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老綁的唱片行筆記】November, 2018

2018-11-06

好久不見的人客蒞臨耕者。

綁:『你是想到了喔?』
客:『蛤?』
綁:『不然怎麼會來?』
客:『哈哈!我最近升級了音響系統,也開始動手微調。』
綁:『原來如此。』

老綁想與好久不見的人客,多聊些話,卻發現人客十分專注於挑選黑膠。

綁:『你變得不一樣喔。』
客:『怎麼說?』
綁:『你以前一直巴著我聊天;現在卻換成我找你聊天,有一搭沒一搭。』
客:『哈哈!』

兩小時過去,人客抱著一堆黑膠到櫃檯。

客:『我太小看黑膠了。』
綁:『唔?』
客:『我一直以為聽黑膠就是一種儀式、慢活,後來我發現,我只是把它當成娛樂。』

客:『前年我生重病。』
綁:『我記得。』
客:『來您這裡買了一堆。』
綁:『有。』
客:『總覺得生了病,應該對自己好一點,所以就把預算花在黑膠唱片。買回去,也是放著,想到了就聽。』
綁:『很好哇!』

客:『然後,如您之前對我的告誡,蜜月期結束,我對黑膠的燒,退了。』
綁:『呵呵。』
客:『上個月,終於把音響升級,把以前跟您買過的黑膠,拿出來重聽一遍,有很多張,例如 Janet Baker 唱 Bach 清唱劇、佛瑞 Faure 的安魂曲、葛利格 Grieg 鋼琴小品集、艾爾加 Elgar 弦樂作品.. 當初只是因為低價而亂買的唱片,竟然感動得要命..』
綁:『你好用功啊,你說的這些唱片,說得我眼睛都亮起來了!』

客:『我之前以為聽黑膠是娛樂,後來,我發現是修行。』
綁:(拍手) 綁:『(感動)你打到我了。』

客:『因為是修行,路才能走得遠。以前我以為你們買那麼多黑膠,是戀物癖,是加法生活;直到上個月,我終於在家裡,聽到了.. 比音樂還要更深一層的.. 應該是跟心靈有關.. 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
綁:『說得很好啊』
客:『我從來沒有過的感動.. 這不是聽『個』音樂、有『個』聲音.. 我期待著下一張要播放的黑膠唱片,如您之前告訴我的,意想之外的料理、充滿驚喜和啟發.. 我終於覺得,是聲音在帶領著我,去探索未知的領域,而不是我要聽我想聽的音樂。』
綁:『哈哈!你好會描述。』

客:『難怪你們會買一輩子的黑膠。』
綁:『你很不容易。』
綁:『無論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先確認核心價值:聽黑膠、買黑膠,核心價值是什麼?如果是修行,那麼必須要先產生感動,而且是無比的感動,才足夠在心中發一個願。』



綁:『在心中發一個願?這件事對於普羅大眾,是很難理解的,因為聽音樂的普世價值是娛樂,不是修行。原因有很多,但是話說回來,把聽音樂當作修行的人,會願意認真看待每一張未知的錄音,因此,他們的收藏,會越發豐饒。』

2018-11-08

客:『請問您店內的黑膠價格,是如何制定的?』
綁:『說來話長,同一張錄音,有可能有三種價格:149、550、1200,價格的制定,跟許多因素有關,例如版本、片況、得獎紀錄..』

綁:『高價的部分乏人問津,因為高高手很少,這部分我就先跳過。開店十年,有一句話我每天都在聽,你猜是什麼?』
客:『這張唱片為什麼這麼貴?』
綁:『對!但是開店十年,有句話我卻從來沒聽人客說過,你猜是什麼?』
客:『這張唱片為什麼這麼便宜?』
綁:『你好厲害!』

綁:『針對這些便宜的黑膠,我想做簡短說明。如果你有透過 eBay,跟歐美買過黑膠,就會知道:黑膠貴的不是售價,是運費。』
客:『為什麼?』
綁:『因為價格是你可以控制的,但是運費卻由賣家通知,意思是說,我也時常透過 eBay 跟歐美買黑膠,通常我買 10 美金的黑膠,運費都要再外加 8 至 10 美金,等於一張 10 美金售價的黑膠,寄到我家,總 total 要付 18 至 20 美金。』

客:『大約是 600 台幣。』
綁:『對。所以,有過經驗之後,我將店內可販售給初入門朋友的黑膠,鎖定在 400 元以內,我把 400 元台幣的黑膠 po 上網,寄件地址在台灣,運費一律 80 元,可以合併寄送。這樣子,不知道能不能吸引一些黑膠網購朋友的注意?』

客:『為什麼您的黑膠價格可以壓到 400 元台幣?』
綁:『因為這些黑膠都是大盤商寄售,他們從國外一次一貨櫃一萬張運進來,所以能夠降低成本,價格也相對降低。』
客:『可是品質呢?』
綁:『就必須要我和內人,在進貨時,每張透過人工檢閱篩選。我的雙腳都是濕疹,不是浪得虛名。』

客:『這樣高人力篩選,只是寄售,划得來嗎?』
綁:『我們願意這麼做,不是只針對利潤,有更多其他考量,例如說,如果我們不這麼做,就直接將寄賣商的黑膠全部倒到架上,等於拿別人的石頭,砸自己招牌。因為從耕者買走黑膠的人客,一般他們不會把壞品質算在盤商身上,而會覺得是耕者的黑膠品質不好。這麼說也許會得罪寄售盤商,但是他們會瞭解,原因是:初入門黑膠友會更在乎雜訊,但是資深黑膠友比較能接受雜訊。』

客:『為什麼?』
綁:『因為資深黑膠友升級過音響系統,和聆聽環境,所以當他們保留住的音樂訊息量更多,相對而言,雜訊量的比率就會明顯降低。』

客:『可是,我也有觀察過您 po 的黑膠新上架,片況總是維持在 EX 上下,鮮少有 NM 等級的黑膠,是不是這些黑膠的品質,確實比較差?』

EX:Excellent 很好
NM:Near Mint 近乎全新
M:Mint 全新

綁:『那是我故意這麼評定的,因為便利貼字條上面是我親手寫的,片況當然由我來評定。我會這麼評定,是因為我從 1994 年就開始買黑膠,迄今已超過二十年,重點是中間沒有間斷,而且,我只有聽過極少數 NM 片況的黑膠,它們一定是現代樂,不然就是歌劇。』

綁:『片況 M(未拆封)真的比 NM 還要 NM 嗎?去問問那些資深黑膠友,他們會告訴你,未拆封的黑膠,拆開來有發霉的機率很高。』

客:『為什麼?』

綁:『因為黴菌比塑膠封膜還要小,它們當然可以自由在黑膠裡面的紙內袋孳生。只有一個方法能夠衰減雜訊量,我已經在這幾年的文章裡寫過許多遍了,那就是要增加訊息量,想辦法留住訊息在傳遞過程中,造成的遺失、稀釋、簡化..』

綁:『換句話說,不要因為我把片況標示成 EX,就把它想像成片況很糟,應該要實際買過、聽過之後,才能瞭解老綁的判定,和你的判定,中間差距是大還是小?簡單比喻:我說這盤麻婆豆腐很辣,你問我到底有多辣?我標示成 EX,但是你也要實際吃過,說不定你吃過之後,覺得還好嘛,沒有老綁說的那麼辣,所以你標示成 NM,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差距。』

綁:『重點是老綁必須誠實,EX 就是 EX,寧可把 NM 標成 EX,也不能把 EX 標成 NM。』

EX:Excellent 很好
NM:Near Mint 近乎全新

綁:『話說完了,每週 po 那麼多黑膠,總是乏人問津,新人客也不知道本文寫的這些過程,一次交代清楚,其實,挑選黑膠是有眉角的,如果老綁願意幫你們把眉角釐清楚,把價格降低了,這樣,你們願不願意,讓自己增加一個,聽古典黑膠的機會啊?』

2018-11-09

我認識安達(Geza Anda, 1921-1976),真正聽他彈琴,那是在 DGG 的錄音室。親耳聽到他錄製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他正值壯年,輝煌的六零年代,有那麼多優秀的鋼琴家,隨便抓一把,都不可能是安達。名氣大過於他的鋼琴家,數不清,但是,為什麼 DGG 專門與他簽約,在古典大廠旗下,發行由他指揮,與彈奏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全集呢?

我認識耕者的老綁,我們的認識,實在是.. 說出來也沒幾個人相信。他就是透過聆聽 Anda 的黑膠唱片,一張 DGG 大花板,就穿越時光隧道,來到我們的錄音室。

1960 年代,DGG 錄音室對於東方人來訪,當然覺得奇怪,但是更奇怪的是,老綁手裡拿著的一本中文音樂雜誌,裡面竟然介紹著正在錄音的鋼琴家安達,以及預測了他的死亡。我跟老綁借了這本書,上面是這麼紀載的:

安達(Geza Anda, 1921-1976),20 歲獲得李斯特鋼琴大賽冠軍,1942 年與福特萬格勒合奏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三年後成為奧地利薩爾茲堡音樂節的主要邀請鋼琴家之一,Anda 在 DGG 錄製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全集,是音樂生涯顛峰之作!

天啊!我從 DGG 的錄音室,看著正在大粒汗、小粒汗,指揮著樂團、彈奏著鋼琴的安達,不敢相信,他為 DGG 錄製這套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全集,之後,將面臨音樂生涯的下坡,以及人生的謝幕!

『這很糟嗎?』耕者的老綁,指著中文雜誌裡的一段話,照著念:『來自匈牙利的鋼琴家,自李斯特 Liszt 以降,都有共通病症,那就是他們的演奏相當俐落,對於演奏會而言,或許俐落可以帶動氛圍,但是換言之,就是沒有深度。若他們能遇上一位資深的指揮家,也許可以共譜音樂火花,否則,像這樣子的音樂家,到老的時候,沒有深度的演奏,就是最大問題。』

啊!謝謝三十年後,來自台灣,這位樂評大家長,把安達踩在腳下,毫不付責任的文字。請問你以下幾件事:
一、你鋼琴彈得有他好嗎?你在 DGG 發行過幾張黑膠?
二、連安達的老師,都不如你了,你是安達的老師,的師祖。
三、請問你把 Deutsche Grammophon 放在哪裡?

老綁醒了,原來是一場夢。右手一撈,撈到這本中文音樂雜誌,天啊,該不會是真的吧?翻了幾頁,果真看到 1992 年,這些偉大的樂評家,爭先恐後把這些偉大錄音踩在腳下,不是這裡缺少了什麼,就是那裡不夠好。

老綁把書撕了,丟到垃圾桶。一位偉大的樂評家,要能夠看到的,絕對是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而不是在那邊,踩著別人向上爬。

2018-11-15

現在動態逐漸轉小,木管承接弦樂,你聽,這兩支木管,像不像在夫唱婦隨?一支是單簧管,另一支是長笛,好,現在,雙簧管加進來,你可以聽到木管各自的尾韻,就是顫抖的尾音,交纏、消散在空氣、空間裡。

因為木管是吹奏樂器,而樂手透過吹氣,吹奏管樂器。如果能夠聽到氣音的強弱,還有剛才說的尾韻,那就是樂手詮釋的表情。木管吹奏產生的泛音,你聽高音的上升,會和空間產生共鳴,這是耳機聽不到的,美好的空間,能夠與器樂交織出動人心弦的共鳴,就像現在這段音樂,你會不自覺抬頭,舉望天花板,甚至打開雙手,向上空抱。這是一種活著的感覺,一種扎實的存在感,一種淨化心靈的美。

現在弦樂進來,弦樂是主流樂器,也是大眾容易注目的器樂,你聽這裡,指揮並不想把剛才那一段,世外桃花的美,讓世俗入侵,所以,你能夠聽到弦樂組,不是強勢入侵、不是明星光環,他把弦樂這麼耀眼的器樂,拿來烘托木管,讓木管呈現的美,得以延續。指揮沒有要讓弦樂接手,或者轉移焦點的目的,這段木管樂組吹奏,把剛才那些世俗塵垢洗滌、安定。

我們來到平靜,這是不容易來到的心境。

因為這些器樂的活鮮活脫,擬人般的,將作曲家,或者指揮家想要呈現的領域,一筆一筆的,勾勒在音響四方。木管器樂出現的時候,往往是最美麗、最令人醉心、嘆為觀止的時刻。

而這個時刻,之所以令人動容、流淚,是因為主樂器能夠相形相生,能夠將空間挪讓給管樂組。雖然弦樂、銅管、定音鼓能夠大鳴大放,閃耀奪目,但是,但是.. 在黑膠的世界,越能夠吸引大眾的主奏樂器,卻無法在小動態如上述的幾段文章形容,帶來細微的感動。反之,越能在細微末節呼吸,令人椎心刻骨的微動態,卻無法在錦上添花的大動態相得益彰。

這是人生哲學?抑或是老綁調整音響的功夫有待加強?不過,當九零年代之前,滿滿的主唱填滿演唱會,到兩千年代,主唱能夠讓出更多空間,給樂團演奏,讓他們展現情感,而不只是介紹其名,這位主唱,可能懂得這篇文章,要主述的訊息。

2018-11-17

昨午與內人一起聆聽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馬捷爾指揮維也納愛樂(London 唱片編號:CS-6408)。在『相同錄音的兩張黑膠唱片』,第一張各樂組定位清晰分明,第二張雖然沒有第一張聽起來清晰明確,卻呈現和諧安詳的氛圍,當然這也是第一張沒有的感覺,因為『有一好沒兩好』。

是耳朵的錯覺?當然不是。郭思蔚先生在『唱片收藏面面觀』,已做出大部分解答:刻片師(Mastering Engineer)負責音樂動態,為錄音添增不同風貌及樂趣。

不同刻片師,做出不同動態的呈現,所以資深死忠等級(Die Hard)黑膠播放家,針對相同『錄音的黑膠唱片』,會購買多張的原因,是同一錄音會有不同刻片師操刀,負責音樂動態,為錄音添增不同風貌及樂趣。

以 Decca / London 刻片師為例,我在網路找到代號與名字相配資料如下:

A = Guy Fletcher
B = Ron Mason
C = Trevor Fletcher

D = Jack Law
E = Stan Goodall
F = Cyril Windebank
G = Ted Burkett

K = Tony Hawkins
L = George Bettyes
W = Harry Fisher

這說明了該公司至少有以上這麼多位刻片師,還不包括我與內人昨午聽的第二張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這張刻片師姓名代號是 Y。(第一張的刻片師是 George Bettyes)

為什麼一家唱片公司,需要如此多位刻片師?我手邊的 Tchaikovsky 1812 Overture(Kenneth Alwyn/LSO),有四位不同刻片師版本,每位刻片師呈現出來的 1812,皆有不同驚喜之處。所以,我們對於指揮家的好惡,應該要在下結論之前,先來瞭解刻片師與動態這件事。

既然最後把關的是刻片師,他們能夠把錄音帶向不同方向,那麼,還需要如此大費周章的彩排、擺麥克風嗎?

這是出於『每張唱片買一張就好』的想法。首先,刻片師是錄音團隊之一,他後製之後,也要獲得唱片公司同意,才得以發行,於是問題就會回到『到底哪一位刻片師的動態,最接近於指揮』?這也是出於『每張唱片買一張就好』的想法。因為接著,問題又會變成『到底哪一位指揮,最接近於作曲家』?

日本 Stereo Sound 編輯『柳沢功力』先生曾說:如果聽黑膠只是為了要還原現場,那就太無趣了。他的說法與本文觀點相同,我在 2017 年 1 月曾寫過一篇『小氣貝多芬』的文章,在更早之前,2013 年 11 月,我針對同一張錄音(Erroll Garner - The Most Happy Piano),但是由兩位不同刻片師主導的 Columbia 六眼首版 mono 黑膠唱片(發行年份皆為 1957 年至 1958 年,無 Stereo 發行),把這兩張爵士鋼琴獨奏的差異,錄製並且上傳至 YouTube。



從這段錄音,可以明顯聽見第一張黑膠因為尾韻較短而有跳躍感,也就是大家稱之為的 grooving;第二張黑膠因為尾韻較長,而產生華麗感。回到上文主旨,到底哪一張才是 Erroll Garner?當然要問 Erroll Garner,但是,是問小氣 Erroll Garner?還是大器 Erroll Garner?

我常說,有兩位人客來訪耕者,第一位人客離去,給耕者一顆星;第二位人客給耕者五顆星,到底哪一位人客,才是真正遇到老綁?其實這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來耕者有沒有趣?有沒有好玩?如果你來耕者,只是想把耕者跟惟因排名,或者把耕者跟 Disk Union 比出優劣,那麼我建議你還是別來比較好。

2018-11-17

人客指著黑膠唱片封面,老綁貼的便利貼,上面的字:『老綁,Stereophile R2D4 拚死以求 是甚麼意思?』

綁:『Stereophile 是國外權威雜誌的名字,雜誌裡面有幾位權威的編輯,他們會選出 R2D4 的唱片。』
客:『我只知道星際大戰 Star Wars 裡面的 R2D2。』
綁:『R2D4 就是 Ready To Die For,意思是說,還沒買到的話,都不能死,買到之後,死而無憾,所以比較斯文的翻譯,就是拚死以求。』
客:『哈哈哈!拚死以求,好貼切的形容。跟死前必訪的一百個景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綁:『這只是針對入門樂迷的幽默恐嚇方式,要是對於資深,就有更恐嚇的字眼了。』
客:『是什麼?』
綁:『資深黑膠收藏家,也就是死忠收藏家的英文,叫做 Die Hard,直接翻譯就是:穩死的。』

客:『為什麼是穩死的?』
綁:『因為他們不買會死,只要漏掉一張沒買到,就會很想死,比起初學樂迷的買到再去死,顯得更短命。』
客:『我看是窮死的。』

綁:『不喜歡死來死去的人,可以參考另一個名詞,叫做 Vinyl Junkie,意思是黑膠拾荒者:連垃圾都拿來當作寶,英文是 Other people's trash is my treasure。』

2018-11-27

老綁在五專四年級迷上黑人舞曲,所謂五專四年級,大約等於大學一年級的年紀,那是 1992 年夏天,老綁只有 20 歲。

有一位和我同校不同系的同學,也很愛黑人舞曲,他的綽號叫做兩百。你們年輕人只知道五佰,但是再老一點的世代,都知道兩百,他是電視演員,我的這位好樂友,他的綽號跟電視演員一樣。

有一天,我跟同班同學到兩百的家,他住在台北圓山,我們一起聽 Billboard,一起買卡帶,還一起打籃球,感情很好。到了兩百他家,真是富裕豪華,但是我注意到的,是很多散落各處的夏威夷襯衫。

我:『這些衣服都是你的嗎?』
兩百:『是我爸的,我跟他一起穿。』
我:(驚!)『感情好好喔!』

當時帶我去兩百家裡的同學,是張志文?我已經忘了,就當作是張志文好了,他說:『兩百他爸還會帶他一起去 Piano Bar 喔!』

我:『好棒!』
張:『你有去過 Piano Bar 嗎?』
我:『沒有啊!』
張:『兩百跟他爸常去 Piano Bar,就穿這件衣服,而且還可以點歌。』

張:『你知道在 Piano Bar 要怎麼點歌嗎?』
我:『不知道耶』
兩百:『就是把歌名寫在紙條,然後請 waiter 交給鋼琴師。』
張:『兩百,你爸都跟鋼琴師點什麼歌?』
兩百:『就是我們一起聽的那些歌啊!』
我:『蛤?比如什麼?』
兩百:『Hip Hop Hooray』

我:(愣住)『啊哈哈哈哈哈...(大笑)』(留言一) 我:『真的假的?』

笑成一團...

我:『如果是 How Gee 還有可能吧(留言二)』

時光飛梭,二十五年過去,老綁在台南擁有自己的黑膠唱片行,叫做『耕者有其田』。最近想起這個老掉牙回憶,是因為一連串的,愛實體唱片行的有志年輕人,結果他們做的事,跟上述故事大同小異,這樣也不錯,至少這個回憶,從老綁的百寶箱,想了起來,付諸文章,與大家分享。

有兩間實體黑膠唱片行,都開在同一條路上,這兩間黑膠唱片行,各有一萬張藏片量。不同的是,第一家黑膠唱片行,擁有人客最喜歡的五百張專輯,然後老闆把這五百張專輯,各進二十張,於是唱片總量等於一萬張。

第二家黑膠唱片行,每張專輯,都只有一張,所以,這家唱片行擁有一萬張『完全不同的黑膠專輯』。

請問這兩家唱片行,他們有何不同?

以『槍與玫瑰』的專輯,為例:第一家黑膠唱片行,有二十張;可是第二家黑膠唱片行裡,卻只有一張。接下來的情況是:這兩家黑膠唱片行,分別賣出槍與玫瑰的專輯,然後第一家黑膠唱片行,還有十九張庫存;可是第二家黑膠唱片行,卻沒有庫存!

如果這時候,你要支持第二家黑膠唱片行,想買『槍與玫瑰』的專輯,他們卻跟你說:『沒有!』請問你如何支持他們呢?』

再問你一次:『請問你如何支持他們呢?』

站在『消費者立場』:第二家黑膠唱片行,怎麼能符合市場需求?並且賺到錢?可是,站在『第二家黑膠唱片行老綁的立場』:我們當然無法符合市場需求,因為我們提供的產品,一開始就不是以此為考量,我們提供的是更多,大家都沒有聽過的音樂,而且,這些黑膠唱片,都能打動人心,更沒有售價炒作。

好了,現在你知道這兩家黑膠唱片行的不同,因此,下一次,你在逛唱片行之前,就必須提前調整心態,因為這兩家黑膠唱片行,提供的唱片專輯不同、售價不同、專業、服務都不同。瞭解這件事情之後,就不要像本文前述,犯下在 Piano Bar,點播 Hip Hop Hooray,因為,你只是支持 Hip Hop Hooray,而不是 Pianist。

2018-11-29

你們有看過一部電影,叫做『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跟你們打賭,克里斯多夫李維(Christopher Reeve)絕對是外星人,來地球臥底,因為他實在是帥到沒有道理!

這兩天的電視電影台正在播。老綁一邊看著電影,想起上星期蒞臨耕者的樂友,他在耕者大門前,打電話,老綁有事外出,而漏接。十幾分鐘之後,老綁回店,發現這通未接電話。

綁:『不好意思,這裡是耕者有其田。今日有營業,但是我臨時外出。』
客:『啊!那太好了!我再走回來。』

遠自新竹的人客,當他推門走進耕者,老綁對他的眼睛,有著似曾相識。

人客開三點鐘,翻閱爵士,到了五點四十分,人客選了爵士、香頌、世界音樂,大部分的唱片封面,都沒有便利貼,表示老綁還沒聽。

綁:『您真的厲害!這些唱片,我都還沒聽,您就慧眼識英雄!』
客:『我只知道這些,不像您,把聽過的唱片,都用便利貼作筆記。』

客:『請問現在幾點?』
綁:『五點四十分。』
客:『啊!那我必須走了。』
綁:『需要幫您叫車?』
客:『不!不!我走路。中午我從成大走過來,大約半小時,現在我要走回去,到成大跟老朋友吃飯。』
綁:『啊!這樣啊!我可以載您去成大。』
客:『真的嗎?那太好了!』
綁:『我要再生出一頂安全帽,那就 OK 了』

(電話響)

客:『我在台南了.. 在一家唱片行.. 你要來接我嗎?那太好了。』

(五分鐘後)人客的朋友來接他。

客:『老綁,我要買這些黑膠。』
綁:『好的,我算一下。』

人客的朋友:『這家店好難找。』
客:『你沒來過?』
人客的朋友:『沒有。那你之前有來過?』
客:『有啊!』

綁:『咦?我怎麼沒印象?』
人客把臉湊近老綁:『大約在兩年前..』
綁:『您是跟夫人一起來?』
客:『對!』
綁:『我找您們一起玩四個古典的同曲目、不同鋼琴家版本的盲聽遊戲?』
客:『對!』
綁:『選的曲目是布拉姆斯 Brahms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Piano Concerto No2』
客:『您的記憶力怎麼這麼好?』
綁:『因為當時您與夫人大笑!』
客:『對!您想起來了』

綁:『當時真是班門弄斧。原本只想跟您們夫婦玩遊戲,沒想到,夫人竟然是鋼琴老師,而且,她的碩士論文竟然就是 Brahms 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Piano Concerto No2』人客的朋友,也不禁笑了出來。

綁:『一邊踢著鐵板,一邊與您們玩遊戲,這樣子的經驗,怎麼可能忘記?』
綁:『倒是您,侃侃而談,跟我分享著,父親才剛往生,以及他留下來的唱機。您從美國回台灣,參加喪禮,看到父親的唱機,堅持留在原地。』
客:『對!老綁的記憶力真好。』
綁:『剛才真的沒有認出是您。』

客:『後來把唱機整理了,最近又回台灣,想到來您這裡,買一些黑膠。』
綁:『原本還以為,和您玩遊戲、互吐心情之後,就再也不會相見,所以當時,還和您說一期一會。』
客:『對,但是離別前,我跟您說,絕對不會是一期一會。』
綁:『謝謝您,這樣子的再相逢,實在是太好了。』

人客離去,相信他還會再回來。

          上一篇←  →下一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