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簡介】Cesar Franck 法朗克

Symphony In D Minor《D 小調交響曲》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13 期 (1991 年 12 月號)/118 期 (1992 年 6 月號)

『交響曲』原本是德奧古典和浪漫樂派的專利品,不管是質和量,均為其他時代和地區所難以企及。整個十九世紀,法國藝術家人才濟濟,但說起交響曲作品,不過是 Berlioz 白遼士、Saint-Saens 聖桑、Franck 法朗克、D'Indy 丹第、Bizet 比才 的極少數作品。

Franck 法朗克 是一位深具赤子之心的人道主義作曲家,他的音樂格調高雅、光采明亮,又具有變幻不定的浪漫激情,但是生前默默無聞的創作,無法受到當時的讚賞。

Franck 法朗克 Symphony In D Minor《D 小調交響曲》完成於 1888 年,和 Saint-Saens 聖桑 的 Organ Symphony《管風琴交響曲》象徵巴黎樂派創作交響曲的不同類型。首演時就受到評論家『四不像』和『毫無新意』之譏,因為 Symphony In D Minor《D 小調交響曲》只有三個樂章,而且樂曲一開頭由三個音所組成的動機,代表人生的『疑問』,這個想法最早出現在 Beethoven 貝多芬 的《第 16 號弦樂四重奏 Op 135》,接著 Liszt 李斯特 的 Les préludes, S.97《前奏曲》和 Wagner 華格納 的 Das Rheingold《萊茵河的黃金》中都有類似的樂念,所以被批評者視為陳腔濫調。

事實上,Franck 法朗克 由這個充滿疑問的動機,透過半音階和聲的運用,及管絃樂各聲部的反覆,發展出強有力的第一主題,最後匯成二十分鐘長度的龐大樂章。這樣的構想自然非『毫無新意』可以概括。

第二樂章是慢板和詼諧曲的結合,更是從所未有的全新構想。終樂章經過幾個簡短和弦,把前面寧靜而傷感的氣氛一掃而空,轉變為雄健、歡愉的勝利結尾,也是獨具匠心的設計。

Franck 法朗克 的好友 Pierre de Breville 布列維利 曾記錄 Franck 法朗克 本人對《D 小調交響曲》的解釋說:『第一樂章開頭就插入早期交響曲所使用的要素來建立主題,只不過它是F小調;第二樂章是將慢板和詼諧曲結合為一,慢板的每一拍相當於詼諧曲的一個小節,使兩者的發展既條理井然又融合為一;終樂章就像 Beethoven 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一樣,回顧以前曾出現的所有主題,但是這些主題並非重覆的引述,而是將它們轉變成新的要素。』

所以就形式來分析,Franck 法朗克 Symphony In D Minor《D 小調交響曲》充滿原創的構想,不愧為法國交響曲的代表作。

Flute Sonata in A Major《A 大調長笛奏鳴曲》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7 期 (1991 年 5 月號)

Franck 法朗克 的 Violin Sonata In A《A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是獻給比利時小提琴家 Eugene Ysaye 易沙意,由於立意新穎、旋律優美,成為 19 世紀末最佳室內樂作品,故又改編為 Cello Sonata 大提琴奏鳴曲 及 Flute Sonata 長笛奏鳴曲。

Violin Sonata In A《A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34 期 (1993 年 11 月號)

Franck 法朗克 被史學家稱為『法國室內樂之父』,Violin Sonata In A《A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於 1866 年,是獻給著名小提琴家 Eugene Ysaye 葉沙意 的作品,如今已成為法國小提琴奏鳴曲的經典之作。

演奏 Violin Sonata In A《A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的困難在於,要一面表現古典形式,但是另一面又要有法國作品獨特的晶瑩剔透的輕巧感覺。

Franck 法朗克 Violin Sonata In A《A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Brahms 布拉姆斯 Violin Sonata No. 3《D 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小提琴)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鋼琴)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40 期 (民國 65 年 10 月號)

本輯由兩位最偉大的藝術家合奏的紀念性唱片,是 1968 年 12 月,在莫斯科音樂院大廳的實況錄音。雖然演奏廳的錄音,不能像錄音室那樣清澄,不過給我們的感動,卻是終身難忘的。在這兩曲的演奏中,顯示一股錄音室中所難得見到的心靈的炙烈燃燒,跟只記錄優美演奏的事相比時,這種有創造精神的激烈升騰的演奏,顯得格外珍貴。

尤其在 Franck 法朗克 的奏鳴曲中,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的演奏,真是充滿了力與熱,和他以前所灌錄的,無比圓潤的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Sonatas 小提琴奏鳴曲的情況,簡直判若兩人!他之在 Franck 法朗克 的奏鳴曲中,居然注入如此激烈的意識表現,簡直出人意料。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的音質,由於加入很強的力氣,變得是硬質的,而不再是清澄的,於是超越了圓潤的小提琴的美感,以銳利嚴峻的模樣展現。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的鋼琴卻以扣人心弦的弱音與微妙的速度彈奏,可是燃燒度宏大的升騰,則與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無異,兩人的靈思相互刺激後,湧現出無比豐富的音樂,與壯麗超卓的音響,但是一點也沒有對抗或爭鬪的意味。此事使我們想起大提琴家 Mstislav 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 與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一起灌錄 Beethoven 貝多芬 的 大提琴奏鳴曲全集 時,也由於同樣的靈思的激發,他的表現比起平時,興奮度更高。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的鋼琴演奏,總是給聽眾一種異樣的感動力,任何人與他合奏時,也一定會感受到這種奇妙的力量,於是在心中激起難以遏止的緊張感與漩渦,在 Franck 法朗克 的這首奏鳴曲中,第二樂章的表情是何等猛烈!第三樂章中,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的弱奏琶音所呈現的豐富幻想,更是難以用筆墨形容!

Brahms 布拉姆斯 的 Violin Sonata 小提琴奏鳴曲,也給人大致相同的感覺,如果除去第四樂章那緊迫的演奏,其餘各樂章的內張力,則不若 Franck 法朗克 的奏鳴曲 那樣,因此難免給人淡泊的印象,在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的小提琴中,是看不到 Franck 法朗克 的奏鳴曲 那樣的異樣熱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