手無遠弗屆的影響,根據美國唱片工業協會 (RIAA) 的紀錄, Kind of Blue 是至今銷售成績最好的爵士專輯.

同年某晚,當 Miles Davis 在紐約知名的 Birdland 俱樂部外頭休息時,被當地白人警察種族歧視,毆打後遭逮捕,他試圖在法庭上尋求公平審判,但最終還是不了了之,類似事件在海外特別受到注視,諷刺的是, Miles Davis 在歐洲巡迴表演時還被盛宴款待,禮遇至極.

1960 年春天, John Coltrane 因為急切地想要自組四重奏爵士樂團,在參與最後一場歐洲巡迴後便掛冠求去,之後他曾返回錄製了 Miles Davis 於 1961 年專輯 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 (右圖) 的某幾首歌. Miles Davis 嘗試輪流替補薩克斯風手的位置,考慮對象包括 Sonny Stitt 與 Hank Mobley. Hank Mobley 參與五重奏在錄音室及卡內基音樂廳,舊金山超級俱樂部 Black Hawk 的錄音, Sonny Stitt 參與過 Live in Stockholm 這張 CD 的錄製.

1963 年,五重奏的其中三名成員鋼琴手 Wynton Kelly,貝斯手 Paul Chambers 與鼓手 Jimmy Cobb 離團, Miles Davis 很快地重組樂團,新成員包括次中音薩克斯風手 George Coleman 與貝斯手 Ron Carter.

Miles Davis, George Coleman, Ron Carter 與其他樂手在 1963 年春天錄製了半張專輯,幾週後鼓手 Tony Williams 與鋼琴手 Herbie Hancock 加入樂團,很快地 Miles Davis 與這群年輕的精英們錄製完後半張專輯,後來在哥倫比亞唱片旗下發行,這張專輯是 Seven Steps to Heaven (下圖左).



這些年輕樂手在音樂上一拍即合,立刻成為麻己,從上述的 Seven Steps to Heaven 專輯錄製,及 In Europe (1963 年 7 月,上圖右), My Funny Valentine (下圖左) 與 Four and More (下圖中,均於 1964 年 2 月完成) 的錄製僅費時半年的時間來看,這些哥兒們應該對爵士樂有著訴不盡的濃情密意,他們演奏任何 Miles Davis 先前樂團演奏過的歌曲及標準曲,不過加強了歌曲結構,旋律的即興和節奏速度.



1964 年春天次中音薩克斯風手 George Coleman 離團,取代的是鼓手 Tony Williams 建議的前衛爵士薩克斯風手 Sam Rivers,不過加入之後 Miles Davis 認為 Rivers 一意孤行,不斷朝向 Davis 輕蔑的 free jazz 方向前進,後來確認 Sam Rivers 不是伯樂心中的千里馬,他只在 Miles Davis 麾下短暫停留,不過也和五重奏在東京的現場錄音 In Tokyo (1964 年 7 月,上圖右) 留下足跡.

夏去秋來, Miles Davis 努力說服 Art Blakey's Jazz Messengers 的 Wayne Shorter 棄甲投誠,雖然 Wayne Shorter 隨即成為 Art Blakey's Jazz Messengers 的音樂總監,看似更多阻撓,不過他還是來到 Miles Davis 陣營,有 Shorter 加入如虎添翼,擔任樂團裡最重要的製作人, Miles Davis 史上第二支重要的五重奏宣告成軍, Wayne Shorter 在此時寫下如 Footprints, Nefertiti 等歌曲,成為日後經典, 1964 年秋天透過歐洲巡迴表演錄製他們的第一張正式專輯 Miles in Berlin (右圖).

巡迴結束返美後, Miles Davis 透過 Jackie DeShannon 力勸 The Byrds 加入 Columbia 陣營,為他日後對搖滾樂的興趣埋下伏筆.

1964 年 Wayne Shorter 加入 Miles Davis 陣營後演出經典曲目 So What, 影片還有 Herbie Hancock 的獨奏


第二支重要的五重奏 (1964 to 1968)

同時也是 Miles Davis 最後一次組織的不插電樂團,成員有小號手 Miles Davis,薩克斯風手 Wayne Shorter,鋼琴手 Herbie Hancock,貝斯手 Ron Carter 與鼓手 Tony Williams.

1965 年底他們在芝加哥兩個晚上的演出被錄製成名為 The Complete Live at The Plugged Nickel (下圖左) 1965 的 8CD 套裝,於 1995 年發行.與其他的錄音室專輯不同,這張現場 CD 顯示出他們也會演奏經典的標準曲與咆勃音樂,還提高了自由即興的水準.



接著這支五重奏陸續發行一系列的錄音室專輯,包括 Miles Smiles (1966,上圖中), Sorcerer (1967,上圖右), Nefertiti (1967,下圖左), Miles in the Sky (1968,下圖中) 與 Filles de Kilimanjaro (1968,下圖右).其即興創作如 time no changes 和 freebop,以放棄咆勃爵士和弦的轉換方式達到調式爵士的即興空間,並保留穩定的節奏,旋律變得更自由.



專輯 Nefertiti 主要由 Wayne Shorter 製作, 1967 年這個五重奏不尋常地開始在他們的現場表演中練習未來發表的作品,不過從旋律聽得出來還是有些區分, Miles Davis 五重奏便一直以此方式表演,直到 1975 年他退休為止.

Miles in the SkyFilles de Kilimanjaro 兩張專輯中可以聽到電貝斯,電子琴與電吉他試驗性質的出現在某些歌曲中,清楚地暗示了 Miles Davis 日後將走向融合爵士的方向,他也開始在這些唱片裡加入更多搖滾元素的旋律,專輯 Filles de Kilimanjaro 的後半段錄製, Ron Carter 與 Herbie Hancock 的位置由 Dave Holland 與 Chick Corea 遞補, Miles Davis 也接管了作曲職務.

Miles 的插電時代 (1968 to 1975)

這段時期發行的 boxed sets 顯示 Miles Davis 正由「第二支重要五重奏」的自由咆勃 (或後咆勃) 發展到濃厚旋律的融合爵士領域, 1969 年當專輯 In a Silent Way (左圖) 發行時,樂迷們也認為 Miles Davis 在融合爵士的造詣上有日趨成熟的進步,而真正影響 Miles Davis 的人,是他未來老婆 Betty Mabry 聽音樂的口味,從 1960 年代晚期的 acid rock 與放客英雄們,例如 Sly and the Family Stone, James BrownJimi Hendrix.

不過 3 年後受到 Karlheinz Stockhausen 影響而發行的專輯 On the Corner 對於 Miles Davis 是否加入插電時代顯然更為重要,透過 On the Corner 他向世人宣示旗下樂團將在錄音室與現場插電,以順應電子世代的來臨.

1969 年 2 月 In a Silent Way 正如火如荼進行錄音, Miles Davis 在五重奏外添加兩位樂手,分別是鋼琴手 Herbie Hancock 與 Joe Zawinul,他們負責在電子鍵盤上協助 Chick Corea,此外年輕的吉他手 John McLaughlin 也首度透過這張專輯與 Miles Davis 展開許多合作, Wayne Shorter 一人分飾作曲與高音薩克斯風手二角,錄製完 In a Silent Way 後鼓手 Tony Williams 離團自組個人樂團 Lifetime,其位置由 Jack DeJohnette 遞補.

半年後, Miles Davis 擴充更多樂團成員來錄製專輯 Bitches Brew,包括鼓手 Jack DeJohnette,巴西打擊樂手 Airto Moreira 與底特律多項樂器手 Bennie Maupin. In a Silent WayBitches Brew 這兩張專輯讓世人第一次覺得搖滾樂與爵士成功地融合在一起,日後此曲風被歸類成 fusion (融合).

接著 Miles Davis 與 Shorter, Corea, Holland, DeJohnette 等人一同巡迴,雖然偶爾 Chick Corea 的電子琴與樂團的旋律會少許呈現出搖滾風味,不過其尖銳不妥協的音樂卻時常掠過自由爵士的領空.

其實 Bitches BrewIn a Silent Way 各自皆有超過 20 分鐘的曲目未被收錄在專輯中,因為 Miles Davis 與製作人 Teo Macero 希望透過整體概念的方式完成專輯主題和連貫. Bitches Brew 的特色在於電子效果器,分軌錄音,循環帶及其他編輯技術的學以致用.

這兩張專輯 (尤其是 Bitches Brew) 為 Miles Davis 帶來成功的黃金銷售成績,不僅擄獲了早期的樂迷,還增加許多 60 年代後期聽搖滾樂的新樂迷.

Miles Davis - Bitches Brew (1969)


Bitches Brew 的成功,讓 Miles Davis 開始在日後專輯製作上尋求結合更多跨界藝術,例如迷幻搖滾或黑人運動,也在表演時付費邀請搖滾樂團為他的爵士樂團擔任開場,例如 the Steve Miller Band, the Grateful DeadSantana (Carlos Santana 就常被 Miles Davis 指定暖場).

1970 年初錄製以下專輯: It's About That Time (下圖左, 1970 年 3 月, Wayne Shorter 最後一次在 Miles Davis 樂團參與錄音), Black Beauty (下圖中, 1970 年 4 月, Steve Grossman 取代 Wayne Shorter 薩克斯風手的位置), At Fillmore (下圖右, 1970 年 6 月, Keith Jarrett 加入 Miles Davis 樂團擔任第二鍵盤手).這 3 張專輯的音樂較 funky,較多搖滾元素,相對也少了 free jazz 成分, Chick Corea 因大量使用效果器開始出名, Dave Holland 也放棄原來的 acoustic bass,轉而投入 electric bass.




1970 年 12 月錄製專輯 Live-Evil, Keith Jarrett 是唯一的鍵盤手, Gary Bartz 取代 Steve Grossman 的薩克斯風手位置, Michael Henderson 取代 Dave Holland 擔任電貝斯手,其音樂內容顯示 Miles Davis 正朝向 funk 之路前進.他嘗試在自己樂器上裝置 Wah-wah 效果器,錄製這張專輯的 Miles Davis 樂團也被戲稱為 Cellar Door 樂團,因為專輯裡現場錄音就是在同名俱樂部裡錄製,這群樂手從未一起走進錄音室合作,另一張名為 The Cellar Door Sessions 的 6CD 套裝精選輯則收錄 1970 年 12 月他們在 Cellar Door 俱樂部裡超過四個晚上的表演錄音.

1970 年一部描述非裔美籍優秀拳擊手 Jack Johnson 的記錄片上映, Miles Davis 也是拳擊迷,他們的相似處在於各自的成就足以讓白人種族優越論的信徒低頭不語, Miles Davis 認為自己的生涯被社會體制阻礙,明明可以在國內收到更多喝采,卻沒有獲得合理賠償.以上這些因素構成 1971 年專輯 A Tribute To Jack Johnson (左圖),內容收錄兩首超過 20 分鐘的歌曲,許多才華洋溢的樂手被邀請前來共襄盛舉,包括吉他手 John McLaughlin 和 Sonny Sharrock.

與製作人 Teo Macero 一起工作, Miles Davis 獲得許多肯定,如同專輯裡擁有出眾的電子,搖滾音樂特色,除此也使用錄音室技術編輯,名為 The Complete Jack Johnson Sessions 的 5cd 套裝合輯於 2003 年發行.

Miles Davis 拒絕被殷殷期盼的傳統爵士樂迷畫地自限,而繼續探勘自己樂團的發展潛能,如他在自傳書裡描述,希望自己能為非裔美籍的聽眾製作音樂.

1972 年發行的專輯 On The Corner 仍未脫離 funk.其旋律,節奏與和音都與過去的表演特色相仿,可觀察出 Miles Davis 受到 Paul Buckmaster 的錄音室編輯技巧, Stockhausen 的唱片與後製作業影響.這張專輯由於薩克斯風手 Carlos Garnett 的參與更顯矚目,引發聽眾強烈爭議,一名英國樂迷說: 我愛 Miles Davis,但以後再也不是了.不過從 all music 給予的 5 星滿分評價來看,好像歷史見證並非如此.

Miles Davis 也在自傳中提及此事,他說那是因為這些樂評者發現無法將這些音樂歸類,便乾脆齊聲撻伐,除此他們還抱怨 On The Corner 的宣傳是透過「傳統」爵士廣播電台,與他前述要為非裔美籍年輕人寫音樂的說法大相逕庭. Miles Davis 則說: 黑人將透過這張唱片記得我.

錄完 On The Corner 後, Miles Davis 重組新樂團. Michael Henderson, Carlos Garnett 與打擊樂手 Mtume 自 The Cellar Door 樂團返回,加上吉他手 Reggie Lucas,印度手鼓 Badal Roy,西塔手 Khalil Balakrishna 和鼓手 Al Foster.不尋常處在於這些樂手演奏的均非主流爵士樂器,所以音樂演奏傾向個別獨奏,非如往昔般強調節奏密度與結構更替.

此樂團於 1972 年在 Philharmonic Hall 錄下專輯 In Concert, Miles Davis 聽完後不甚滿意,遂於 1973 年放棄印度手鼓與西塔琴,改由鍵盤樂器取代,並加入吉他手 Pete Cosey.

Davis/Cosey/Lucas/Henderson/Mtume/Foster 成為樂團定軍決選,往後兩年這樣的編制幾乎沒再變動,除了最初 Dave Liebman 在樂團內吹奏薩克斯風與橫笛, 1974 年 Sonny Fortune 取代其位.

1970 年代中期出現許多收錄 Miles Davis 前作品而發行的專輯,例如 1974 年的 Big Fun (下圖左) ,是兩張一套收錄 1969-1972 年間四首各超過 20 分鐘的歌曲.無獨有偶, 1975 年發行的 Get Up With It (下圖右) 將前五年的歌收在一起,第一首 He Loved Him Madly 向 Duke Ellington 致敬,還有第 5 首的 Calypso Frelimo,這兩首歌在當時的呼聲最高,不過時下樂評認為這張專輯擁有太多發展不完全的想法, Get Up With It 也是 Miles Davis 在 70 年代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



1974-1975 年哥倫比亞唱片將 Miles Davis 的現場表演錄製成三套 2LP 黑膠唱片,分別是 Dark Magus (下圖左) , Agharta (下圖中) 與 Pangaea (下圖右). Dark Magus 於 1974 年在紐約表演現場錄製, 1975 年 2 月在日本大阪的表演分別錄製成專輯 AghartaPangaea.當時只有 Agharta 在美國發行, PangaeaDark Magus 一開始只透過日本的 CBS/Sony 唱片公司在日本發行.



這 3 張專輯至少有兩位電吉他樂手 (Reggie Lucas 與 Pete Cosey,他們負責在表演中展現 Jimi Hendrix 後期的扭曲失真技巧, Dominique Gaumont 在專輯 Dark Magus 擔任第三吉他手),一位電貝斯手 (Miles Davis 仍希望擔崗樂手賦有 funk 天份,結果由 Michael Henderson 勝任),鼓手,簧管手,小號手 (Miles Davis 親披戰袍插電演出) 和風琴手加入.

由於骨關節炎 (1976 年第一次住院開刀),黏液囊炎,潰瘍,風濕等疾病纏身導致 Miles Davis 意氣消沉,他再次依賴酒精與毒品 (古柯鹼與海洛英),導致 1974 年後期到 1975 初期的表演被嚴厲批判落入俗套,有一回在舊金山小型俱樂部的 3 小時表演, Miles Davis 僅彈奏一些參差不齊,無調性的風琴,與裝置 Wah-wah 效果器的小號,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跳舞. 1975 年 2 月在日本的一場表演中,因體力不支,站立時搖搖晃晃,最後依賴伏特加與嗎啡完成這紙表演合約.

隨後 5 年他完全息影, Gil Evans 站出來為他解釋: Miles Davis 累了,過去他為音樂奉獻 35 年,現在休息一下又何仿 ?

Miles Davis 憑記憶追溯這段期間,像是多彩多姿的生活,白種女人慷慨無憚提供他性與毒品,事實是他完全依靠古柯鹼與海洛英過活,大部分時間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只在毒品不夠需要添購時會爬起來. 1976 年滾石雜誌寫了一篇不實報導,說他瀕臨死亡,過去在爵士樂壇與他合作過的樂手,於 1969-1975 年間已對其音樂方向感到質疑又震驚,這篇詆毀報導更讓大家開始對 Miles Davis 閃爍迴避.

雖然停止練習吹奏小號,不過 Miles Davis 間歇地持續創作,有 3 次機會他嘗試進錄音室工作,其中一次曾向 Paul Buckmaster 與 Gil Evans 求助,卻因為 Miles Davis 未履行合約支付報酬津貼,最後他們拂袖離去,這些稀疏作品仍未獲得發行.

平時受尊敬且作品多產的藝人,一夕間因為詭祕不明之故銷聲匿跡, Miles Davis 受到其他爵士樂手排擠的謠言甚囂塵上,這樣的傳聞相對使大眾對他更加憐惜和推崇.此現象可由 1979 年 Down Beat 雜誌票選 Miles Davis 為年度十大小號手一事察出端倪.

擺爛不繳作業的結果,雇主哥倫比亞唱片只好將他之前歌曲的各種地下版本製成精選合輯,以攤銷合約支出.

這段「冬眠」期間, Miles Davis 發現他曾帶頭衝鋒陷陣推廣的 fusion 音樂,如今已進入主流市場大行其道,這些享受歡悅收割的樂手都曾寄於麾下,例如 Herbie Hancock, Chick Corea (自組樂團 Return To Forever), John McLaughlin (自組樂團 Mahavishnu Orchestra), Wayne Shorter 與 Joe Zawinul (共組樂團 Weather Report),看到他們成功, Miles Davis 真是忌妒加羨慕,尤其 1975 年底當他知道 Herbie Hancock 演出行程爆滿,更是萌生退休之意,大家都受恩於 Miles Davis,連新浪潮放克搖滾藝人 Prince 都受 Miles Davis 的音樂灌溉而茁壯,但此刻他卻只能關閉自我,默默注視著這一切. 1975 年前與他交好的樂手如鼓手 Jack DeJohnette 和吉他手 John McLaughlin 仍與他維繫友好情誼,直到臨終.

Prince & Miles Davis - Its Gonna Be A Beautiful Night (1987)


Miles Davis 在 1970 年代的錄音,近來獲得徹底重新評估,結果專家認為這些珍饈意義深長,甚至可媲美他的早期作品,原因是這些歌曲全面涵蓋爵士, funk 與搖滾樂,還有歐洲製作人擅於長編制的實驗風格.最近 Dave Douglas, Wadada Leo Smith, Mark Isham, Tim Hagans, Nicholas Payton 與其他樂手均錄製專輯對插電時代的 Miles Davis 表示感激之意.

最後 10 年 (1981 to 1991)

1979 年 Miles Davis 因為認識電影女星 Cicely Tyson,他的人生由黑白轉為彩色,在電影 Roots 裡出現後, Miles Davis 進入超級明星的世界,與 Cicely Tyson 交往,他戒掉毒癮也重拾音樂熱忱.為期 3 年未碰觸小號,要重返往日雄風之路想必格外艱辛,專輯 The Man With The Horn (左圖 - 集結 1979-1981 年的錄音) 的錄製讓人聽出 Miles Davis 企圖掩蓋新組大樂團的缺點,包括技術不足,經驗不夠,團員年紀太輕,編制太多.. 等.

這個大樂團最後解散,只留下薩克斯風手 Bill Evans (與鋼琴手 Bill Evans 同名不同人) 與貝斯手 Marcus Miller,他們二人是 Miles Davis 最後 10 年裡固定合作的爵士樂手.

1981 年 Miles Davis 與 Cicely Tyson 步入紅毯, 1988 年步出紅毯, 1981 年 The Man With The Horn 終於發行,銷量不錯評價差矣,同年 5 月新組的大樂團在新港爵士音樂節裡演出 2 天.

接踵而至的現場表演被錄製成專輯 We Want Miles (下圖左) 獲得佳價.由於不斷發生的健康問題, Miles Davis 的表演幾乎完全不按表操課,不過經常出席現場的表演樂手卻可以因為 Miles Davis 的出槌一首一首慢慢來,不像 1967-1975 年那些現場被要求一氣呵成,同時還可以在舞台上一邊配合 他練習一邊賺錢,結果現場表演變成現場彩排.



1983 年發行專輯 Star People (上圖中),吉他手 John Scofield 前來跨刀,他還參與 1984 年的專輯 Decoy (上圖右),可惜 Decoy 不成熟的將靈魂樂與電音結合,評價不好,此時期 Miles Davis 的作品參差不齊且有極簡風格,其實有脈絡可循,當時 Miles Davis 正著迷於越野跑步,邊跑步邊將心得注入製作概念中,不過理論與現實畢竟有所差距,好則以喜,壞則以憂,就像越野路面凹凸不平.

Davis 與 7 人制樂團包含吉他手 John Scofield,薩克斯風手 Bill Evans,鼓手 Al Foster 與貝斯手 Darryl Jones (後來他加入 The Rolling Stones 樂團) 展開歐洲巡迴,受到癡迷狂喜般的歡迎,趁巡迴空檔, Miles Davis 參加丹麥小號樂手 Palle Mikkelborg 製作的管弦樂專輯 Aura (下圖左) ,這是 Palle Mikkelborg 向 Miles Davis 致敬的專輯.



回到錄音室, 1985 年發行的專輯 You're Under Arrest (上圖右) 將時下流行歌曲如 Cyndi Lauper 的 Time After Time 與 Michael Jackson 的 Human Nature 以爵士方式演奏,引發許多爵士輿論, Miles Davis 解釋說很多被接受的爵士標準曲也都來自百老匯歌劇院的流行曲目,他只不過借花獻佛,取一瓢飲罷了.

You're Under Arrest 是 Miles Davis 在哥倫比亞唱片發行的最後一張專輯, 70 年代後期到 80 年代初期 fusion 音樂殞落,出現一波以捍衛傳統爵士樂為精神的新傳統主義運動,代表人物是年輕的小號樂手 Wynton Marsalis,他也與哥倫比亞唱片簽約發行一些爵士專輯, Marsalis 公開宣稱個人鄙棄 fusion 音樂,認為 Miles Davis 這幾年來的作品根本稱不上是「true jazz」.

剛開始 Miles Davis 對其說辭一笑置之,覺得他是有為的好青年,只是處於困擾.後來卻真正動怒,原因在一場表演中, Wynton Marsalis 突然現身舞台並向他嚼耳根子說是「某人」要他同台演出, Miles Davis 勃然大怒,立刻命令斥責 Marsalis 離開舞台.

樂迷對此事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覺得 Wynton Marsalis 做法正確,另一方則認為無理的年輕小號手公然挑?音樂巨擘,簡直是悖理逆天.後來哥倫比亞的一位爵士製作人生日,要 Miles Davis 找 Wynton Marsalis 一同出席生日聚會,此時 Miles 想起自己專輯 Aura 一再延宕發行, Marsalis 的專輯卻獲得龐大資金預算,經年累月的堆積終於爆發,他掉頭離開,與華納唱片簽具合約.

再次證明 Miles Davis 對折衷主義的原則,此時期他與英國新浪潮樂派如 Scritti Politti 等人合作, Bill Laswell 為英國龐克樂團 Public Image Ltd 製作專輯 Album (1986 年發行), Miles Davis 受 Bill Laswell 之邀參與小號部份的錄音, 1999 年在 Public Image Ltd 發行的 Plastic Box 精選輯 cd 裡,主唱 John Lydon 寫出他對 Miles Davis 音樂的想法: 太怪了,所以我們沒有採用.不過 John Lydon 還是對他感謝.

1985 年參與專輯 Artists United Against Apartheid 錄製, Miles Davis 與華納唱片簽約並與 Marcus Miller 再度合作,結果產生 1986 年的專輯 Tutu (下圖左), Miles Davis 首次使用新型錄音室設備 (編錄器,取樣機,鼓機..),對表演的機器設定也有全新改變, Tutu 發行時,簡介側標描述它是 1959 年經典專輯 Sketches of Spain 的現代版本, 1987 年 Tutu 為 Miles Davis 獲得一座葛萊美獎.



專輯 Amandla (上圖中) 隨後發行,這是與 Marcus Miller 及 Duke 在譜曲上的另一次合作,還外加三張電影原聲帶 Street Smart, Siesta (上圖右) 和 Dingo (下圖左), Miles Davis 持續與樂團巡迴表演,其樂團過去 15 年的樂手異動引發出紛擾輿論,程度不輸給他們在音樂上的貢獻.



Miles Davis 最後兩張具有 hip-hop 風格的專輯 Doo-bop (上圖中) 與 Miles & Quincy Live at Montreux (上圖右) 均在 1991 年辭世後發行,後者是該年 Miles 與 Quincy Jones 在瑞士 Montreux 爵士音樂節裡的錄音,演奏自己在 60 年代發行的一些經典曲目.

1991 年 9 月 28 日 Miles Davis 因腦中風辭世,享年 65 歲,葬在紐約近郊布朗克斯區的木坪墓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