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老綁的唱片行筆記】December, 2016 to January, 2017

2016-12-23

日前在臉書,看到作家果子離先生的文章,內容是說,他在書店目睹人客拿舊書去賣,結果有兩本可以賣到台幣十五元,其他每本只有台幣十元。後來書店人員接電話,對方也要賣書,估算結果,平均每本賣不到台幣十元。

愛書之人看到這篇文章,一定心痛,但是逆向思考,書價如此低,當然要『逢低買進』,怎麼會想要繼續賣呢?於是,我就買了這些二手書,果真如文所述,我買的這些書,有一本是台幣七十五元、有四本是每本台幣五十元,另一本是台幣三十元。

我還要繼續再買。



2016-12-24

在 12 月 6 日的黑膠日記,提過飛利浦(Philips)盒裝的底墊,容易經年累月之後,產生崩碎。昨夜整理新到貨,就有一例,可以舉證。



取出黑膠之後,盒底都是崩碎的細粒。



像這樣的細粒,會散布在整個內盒,最不理想的狀況,當然就是跑進黑膠的塑膠內套,沾滿黑膠裸片。



為了避免細粒刮傷黑膠,要先用肥皂水將黑膠沾濕,降低細粒的磨擦係數,然後再做細部清洗,過程耗神費時。

有許多保護黑膠的想法,都發自良善,不過,大部份的做法,都難以通過時間考驗。例如 London 早期的單聲道唱片,使用吸油紙來做成黑膠內套,反而對黑膠造成摩擦,在膠面造成三角印記;Mercury 發行的黑膠,甚至連內套都沒有。

另外,我曾使用唱針聆聽某張黑膠的同一面,第一次聽,還未聽到一半,唱針就因為刮出太多(髒汙構成的)毛球,直接滑至黑膠圓心;於是,我週而復始,重複播放,希望能使用唱針,將黑膠溝槽內的髒汙,慢慢刮出來,到了第九次,唱針前端依然依附著滿滿的毛球,最後,我就放棄再刮下去了。

首先,我很訝異,一張黑膠的溝槽內,竟能藏汙納垢到如此驚人的量。其次,我推測這些毛球、髒汙,是前任主人,將某種隔絕空氣的原料,塗在黑膠表面,想藉此杜絕發霉和灰塵。

不過,這個原料經不起時間考驗,一旦如上述的軟墊,崩碎之後,反而會進入溝槽內,對溝紋造成傷害。

這些事件提醒我:我們只是黑膠的使用者,而不是擁有者。當我們離世,黑膠就會找到下一任的主人,所以,我們的焦點,應該是放在努力的、用力的、專心的聆聽,而不是放在如何去修復、保存它們。

因為我認為黑膠和人一樣,它們也有壽命,時間一到,它們也要走向死亡。我看過太多人客,他們買完黑膠,都不是『職業聽』,而是『職業洗』。為什麼呢?道理很容易懂,因為他們的聆聽經驗都是CD,理所當然,就拿CD來跟黑膠比,一比之下,如果沒有把比賽放在『誰的訊息量大』,那麼,比賽就會變成『能不能消除黑膠的雜音』,因為CD是一點雜音都沒有的,零雜音。

黑膠有可能變成『零雜音』嗎?絕對不可能。反過來思考:如果要比賽的題目是『誰的雜訊小』,那麼,就應該要繼續聽CD才對。

黑膠熱潮消退的原因只有一個:在消費者家中,類比跟數位播放時,聽起來差不多。沒有把焦點放在『音樂訊息量』,聽黑膠就變成遊戲,現在遊戲玩完了,數位流又說他們的聲音比黑膠厲害,大家又一窩蜂,前往下一個遊戲報到。

還沒有離開黑膠的人客,請聽我說:『我們只是黑膠的使用者,而不是擁有者。當我們離世,黑膠就會找到下一任的主人,所以,我們的焦點,應該是放在努力的、用力的、專心的聆聽,而不是放在如何去修復、保存它們。

因為音樂訊息量帶給我們的,是感動,而不是名利。』

2016-12-26

這是昨夜整理黑膠新到貨,另一個唱片受傷的例子,請注意黑膠縱向,呈現條狀的印記。



這些印記,會不會造成聆聽時的干擾?不一定。首先,黑膠表面是油的,如前日黑膠日記所述,這是另一種塗在黑膠表面,想要隔離空氣,防止發霉的另一個例證。

防止發霉,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言僅於此。倒是這些印記,讓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剛才說,這些印記,不一定造成聆聽時的干擾,為什麼呢?理由就跟唱片刮傷雷同。

刮傷不一定會造成跳針或週期雜訊,最直接的判斷方式並不是用眼睛看,而是把唱針放上去聽。根據我的經驗,有許多看似可怕的刮痕,其實只會造成很小、甚至沒有週期噪音;反而是看似無礙,或者沒有刮痕的黑膠,也會有週期噪音、跳針的情形。

你們有沒有買過片況看起來沒問題,買回家一播放,整面都是雜訊,原來是溝槽被刮壞了,可是溝槽在裡面,肉眼看不到。

所以,店家販售二手黑膠唱片,開放給人客『看』片況,只是把責任轉移給消費者的行為,於是每位消費者就拆開封套,取出黑膠,煞有其事的,每個人都變成專業品質檢查員,買回去之後呢?仔細回想一下,買回去之後,就沒有問題了嗎?

當我們拆開唱片,仔細檢查,看到像這張,有油性、條狀印記的黑膠,接下來怎麼辦?

言僅於此。這些瑣碎的眉眉角角,正在侵蝕著,黑膠消費者的熱情。

2016-12-28

VTA 是兩面刃。

聽超過半年、一年的低價唱機,求好心切的黑膠樂友,會開始尋找有『VTA』功能的黑膠唱機。『VTA』是『調整唱臂基座高度』的意思,一般唱機都有『針壓』(向心力)與『抗滑』(離心力)兩種功能,這是細部調整;VTA是初步調整,所以聲音變化更大、更多,低價唱機沒有 VTA 裝置,因為開一個 VTA 的模,成本太高。

因此,聽超過半年的低價唱機,求好心切的黑膠樂友,找到有『VTA』功能的黑膠唱機之後,便展開調整唱機之旅,VTA 的高度,與喇叭擺放位置,有密切不可分的關聯。

擁有 Technics 1200 MK 系列唱機的許多 DJ,都沒有調整過 VTA 與喇叭,有趣的是,這款唱機是最好、最方便調整 VTA 的唱機。

剛開始調整 VTA 基座的樂友,會不自覺將 VTA 升得很高,因為聽起來很有力道(punch),主旋律線很明顯。不過這樣的聲音,很像 CD 的聲音:呆板、沒有表情、高頻會變得銳利、有緊張感。

為什麼剛開始調整 VTA 基座的樂友,會把聲音調成這種特色呢?道理很簡單,因為聽了幾十年的 CD,對於聲音的認知背景都來自於 CD,當然也會把聲音調整成 CD 的樣貌。

買唱機,然後把聲音調整成 CD?這個邏輯,已經宣佈聽唱機的結局了,把 CD 當成基準,當成天花板,當然無人能出其右,比到最後當然是 CD 獲勝。

下了結論,結束這趟搞工的黑膠之旅。大家都身懷絕技,各個武功高強,結果自己的黑膠生命,都不是被別人殺死,而是自己殺死自己。

所以,VTA 是兩面刃。



站在黑膠唱片行老綁立場,聲音有沒有調整尬意,只要一個觀察就能知道,那就是買唱片的數量有沒有激增?聲音調整尬意,所有的音樂都變得更好聽,一百元的黑膠聽起來像一千元,當然要買,而且要趕快買,買多一點。

反之。。反之就不講了,言僅於此。

當 VTA 高度太高,雖然力度、亮度大增、聲音線條明顯,但是,喜歡聽音樂,聽音樂時間長的樂友,立刻會發現缺點:聽沒多久,耳朵就累了。另外,樂曲的構成,不是只有主奏樂器,當主奏樂器越強,就會覆蓋其他各聲部的樂器,曲目演奏過程,缺乏流暢度、合聲感。

舉個簡單的例子,伍佰與 China Blue,請問 China Blue 有誰?如果不是因為粉絲,而是黑膠音響系統,可以清楚聽得到貝斯手、鍵盤手、鼓手,聽得出他們在 Jam 的互動,是激動、冷漠、深情、哀傷、誠摯、憂愁?那麼,聆聽黑膠,就多了一層意義。

這個意義,是我要提倡的,也就是 VTA 的另一面刃。這一面刃,在家當作菜刀,烹煮音樂晚餐佳餚,不要拿到外面當作寶劍,和別人拼輸贏。當然,VTA 只是調整聲音的關鍵之一,其他部份,日後再述。

2016-12-30

拜日和老師開港。

我:『讀冊時陣,愛跟同窗講玩笑:有兩台車給你選,一台是寶時捷,另一台是裝滿唱片的牛車,你會選哪一台?

有當時,想起自己,是安怎從第一張黑膠,累積到兩萬張呢?為什麼我的黑膠收藏之路,沒有瓶頸、沒有中斷?按照我的模式、經歷,能不能套用在人客身上呢?』

師:『當然不行。』

我:『我嘛是這麼認為。而且,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沒有被音樂類型、被器材困住,認識您之前,我透過音樂的角度聽黑膠;認識您之後,學習透過音響的角度聽黑膠。現在,可以將音樂與音響結合,產生更多樂趣。

老師說過,廚師必需對任何食材保持興趣和好奇,我也是這麼認為。雖然自己開唱片行,待售的黑膠就聽不完了,我卻常想著,更專業的廚師,是不是更應該以身作則,至少要把食材留一份在身邊,以便於溫習、欣賞?

就這樣,越收藏,越發現不足。』

師:『所以你是很幸運的。你的音樂之路很順遂,你應該感到幸福,而且,要知道,大部份樂友,都有喜歡音樂的初衷,才會走進唱片行,甚至建構聆聽空間、軟硬體。

不過,這些過程都有不順利的時候,所以,你要有慈悲心,人家已經有心上門,就不要一直緊迫盯人,遇到困難,就需要時間,要給彼此多一些時間,學會體諒,珍惜緣份。』



2016-12-31

Stephen Frears:走音天后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2016)





2017-01-01

客:『老綁,請問你認為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哪一個版本最好?』
綁:『這個問題,你問對人了,因為貝多芬跟我是好朋友。』
客:『蛤?』

綁:『你知道南部什麼最多?廟最多。有一天,我經過一間廟,突然靈感一來,於是我走進廟裡,廟裡的乩童立刻起乩,何神來也?你猜猜?』

客:『不是三太子,就是關老爺。』
綁:『錯!是貝多芬。』
客:『老綁,你還好吧?有沒有按時吃藥?』
綁:『貝多芬降駕,頭一次聽說吧。』

客:『你不要畫虎蘭啦!』
綁:『我問你,是不是有很多古典樂的名字,都是樂評家取的,可是,田園交響曲,是貝多芬本人命名的?』

客:『1808 年 12 月 22 日,田園交響曲在維也納劇院首演,首演時亦曾以「重拾鄉郊的集體回憶」為題。突破了古典樂派交響曲的四樂章傳統,田園交響曲包含如下五個樂章:
1.到達鄉郊,復甦輕鬆的心情
2.小河旁邊之情景
3.鄉民們快樂的集會
4.暴風雨
5.天霽後牧羊人感恩之歌』

綁:『這時候,來了一位自稱為小氣貝多芬的貝多芬(以下簡稱小)。』
小:『如果我能多活到現在的話,我必須說,除了某某指揮,他指揮我的田園交響曲,最符合我的想法,其他每個指揮,都在亂搞。』
綁:『請問,其他指揮的版本,真的都不行?』
小:『廢話,能夠符合我當初創作原意的,難道會超過一個?』
綁:『那倒也是。』
小:『所以,請你在唱片行,只要賣某某指揮的那個版本,的田園交響曲,就可以了,其他的版本,就把它們當作垃圾丟掉吧,因為,那些都跟我的原意,不符合。』
綁:『謝謝您願意降駕,恭送貝多芬。』

沒想到,接著,另一位自稱為大器貝多芬的貝多芬(以下簡稱大),降駕了。

大:『如果我能多活到現在的話,沒想到,我的田園交響曲,會有這麼多的演奏版本。』
綁:『對啊,版本好多,聽都聽不完吶!』
綁:『請問您,哪個版本最符合您當時創作的原意呢?』
大:『那不重要吧。』
綁:『為什麼不重要呢?』
大:『我在天上,聽過每個演奏版本之後,覺得每個指揮,不但都有各自的創意,而且,都有更多豐富的想法。

這些創意與想法,實在是太好玩,太有意思了。如果我當初在寫這部交響曲的時候,能夠和這些指揮聊聊天,互相分享點子,那麼說不定,我會寫出其他更多、更棒的曲子呢,啊哈哈哈。』

綁:『您的意思是說,無論哪個指揮的版本,都很有趣?那麼,請問,有沒有您特別討厭的版本呢?』

大:『每個指揮都認認真真的背了譜、練了團、錄了音,花了好多時間,再加上自己最珍貴的想法和創意,怎麼可以隨隨便便,一兩句話就否定了呢?當然要好好的坐下來,用心的去感受各個不同的奧妙、以及各自珍貴之處,對吧?』

綁:『對!對!太對了!』
大:『那麼,就讓我們一起聆聽,各個版本的田園交響曲,一起享受不同的感覺和樂趣吧!』



2017-01-03

這也許不是一張很起眼的黑膠唱片,不過,根據我的資料顯示,上一次耕者進貨到這張黑膠唱片的時間,是七年前(2009 年)。



換句話說,七年前耕者曾經賣過馬捷爾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西貝流士的第一號交響曲,這張唱片賣掉之後,就缺貨了,而且一缺缺了七年,才又進到相同的一張黑膠唱片。

試著想像一下,如果你在 2010 年跟我留資料,說要買這張唱片,將來到貨的話,再通知你。一轉眼六年,今天到貨了,我要打電話給你,通知到貨,請問你接到我的電話,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是歡喜悲傷?還是一點點不知明的愁?如果是,而我,又會不會在電話這頭,挨你的一頓罵呢?

非常有可能。

讓我們再重新釐清這整件事:為什麼訂一張二手黑膠唱片,會需要七年的時間呢?當然,如果你習慣從網路買唱片,亦或者也能接受復刻片,那麼,你的到貨速度會很快、非常快,說不定復刻片的庫存還有十張。

可是,如果你一定要 1964 年的英、美發行版本,就會發生像今天這樣的事情了,因為 1964 年的黑膠唱片,在一般實體店面,不是說有就有的,不是說複製就複製的,所以,二手的早期版老唱片,已經『古董化』了。

換句話說,如果你到一家專賣二手黑膠的唱片店,很難如願,找到你想找的某一張特定專輯,因為要『指定找某張專輯』,是買 CD 的概念(黑膠復刻片的概念與 CD 相同),也就是複製的概念。

所謂複製的概念就是說,例如愛黛兒的新專輯,唱片公司倉庫裡有三百張,賣完再補貨就可以了。

二手黑膠店,比較像是逛二手市集、二手服飾、二手古董的概念:必需從目前既有的唱片中,去挑選。這種模式,對於站在 CD 角度、習慣買複製商品的消費者而言,會變得非常『不方便』、非常的『不友善』。

許多二手書店、唱片行吹熄燈號,都是這個原因。消費者蒞臨兩、三趟,還是找不到自己要的書或唱片,就轉身離開實體店面了。

那麼,身為二手黑膠專賣店的老綁,要如何轉化這件事,讓樂友重回實體店面呢?這是當下每一家實體店面經營者,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而我的答案是什麼呢?我就不說了,有緣份蒞臨耕者的朋友們,就能瞭解我的明白。

倒是這張馬捷爾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西貝流士的第一號交響曲,其實是七年前,我賣給了一位好人客,當時連我自己都沒有,七年到了,正當開始要癢起來的時候,唱片就到貨了,止癢、好消化,擱會出耳油喔!

2017-01-04

延續昨天話題,如果台灣的黑膠市場已經退燒,那為什麼國外的新聞,都紛紛報導黑膠市場正在興盛?

我認為外國黑膠市場正在興盛,指的是『新專輯』,只要統計 2016 年發行(或者銷售)的黑膠新專輯,就會得到一個數字,數字大於 2015,就表示成長。

那麼台灣呢?2016 年發行的黑膠新專輯,在台灣的銷量肯定差,不可能與外國相提並論,理由很簡單,因為撐起台灣黑膠市場的族群,不是追逐新專輯發行的族群。

以 David Bowie 的新專輯 Blackstar 為例,在英、美的實體唱片行,可以一批次進貨一、兩百張,賣完再補,可是在台灣,沒有任何實體唱片行,是這樣子做的。

換句話說,台灣與歐美,在銷售黑膠唱片的模式上面,是截然不同的。在台灣,撐起黑膠市場的族群是古典;在外國,古典黑膠被丟在唱片行牆角。耕者邁向第十年了,這十年內,有沒有外國人客蒞臨?有。有沒有蒞臨的外國人客要找古典黑膠?沒有。

按照昨天黑膠日記內容,一批次進貨一、兩百張,賣完再補,這種銷售,是 CD 或黑膠復刻片的『複製』模式,販賣過程快不快?非常快,老綁不用拆開給人客每張試聽(因為全新唱片拆開後,就變成二手了),人客也獲得新品保證,不會有糟糕的發霉、刮傷、跳針等一大堆問題。

既然這麼快就能賺到錢,為什麼老綁不做呢?因為 David Bowie 的新專輯 Blackstar 在台灣很難賣,任何新專輯的黑膠,在台灣都很難賣。

為什麼呢?除了剛才提過,撐起台灣黑膠市場的族群是古典,此外,如果 Blackstar 的黑膠售價是一千元,CD 售價是四百元,我要買黑膠還是 CD 呢?那要看我是不是堅持只聽黑膠的基本教義派,如果我的黑膠唱機只有四千元,我當然不會買黑膠,因為黑膠就要一千元,除非我很愛 David Bowie,那麼我願意花一千元買 Blackstar,但是,就僅止於此一張,我不可能編列預算,每個月都花一萬元,買十張黑膠新專輯,因為這不符合唱機與唱片的價格比例。

別忘了,Blackstar 在 Youtube,就能聽到整張專輯,免費。

那麼,台灣的實體書店、唱片行,就註定要走向熄燈之路了嗎?

當然不是。有利就有弊,所以有弊就會有利,目前英、美的實體唱片行,能夠一直賣 David Bowie 的 Blackstar,或者 Adele 的 25,這就像台灣在九零年代的唱片行,也瘋狂的賣著張學友、張惠妹的唱片,然而在未來,英、美這波黑膠熱潮,也要面臨退燒的,只是他們目前暫時回歸到二十年前,CD 熱潮時期的銷售模式。

台灣實體唱片行,因為無法進行(英、美)『複製』銷售模式,於是就提早退潮,提早退潮的好處就是,老綁提早面對銷售模式的轉變衝擊,這對於將來是有助益的。



話說回來,根據英國唱片業協會的資料,2016 年黑膠唱片售出 320 萬張(2015 年只有售出 209 萬張),佔整體專輯銷售的近 5%。這個數字很多嗎?張學友的《吻別》,在台灣就賣了 136 萬張;至於『佔整體專輯銷售的近 5%』,我就不想再說了,5%!由此可見,黑膠引發的話題,是如何遠遠超過實質銷售。

2017-01-05

被白色圈圈,圈起來的部份,可以看到黑膠表面隆起圓形狀的凸點,台語叫做『膨管』。





『膨管』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壓製黑膠時,空氣進入膠質內部,還有其他因素,谷歌大神都有。重點是:這樣子的黑膠,在播放時會不會影響聆聽?

當然會。比較扁的『膨管』,唱針走過時,會發出較悶的週期雜音;比較凸的『膨管』,唱針走過時,甚至會發生跳針,如果是『膨管』產生的跳針,就無法修復了,這是屬於永久傷害。

那麼,這張黑膠就報銷,要放棄了嗎?不一定,要看跟什麼情況相比?

延續昨天、前天黑膠日記的討論,如果我一定要找 1964 年版本的,馬捷爾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西貝流士的第一號交響曲,還記得嗎?上一次到貨時間是七年前,假設現在,手上這張『膨管』的黑膠,就是我要找的,1964 年版本的,馬捷爾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西貝流士的第一號交響曲,那麼,我是要買?還是要放棄呢?

你可能有另外想法:到 ebay 或者其他網路賣家找一找,說不定碰運氣就會有。這是方法之一,不過,資深的網路買家都曉得,網路找,當然百分之百有,但是片況呢?也都是百分之百過關嗎?

當然不是。沒有人會願意,把網路購物的失敗經驗,拿出來跟大家分享,買到『不如意』的黑膠,就默默收起來吧。所以,資深的網路買家,為了確保能購買到『如意』的黑膠,他們只跟『特定賣家』購買。

好了,如果資深的網路買家,為了確保能購買到『如意』的黑膠,他們只跟特定賣家購買。那麼,為什麼他們不願意跟『特定的實體唱片行』,購買到『如意』的黑膠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大部份的實體唱片行,所提供的二手黑膠,其片況、品項都『不如意』,當然也有『如意』的黑膠,置於唱片行架上,只不過有以下問題:

1) 店家願不願意,瞭解每位人客,對於『如意』和『不如意』的定義?
2) 店家願不願意,多付出時間成本,來整理獲利較低的二手黑膠?
3) 店家願不願意,多付出時間成本,使人客從剛開始的『不如意』,最後變成『如意』?
4) 如果店家願意,那麼人客願不願意,從『沒有空』,變成有『一個小時的』時間?

並不是一個『膨管』,一道刮痕,就要否決掉一張具有歷史、藝術價值、大訊息量、首版的黑膠唱片,也許對於想要方便快速的人來說,換掉就好了嘛,哪來那麼多的囉哩吧嗦,但是對於一位,把『音樂呈現出來的感動』視為懸命的老綁,怎麼忍得下心,看著不知如何欣賞音樂靈魂的人,只能指著二手黑膠的外表,抨頭論足、嫌言嫌語呢?

黑膠唱片,還是要回到用聽的,而且,要聽進去,進入演奏家的靈魂,這樣的話,黑膠唱片的存在,才會有意義。

2017-01-10

在 12 月 26 日黑膠日記,提過關於黑膠印記的問題,無獨有偶,昨夜整理黑膠新到貨,又有另一個唱片縱向,呈現條狀印記的例子。不過,這次的印記太多,唱片表面也無油膩狀態。

瑞凡,你看,這次真的回不去了吧。不相信的話,你把唱針放上去聽,那不只是炒豆聲,也不像煎牛排,更像是放鞭炮。



既然像鞭炮聲,那就土角了吧,總不能每張黑膠唱片都是首版,同時每張首版都有鞭炮般大聲的雜訊。如果有兩張同樣的 RCA 專輯,一張是受傷嚴重的 1S(像這張照片),另一張是片況好一點的 2S,那麼,要收哪一張呢?

簡單,當然是兩張都收,有體力的時候聽 1S,累的時候聽 2S,這不就是 Vinyl Junkie 的本份嗎?

接著,又天馬行空的幻想著:是不是每支唱針,對於片況受傷的反應,都不一樣呢?我記得以前用 Ortofon Concord Gold 聽的時候,好像沒有發出這麼大的雜音?但是,訊息量越大,雜訊相對也會越多的,那麼,是不是在未來的聆聽系統,當訊息量大到某個程度以上,這些受傷嚴重的黑膠,聽起來,又會變得沒有這麼嚴重了呢?

瑞凡,你聽,雖然這次回不去了,但是未來,卻有可能回得去喔。

2017-01-11

這是很髒的黑膠唱片,除了塵屑,還有指印,讓許多黑膠樂友望之卻步。塵屑、指印會將刮痕覆蓋,所以,買回去清洗之後,常發現:塵屑、指印清除了,刮痕卻顯現出來。



刮痕是永久傷害,有些看似嚇人的刮痕,聽不太出來(刮痕),有些不起眼的微痕,反而造成惱人的週期雜訊,甚至跳針,這些症頭,這幾週的黑膠日記裡都有寫。

所以,寄賣性質的黑膠唱片,進入耕者之後,必須做第二次過濾。人客在耕者買到很乾淨的二手黑膠,除了有些是寄賣商的唱片,本身就很乾淨,另一個原因是,有些黑膠的片況,除了用視別,以及經過唱針實際播放之後,如果還介於過關(上架)與不過關之間,我們會再用清水洗過,進行第三次確認。

例如昨夜的 Tjeknavorian 指揮 NPO,三張一套的包羅定管弦樂盒裝全集。

最近這幾年,好片況的黑膠數量大不如前,如果一定要以最高標準,來檢驗二手黑膠的片況,最後能符合上架條件的,大概是現代樂、歌劇,以及非主流曲目。把這些黑膠上架,是沒有意義的,為了符合片況而淘汰經典曲目,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應該要以曲目為主,提昇音樂訊息量至令人感動的程度,黑膠的缺點就會被忽略。

就好像我們去買水果,重點是要買到甜一點、好吃一點的,而不是去挑最好看、最乾淨、形狀最對稱的。

晚上聽完黑膠唱片,若沒有隨手收納至唱片封套內,整夜躺在唱機的黑膠,朝上的那一面,在下次播放時,就會出現明顯炒豆聲音了,尤其是住在大馬路邊的樂友。

因為空氣中的塵埃,會不斷落入,黑膠朝上那一面的溝槽。聆聽比較安靜的音樂時,這些雜訊就會浮顯出來。

如圖所示,這是一張很髒的黑膠,因此價格也會降低。這陣子我寫了很多二手黑膠的缺點,一方面答覆給黑膠新手:

黑膠新人客,提出關於黑膠的所有問題,CD都不會有。
黑膠新人客,提出關於黑膠的所有問題,CD都不會有。
黑膠新人客,提出關於黑膠的所有問題,CD都不會有。

所以,請考慮,還要繼續買黑膠嗎?如果要繼續買,原因是什麼?

2017-01-12

延續昨日話題,這麼髒的黑膠要不要買呢?

第一位看到這張髒黑膠的人客問老綁:『這麼髒,要怎麼洗,才會乾淨?』

老綁說:『用清水洗,最多能去除百分之二十的雜訊,換言之,仍然保留了百分之八十的雜訊。』然後,人客也看了老綁昨天的黑膠日記,萬一清洗之後,出現永久刮痕,怎麼辦?

於是,這位人客就放棄了。

老綁直接、間接都誤導了人客,把老綁拖出去鞭數十,驅之別院。

一週後,第二位人客拿著這張髒黑膠,來櫃檯結帳。
老綁說:『這張黑膠很髒喔,您檢查過了嗎?』

人客說:『很髒沒錯,但是我很喜歡這位指揮,以及這首曲子,沒法度,遇到了嘛。』

三個月後,第二位人客蒞臨,和老綁提起髒黑膠這件事,老綁想起來了,問他:『後來您買回去聽,結果怎麼了?』

客:『結果就直接把唱針放下去聽了啊!』
綁:『然後呢?』
客:『第一面才聽到一半,就直接滑入內圈,檢查唱針,發現唱針前端卡了一堆塵屑。把塵屑清除,再唱一次,又卡了一堆塵屑,就這樣來來回回好幾趟,說也奇怪,音樂變得越來越好聽,應該說是溝槽越來越乾淨,解析力越來越強的關係嗎?』



綁:『哈哈!您真的很棒!太棒了!』
綁:『一般的人客,在接觸到這張黑膠時,會發出想像力,透過想像來模擬結果。眼睛都被骯髒的景象遮蔽了,結果當然就不好。而且想像力,會告訴他們,黑膠會越聽越髒,還問老綁,該怎麼辦?』

客:『這張黑膠帶給我的經驗,是越聽越乾淨。』
綁:『當然是這樣。』

綁:『如果你擺著不聽,天底下有哪一個東西,會放置越久越乾淨的?但是,如果你常常聽,天天聽,塵屑就會像這張照片所示,被唱針勾出來。』

我們是使用者,而不是擁有者。
我們擁抱的是訊息量,而不是黑膠唱片。

2017-01-13

延續昨日話題,其實,我才疏學淺,言不及義,常常誤導我的人客,以及閱讀我文章的朋友。我不要把話題導向『清洗黑膠』的方法,或者技巧,因為,如此一來,就會再開闢一個武林戰場,就像幾年前發生過的,大家都身負重傷,沒有贏家。

我要說的重點,是提醒大家:聽音樂,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所以,不要隨隨便便,就略過一張唱片,看輕一張黑膠,不要以為,聽黑膠,『不過就是聽個黑膠嘛。』

我的求學時代,資訊很不容易取得,我會為了一本寶麗金出的免費音樂月刊,把卡帶裡的回函卡填寫清楚,再貼上郵票,跑去郵局寄出,然後在接下來的每一天下課,打開郵筒,等待禮物。

我會把卡帶聽到斷掉。

我會跑到中華商場,跟老闆聊天,找到喜歡的擴大機和喇叭,鎖定它們。接下來,到工廠的生產線打工,到學校餐廳打掃,等到存夠了錢,帶去換音響。我是慎重其事,一點一滴的,在架構著我的音響天地。不是只有我這樣做,我這個世代的人,都是把音樂和閱讀,當作生活重心。

所以,當本文的第二位人客,他聽到唱針把塵屑勾出一大堆,我有一種感動,想要把他表揚一下。他是那麼珍惜著,手邊可得的黑膠,不是挑三撿四,嫌東嫌西,他把唱片帶回家,聽了好多遍,然後跑來告訴我,跟我分享。他不會用臉書,所以只有得到我,這位老綁,當面給他一個讚。

現在的資訊爆炸了,您會發現,當以前,資訊越不足的時候,我們的姿態越低,越知道珍惜;而現在,資訊越發達,人的姿態卻越高,『不過就是聽個黑膠嘛。』,所以,唱機就被當作玩具,像小丑一樣,一邊以各種莫名其妙的型式取悅著大家,一邊被大家做出各種荒謬的結論;當黑膠越來越好取得,黑膠就被當作垃圾。

如果我有幸,能夠和年輕朋友,在這裡分享我的音樂碎碎念,我要說的就是:聽音樂,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如果有一位樂手告訴我:聽音響,跟聽我們現場演奏,本來就是兩回事。我絕對雙手舉高高贊同,看看你的音樂播放器,是電腦喇叭接電腦?還是耳機接手機?這種條件,跟現場演奏,當然就是兩回事。

所以我要再回到這篇文章的核心:如果你、你、還有你,認為『不過就是聽個黑膠嘛。』,大錯特錯,不要來污辱我的美。

耕者第十年了,我的老師,依然每個禮拜蒞臨,我將有趣,或者有疑惑的黑膠準備好,等他坐下來,和他一起聆聽、討論。至今,我們的討論,依然討論不完。

把時間找出來,把手機關掉,跟音響系統相處一個下午吧,您會找到很多很多,早就失去的。如果您不知道該怎麼著墨音樂訊息量,那麼,您來找我。

          上一篇←  →下一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