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簡介] Matthew Herbert



翻譯自 Matthew HerbertWikipediaDiscogsAll MusicAmazon

Matthew Herbert (1972~) 來自英國,四歲開始學習小提琴與鋼琴,七歲在管絃樂團與唱詩班公開表演,13 歲擔任樂團鍵盤手,他當時組了第一個樂團,像是 Glen Miller 音樂風格 - 1940 年代的 big band,16 歲帶著管絃樂器到瑞典表演,開創首次出國表演的經驗。

在學校時遇到一位名叫 Pete Stollery 的老師,私下是一名電音創作者,Herbert 透過這位老師首次聽到 Steve Reich (極簡音樂)、Xenakis (現代音樂) 的音樂,還有一些傳統爵士樂,他覺得這些音樂簡直與貝多芬的音樂一樣棒!

Herbert 的父親在英國 BBC 電台 擔任聲音工程師長達 30 年,所以年幼時即深受父親影響,朝夕相處下他小時候的志願也由一位摩托車特技師逐漸轉變為音樂創作者,在父母親大力支持下,唸大學之前他在家中就擁有個人錄音室了。

Exter 大學 時期 Herbert 學的是戲劇,因為不想按照傳統模式按部就班學習音樂,接觸戲劇的結果對於 Herbert 日後撰寫電影配樂大有幫助,他覺得當初的選擇正確。除了戲劇,還學習舞台表演與現場互動,所以透過現場發出來的聲音,他可以感受到台下觀眾的反應。

1992 年透過戲劇課程,Herbert 思考音樂與詮釋之間的關係,開始收集身邊隨手可得之物 (胡椒瓶、茶壺、咖啡杯、湯匙..) 發出來的聲音,意圖在這些偶發的 (accidental),每天都聽得到的聲音找出可運用的元素,透過取樣與編曲,將作品帶到舞台,同時他取了叫做 Wishmountain 的化名。

對 Herbert 來說,將這些就地取材的聲響帶到表演舞台,激盪觀眾思考,彼此產生互動,毫無疑問這些都是 Wishmountain 化名產生時的動機和目的。1995 年 1 月 Herbert 在 Glasgow 的一家音樂廳裡面對 1000 名觀眾,他拿出一袋馬鈴薯碎片當作樂器,將視覺與聽覺結合表演,這是個新鮮的經驗,而且效果出奇的好!

接著他所穿著的衣服,微笑時露出牙齒,台風等元素陸續成為 Wishmountain 這個角色的特徵,馬鈴薯袋也換成了各式各樣的廚具:瓶子、叉子、盤子、茶壺.. 此後他把取樣的目標放在更多日常生活中垂手可得的聲音 (腳踏車、鑽孔機、電台、攝影機、石頭...等),並將這些聲音融入音樂。

Doctor Rockit 是 Herbert 另一個化名,他用這個化名創作 old school 與 new school、electro-funk、housed-up techno,並融入一些鏗鏘聲、活潑跳躍的拍子、vocal 取樣與幽默旋律。遇到 Global Communication (Tom MiddletonMark Pritchard) 後,Herbert 的歌曲節奏變得更輕快有規律。

1995 年 7 月 Herbert 以 Doctor Rockit 為化名首次在英國具有 nu-skool electro 與爵士風格 IDM 的廠牌 Clear 旗下發行首張作品
Ready To Rockit EP (上圖),在 Clear 旗下發行過作品的 artists 有 Plaid、As One (aka Kirk Degiorgio)、Morgan Geist、Jedi Knights (aka Global Communication) 等。

這套 EP 有兩張十吋黑膠,收錄 10 首歌曲,已經可以算是迷你專輯,曲風偏向 Leftfield、Techno 與 Electro,其中有幾首歌可線上試聽:A2B2C2D2

透過 Doctor Rockit,Herbert 發行許多看似成功無望的實驗 house 曲目,house 的美好感覺與四四拍規律節奏,這些基本模式被他徹底扭曲,對後瑞舞時期的 house 投下不討喜的震撼彈,卻同時獲得主流與地下 house 廣大聽眾的青睞。

Herbert 的音樂較偏向於實驗,如果你聽過 Steve BugChristian VogelSubhead,或者 Music For Freaks 這個廠牌的音樂,朝這些方向去聯想,就可以大約知道他的音樂風格,要補充的是,除了實驗音樂,他的聲音還注入了爵士元素,不過前提當然還是實驗。

此外 Herbert 也以 Herbert 為名在另一個英國 House 廠牌 Phono 旗下發行不少 EP,這個廠牌的 artist 以 minimal house 見長,如 Max Brennan、Point Blank (aka Swag) 與 Freaks,Freaks (Justin Harris 與 Luke Solomon) 後來創立有名的怪怪 house 廠牌 Music For Freaks

據 Discogs 記載 Herbert 自 1995-1996 年 4 月在 Phono 發行名為 Part OnePart TwoPart ThreePart Four 四張 EP 各限量 500 張,內容均為 deep house,其中 Part Three 的 A1 還有一首短詩朗讀,沒有明確資料顯示朗誦者是誰。四張 EP 的評價相當高,至今仍有不少收藏家願意高價換取珍藏,Part Four 網路上賣家開價最高 75 美金,合台幣 2450 元。

500 張的限量對樂迷來說太過苛求,於是 1996 年 Phono 分別以 CD 和 LP 形式分別發行專輯 100 Lbs (下圖左) 與 Parts One Two and Three (下圖右)。



這兩張專輯內容雖有重疊卻不完全相同,100 Lbs 從四張限量 EP 中蒸餾出 11 首歌,Parts One Two and Three 算是 Part 1-3 的合輯 (沒有 Part Four),共有 9 首歌。

2006 年 10 月德國廠牌 Studio !K7 為慶祝 100 Lbs 十週年,重新發行十週年版本的 100 Lbs,並將內容增為 2CD,CD2 收錄 95-96 年的未發行、稀有、B-Side 曲目。

1996 年 11 月 Herbert 以 Doctor Rockit 為化名在英國 neo electro 廠牌 Clear 旗下發行專輯 The Music of Sound,此時期他開始將更多生活日誌融入音樂創作,本專輯因而成為其音樂生涯之關鍵,童年時的場所 Hastings Beach 出現在歌曲 The Walk,Song Without Italian Words 他巡迴演出經過義大利佛羅倫斯時錄下的。

Herbert 的取樣技術充滿力量,幾個很短的曲目說明其實驗性 - 有一首歌很像不斷咬著金屬製的蘋果,另一首歌則像母親問小孩的話:Hello baby, want a cookie? 還有一首歌像是酷派爵士樂薩克斯風手得了哮喘症。

幾乎所有歌曲均擁有規律的拍子與有趣的特質,讓我們敞開心胸一起加入這趟饒富新意的音樂旅程。

1996 年 Wishmountain 在知名的英國廠牌 Evolution / Universal Language (Global Communication 是老闆之一) 旗下首次發行 Radio EP (下圖左),隨後發行另一張 EP - Video (下圖右)。



兩張 EP 均由 Herbert 製作,內容均為實驗抽象性質的 techno,Global CommunicationVideo 的兩首單曲中擔任副製作。

Wishmountain show 巡迴公演了兩年,成功擄獲日本、美國與歐洲的觀眾,不過 Herbert 決定為這個化名劃下句點,1997 年 Herbert 希望自己的音樂向多元邁進,卻覺得被 Wishmountain 絆住,他想起小時候在父母規定下過著沒有電視的生活,便給自己取另一個新化名 Radio Boy,為了表示決心,同年發行兩張一套的專輯 Wishmountain is dead - Long live Radio Boy (下圖左),把 Wishmountain 判死了。新化名賦予更多實驗風貌,也可以說這是 Herbert 最具實驗性的化名,沒有跳舞元素,以 Radio Boy 為化名出現在舞台時,Herbert 會穿著特定衣服。



Herbert 的社會意識和政治評論在作品中扮演重要角色,2001 年透過專輯 The mechanics of destruction (上圖右) 的發行,將反財團之主張帶入音樂,從生活話題取材,包括關於 Rupert Murdoch 的報章報導、The Gap 的拳擊短褲、麥當勞的食物、星巴克的咖啡、Nike 球鞋、可口可樂.. 無一倖免地被他製作成不和諧曲子,表達對財團壟斷市場的不滿。

雖然沒人認為此舉就可以拯救世界,不過為了傳播理念,Herbert 更在自己網站上免費贈送本張 CD,樂迷們在 Herbert 的表演現場填寫電話地址等資料換取免費 CD,回家後竟還收到郵局寄來的 CD 封面。但並不表示拿到的人賺到了,開場曲 McDonalds 讓聆聽者不但沒有吃到超值餐,反而被音樂用力掐住脖子,露出驚駭不已的表情,有點像是 1996 年以 Wishmountain 為化名的歌曲 Radio,還好後來被爵士曲風的 Herbert 註冊商標給化解。

為了凸顯對財團的鄙視和唾棄,The mechanics of destruction 沒有和藹可親的旋律與朗朗上口的歌詞,不管這些音樂像什麼鬼,事實上它們還是音樂;雖然音樂家大可以透過優美作品,以和善方式吸引更多聽眾來了解自我主張,不過在這裡,Herbert 顯然選擇毀滅的暴力音樂來撻伐財團,他透過本專輯首次公開表明政治與社會立場。

90 年中期 Herbert 到三蕃市旅遊遇見爵士女歌手 Dani Siciliano,兩人展開合作,同時成為浪漫的音樂夥伴,最後終於結婚。1998 年發行的專輯 Around The House 成功融合舞曲節拍,聲音由廚房的每個角落產生,加上 Siciliano 扭曲歪斜的歌聲。

深沉流動的貝斯聲線與廚房器具不斷的敲擊節奏,讓人想起 70 年代紐約 disco 團體 Chic,獲得加分效果,另外 Dani Siciliano 慵懶的 vocal 成為 Herbert 作品強而有力的支柱,樂迷們不難感受到他們正沉醉在甜蜜的熱戀假期,推薦曲 Around the HouseGoing AroundNever Give Up

透過這些發行的暢銷,突然間 Herbert 已置身於世界的電音舞台.除了撰寫電音,他也寫電影配樂 (例如: Don Cameron 的 Paradisiac)、時尚秀 (例如: Erik Halley 與 Gaspard Yurkievich),同時也為舞曲藝人或團體混音單曲,如 Moloko、Motorbass、Alter Ego 等 (大部分這些歌曲都收錄在 2002 年發行的合輯 Secondhand Sounds: Herbert Remixes 中)。

1998 年 Herbert 開設廠牌 Lowlife,發行 60 Cps (Mr. Vertigo aka Herbert)、 Opera (Agent Blue aka Richard Vine) 與 Follow The Sea (Donna Regina) 三張 EP,後來發現與另一個 hip-hop 廠牌同名,遂更名為 Life,卻又再次與另一個廠牌撞名,2000 年 1 月 Herbert 成立公司後,開設廠牌 Accidental,將之前停產的唱片拿回自己旗下重新發行,同年又開設副廠牌 Soundslike,以舞曲風格為主,且將 Life 又更為 LifeLike,發行 Doctor Rockit (aka Matthew Herbert) 的專輯 Indoor Fireworks

Indoor Fireworks 內容涵蓋 jazz house、classical 到 dance-pop、到無形的電影配樂、到 drum'n'bass。儘管透過怪人 Herbert 在四周環境取樣,這些音樂仍擁有相近的 groove,從廚房到後院、從老爸的老爺車到法式咖啡屋、從電話答錄機、往錄音室途中遇見的聲音,這些毫不相干的聲音片段,被他重組成 17 首不可思議又 funky 的歌曲。

歌曲 Roman Candle 有著被扭曲的 groove;Summer Love 由妻子 Dani Siciliano 擔任爵士 vocal;Hymnformation 擁有典型的英國劇院風格;Music From a Film 由 the Irish Film Orchestra 演奏,還有許多驚奇的零星聲音片段灑落在專輯四周,讓人想起 1973 年在倫敦首演的音樂舞台劇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或者 The Bonzo Dog Band 的音樂。

樂迷通常被 Herbert 製作有舞曲元素的歌曲吸引,認為這些作品不同凡響,但是 Indoor Fireworks 實在太有意思,遠超過樂迷們既定的預期和想像。

雖然 Herbert 的 DJ 混音技巧沒有取樣製作那麼有名,2000 年 11 月還是在柏林電音廠牌 Tresor 旗下發行名為 Globus Mix Vol. 5 - Letsallmakemistakes 的連續混音 CD。Letsallmakemistakes 只是把 Lets all make mistakes 中間的空格拿掉,他認為自己比起力求完美的職業舞曲 DJ,缺少許多 DJ 混音技術經驗,因此混音開始前先開宗明義,他說:現在我想起我也是人,所以犯錯是被允許的。

這段話讓樂迷想起他規定自己取樣創作的 PCCOM 法則,規範嚴格幾乎不能出錯,相對之下 Djing 前的這段話除了謙虛,也顯示對 Djing 自信不足。不過瀏覽混音清單後,才發現要將這些實驗性高的曲目串聯在一個 set 裡並不容易,其中不乏位高權重的實驗 artists 如 Si Begg,Nightmares on WaxPlastikmanTheo ParrishMr. OizoDBXTube Jerk,還有 Herbert 的作品,如 Radio Boy 的 The Pigeon Fanciers Holiday,Wishmountain 的 RadioPetterpot,為 Moloko 的代表作 Sing It Back 混音,外加 Herbert 新作品。

22 首歌曲涵蓋 acid house、chicago ghetto、minimal techno、microhouse.. 有別於商業舞曲為大宗與舞池導向的 DJ mix,這段混音的選曲在當時為所有 DJs 帶來新的啟發和思維,難能可貴。

2001 年 6 月 Herbert 在德國廠牌 Studio !K7 發行專輯 Bodily Functions,透過 Studio !K7 美國盤商,這張專輯得以全球發行,成為 Herbert 首張全球發行的專輯,努力多年終於回甘。

Bodily Functions 內容很像 1998 年的 Around The House,許多歌曲都是 1996 年的舊作重新混音,主題如封面呈現,希望人們出門後的人際關係能與出門前的家人關係一樣好。

許多歌曲均透過拼貼方式完成,(除了開場曲 You're Unknown To Me 是對於新生的冥想,加上潺潺聲與哭泣聲),喜歡 Matmos 的樂迷一定會發現,不過 Herbert 的音樂沒有 Matmos 那麼嚴重,透過迂迴的舞曲結構與淘氣明亮的氛圍,像是宣布 microhouse (電腦創作的一種曲風) 的時代即將來臨。

Matmos 合作後,Herbert 將取樣範圍延伸到醫學,例如眼睛雷射手術的聲音、身體的聲音 (頭髮,皮膚..),還有 M.C. Schmidt (Matmos 團員) 血管內血液流動的聲音。

其實從這些歌曲很難與主題聯想在一起,還好有隨專輯附贈的小冊子作解釋,否則樂迷可能又以為怪異的 Herbert 是否又拿新的點子重新製作這些老歌。

許多曲目是依據他在 2000 年寫的 Personal Contract for the Composition of Music (Incorporating the Manifest of Mistakes 宣言而完成,透過這份含有 11 項條例的製作音樂宣言,包括不准使用電子鼓機、禁止重複使用聲音、禁止取樣別人的音樂..,樂迷可以瞭解他對於創作的自我要求和原則。

雖然這些堅持有些嚴苛,不過 Bodily Functions 卻是一張溫暖的專輯,彷彿不受這些製作概念所束縛,Herbert 的音樂為後現代 Lounge 開啟一扇窗 - 為數眾多的大樂隊,自己擔任電鋼琴,還有 Dani Siciliano 沉靜慵懶的歌聲,從早期爵士風格的 I Know 到 tech-house 科技舞曲 Leave Me Now,像是一場藝術與智慧的婚禮。

第四首歌 Suddenly 是 2000 年的作品,單曲 EP 邀請法國鬼才製作人 Mr.Oizo 與日本 laptop 作曲家 竹村延和 跨刀混音。

Herbert - Suddenly


2003 年 Matthew Herbert Big Band 與 Dani Siciliano 在巴黎龐比度中心表演 The Audience,是 Bodily Functions 專輯的尾曲。


Matthew Herbert 沒有與搖擺樂有過密切的關聯,雖然少年時期他曾在 25 人制的 Glenn Miller tribute band 擔任鍵盤手,不過那都是很久的事了,後來的十年透過幾個化名製作唱片,也都傾向舞曲居多,2003 年 9 月發行的專輯 Goodbye Swingtime - 首次掌舵 Matthew Herbert Big Band - 與 16 位英國爵士樂手組成的搖擺樂團合作,迥異風格讓人留下驚喜印象。

作品一開始標榜組織手法 (他和編曲兼指揮 Pete Wraight 的關係就像當年的 Stan KentonGil Evans),就像 Around the HouseBodily Functions,把破碎的聲音組織起來,不過在這裡顯得更冷冽與怪異,如果他是後現代作曲家 Giorgio MoroderGoodbye Swingtime 聽起來就像是 21 世紀的 Kurt Weill

2006 年 7 月 25 日 The Matthew Herbert Big Band 在西班牙 San Sebastian 市的 Jazzaldia 爵士音樂節演奏本專輯開場曲Turning Pages,Herbert 喝下最後一口紅酒後將杯口咬破,取樣杯子破掉的聲音即興表演讓人咋舌,隨後加入的爵士樂銜接氣氛,與 Herbert 互動默契天成。


固定的女主唱 Dani Siciliano 在幾首歌裡出現,如以往般魅力四射,專輯中央連續三首歌 ChromoshopMisprintsThe Battle 是整張唱片的精髓,The Battle 是超現代的 Kenton 風格編曲貫穿許多愉快地切線。

同樣是 The Matthew Herbert Big Band 在 Jazzaldia 爵士音樂節的表演,曲目是 The Battle


指揮 Wraight 與搖擺樂團成員挑戰 Herbert 拼貼風格的創作,樂在其中,說到樂團成員,名單中不乏傑出的英國搖擺樂手,如 Gordon Campbell (伸縮小號)、Graham Russell (小號)、Nigel Hitchcock (中音/次中音薩克斯風)、Phil Parnell (鋼琴)、Dave Green (貝斯) 等 (這裡 有一份詳細的樂手名單),且邀請 Arto Lindsay、Mara Carlyle 與 Warp 旗下的 Jamie Lidell 跨刀錄音。

本專輯依據 Herbert 的 PCCOM 法則而撰寫,Herbert 不僅將取樣的功力發揮極緻,還有令人注目的政治評論,傳統爵士樂與電音完美的結合,都讓聽過 Goodbye Swingtime 的樂迷大呼過癮!

The Matthew Herbert Big Band - 前衛大膽的表演風格與讓人醉心的爵士音樂


2006 年 2 月,Herbert 幫忙組織名為 Country X 的網路虛擬國家,他在 序言 一文中寫出:為何不能成立一個虛擬國家?只有這一次,是虛擬的,與其必須的自由去防禦實體邊界,我們能減少因為被排斥而產生的暴力,這是一個全新性質的反抗運動。

2006 年 5 月在德國廠牌 Studio !K7 旗下發行的專輯 Scale,更是將取樣對象延伸至燃料幫浦與棺材,Herbert 不屈不饒為製作專輯尋找錄音方法,贏得天才與傻瓜的兩極評價。

取樣幫浦與棺材的聲音,似乎預言著會有不討喜的內容,可憐的鼓手為了專輯錄音必須到水底下,坐熱氣球升空,還要在時速 100 英哩的汽車內打鼓;諷刺地說,如果是為了噱頭,下回錄音不妨請這位鼓手戴著 Dick Cheney 面具,錄下他與鯊魚格鬥的聲音,感謝關心錄音後呈現出何種音樂的樂迷,所有作品與概念都還不算困難,地球上的國家才是 Herbert 最擔憂的對象,尤其是怠惰的布希和布萊爾政府。

同時 Herbert 也瞄準目標,要製作一張充滿旋律、多重和聲、讓人愉悅、音樂性豐富的專輯,Scale 前四首歌的優異直逼過去所有創作,不論是 Going RoundSuddenly,還是他製作 Dani Siciliano 的專輯 Likes...Róisín MurphyRuby Blue,似乎同時預言 Scale 將是一張以流行為導向的專輯,刺激的政治短箋來自第二首歌 The Movers and the Shakers 的第一節歌詞:I just don't know how to bring about your downfall/Damn fool, go figure out how those Christian bones can orchestrate shock and awe.

無論如何,其他充滿歡樂美好的歌曲,讓樂迷不難忘記 Herbert 當時錄音過程的艱辛,無論是在山洞裡打鼓,在 Abbey Road 錄音的管弦樂團,或是在 Herbert 與 Siciliano 家中錄音的一群歌手,儘管 Herbert 不斷超越自己,匹配一切的成就和野心,這些歌曲很明白地就是他與 Siciliano 的結晶,無人能取代,扭轉、擺動、漂浮與最佳的活力,即便從棺材裡取樣聲音,這些歌聽起來百分之百確定來自天堂。

Herbert - Air Balloon Recording 誰會突發奇想,在熱氣球裡錄音尋找靈感呢?真是苦了鼓手..


Scale 是 Herbert 最成功的專輯,在美國登上 Billboard 電音專輯榜第 20 名。

Herbert 曾為許多藝人及團體製作混音,包括 MolokoR.E.M.Perry Farrell (Jane's Addiction 主唱)、Serge GainsbourgYoko OnoJohn CaleThe Avalanches小山田圭吾,還為 Björk 專輯 Vespertine 裡的三首歌曲程序設計,製作 Moloko 的歌手 Róisín Murphy 的專輯 Ruby Blue

另外為電影 Human Traffic (1999 年) 與 Dogme 95 導演 Kristian Levring 的 The Intended 譜寫電影配樂,也有作品出現在英國電視、劇院與 concert dance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erbert也有和mouse on mars組團體喔
是DJs Collapse可惜只有發行過一張單曲

許芳源 提到...

還有一首,據說是這個名字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