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簡介】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Beethoven 貝多芬 - Klavierkonzert Nr. 3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Piano)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奇 指揮 Orchestre Des Concerts Lamoureux 拉姆赫管弦樂團
Philips / 835 040


轉載自 雷門《古典音樂雜誌》推薦: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在 Mozart 莫札特 作品所創下的無比風采,是後世無人能企及的。這樣一位演奏家來面對 Beethoven 貝多芬 的作品,而且是中期偏前期的巨作,是否超越一般刻板印象下的 Beethoven 貝多芬?帶來對此作品更內斂的精神內涵?

Klavierkonzert Nr. 3《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開始,弦樂部奏出低語似的柔和旋律,和其他人詮釋成堅毅或悲壯顯然是不同的。但你不能否認隨後的強奏中,Beethoven 貝多芬 c 小調的澎湃仍有完美呈現;而強弱音的表情對比無限延展、速度上的多重變異,讓我們警覺不只要欣賞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更要大加讚美指揮家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奇 對本輯的貢獻。

鋼琴不很強地出現,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較壓抑含混的音色,表示她不想製造光輝炫麗的 Beethoven 貝多芬。之後的旋律線裡,她特有的清脆音色再度呈現,但總覺得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特意讓音色擺脫不了一絲幽暗。而樂團建設性的主動搭配,在強奏時產生最炫麗的效果,與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相對比:在伴奏時應和琴音的幽暗。鋼琴和樂團如此在音色上的對比抗衡,是極為罕見的,是否是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的原意呢?她在本輯給我們一種感覺,是她已看透鋼琴獨奏展技的炫耀,寧可在樂曲內經營柔美樂句裡的精神面,把光輝給樂團獨享。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的完美面目完整呈現在樂章尾的裝飾奏部份,這裡有她清純音色的儘情發揮,並且表情上極度的刻劃,竟使這樂段有後期風格的悠遠韻味!直到結尾,她才終於給一段光輝的琴音,如果是非常講究『作曲家原意』的樂友,或許會以為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在開玩笑。

第二樂章雖然在弦樂加上弱音器,樂團和鋼琴的音色對比現象仍持續,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引出的主旋律樂段徹底地沉思而內斂,對比著樂團的平和與輕鬆,即使有複雜和聲的光輝樂句,她也一定利用強弱轉換和速度變化來達到追求內省的目的,但是美麗的琴音仍像 Mozart 莫札特 一樣有親切怡人的特質。第三樂章的主旋律加上很多活潑的成份,而樂團撥奏的應和是成功的效果,一陣樂團強奏後,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再度壓抑鋼琴的光輝面,然而在整個樂章裡,只要聽到一條音量不強的旋律,馬上發覺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賦予這些旋律,比前兩個樂章更加動人、深情。

偉大的演奏家詮釋偉大的音樂作品,能有多大的自由?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是一位有資格進行樂曲改動的偉大音樂家,在本輯,我們聽到比 Furtwangler 福特萬格勒 更多變化的 Beethoven 貝多芬,如果站在『這是否符合貝多芬』的考據立場,這詮釋應該是不及格的,Wilhelm Kempff 肯普夫 立下的絕世典範無可超越。問題是音樂的偉大不在『符合』,更重要的是站在以純音樂立場而言,這是否是一成功的表現?那麼基於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深刻的樂思與純粹的自然美,這絕對是完美的音樂饗宴。

我們只要深切體會 Beethoven 貝多芬 後期作品,就會懷疑後期的精神如果在前期作品有蹤跡可尋,那麼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對 第三號協奏曲 的發揮,又怎能說是不符合原意?對以最自然的態度欣賞音樂中的純粹音樂美的樂友而言,這是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綻放心底光輝的絕唱。錄完這音樂不久後,她飛向如心底光輝的世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