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簡介】Herbie Hancock



翻譯自 Wikipedia ; All Music ; Discogs (1 ; 2) ; Amazon

前言

Herbie Hancock (1940~) 來自美國,他是爵士鋼琴家與作曲家,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與葛萊美獎,音樂風格以爵士為基底,涵蓋搖滾, funk 與靈魂等元素.

1963 年 Hancock 參與 Miles Davis 的第二支五重奏樂團,協助該樂團重新定義爵士旋律,成為『後咆勃』樂風先驅,後來更將合成器與 funk 元素融入音樂,透過馬不停蹄的實驗,產生優美旋律且受到樂迷肯定,他有許多歌曲跨越曲風藩籬,在流行樂壇獲得廣大迴響.

Hancock 最為人知的曲目包括 Cantaloupe Island, Watermelon Man (後來被一些音樂家演奏,如 Mongo Santamaria), Maiden Voyage, Chameleon 與單曲 Rockit. 1995 年受勳進入 爵士名人堂 ; 2007 年專輯 River: The Joni Letters 獲得 2008 年葛萊美『年度最佳專輯』與『最佳當代爵士樂專輯』兩項大獎.

Early life and career

1940 年 Herbie Hancock 出生於芝加哥的伊利諾,如許多爵士鋼琴家, Hancock 七歲開始接受古典音樂教育,展現不凡天份,十一歲即與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奏莫札特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Hancock 少年時期沒有受過爵士老師指導,他是聽到 Oscar Peterson 與 George Shearing 的唱片,才逐漸愛上爵士樂,謄寫這些樂譜過程中,發展出和聲技巧,此外 50 年代美聲四重奏樂團 The Hi-Lo's 的音樂也對他造成深刻影響,他說..

..當時我聽 the Hi-Lo's 的音樂,透過他們的音樂學習和聲,製作人 Clare Fischer 的和聲概念對我影響至深,他與 Bill Evans, Ravel, Gil Evans,都是影響我的音樂家,我所彈奏的和聲,皆可從這四人的音樂中覓得蹤跡.

Hancock 也聽其他鋼琴家的音樂,如 Don Goldberg (鋼琴神童,也是 Hancock 在海德公園高中的同學), McCoy Tyner 與 Wynton Kelly,他向 Miles Davis, John Coltrane 和 Lee Morgan 學習錄音.

Hancock 在愛荷華的格林內爾學院主修工程學,兩年後換成音樂, 1961 年他離開格林內爾學院,沒有畢業 (1972 年格林內爾學院授與他 Fine Arts 榮譽博士學位),搬回芝加哥與 Donald Byrd, Coleman Hawkins 一起工作,同時在羅斯福大學進修, Hancock 在樂壇開始成名,隨後與 Oliver Nelson, Phil Woods 等樂手同台表演.

1962 年 5 月 Hancock 在 Blue Note 旗下錄製首張專輯 Takin' Off,擔任作曲和鋼琴彈奏,這張作品獲得大眾肯定,評價很高,有幾分 Blue Note 旗下另一位硬式咆勃鋼琴家 Horace Silver 的味道,因此常被拿來相提並論.

他們的音樂都有藍調根基與 funky 元素,但還是有些相異 : Hancock 的音樂較明亮,具思考性,和聲使用上較冒險,他常在獨奏時透過一個 groove 開創出另一個 groove.

不過 Takin' Off 是 Hancock 最因襲傳統的專輯,突顯 22 歲的年輕音樂設計師技巧已臻嫻熟,創作精神和能力也已成型,舉例來說,開場曲 Watermelon Man 是 Hancock 的代表作之一, Watermelon Man 隔年透過 Mongo Santamaria 詮釋 獲得大賣,成為爵士標準曲.

Miles Davis 與 Herbie Hancock - Watermelon Man (Live)


Watermelon Man 的 Hancock 版本 是 Blue Note 典型硬式咆勃風格 : 快速又 funky 的鋼琴,以及獨奏的強調.其他五首歌的旋律難以忘記,也有良好結構 (若沒有直擊人心),各有所長,較出色的曲子包括沉思冥想的 Alone and I,憂鬱的 Empty Pockets,小調 The Maze 在旋律方面有些微自由即興.

參與錄製的伴奏樂手有日後崛起的小號手 Freddie Hubbard, Dexter Gordon (次中音薩克斯風), Butch Warren (貝斯) 與 Billy Higgins (鼓).

Takin' Off 為 Hancock 帶來豐碩成績,不過重要關鍵是 Takin' Off 引起 Miles Davis 的注意,當時他正要重組全新的五重奏樂團,年輕鼓手 Tony Williams 將 Hancock 介紹給 Miles Davis,順利成為樂團成員.

Takin' Off 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1963 年 3 月 Hancock 在 Blue Note 旗下錄製第二張專輯 My Point of View,證實『成功絕非偶然的鐵律』.

Hancock 在專輯中冒險兩回 - 五首曲目比首張專輯涵蓋更多曲風 ; 另外透過超乎尋常的七重奏編制爵士樂團錄製 My Point of View,成員有 Donald Byrd (小號), Hank Mobley (次中音薩克斯風), Tony Williams (鼓), Grant Green (吉他), Chuck Israels (貝斯) 與 Grachan Moncur III (長號).

能說服七位爵士全明星齊具一起參與錄製,證明鋼琴家 Hancock 的作曲才華不同凡響,這個罕見可貴的組合,難讓耳尖的樂迷忽略.

回到音樂內容,硬式咆勃是 Hancock 保留的根基,不過他延伸探勘,開創靈魂風格的一面,開場曲 Blind Man, Blind Man 改編自首張專輯成名曲 Watermelon Man ; King Cobra 擁有冒險精神 ; The Pleasure Is Mine 充滿愉悅氣氛 ; A Tribute to Someone 挑戰未知領域 - 抒情又冒險.

尾曲 And What if I Don't 擁有放鬆又憂鬱的 groove,樂手們在行進間呈現豐沃,有品味的獨奏. My Point of View 的氛圍比 Takin' Off 還要放鬆,卻不失樂友掌聲.

同年八月 Hancock 在 Blue Note 旗下發行第三張專輯 Inventions & Dimensions,此時他已加入 Miles Davis 的五重奏樂團,這張專輯有明顯戲劇性變化,為了延續 My Point of View 的多樣化風格,他透過四重奏演奏後咆勃音樂,並加入拉丁元素的變奏.

Hancock 首當其衝,引領參與成員 Paul Chambers (貝斯), Willie Bobo (鼓), Osvaldo "Chihuahua" Martinez (打擊手) 勾繪出音樂風貌, Osvaldo "Chihuahua" Martinez 敲擊 conga 與 bongo,結果賦予歌曲強烈節奏,但不是舞曲,當節奏融合和絃,和聲時,開創出即興的氛圍,旋律的呈現也出乎意料.

錄製過程中, Hancock 在旋律部分注入和聲的點子,其旋律與和弦皆為即興,如此冒險舉動造成未知的音樂走向,引發聆聽者激烈思考,結果令人滿意. Inventions & Dimensions 顯示 Hancock 嘗新意願,他的演奏達到新奇,特殊又卓著的境界.

Miles Davis 五重奏與 Blue Note

1963 年 5 月 Hancock 參與 Miles Davis 的第二支五重奏樂團,獲得注目,這支新樂團招募年輕有才華的爵士樂手, Hancock 只有 23 歲, Tony Williams 最小,只有 18 歲.

Miles Davis 相當看好 Hancock,認定他是爵士樂壇的明日之星,這支精銳五重奏成員還包括貝斯手 Ron Carter (26 歲),次中音薩克斯風手 George Coleman (28 歲),一年內為 Miles Davis 錄製四張專輯 Seven Steps to Heaven, In Europe, My Funny ValentineFour and More.




1964 年春天 George Coleman 離團,取代的 Sam Rivers 只待了幾個月,最後由 Wayne Shorter 出任次中音薩克斯風位置,五重奏名單終於確定, Miles Davis 第二支重要的五重奏宣告成軍,他們也是史上最佳五重奏爵士樂團之一.

Hancock 在樂團發展出獨特爵士鋼琴聲音,將新發現的和聲注入爵士樂,在當時相當罕見,他也發展出獨特的『管弦樂』伴奏品味,使用『四度和聲』(以四度為基礎的和弦) 與類似德布西的和聲,將爵士帶往未知領域.

與 Williams (鼓), Carter (貝斯) 的搭配, Hancock 編織出迷宮般錯綜複雜的旋律,超越當時旋律與和聲結構, 60 年代後期他們的音樂變得前衛新潮,有別於傳統的和弦改變模式,他們的即興概念就是有名的『Time, No Changes』.

在 Miles Davis 樂團期間, Hancock 也抽空為 Blue Note 錄製為數不少的唱片,包括以他為名的專輯,亦為其他樂手伴奏,如 Wayne Shorter, Tony Williams, Grant Green, Bobby Hutcherson, Sam Rivers, Donald Byrd, Kenny Dorham, Hank Mobley, Lee Morgan 和 Freddie Hubbard.

Hancock 在前兩張專輯 My Point of View 與 Inventions and Dimensions 探勘硬式咆勃樂,他與大樂團錄音,融合拉丁風格的打擊樂, 1964 年 6 月 Hancock 在 Blue Note 旗下錄製專輯 Empyrean Isles,雖然內容仍以硬式咆勃為基底,卻不因循舊制,參與錄音的樂手有 Freddie Hubbard (短號), Ron Carter (貝斯) 與 Tony Williams (鼓),這三位樂手與 Hancock 同樣年輕又愛在音樂中冒險 - Hancock 接近硬式咆勃邊際,在傳統咆勃樂,靈魂樂,前衛與後現代爵士樂之間找到輝煌的平衡點.

Empyrean Isles 收錄四首曲目,由 Hancock 撰譜,無拘無束地圍繞神話故事 Empyrean Isles (中譯 : 天空島嶼) 之概念發展,第三首曲 Cantaloupe Island 擁有鋼琴的 funky 即興彈奏,是專輯最出色的兩首曲子之一, 25 年後被爵士饒舌樂團 US3 改編為 Cantaloop (Flip Fantasia),成為舞池寵兒.

Herbie Hancock - Cantaloupe Island


尾曲 The Egg 接近 14 分鐘,擁有極簡旋律與綿長的即興獨奏,作風在專輯中最為大膽,卻深植聆聽,因為每位樂手挑戰革新,反抗習俗,相較之下開場曲 One Finger Snap 與 Oliloqui Valley 反而奉守硬式咆勃成規,不過兩首曲子可聽出四重奏精力旺盛的企圖心,要開拓新的音波版圖.

Empyrean Isles 充滿熱情, Empyrean Isles (1964) 與 Maiden Voyage (1965) 這兩張專輯成為 Hancock 在 60 年代最知名,最具影響力的唱片,其革新與可接受度均獲大眾讚許.

雖然沒有上張專輯 Empyrean Isles 明顯的冒險特質,不過 1965 年 Hancock 在 Blue Note 發行的 Maiden Voyage,不但成為代表作之一,也為他帶來第一波音樂事業高峰.

Maiden Voyage 堪稱是 60 年代 Hancock 最成功的專輯,調和抒情爵士與硬式咆勃的變革,達到平易近人的接受程度,此時 Hancock 已跟隨 Miles Davis 兩年,透過 Maiden Voyage 可聽出端倪 - Hancock 的音樂合併了 Miles Davis 削弱的調式實驗,不僅如此,透過 Miles Davis, Hancock 與 Ron Carter (貝斯), Tony Williams (鼓) 發展出革新的旋律結構,亦在 Maiden Voyage 出現,參與樂手還有 Freddie Hubbard (小號) 與 George Coleman (次中音薩克斯風).

五重奏詮釋 Hancock 撰譜的五首曲目,團隊的相互激盪,未知的獨奏,音調組織與和聲皆完美到位,愉悅氣氛與出眾品味的相互演奏為樂迷帶來美麗時光,綜合所有元素, Maiden Voyage 成為閃閃動人的爵士經典專輯, Hancock 成為卓著的作曲家,樂手與 band leader,同名開場曲 Maiden Voyage 成為爵士標準曲.

Herbie Hancock - Maiden Voyage pt.1


Herbie Hancock - Maiden Voyage pt.2


1965 年的 Maiden Voyage 至 1968 年的 Speak Like a Child 期間, Hancock 在 Miles Davis 的五重奏樂團克盡職責,這三年是五重奏樂團創意與知名度的巔峰, 1968 年 3 月 Hancock 在 Blue Note 旗下發行專輯 Speak Like a Child,顯示他不僅吸取五重奏的實驗,還有許多當初 Miles Davis 與 Gil Evans 一起構思的點子,例如 Maiden Voyage 這張專輯具有慵懶,旋律性,且極為美麗,不過與 Speak Like a Child 相較之下還是有所不同.

Hancock 的曲調與主題變得單純,容易記住,尤其是同名單曲 Speak Like a Child,不過卻未因此失去即興演奏,反而在後咆勃與搖滾樂之間找到平易近人和即興的平衡點. Thad Jones 的粗管短號 (flügelhorn), Peter Phillips 的低音長號, Jerry Dodgion 的中音長笛,都是非傳統樂器, Hancock 透過這些特別聲音編織音調與旋律,而不是各自獨奏.

Herbie Hancock trio - Speak Like A Child (Part1 of 2)

Herbie Hancock trio - Speak Like A Child (Part2 of 2)


Ron Carter (貝斯) 與 Mickey Roker (鼓) 在曲調行進時保持明亮,微妙和潛移默化,強調岀 Hancock 原曲多樣化本質,優雅抒情的氛圍值得反覆回味.

Warner Period

1969 年 Hancock 離開 Blue Note,與華納簽約,發行專輯 Fat Albert Rotunda,是為 Bill Cosby 的卡通節目 Fat Albert and the Cosby Kids 所寫,這張專輯也是他首次踏進 jazz-funk 曲風的作品,似乎在為 1973 年的經典專輯 Head Hunters 作出預言.

不過 Fat Albert Rotunda 呈現的 jazz-funk 曲風與 Hancock 日後製作的 jazz-funk 音樂相異,是以 60 年代後期的 R&B 為基底,加上活潑遊玩的氣氛,即興的管樂,絕佳的旋律,還有 Hancock 彈 Fender Rhodes 電鋼琴的獨奏.

音韻重複的歌曲名字 Wiggle Waggle, Fat Mama, Oh! Oh! Here He Comes 提示樂迷嬉鬧與大搖大擺的音樂風格 - 正如愉悅的卡通特質 ; 相較之下 Tell Me a Bedtime Story 擁有老練世故,難以忘懷的抒情旋律,理所當然要成為爵士標準曲,日後 Quincy Jones 將這首曲改編成更具電子味道的版本,收錄在 1978 年發行的專輯 Sounds...and Stuff Like That ; 第五首曲 Jessica 也有相同放鬆的心情.

參與錄製的六重奏樂手包括 Joe Henderson (次中音薩克斯風), Johnny Coles (小號), Garnett Brown (長號), Buster Williams (貝斯), Albert "Tootie" Heath (鼓). Joe Henderson 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提供 funky 又自由的心情,另外 Joe Newman (小號), Joe Farrell (薩克斯風), Eric Gale (吉他), Bernard Purdie (鼓) 也參與兩首曲子的錄製.

此時 Hancock 著迷各式各樣的電子樂器設備,加上受到 (Miles Davis 專輯) Bitches Brew 的影響,他開始著手將電子設備的聲音結合傳統樂器,成立有名的電子六重奏 (貝斯手 Buster Williams,鼓手 Billy Hart, 小號手 Eddie Henderson,伸縮小號手 Julian Priester 與多項管樂手 Bennie Maupin).

電子六重奏的音樂在多元空間自由奔馳,起點是 1971 年除夕夜在華納唱片錄製的專輯 Mwandishi, Mwandishi 是非洲斯華西里語,意思是 writer.

Hancock 在專輯中設計電子效果聲音 - reverb, tremelo, Echoplex - 這些音效讓音樂更具空間感,受到 Miles Davis 電子實驗風格影響, Hancock 主張開放式的音樂方向,表現後咆勃精神.

Mwandishi 擁有落落長的三首曲目,開場曲 Ostinato (Suite for Angela) 是 15 拍制的 Afro-electric-funk,長達 13 分鐘,長號手 Julian Priester 受到 In a Silent Way 影響,譜寫 21 分鐘尾曲 Wandering Spirit Song,最後進入自由樂風.

Eddie Henderson 的小號獨奏挑起大樑,來自 Lee Morgan 樂團的 Bennie Maupin 擔任低音黑管與中音長笛, Buster Williams (貝斯) 與 Billy Hart (鼓) 是節奏推手, Santana 的 José Chepitó Areas 和 Leon "Ndugu" Chancler 在 Ostinato (Suite for Angela) 增添 funky 的打擊樂,另外還有吉他手 Ron Montrose.

Hancock 透過優秀團隊探勘音樂極限, Mwandishi 特殊風格,獲得至高評價.

1971 年 12 月 Hancock 六重奏在華納旗下發行專輯 Crossings,曲風更趨近於 electric avant-garde,就像是鐘錶店裡紛亂狂暴的鐘擺聲,樂團特色已臻顯著. Crossings 由六重奏編制增為九重奏,新成員包括 Dr. Patrick Gleeson (Moog 電子合成器),其電子效果賦予音樂更多空間感.

Patrick Gleeson 是使用合成器錄製爵士作品的先驅樂手之一,錄製 Crossings 時,他也使用合成器錄製其他更多電子融合爵士樂風的唱片, Gleeson 錄製 Crossings 的方式不僅將合成器視為有旋律的樂器,反而較像是管弦樂的手法,反映出 Gleeson (與 Powell) 對於歐洲現代電子音樂技巧,西岸 Morton Subotnik 的合成器技術,還有他在米爾茲學院磁帶音樂中心所受到的影響與啟發.

Crossings 再度收錄落落長的三首樂曲,開場曲 Sleeping Giant 具有多面相與開放結構特色,近乎 25 分鐘的長度分為五個樂章,充滿 funky grooves,尤其是第二樂章結尾的大爆炸,與 Hancock 透過 Fender Rhodes 電鋼琴的精采獨奏,似乎預告了隨後將投入一段 funk 之旅, Sleeping Giant 是專輯的代表作.

第二首 Quasar 由 Bennie Maupin 譜曲,曲如其名,透過 Gleeson 狂野的 Moog 音效與 Eddie Henderson 空氣飄震般的小號,航向外太空.

尾曲 Water Torture 越發怪異, Hancock 彈奏 Mellotron 電子機械琴,發出幽靈般的聲音,隨意漫步,喜愛電子音樂的樂友或許會感到耳花撩亂,不過 Crossings 的崇高評價,顯示岀背後死忠的擁護者.

Gleeson 錄製專輯時使用的合成器是 Moog III,不過他在現場表演時,卻是使用 ARP 2600,偶而也會用 Arp Soloist, Downbeat 雜誌當時對 Crossings 的樂評不佳,怪罪於合成器的加入,不過幾年後 Downbeat 卻又讓 Gleeson 成為雜誌封面人物,讚許他是爵士電子樂壇的一位『先鋒』.

Head Hunters

1969-1971 年 Hancock 透過華納發行的三張專輯 Fat Albert Rotunda, MwandishiCrossings 在當年叫好不叫座,歷經 Blue Note 的優雅風格與 Miles Davis 樂團時期的電子風暴,他努力尋找自己的音樂語言. Hancock 離開華納,與哥倫比亞唱片簽約, 1972 年同音樂袍澤 Billy Hart, Julian Priester, Dr. Eddie Henderson, Bennie Maupin, Buster Williams 錄製專輯 Sextant.

Sextant 與華納時期的作品差異不大,擁有後咆勃,自由即興和 funk 風格, Sextant, Mwandishi, Crossings 三張專輯均由 Hancock 六重奏加上 Gleeson 後的九重奏樂團錄製,此外這個九重奏還以 Henderson 為名錄製另外兩張專輯 Realization 與 Inside Out,這些作品均有自由即興的特質,顯示該樂團受到現代樂作曲家的電子音樂影響.

Gleeson 錄製 Sextant 與現場表演時,使用更多小型的 ARP 合成器取代大型的 Moog III,而且 Hancock 也開始彈奏合成器,與 Gleeson 不同,他彈奏合成器的方式較像是彈奏電鋼琴,只是把它當成發出旋律的樂器.

Sextant 內容依舊是冗長的三首曲子,均由 Hancock 撰譜,調式和時間間隔先以小火慢燉,再用獨奏與即興提煉.開場曲 Rain Dance 證明間隔與即興之相稱,同時具有 funk 元素.

第二首曲 Hidden Shadows 是 19 拍制的曲子,在 Dr. Patrick Gleeson 與 Buck Clarke 推波助瀾之下,擁有急速 bassline 與重節拍.製作人 Dave Rubinson 整合抽象音調,讓 Hancock 的鋼琴彈奏更具旋律性,近乎 20 分鐘的尾曲 Hornets 才是珍饈,電子旋律飄揚在 In a Silent Way 的黑暗與 John Coltrane 後期的和聲美學之間, Priester (伸縮小號), Maupin (多項管樂手) 與 Hancock 為此曲賦予更多 groove.

Sextant 似乎預言隔年經典巨作 Headhunters,卻又不能完全解讀,如同華納時期的唱片, Sextant 在 Hancock 綿長音樂生涯中彷彿籠罩神秘面紗,令人好奇而神往.

發行一連串實驗爵士專輯, Hancock 得到形形色色的樂評,與悽慘的銷售成績,和其他藝術家有同樣煩惱,唱片不叫座隱藏著飯碗不保的擔憂,他抱怨大家都不了解實驗爵士樂,同時也著手計畫更 earthy,更 funky 的專輯, Hancock 說自己喜歡 funk 音樂,尤其是 Sly & the Family Stone 的音樂,於是決定製作自己的 funk 專輯.

1973 年 Hancock 召集新樂團 The Headhunters,在哥倫比亞唱片錄製曠世專輯 Head Hunters,原本的六重奏成員只有 Maupin 被保留,新成員有 Paul Jackson (貝斯), Bill Summers (打擊), Harvey Mason (鼓).

Head Hunters 是繼 Maiden Voyage 之後的生涯代表巨作, Head Hunters 是 Hancock 邁向融合爵士, jazz-funk 的關鍵點,無論之前發行的作品,或是在 Miles Davis 樂團的蛻變,皆未曾出現過這樣的 groove,就像是結合了 Sly & the Family Stone, Curtis Mayfield 與 James Brown 的音樂,他開發出深沉, funky,甚至是不光滑的風格,此外更將電子合成器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爵士樂壇使用這項樂器的前鋒.

Head Hunters 充滿 funk, soul 與 R&B 元素,開場曲 Chameleon 與第二首曲子 Watermelon Man 是最為人知的代表作品,為 Head Hunters 帶來成功的銷售成績,創下爵士史上最佳銷售專輯的紀錄 (雖然隨後被其他專輯超越),並且在流行樂壇大受歡迎.爵士衛道人士在當年曾批判這張專輯,不過歷史證明經過 30 年後, Head Hunters 聽起來依然新鮮,豐富的曲風已不僅只有爵士,還融合 funk, soul 與 hip-hop.

Herbie Hancock - Chameleon (Live)


喜愛 funk 的樂友不妨先從 Head Hunters 入門 Hancock 的音樂,值得珍藏.

1974 年 7 月 29 日 Hancock 來到日本巡迴,一天內就錄製了現場專輯 Dedication,算是所有發行中較特殊的經驗, 70 年代 Hancock 在日本巡迴數次, Dedication 亦是 70 年代 Hancock 在日本巡迴錄音的第一彈 (僅在日本發行),顯示日本人在音樂上寬廣的包容與鑑賞能力.

嚴格來說 Dedication 不算是一張『專輯』,內容收納的四首曲除了 Nobu 外,均為先前發行過的長紅歌曲 ; 值得一提的是, Hancock 在這場表演一人獨奏,因此還是可以欣賞不同的詮釋版本.

a 面是不插電的鋼琴獨奏 Maiden VoyageDolphin Dance,內省又複雜,相對於當時沉浸於電子樂器的 Hancock,不插電的版本顯得特別. b 面開場曲 Nobu 由 Hancock 操作 ARP 2600 合成器獨力錄製,第二首歌 Cantaloupe Island 透過合成器更新 bassline.

雖然彈奏過程因某些旋律呆板致使評價不高,不過 Hancock 還是為樂迷帶來多采多姿的聆聽饗宴.

Head Hunters 的成功,讓 Hancock 繼續投入 funk 專輯製作, 1974 年 8 月在哥倫比亞發行的 Thrust,與 Head Hunters 同樣具有 earthy 與 funky 本質,不過參與錄製的 Headhunters 樂團有了些許改變 - 鼓手 Harvey Mason 換成 Mike Clark - 結果使曲子的 groove 更為複雜.

此時 ARP 合成器已成為流行與爵士搖滾唱片錄製時的主要設備,為了跟上快速變遷的時代潮流, Hancock 持續尋找新聲音,再一次的, Thrust 收錄冗長的四首曲,其中有三首 (Palm Grease, Actual ProofSpank-A-Lee) 都是 funk,可以聽到豐富的 wah-wah 與合成器的其他效果音色.

與眾不同的是第三首曲 Butterfly,輕鬆節拍加上 Bennie Maupin 的高音薩克斯風,成為迷人抒情小品, 20 年後 Hancock 重新錄製此曲,收錄在另一張專輯 Dis Is Da Drum,不過 all music 還是推薦 Thrust 這個版本. 30 年後再來聽 Thrust,仍能感受到 jazz-funk 的充沛活力.

1973 年 Hancock 為爭議性的諷刺電影 The Spook Who Sat by the Door 製作配樂,這是他製作的第二張配樂大碟,電影內容改編自同名小說,描述 60 年代後期非裔美籍公民在美國發生的種種問題. 1974 年為惡名昭彰的賣座電影《猛龍怪客》(Death Wish - 右圖) 製作 配樂,電影內容主張以暴制暴再度引發爭議話題.

Hancock 為墨守成規,了無新意的電影配樂注入新血, Jerry Peters 加入必要的管弦樂,吉他的哇哇器顯示 Hancock 的 funk 音樂將要出頭天,同名開場曲為專輯標明註腳 - Hancock 透過延遲,迴音效果的電鋼琴詮釋緊張,有條理的氛圍 - 還要再加上保守的管弦樂.

唱片製作的點子不賴,但除去電影畫面後,音樂似乎也無法與電影建立關聯,雖然 Death Wish 僅獲得 all music 兩星評價,換個角度, Death Wish 也為電影配樂開創新領域.

1975 年 Hancock 與 the Headhunters 樂團再次巡迴日本,錄製並限定日本發行兩張一套現場專輯 Flood,曲目源自先前發行的四張專輯 Maiden Voyage, Head Hunters, Thrust 與即將發行的 Man-Child (或許這也是未在美國發行的原因之一).

背離美國樂迷這段期間, Hancock 仍喜愛不插電鋼琴彈奏,開場曲 Maiden VoyageActual Proof 就是絕佳證明,電子鍵盤如 Rhodes 鋼琴與 clavinet 合成器在第二面的曲目首度亮相, Hancock 的旋律彈奏更為 funky,與 Bennie Maupin 擦撞出來的 groove 就像疾馳舒爽的風,廣義而言這是一張不錯的 funk 現場錄音,但不像 funk 音樂那麼舞曲,因為 Mike Clark 湍流複雜的鼓,調和了深度與冒險.

Hancock 錄製更多商業性質的專輯,偶爾會與 the Headhunters 樂團的樂手合作,卻沒有支薪, the Headhunters 與他漸行漸遠,甚至錄製自己的專輯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1975 年錄製, 2001 年發行 : 沒有 Herbie Hancock),再次重聚時,是 1998 年的專輯 Return of the Headhunters.

1975 年 Hancock 在哥倫比亞發行 Man-Child,或許這是他在 70 年代中期之前最 funk 的專輯,同時顯示 Hancock 正朝向商業主流邁進,開場曲 Hang Up Your Hang Ups 令人開懷,Sun TouchBubbles 雖屬慢板,卻沒有停止 funky.

Hancock 在鍵盤軍庫佔地為王,不過吉他手 Wah Wah Watson 卻為錄音發光發熱,與先前的 Head HuntersThrust 壁壘分明.參與 Man-Child 錄音的巨星還有 Wayne Shorter (高音薩克斯風), Stevie Wonder (口琴) 與長期合作夥伴 Bennie Maupin (木管).

Herbie Hancock - Hang Up Your Hangups (1979)


1976 年 6 月 Hancock 在哥倫比亞錄製 jazz-funk 專輯 Secrets,再一次地, Hancock 透過電子鍵盤與 Bennie Maupin 製造特殊的 groove,開場曲 Doin' It 是專輯代表作,流行旋律與擋不住的 groove,在舞池大受歡迎 ; Cantalope Island 改編自 1964 年 Empyrean Isles 專輯裡的同名曲,這個版本較 funk,節奏緩慢許多,感覺像是大搖大擺,十分有趣,聽過原曲的樂友,不自覺會發出會心一笑.

專輯曲目編排順暢,節奏簡明,沒有艱深的音符,讓人心情愉悅,忘卻煩憂. Man-ChildSecrets 的發行,似乎預言著 Hancock 將於未來 10 年朝向更流行,更商業的音樂方向前進.

Back to the Basics: VSOP 與 The Future Shock

70 年代末期至 80 年代初期, Hancock 與 V.S.O.P. 五重奏巡迴,所謂 V.S.O.P. 五重奏,就是 Miles Davis 在 60 年代組合的第二支重要的五重奏 (薩克斯風手 Wayne Shorter,鋼琴手 Herbie Hancock,貝斯手 Ron Carter,鼓手 Tony Williams),不過沒有包括 Miles Davis,其位置由另一位小號手 Freddie Hubbard 取代.

當時大家以為有朝一日 Miles Davis 一定會與經典的五重奏重聚,歷史證明他卻一去不返. 1977 年 7 月 V.S.O.P. 五重奏錄製一些現場專輯,如 VSOP (1976) 與 VSOP: The Quintet (1977),不過只有部分錄音在美國發行.

1977 年 7 月 13 日錄製的 The Herbie Hancock Trio 專輯僅在日本發行,參與錄音的樂手是來自 V.S.O.P. 的 Ron Carter (貝斯), Tony Williams (鼓) 與 Hancock 所組的三重奏.

The Herbie Hancock Trio 在三蕃市錄製,數日後 V.S.O.P. 五重奏便在柏克萊與聖地牙哥舉行一系列的現場表演.有別於先前發行的 funk / jazz-funk 專輯, The Herbie Hancock Trio 是發人深省的後咆勃曲風.

The Herbie Hancock Trio 收錄五首曲目, Speak Like a Child 源自 1968 年在 Blue Note 旗下發行的 同名專輯,這裡的版本比原曲更結實,更豐富 ; Watcha Waiting ForWatch It 也分別挑戰原作 ; 尾曲是 Miles Davis 的經典爵士標準曲 Milestones.

The Herbie Hancock Trio 是不插電的爵士錄音, Tony Williams 讓聆聽者的腳丫自然地踩起拍子,同時 Hancock 也合宜掌控主題.

1976 年 Miles Davis 的第二支五重奏重聚,隔年展開名為 V.S.O.P. 巡迴演出,小號手 Miles Davis 缺席,由 Freddie Hubbard 取代,延續 1965 年五重奏首度成軍後的音樂禮讚, V.S.O.P. 於 1977 年 7 月 16 與 18 日在柏克萊與加州聖地牙哥錄製巡迴專輯 V.S.O.P.: The Quintet (下圖左),收錄幾乎全新的八首曲目,由五重奏樂手分別撰曲.

V.S.O.P. 五重奏與 Miles Davis 時代的五重奏相比,雖然名單只差一位成員,但 Hubbard 熱烈地吹奏與 Miles 沉思表現方式形成對比, Hancock 的和聲也更為大膽,比他在 Miles 旗下時更有自信,五重奏交互演奏時的心靈感應與獨奏的個人美學,呈現驚人成果.



V.S.O.P.: The Quintet 不是巡迴的最佳錄音,五日後他們在日本東京 Den-En Colosseum 錄製的 Tempest in the Colosseum (上圖右),其歌曲結構更緊實,也更有發揮性.用『Tempest』來形容這場演出真是適切,與 V.S.O.P.: The Quintet 的曲目迥異, Tempest in the Colosseum 演奏哥倫比亞時期之前的作品,顯然比 V.S.O.P.: The Quintet 更為醒耳.

不過 all music 也在樂評中留下評斷,認為從 60 年代 Miles 五重奏樂迷的角度而言, Freddie Hubbard 取代 Miles 位置沒有適得其所, Hubbard 表現方式如疾風勁草,樂風強烈,與 Miles 差異頗多.

只有 Lawra 一曲複自原五重奏 ; 不過相對而言新的五重奏也因此獲得延伸和發展.尾曲由 Hubbard 撰寫的經典 Red Clay 有轉折效果.

V.S.O.P. 巡迴對 Hancock 音樂上的演進而言像是進入臨時休息站,雖然五重奏重返咆勃爵士樂懷抱,但這場巡迴對 80 年代與 90 年代爵士樂壇的影響力,卻不容小覷.

1977 年無心插柳, Hancock 在哥倫比亞發行兩張一套的 V.S.O.P. 是爵士樂史的指標專輯.當時 George Wein 在紐約新港爵士音樂節籌畫 Herbie Hancock 的回顧音樂會,三個曾經合作過的樂團前來共襄盛舉 :

1) 1965 年至 1968 年 Miles Davis 五重奏 (Miles 換成 Freddie Hubbard).
2) 1969 年至 1973 年的六重奏.
3) Hancock 當時的 jazz-funk 樂團.

結果重聚的 Miles Davis 第二支五重奏最吸引眾人目光,一系列巡迴演出影響許多年輕爵士樂手 (如 Wynton Marsalis),一度讓他們想放棄電音爵士,重返咆勃懷抱.翻開 20 世紀不插電爵士樂史,這段插曲並非 Hancock 所願,但我們無法否認 Hubbard, Wayne Shorter, Ron Carter 與 Tony Williams 隨心所欲的相互演奏,無論表演形式,確實達到不可思議之境. (其實 Hancock 在這裡彈奏 Yamaha 電鋼琴之舉,引發衛道人士躂伐).

V.S.O.P. 亦是 Hancock 六重奏告別之作 (演奏曲目是 Toys 與 You'll Know When You Get There,可惜僅此二首). V.S.O.P. 終止了傳統爵士樂迷心中對 Headhunters 等電音爵士專輯的不滿.

1978 年 2 月 Hancock 與 Chick Corea 錄製現場不插電專輯 An Evening With Herbie Hancock and Chick Corea: In Concert,這份錄音到了 1992 年才發行,十年前 Hancock 離開 Miles Davis 五重奏時,其位置就是由 Chick Corea 遞補,十年後兩位大師再度重聚,具有意義.

當時 Hancock 與 Corea 在爵士樂壇均為電子鍵盤的先鋒樂手,二人竟攜手演奏不插電鋼琴聯彈,著實跌破不少樂迷眼鏡.兩張一套的 An Evening With Herbie Hancock and Chick Corea: In Concert 收錄又長又棒的曲目,包括 Maiden Voyage (13 分半) 與 La Fiesta (22 分鐘) 的加長版,不過他們彈奏 Gershwin 的 Liza 才是王道.

Herbie Hancock 與 Chick Corea - Liza


1978 年 10 月 Hancock 回到東京透過『原版直刻技術』(direct-to-disc) 錄製專輯 Directstep, 這張專輯隨後成為史上最早發行的 CD 之一,或許是因為『原版直刻技術』只能一次錄音的關係, Hancock 罕見地安插第二鍵盤手 Webster Lewis,負責多重電子結構.

其他參與樂手則來自 Headhunters 樂團 (簧樂手 Bennie Maupin,貝斯手 Paul Jackson,打擊手 Bill Summers),外加吉他手 Ray Obiedo 與鼓手 Alphonse Mouzon.

Directstep 有些地方聽起來有些羞怯,有結構,不過開場曲 Butterfly 卻呈現分裂不和諧,第二首曲 Shiftless Shuffle 終於發展出小酒館般的 groove,漫長的尾曲 I Thought It Was You 延伸自另一張專輯 Sunlight 的同名開場曲.

黑膠唱片的音質遠優於 CD,尤其是貝斯與鼓的部分.

一週後 Hancock 錄製鋼琴獨奏專輯 The Piano,這張高評價專輯一如前例,最初只限定在日本發行, 2004 年終於登陸美國發售,了結廣大樂友心願.

The Piano 前半段由 Hancock 彈奏爵士標準曲 My Funny Valentine, Green Dolphin Street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彈法優雅且作風拘謹,三首歌連貫流暢,彷彿像是一套組曲.

專輯後半段包含四首原曲 Harvest Time, Sonrisa, Manhattan IslandBlue Otani,均由 Hancock 撰譜,曲風融合 魏本 的音樂,藍調, Erroll Garner 的抒情調,還有 Bill Evans 纖細的和聲.它們也像組曲般一氣呵成,彼此不能分離.

V.S.O.P.樂團演奏不插電爵士樂,與 Hancock 先前投入電子樂器的狂熱有天壤之別,他們錄製三張專輯,獲得爵士樂迷青睞,不過銷售成績卻平平,在美國的表演也很少. 1978 年 VSOP 的巡迴雖然在許多大城市演出成功,不過巡迴結束後表演機會開始少得可憐,且團員們紛紛回到各自崗位,另謀發展.

1979 年 7 月, VSOP 又得到機會至日本巡迴, Hancock 的日本廠牌 Sony 唱片錄下這兩晚 (26 日和 27 日)演出,收錄在 V.S.O.P.: Live Under the Sky 專輯,第一晚演出遇到暴風雨,不過獲得全國性電視節目現場直播 ; 破天荒第一遭,這張專輯後來在美國以各種形式發行.

首刻版的 V.S.O.P.: Live Under the Sky 只有 (第一晚的) 八首歌,甚至還缺少開場曲 Eye of the Hurricane; 2004 年發行的再版便補足這項遺憾,更有之,亦將第二晚的錄音收錄在第二張唱碟,成為兩張一套的現場專輯,連安可曲也一併收錄了.這場號稱 70 年代末期最佳爵士音樂會之一的錄音,終於完整列入歷史檔案,對於當時參與或來不及參與的樂迷,也有了交代.

錄音品質優良,聆聽時似乎還能聽到天空飄下的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樂手雖在 70 年代的各種音樂場合工作,然而他們與 Miles Davis 發展出『自由咆勃樂』,卻一直保留在心中. Freddie Hubbard 表現卓著,將即興表演提升至嶄新境界,第二晚的表演更加激烈,這是一場不能錯過的演奏會,聆聽過程充滿驚奇,優雅,甚至引人翩翩起舞,高度推薦.

1978-1982 年, Hancock 錄製許多爵士風味的 disco 與流行歌曲,這段芭樂史要先從專輯 Sunlight (1977) 談起 (尾曲有 Tony Williams 和 Jaco Pastorius 前來參與), Hancock 透過聲音合成器開嗓唱歌, Sunlight 開場曲 I Thought It Was You 在英國大賣,不過大家應該都沒有印象.

結果 Hancock 透過聲音合成器唱更多歌, 1979 年發行的 Feets, Don't Fail Me Now 開場曲 You Bet Your Love 成為在英國大賣的第二首歌, (Feets, Don't Fail Me Now) 卻只得到 all music 悽慘的一星評價,為所有 Hancock 發行專輯之最低.

接下來的專輯 Monster (1980), Magic Windows (1981) 與 Lite Me Up (1982) 也好不到哪裡去,此時的『流行爵士』市場在 Freddie Hubbard 與 Herbie Hancock 等人大力『灌溉』下似乎已達飽和,唯有 1980 年的專輯 Mr. Hands 獲得喝采,一吐怨氣.

1980 年發行專輯 Mr. Hands,為 Hancock 帶來一線曙光,內容收錄六首曲子,不同節奏穿插其中.

伴隨 Headhunters 樂團成軍, Hancock 的鍵盤和電子設備與日俱增,其混音與音樂發展賦予樂迷更多想像空間,他在 Mr. Hands 收復不少 groove 失土,最重要的是,樂迷終於不會聽到他們最不想聽的 vocal.

Hancock 在第二首歌 Calypso 玩起合成鼓,與 VSOP 袍澤 Tony Williams, Ron Carter 激發熱情浪花, disco 音樂承啟悠揚, Just Around the Corner 為 disco 帶來新意,數十年後再來聆聽,依然令人雀躍 ; Spiraling Prism4 AM 擁有 Jaco Pastorius 貝斯加持, Hancock 全意革新 jazz-funk.

Shiftless Shuffle 源自 Headhunters 樂團時期的專輯 Directstep,鼓手 Harvey Mason 陷入瘋狂,提供樂迷不同版本選擇 ; 最醒目的作品是尾曲 Textures, Hancock 演奏所有樂器,沉思與旋律繞樑三日,退而不散, Mr. Hands 具有前瞻性質,在當時發行的專輯序列鶴立雞群.

發行商業音樂的同時, Hancock 亦抽空錄製傳統爵士唱片, 1981 年他與 Tony Williams, Ron Carter 巡迴,錄製現場專輯 Herbie Hancock Trio (下圖左),內容收錄五首曲子,限定在日本發行 ; 一個月後他與 Wynton Marsalis 錄製專輯 Quartet (下圖右),隔年在美國發行.



1981 年 7 月, 41 歲的 Herbie Hancock 遇上快滿 20 歲的小號手 Wynton Marsalis,錄製不插電爵士專輯 Quartet (上圖右),獲得崇高評價.

參與 Quartet 的樂手除了上述的 Hancock 與 Wynton Marsalis,還有老搭檔 Ron Carter 與 Tony Williams.

Quartet 在日本巡迴的空檔錄製,一個月後 Wynton Marsalis 在哥倫比亞發行 同名專輯 (也是他與哥倫比亞唱片簽約後發行的首張專輯),他在技術層面大膽挑戰前輩如 Miles Davis, Freddie Hubbard 與 Brownie McGhee,趣味橫生.

Quartet 收錄九首曲目,包括 Monk 的標準曲 Well, You Needn't'Round Midnight ; 接下來演奏 60 年代中期 Miles Davis 樂團與 VSOP 時期的常勝曲目 (Clearways, A Quick Sketch,The Eye of the Hurricane, The Sorcerer, Pee Wee).

Wynton Marsalis 在尾曲 I Fall In Love Too Easily 的表現稚嫩生疏,但 Quartet 未相形失色, Hancock 精緻又刺激的不插電鋼琴彈奏才是王道.

1983 年 Material 的成員 Bill Laswell 為 Hancock 操刀製作專輯 Future Shock,出現曠世歌曲 Rockit,這首歌由 Hancock, Bill Laswell (貝斯) 與 Michael Beinhorn (合成器 / 鼓機) 聯合撰譜.

Rockit 的製作人還包括 Martin Bisi, Rockit 在數個錄音室逐漸養成, Grand Mixer DXT 在歌曲進行間注入 DJ 的 scratch 靈魂,將唱盤當作樂器演奏 - 此舉日後影響更多唱盤手,投入 scratch 創作.

Rockit 在英國電台蔚為風潮,甚至在美國地下電台一發不可收拾,由 Kevin Godley 與 Lol Creme 導演, Jim Whiting 主演的音樂錄影帶內容充滿幽默,為非裔 MTV 拔得頭籌, 1984 年獲得 MTV Video Music Awards 五項大獎,包括最佳概念影像,最佳特效與年度最佳影片獎.



1985 年葛萊美音樂獎典禮, Hancock 透過合成器與 Thomas Dolby, Howard Jones, Stevie Wonder 等樂手同台表演 Rockit. 隔年 Rockit 在蘇聯電影 The Courier 出現,為民眾介紹 hip-hop 舞蹈.

Rockit 亦是電腦遊戲『俠盜獵車手:罪惡之城』(Grand Theft Auto: Vice City) ,『NBA Street: Homecourt』配樂之一,此外它還是名模大間諜 (Zoolander) 與 Kickin' It Old Skool 的配樂,辛普森電視劇 Treehouse of Horror XVI 也有 Rockit 配樂.

Hancock 透過 Future Shock 顛覆性地為科技節拍注射 funk 元素,他與製作人 Laswell 共創 Rockit 成功後,又陸續合作了兩張專輯 Sound-System (1984) 和 Perfect Machine (1988),撇開 Rockit 的成功,後面兩張專輯幾乎被批評得體無完膚,甚至被嘲譏為生涯敗筆,受到如此不堪的原因或許跟先前累積的流行爵士發行有關 ; Hancock 樂迷認為 Laswell 該為失敗負責,他為 Hancock 製作的這三張專輯, artists 不該由 Hancock 一人承擔,應該更名為 Bill Laswell featuring Herbie Hancock.

既然大家都愛 Rockit,我們就製作更 Rockit 的歌曲吧 - 於是隔年 (1984) Bill Laswell 又製作了 Future Shock 的延伸專輯 Sound-System.將 Sound-System 形容成延伸專輯實在不太好,但請聽開場曲 Hard Rock,幾乎就是 Rockit 的重搖滾版.

Hancock 這趟 techno-pop 之旅加入非洲甘比亞多項樂器手 Foday Musa Suso,他參與半張專輯的曲目演奏, Junku 是為了 1984 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譜寫, Suso 在曲中彈奏可拉琴 (Kora,西非樂器,擁有 21 弦,構造似豎琴與魯特琴),顯示 Hancock 從 Rockit 轉移至非洲融合爵士.除了 Sound-System, Suso 也出現在 Village Life (1984) 與 Jazz Africa (1986) 兩張專輯裡.

Wayne Shorter 在 Karabali 一曲吹奏高音薩克斯風,撇開壓倒性的 Rockit 需求效應, Hancock 的電子音樂仍保有冒險精神.

與 Foday Musa Suso 在 Sound-System 合作後,同年 Hancock 又和他在東京錄音室錄製二重奏專輯 Village Life,此時期 Hancock 的發行評價偏低,幾乎被人遺忘,只有 Village Life 異軍突起.

一反前幾張專輯的工業,搖滾元素, Village Life 充滿冥想,沉思氛圍, Hancock 操作 Yamaha DX-1 合成器與一台鼓機,搭配 Foday Musa Suso 彈奏細緻優雅的可拉琴,呈現出催眠迷幻聲音,似乎將時空拉回遠古地球.

Suso 的旋律特殊複雜,其和聲類似民謠, Hancock 伴奏合宜,他在長達 20 分鐘尾曲 Kanatente 展現交錯和聲創意,相對於 Suso 乍似簡單之弦樂,二人編織出卓越合鳴,結尾翩翩起舞,形容成甘比亞 funk 亦不為過.

1985 年 Hancock 參與 Duran Duran 衍生的流行樂團 Arcadia 的專輯 So Red the Rose 錄製,參與錄製的樂手眾多,還包括 David Gilmour, Grace Jones 與 Sting (在 The Promise 一曲擔任合音).

此外 80 年代中期 Hancock 還為 BBC 在美國 PBS 電視台播放的教育系列節目 Rock School (不是由 Gene Simmons 主演的那個英國真人實境電視影集) 擔任開場與結束時的解說.

1986 年 Hancock 在 Bertrand Tavernier 導演的爵士電影 Round Midnight (午夜情深) 擔任表演與演出,內容描述 50 年代 Lester Young 與 Bud Powell 流落法國的故事.

Hancock 為 Round Midnight 譜寫電影配樂,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他也常為電視廣告配樂, Maiden Voyage 成為古龍水廣告配樂, Perfect Machine 巡迴結束後, Hancock 決定離開哥倫比亞唱片,結束超過 15 年的合作關係.

1990s and later

離開哥倫比亞後, Hancock 休息了一陣子, 1990 年 Hancock 參與 Jack DeJohnette, Dave Holland, Pat Metheny 的 Parallel Realities 巡迴,包括七月份在蒙特羅爵士音樂節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1991 年 9 月 - Perfect Machine 發行三年後 - Hancock 的精神支柱 Miles Davis 往生,他與朋友 Ron Carter, Tony Williams, Wayne Shorter,還有 Miles Davis 的追隨者 Wallace Roney (小號) 錄製紀念專輯 Tribute to Miles,於 1994 年發行.

Tribute to Miles 收錄兩首現場錄音 (So WhatAll Blues) 與五首錄音室作品,均為 Miles Davis 五重奏在 60 年代經常表演的曲目.

由 Roney 在紀念專輯擔任 Davis 的小號位置雖然非樂迷所願,且曲目演奏無革新精神,不過 Tribute to Miles 還是獲得一座葛萊美最佳爵士表演獎,這也是 Hancock 生涯中的第三座葛萊美獎.

1994 年 Hancock 在 Mercury 發行專輯 Dis Is Da Drum,是離開哥倫比亞後以個人為名發行的首張專輯,如同 20 年前投入 funk 的冒險之作 Head Hunters, Dis Is Da Drum 再將觸角延伸至 acid-jazz,銷售成績當然不能與 Head Hunters 相比,卻仍值得一聽.

1996 年春天台北的 Friday 美式速食餐廳嘗試在餐廳內設置 DJ 台和小舞池,我曾駐場一陣子,播放 acid-jazz 音樂,曲風差不多與 Dis Is Da Drum 相似,當時還沒有所謂的 lounge bar,所以在美式餐廳 djing 是很新鮮的經驗,我每次 djing,就會有許多小朋友在小舞池裡手舞足蹈,謝謝 Dis Is Da Drum 帶領我重返美麗回憶.

參與 Dis Is Da Drum 錄製的樂手除了老搭檔 Bennie Maupin, Wah Wah Watson, Bill Summers,還有 Hubert Laws (橫笛) 與 Wallace Roney (小號), Hancock 與 Mercury 唱片因為對於 Dis Is Da Drum 的最後混音意見分歧,造成發行延宕.

這是 Hancock 第四次改編 Butterfly,前三次分別出現在以下專輯 : Thrust (1974), Flood (1975) 與 Direct Step (1978).

Mojuba, Bo Ba Be Da同名歌曲 是專輯代表作,閃耀動人.爵士樂持續進化,開拓迷人新域,發展自己的語彙,在這裡獲得證明.

1995 年 Hancock 與全明星陣容 - John Scofield (吉他), Jack DeJohnette (鼓), Dave Holland (貝斯), Michael Brecker (次中音 / 高音薩克斯風), Don Alias (打擊) - 在 Verve 發行專輯 New Standard.

從爵士角度而言, New Standard 的曲目恐怕很難吸引注意,因為 Hancock 演奏 Peter Gabriel (Mercy Street), Stevie Wonder (You've Got It Bad Girl), Sade (Love Is Stronger Than Pride), Paul Simon (Scarborough Fair), Prince (Thieves in the Temple), the Beatles (Norwegian Wood) 與 Kurt Cobain (All Apologies) 的歌.

無論增添即興,改編和弦結構,有時急速拋棄旋律,亦或由全明星樂團演奏, Hancock 仍希望變革與爵士關係較遠的音樂,由此開創爵士新疆.他在 New Standard 彈奏不插電鋼琴,偶有激烈獨奏,與全明星樂手相互激盪的結果,產生硬式搖擺風格的爵士樂,當然又是事先無法預料的創意.

雖然這些曲子皆未成為爵士標準曲,不過 Hancock 賦予『新』音樂的探勘經驗,實在有趣.

1997 年 Hancock 與老友 Wayne Shorter 發行不插電二重奏專輯 1+1,沒有合成器,沒有固定橋段,只有渴望,內省,高漲的沉思冥想,透過鋼琴與高音薩克斯風即興演奏.

Hancock 鋼琴和弦複雜綿長,引發縝密思考,有時會突然掉進不和諧的亂流,展現優越技巧 ; Shorter 以悠揚旋律回應,與 Hancock 珠聯璧合,偶而出現痛苦強烈的情緒,開場曲 Meridianne — A Wood Sylph 明顯以薩堤的音樂為基底,佈置專輯主題 ; 第二首曲 Aung San Suu Kyi 獲得葛萊美最佳器樂作曲獎 ; 尾曲 Hale-Bopp, Hip-Hop 輕鬆喜悅 ; 此外還有來自 70 年代的經典曲目,如 Hancock 的 Joanna's Theme (源自 Death Wish 電影配樂) 與 Shorter 的 Diana.

1+1 叫好又叫座,獲得廣大迴響,二位大師連袂合作也令人引頸期盼,可惜 1+1 並非他們個別與合作過的最佳專輯,雖然同時兼有優雅與高度意識等特質,卻難以讓人再三回味.

1998 年 發行的專輯 Gershwin's World 超越曲風和廠牌,是 Hancock 長壽生涯的佳作之一,適逢 George Gershwin 百歲冥誕,許多樂手參與 Gershwin's World 錄製,與 Hancock 共襄盛舉.

最讓人驚訝的參與樂手是 Joni Mitchell,她在 The Man I Love 展現美妙性感歌喉,亦提供 Summertime 輕浮世俗的感覺, Mitchell 透過二曲證明自己由民謠歌手朝向一流爵士女伶邁進.

Stevie WonderSummertime 為 Mitchell 口琴伴奏,還在 W.C. Handy 的經典曲 吹奏口琴,領導主旋律 ; Wayne Shorter 在 Duke Ellington 譜寫的 Cotton Tail 獨奏,在 Summertime 中途透過高音薩克斯風開創空間.

Hancock 與老友 Chick Corea 在 James P. Johnson 譜寫的 Blueberry Rhyme 雙人聯彈 ; 他與奧菲斯室內樂團合奏 Gershwin 的 Lullaby 妙不可言,彈奏 拉威爾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引人注目,可感受其爵士影響力.

女高音 Kathleen Battle 為 Gershwin 的 Prelude in C# Minor 引吭,是 Gershwin's World 最美麗的歌曲之一.

一拖拉庫樂手在專輯表現優異,從美麗到 funky,節拍到旋律,即興到緊湊, Hancock 與音樂大軍為聽眾帶來 Gershwin 系列饗宴.

2001 年 9 月,以求新求變為一貫原則的 Hancock 在獨立廠牌 Transparent Music 發行爵士結合電音專輯 Future 2 Future,由 Rockit 老牌製作人 Bill Laswell 擔任製作,參與錄製的樂手包括底特律電音製作人 Carl Craig,靈魂女伶 Chaka Khan 與 drum'n'bass 製作人 A Guy Called Gerald ; 外加爵士巨擘 Jack DeJohnette, Wayne Shorter ; 還有紐約地下 hip-hop 樂團 The X-Ecutioners 的唱盤手 Rob Swift.

多樣曲風衝擊下, Future 2 Future 創造出多采多姿的 future jazz,很新潮 ! 值得一提是專輯有許多曲目在完成時,才加入 Hancock 的鍵盤聲音,比起 The Headhunters 時期的唱片, Future 2 Future 的自然性與連續性要高出許多,不過樂評家們認為 Hancock 與一群優秀的團隊合作,應該賦予專輯更豐富的創造力和即興創作.

Herbie Hancock - Future 2 Future


Future 2 Future 發行前先發行單曲 The Essence 探勘市場,由英國 atmospheric (drum 'n' bass 的曲風之一) 製作人 LTJ Bukem 與日本 DJ Krush 操刀混音,受到樂迷青睞.

Future 2 Future 再一次挑戰傳統爵士樂迷對於爵士的定義,電子樂迷亦可透過 Future 2 Future 入門爵士樂.

Hancock 隨後為專輯與樂團展開巡迴,亦發行現場 DVD (不過是與另一群樂手組合),內容包括 Rockit 音樂影片.

2001 年是 Miles Davis 與 John Coltrane 的 75 歲冥誕 (二位大師同年出生), Hancock 於 1965-1968 年參與 Miles Davis 五重奏,在 70-80 年代和 V.S.O.P. 樂團巡迴, 90 年代與 Tribute to Miles 樂團巡迴,演奏了許多從前 Miles 時期經典曲目.

為響應大師冥誕,同年 10 月 Hancock 巡迴演出,向大師們致敬.但問題是 : 老調還要繼續重彈嗎 ? Hancock 選擇另一方式,他說寧願透過 Miles / Coltrane 的音樂精神探勘冒險,也不願再回到鄉愁.話雖不錯,不過 10 月 11 日在洛杉磯的現場表演卻令人失望,沒有表現出 Miles 陰鬱冷靜的特色,次中音薩克斯風手 Michael Brecker 亦抓不住 Coltrane 的靈魂.

不過,兩週後在多倫多 Massey Hall 舉行的表演卻令人刮目相看,雖然 Hancock 的鋼琴逐年變得抽象,不連貫,不過這場演出他與樂團相互輝映, Michael Brecker 在 Naima 一曲的無伴奏詮釋版本熱切又獨特,次中音薩克斯風技巧豐富如虛擬的百科全書.

這場表演遂錄製成現場專輯 Directions in Music: Live at Massey Hall
,隔年在 Verve 旗下發行.

Roy Hargrove 吹奏小號與粗管短號(flügelhorn),為表演添色許多,加上熟練的 John Patitucci (貝斯) 與 Brian Blade (鼓) - 他們詮釋的 The Sorcerer 版本比 Miles 時期 (的貝斯 Ron Carter 與 Tony Williams) 更低沉,更靜態 ; 最醒目的曲子是 So What / Impressions,尤其是 Coltrane 的輓歌 Impressions,緩慢,冗長,悲慟, Brecker 提供讚頌與悶燒的灶火.

The Poet, D Trane, Misstery 分別是 Hargrove, Brecker 與 (Hargrove / Brecker / Hancock) 三人的新品,不會超出 Miles / Coltrane 的模式太多,是專輯代表作,這個新組合的五重奏一方面不會離爵士老家太遠,另一方面演奏出優秀,不妥協的智慧音樂.

Hancock / Hargrove / Brecker 持續巡迴, 2005 年三人也再重聚,斷斷續續地巡迴. 2005 年 6 月, Hancock 另組新的四重奏巡迴歐洲,名字叫做 Headhunters 2005,不過新成員沒有任何 Head Hunters 樂團成員,有 Lionel Loueke (西非國家貝南共和國的吉他手), Marcus Miller (貝斯), Terri Lyne Carrington (鼓) 與 John Mayer (吉他),他們一起巡迴,足跡包括在田納西州曼徹斯特舉行的 The Bonnaroo Music & Arts 音樂節,表演曲風寬廣,從 ambient,爵士樂一直到非洲音樂.

同時 Hancock 在哥倫比亞發行的唱片幾乎有一半左右被重錄再版,在美國重發的第一波專輯是 Sextant, Head Hunters 與 Thrust,接著是 Future Shock, Sound-System,電影配樂 Round Midnight 和 Perfect Machine ; 從 Man-Child 到 Quartet,每一張在美國發行的再版都重新錄製了 ; 另外一些最初在美國製造和發行的專輯如 Magic Windows 與 Monster,也於 1999-2001 年在其他國家重新錄製, Hancock 在日本限定發行的專輯如 The Piano 等,亦在西方國家重新發行.

2005 年 8 月,愛嘗試冒險的 Hancock 發行專輯 Possibilities,與更多歌手合作,如流行樂手 Christina Aguilera, Sting, Annie Lennox ; 搖滾巨星 Santana, Paul Simon ; 樂壇新秀 John Mayer, Jonny Lang, Joss Stone ; 國際歌手 Angélique Kidjo, Raul Midón.

Possibilities 曲風包羅萬象, Hancock 在世界各地錄製這張專輯,與所有歌手面對面錄音,伴奏樂手包括 Stevie Wonder (他為自己的歌 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 伴奏口琴), Santana (吉他), Cyro Baptista (打擊), Willie Weeks (貝斯), John Pattitucci (貝斯), Steve Jordan (鼓),還有女演員 Gina Gershon 吹奏單簧口琴.

Herbie Hancock 與 Raul Midón - 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


Possibilities 收錄十首曲目,包括 Leon Russell 撰寫的 A Song for You,由 Christina Aguilera 翻唱,獲得葛萊美最佳流行合唱提名 ; Paul Simon 撰寫兼主唱的 I Do It for Your Love ; Paula Cole 撰寫的 Hush, Hush, Hush,由 Annie Lennox 翻唱; 尾曲 Gelo No Montanha 由 Trey Anastasio 彈奏吉他,獲得葛萊美最佳流行樂演奏提名 ; 不過本專輯獲得提名的兩位樂手均未獲獎.

Possibilities 不受爵士樂迷青睞,卻能討流行樂迷歡心.

2006 年 Sony BMG 唱片發行兩張一套合輯 The Essential Herbie Hancock (下圖左),首次收錄 Hancock 在華納, Blue Note,哥倫比亞,Verve / 寶麗金時期的作品,這是他最重要的第二張合輯 (第一張是 2002 年哥倫比亞發行四張一套的塑膠合輯 The Herbie Hancock Box - 下圖右).



同年 Hancock 與 Josh Groban, Eric Mouquet (Deep Forest 創團成員) 錄製新歌 Machine,收錄在 Josh Groban 的專輯 Awake,亦參與 Lionel Loueke 首張專輯 Virgin Forest 的兩首曲目 (Le Reveil des Agneaux, La Poursuite du lion) 錄製與即興彈奏.

2007 年 9 月 25 日 Hancock 與 Joni Mitchell 合作,發行專輯 River: The Joni Letters,參與伴奏的樂團成員有 Lionel Loueke (吉他), Wayne Shorter (高音 / 次中音薩克斯風), Dave Holland (貝斯), Vinnie Colaiuta (鼓).

River: The Joni Letters 重新詮釋 Joni Mitchell 的歌曲,向她致敬,參與錄製的歌手 Norah Jones, Corinne Bailey Rae 皆受到 Mitchell 啟發, Mitchell 也在 Tea Leaf Prophecy 一曲獻聲,巧的是她的專輯 Shine 也在同一天發行.與她同輩的歌手 Tina Turner, Leonard Cohen 亦來共襄盛舉,參與 River: The Joni Letters 專輯錄製.

Leonard Cohen 與 Joni Mitchell 同為加拿大人,他們均在 clubs 與其他地方演唱新民謠發跡,不過 Hancock 從不認為 Mitchell 是一位民謠歌手 - 她的作品總是在旋律與和聲中冒險,再者 1975 年發行 The Hissing of Summer Lawns 後,她開始與爵士樂手固定合作,一起巡迴 ; 1980 年為專輯 Shadows and Light 發行,與爵士樂手 Pat Metheny, Jaco Pastorius, Lyle Mays, Don Alias, Michael Brecker 等人合作 + 巡迴 (Wayne Shorter 亦參與不少).

Joni Mitchell 不下數次邀請 Robbie Robertson 和 The Band 與她巡迴擔任伴奏,他們卻自認抓不住 (爵士) 曲風無法配合,因而婉謝美意.

Edith and the Kingpin 由許久不見的 Tina Turner 翻唱,雖然她是優秀的靈魂歌手,不過這裡的爵士唱法不但深情款款,呈現嶄新詮釋,讓人耳目一新 ; Rae 翻唱同名歌曲 River,她的版本也和自己原本的歌聲差異頗大,不過仍具有靈魂元素 - 她將靈魂注入歌曲的 groove,與 Hancock 的鋼琴, Shorter 的高音薩克斯風交織纏綿,讓人沉醉.

Herbie Hancock Feat Corinne Bailey Rae - River


Mitchell 因為抽煙與年歲增長,嗓音明顯降低,不過演唱 Tea Leaf Prophecy 仍不失張力, Tea Leaf Prophecy 由 Mitchell 與 Larry Klein 共譜, Larry Klein 曾是 Mitchell 的製作人,也是 River: The Joni Letters 的製作人之一 ; Wayne Shorter 的經典 Neferititi 擁有繁星點點的版本,百聽不厭 ; Leonard Cohen 是專輯唯一的男歌手,卻透過吟詩方式詮釋尾曲 The Jungle Line.

River: The Joni Letters 不是遊走在流行和爵士間的專輯,全然是 (有些有唱歌的) 爵士唱片,十首曲目由歌唱搭配樂器伴奏,為夜深人靜的音符增添浪漫選擇,獲得 2008 年葛萊美年度最佳專輯獎與最佳當代爵士樂專輯獎,第三首曲 Both Sides Now 獲得葛萊美最佳爵士樂器獨奏提名.

Awards

1983 - Rockit : 葛萊美最佳 R&B 樂器演奏
1983 - Keyboard 雜誌讀者票選最佳爵士與流行鍵盤手
1983-1984 - Rockit : MTV 最佳概念影像
1984 - Sound-System : 葛萊美最佳 R&B 樂器演奏
1985 - 花花公子音樂雜誌票選最佳爵士團體
1985 - 花花公子音樂雜誌票選最佳爵士鍵盤
1985 - Rockit : 花花公子音樂雜誌票選最佳爵士專輯
1986 - Round Midnight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
1986 - Round Midnight : BMI 電影音樂獎
1986 - 花花公子音樂雜誌票選最佳爵士鍵盤
1987 - Call Sheet Blues : 葛萊美最佳器樂作曲
1987 - Keyboard 雜誌讀者票選最佳爵士鋼琴手
1987 - Keyboard 雜誌讀者票選最佳爵士鍵盤手
1987 - 花花公子音樂雜誌票選最佳 R&B 演奏
1988 - Keyboard 雜誌讀者票選最佳爵士鋼琴手
1988 - 花花公子音樂雜誌票選最佳爵士演奏
1994 - A Tribute to Miles : 葛萊美最佳爵士演奏
1995 - 爵士名人堂
1996 - Manhattan (Island Of Lights And Love) : 葛萊美最佳器樂作曲
1997 - The New Standard : 靈魂列車音樂獎最佳爵士專輯
1998 - St. Louis Blues : 葛萊美最佳器樂編曲伴唱
1998 - Gershwin's World : 葛萊美最佳爵士演奏
2001 - Rockit : VH1 百大影片第十名
2002 - Directions in Music: Live at Massey Hall : 葛萊美最佳爵士演奏專輯
2002 - My Ship : 葛萊美最佳爵士樂器獨奏
2004 - Speak Like a Child : 葛萊美最佳爵士樂器獨奏
2004 - NEA 爵士大師獎
2005 - Downbeat 雜誌讀者票選名人堂
2008 - River: The Joni Letters : 葛萊美最佳當代爵士樂專輯
2008 - River: The Joni Letters : 葛萊美年度專輯
2008 - 哈佛基金年度藝人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請問你知道"2002葛萊美的喝采"中的一首"Core' ngrato卡塔麗"
演奏這首歌用了哪些樂器嗎?

或是演奏"Santa lucia"."Torna a Sorriento"用的樂器?

匿名 提到...

小弟对那张The Headhunters爱不释手啊

匿名 提到...

you know he is coming to taiwan in april?

匿名 提到...

請問我在youtube看到他與tom jobim合奏的wave,是否有涉足bossa nova這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