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mphony No 0《第0號交響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7 期 (1991 年 5 月號)
這首 Symphony No 0《第0號交響曲》,原先大家以為作曲時期應在 Symphony No. 1《第1號交響曲》(1866 年完成)之前,最新的研究卻顯示此曲係 1869 年分別在 林茲 和 維也納 執筆,時當《F 小調彌撒》完成後不久,因此彌撒曲的部分樂想轉入交響曲也很自然。
有學者提到此曲極富創意:『Bruckner 布魯克納 製造一個外接漸弱--漸強弧的澎湃聲浪,第二次就真正得到漸強。』
Bruckner 布魯克納 覺得這首曲子是寫 Symphony No.3 In D Minor《第3號交響曲》之前的實驗作品,故未列入正式編號,不過,他去世前銷毀不少早期作品卻放過此曲。去世後原稿存 林茲 的 上奧地利博物館。
錄製全集唱片的指揮家之中,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未錄製 Symphony No 0《第0號交響曲》;Bernard Haitink 海汀克 和 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則加錄了 Symphony No 0《第0號交響曲》。
Symphony No. 1《第1號交響曲》
Eugen Jochum 約夫姆 指揮 Staatskapelle Dresden 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
EMI / ASD 3825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18 期 (1992 年 6 月號)
學者 Friedrich Blume 曾說:『Bruckner 布魯克納 的9個交響曲,就像單一問題的9個解答,一步一步越來越寬廣,有力、有信心、令人感動、精神領悟。』
1866 年 Bruckner 布魯克納 完成 c 小調《第1號交響曲》是這一切之始,也是他所有交響曲裡最不羈、最富挑戰性之作。不尋常的幅度、半音階風味的和聲與管風琴風格的管絃樂法,都是對一切古典價值的再評價。
1891 年 Bruckner 布魯克納 在 維也納 對《第1號交響曲》修訂了一次,所以目前存在兩個版本。1866 年版泛稱『林茲版』,它比較衝動,具有立即『狂飆年代』的個性。(本輯收錄的就是『林茲版』)
Bruckner 布魯克納 的作品,當你情感泛濫的音樂聽太多,就會覺得它像高山上的清新空氣,我個人非常喜歡,可惜仍有不少樂友排斥。
大指揮家 Eugen Jochum 約夫姆 出生於德國 Babnenhausen 巴南豪森,他的哥哥 奧圖(Otto)和 弟弟 喬治(George)也都是指揮,只是成就和名氣沒有他大。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Eugen Jochum 約夫姆 指揮 荷蘭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阿姆斯特丹音樂大會堂管絃樂團,1949 年返回慕尼黑指揮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他對 Bruckner 布魯克納 特別擅長,Eugen Jochum 約夫姆 指揮 的 Mozart 莫札特 與 Beethoven 貝多芬 音樂,也均具有特色。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第2號交響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30 期 (1993 年 7 月號) / 136 期 (1994 年 1 月號)
1871 年 Bruckner 布魯克納 構思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第2號交響曲》,隔年 9 月完成,此前他經歷了精神耗弱及胞姊去世等打擊,所以音樂在反應其靜默本性之餘,也潛伏著苦悶的暗流。
當 Bruckner 布魯克納 拿這首 Symphony No 2《第2號交響曲》及尚未完成的 Symphony No 3《第3號交響曲》,請 Wagner 華格納 挑一個當作題獻,Wagner 華格納 居然挑選 Symphony No 3《第3號交響曲》,使得 Symphony No 2《第2號交響曲》無法翻身,成為 Bruckner 布魯克納 最少被演奏的交響曲。
1873 年 Bruckner 布魯克納 自組樂團指揮首演,大指揮家 Artur Nikisch 尼基許 當時在陣中拉奏小提琴。此後 Bruckner 布魯克納 為了爭取演出機會,做了不少刪節(Nowak 諾瓦克版),直到 1938 年才由學者 Robert Haas 哈斯 將之一一補回(原典版)。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第2號交響曲》精神上熱情與寧靜交替,旋律及和聲之美,易於叫人聯想起 Schubert 舒伯特。
Bruckner 布魯克納 在曲中引用些許 Bach 巴赫 管風琴賦格,和他自己所寫 彌撒曲 的主題。結構方面,他運用若干懸疑休止,將對比主題群分開,使得某些喜歡嘲弄的音樂家,將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第2號交響曲》稱之為『休止交響曲』。Bruckner 布魯克納 卻老神在在,面不改色,宣稱:『當我有重要事情要講,當然必須先來個深呼吸。』
Symphony No.3 In D Minor《第3號交響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37 期 (1994 年 2 月號)
眾所周知,1873 年 Bruckner 布魯克納 造訪 Wagner 華格納,被大師稱許為足以跟 Beethoven 貝多芬 平起平坐的交響曲作家,Wagner 華格納 並親挑 Symphony No.3 In D Minor《第3號交響曲》當做題獻。本曲第一樂章小號主題令 Wagner 華格納 印象深刻,遂稱作曲者為『小號手布魯克納』;第二樂章結尾巧妙引用 Valkyries 女武神 裡的 睡眠與火 之動機;第三樂章 蘭得勒 舞曲節奏 後來影響了 Mahler 馬勒;第四樂章將 Polka 波卡舞曲 與 莊嚴聖詠 並置。
Bruckner 布魯克納 由某聖職建築師葬禮附近出現舞蹈樂隊獲得靈感,他曾說:『看!那兒在跳舞,這兒卻有一位大師躺在棺材裡,這就是生活,就是我在 Symphony No.3 In D Minor《第3號交響曲》裡所要表現的』。學者認為 Symphony No.3 In D Minor《第3號交響曲》係《第4號交響曲》和《第5號交響曲》兩首傑作的跳板,Bruckner 布魯克納 後來分別在 1877 年及 1889 年作過兩次修訂。
Bruckner 布魯克納 Symphony No. 4 »Romantic«《第四號交響曲:浪漫》
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指揮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芝加哥交響樂團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336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06 期 (1991 年 4 月號) 及 Gramophone 1990.10 留聲機雜誌 1990 年 10 月號 (譯者:邱雯雯)
Bruckner 布魯克納 本質上並非浪漫作曲家,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客觀,其耐心的精神與十九世紀那些發揚自我戲劇理念的浪漫主義者毫無相同之處。
Bruckner 布魯克納 的九大交響曲中,以《第四號交響曲》被演奏次數最多,是最受矚目的作品。尤其以『浪漫』為標題,更被人拿來當標題音樂詮釋,例如第一樂章設想為黎明古堡的號角和騎士的森林之歌;第三樂章解釋為打獵的場面和獵人歡宴。
Bruckner 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完成於 1874 年,1878 年經過 Robert Hass 哈斯 重新整理,1880 年演出之前,又經過 L. Nowok 諾瓦克 修改木管部分及終樂章結尾。本身也是交響作曲家的 Robert Simpson 認為《第四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是 Bruckner 布魯克納 最華麗的筆法之一;第二、三樂章乃靜態與行動的對比;第四樂章用平靜的深思熟慮來替代古典終章運動家的精力。全曲以開頭跟結尾最精采,Bruckner 布魯克納 達成類似《第八號交響曲》的部份里程碑,充滿高貴,其精彩部份根本無法模仿的。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初期,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與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芝加哥交響樂團 錄製的 Bruckner 布魯克納 交響曲,是他最重要及最成功的指揮作品之一。很諷刺的,這套作品並未得到適當的回報,特別是當必須有助於決定 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在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芝加哥交響樂團 的未來時,不論是指揮或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都很認真的從事錄音工作,因此除了《第四號交響曲:浪漫》,像是 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指揮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芝加哥交響樂團,錄製的 Bruckner 布魯克納《第二號交響曲》;而《第六號交響曲》則是這個系列錄音中最精彩的,即使像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這位指揮 Bruckner 布魯克納 的大師,似乎也無法掌握這首曲子。
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指揮的 Bruckner 布魯克納 第七、八、九號交響曲,也都充滿優點、特別傑出。
著名的樂評家 Richand Osborne 歐斯朋 在 1981 年 10月 的留聲機雜誌中,透露 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指揮 的本系列作品,在 BBC 第三電台 Building a Library 節目中,其叫好叫座程度,直逼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在 1966 年的集作。
在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芝加哥交響樂團 的管絃樂聲,優雅甜美的演出下,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版本的 Bruckner 布魯克納,具有真正如建築物般的穩重感和自然氣勢--不是來自外部一塊塊的組合起來,而是像 Bruckner 布魯克納 最佳詮釋者的演出般的,從內部有機的『發展』出來。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對於 Wilhelm Furtwängler 福特萬格勒 指揮藝術的研究和吸收--不是模仿或無獨立性--並沒有白費,可惜的是,這些好作品,沒有在榜單或推薦名單當中獲得呈現,成為遺珠之憾。
Bruckner 布魯克納 Symphony No 4 »Romantic«《第4號交響曲:浪漫》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指揮 Berlin Philharmonic 柏林愛樂
EMI / SLS 811
Angel / SC-3779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7 期 (1991 年 5 月號)
Bruckner 布魯克納 最流行、最易解的 Symphony No 4《第4號交響曲》,1881 年 2 月在 維也納 首演。此曲結構均衡,其表達模式和旋律樂想都具有立即吸引人的力量。由於音色燦爛,和聲浪漫,對 Horn 法國號 偏愛,還有樂曲內涵的神秘感覺等因素使它常被贈予標題 Romantic『浪漫的』。
Bruckner 布魯克納 曾跟友人提到,他在 第一樂章 想要描述中世紀城堡黎明武士騎馬出城,被奇幻森林圍繞的情景,因而這個曲子也曾被稱為表達大自然神秘的『森林交響曲』。另外,第三樂章 本來要描寫狩獵,第四樂章 原本是流行慶典的刻畫,都基於作曲家的昇華寫作,使全曲超越標點描寫的框框,進入更抽象的精神層次。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的 Bruckner 布魯克納,國際樂壇一向公認是他交響曲方面最漂亮的成就之一,他所帶來熱神秘與美感至今仍無人能望其項背,『柏林愛樂的小提琴組』在他手下演出令人戰慄的絕美。錄音清晰透明,音場寬深,低音紮實。
Bruckner 布魯克納 Symphony No. 4 »Romantic«《第四號交響曲:浪漫》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指揮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674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47 期 (1977 年 5 月號)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在五年前,剛錄過 Bruckner 布魯克納 的這首 Symphony No. 4 »Romantic«《第四號交響曲:浪漫》,而這次很快又重新演奏錄音,實在耐人尋味。雖然這兩次演奏所取用的樂譜版本不同,但是這是無關緊要的,我們所關切的是演奏的『質』的問題。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在本輯的詮釋,仍然巧妙無比,任何段落都可以感受到獨特的美,像第二樂章裡優美的抒情,簡直難以描摹,藉著微妙的弱音,讓聽眾完全浸透到音樂的甘泉;第三樂章表現無比細緻,如同室內樂所具有的精密感。
有人認為 Bruckner 布魯克納 的這首交響曲,在內容上具有一種通俗性。聽著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的演奏,我們可以感覺到,他是有意識的把它表現得親切易懂,於是,任何人聽過之後,都能很快就接受、喜愛。
本輯是 1975 年 4 月 在柏林愛樂廳錄音,管弦樂團的編制龐大,展現出無比雄大的音響,由於餘韻的關係,音樂廳的高度與深度都顯得更為寬廣。銅管、打擊樂器 與 弦樂群 的強奏,宛如凝聚在中央迸射出來,但是整個樂團的音響,卻充分向左右兩方展開。法國號的處理美好。
Bruckner 布魯克納 Symphony No. 4 »Romantic«《第四號交響曲:浪漫》
Otto Klemperer 克倫培勒 指揮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愛樂管弦樂團
Angel Records / S 36245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33 期 (1993 年 10 月號)
德奧音樂權威 Otto Klemperer 克倫培勒(1885-1973)一向以英雄規模、建築格局、清晰架構和阿波羅式氣質雄霸天下。他的 Bruckner 布魯克納 常被推許為里程碑級的演奏,Symphony No. 4 »Romantic«《第四號交響曲:浪漫》錄於 1963 年的倫敦 Kingsway Hall 音樂廳,四個樂章平衡完美,結構推演強而有力,是我聽過最『泰山壓頂』的版本。
Symphony No. 8《第8號交響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12 期 (1991 年 11 月號) / 136 期 (1994 年 1 月號)
1887 年 9 月 Bruckner 布魯克納 把 Symphony No. 8《第8號交響曲》總譜交給曾為他在慕尼黑演出《第7號交響曲》的指揮家 Levi,沒想到卻被退回,信心盡失。不過,Bruckner 布魯克納 竟然以訓練有素的技法和驚人毅力,將素材重新整理,兩年半後彷彿火鳳凰一般從廢墟再生,由 Hans Richter 指揮首演大獲成功,並得到奧國皇帝贊助出版。
Symphony No. 8《第8號交響曲》無論外形或結構,都是 Bruckner 布魯克納 最複雜之作,編制龐大,銅管部份採用4支華格納 Tuba、8支法國號、3支小號、3支長號、1支 Contrabass Tuba。全曲色彩深暗、造型莊嚴、空間寬廣開闊,有學者將本曲比擬為粗獷華麗的阿爾卑斯山。
美國作曲家 Virgil Thomson 曾說:『Bruckner 布魯克納 的作品從未流行過,但絕不缺乏音樂家的尊敬』。一般而言,初聽 Bruckner 布魯克納 的人往往會被其交響曲之冗長嚇跑,事實上 Bruckner 布魯克納 也面對過以此相詢的樂迷,他的回答是:『正相反,我的好人,那是因為你太短暫』。
Symphony No. 8《第8號交響曲》係 Bruckner 布魯克納 最高傑作,學者形容像是一位建築師通過所有世上狂亂,終於找到他內心眼光中的大教堂,其精神深度無可比擬。有趣的是,1884 年 Bruckner 布魯克納 動筆寫曲之時已 60 歲,他天天送花給房東年輕漂亮的女兒 哈特曼 小姐,維繫靈感於不墜,他痕跟朋友提到,第三樂章的主題起源於:『我(Bruckner 布魯克納)深深看進一位少女的眼睛。』
Bruckner 布魯克納 Symphonie No. 8《第8號交響曲》
Herbert Von Karajan 指揮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
Deutsche Grammophon / 2707 085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56 期 (民國 67 年 2 月號)
這是令人瞠目結舌的優秀演奏。卡拉揚 把雙目銳利地朝向新的表現意圖上,單刀直入地往音樂的核心突進,於是做出此前他一直不曾實現的 布魯克納 演奏。跟前述的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的『第五交響曲』不同的是:這時候,Karajan 卡拉揚 並不只表現出每一細部那琢磨般的美,而是藉著各種對比與持續,展現出精巧的神韻,把 Bruckner 布魯克納 的音樂原理,盡可能明確地刻畫出來。
像 Karajan 卡拉揚 這樣,以如此優美的結構、明確的邏輯,把 Bruckner 布魯克納 這首最長大的交響曲演奏出來,此前我們根本不曾預見過。只要想到這樣的事實,就不難瞭解它是何等優異了,像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的刻畫,是多麼銳利。
本輯的力度變化,無比巨大,懾人心魄的銅管強奏後,立即從遠方悄悄傳來微弱的牧童之笛,這種驚人的對比,簡直難以相信是由一個樂團製造出來的。低音極為渾厚,尤其是伸縮喇叭、低音號和低音鋼琴那頗具深度的低音,真是充滿魔力!
Bruckner 布魯克納 Symphony No. 8 In C Minor (1890 Version)《第8號交響曲》
Carl Schuricht 舒里希特 指揮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維也納愛樂
EMI / ASD 602 - 603
Angel / B-3656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30 期 (1993 年 7 月號)
Bruckner 布魯克納 在晚年的最後十年,傾全力完成 Symphony No. 8 In C Minor《第8號交響曲》,而 Symphony No. 9《第9號交響曲》只寫了三個樂章便與世長辭。這首結構複雜、篇幅長大的 Symphony No. 8 In C Minor (1890 Version)《第8號交響曲》,就像過去的7首交響曲,具有超越世俗紅塵,表現一個忠誠虔誠的信仰者對天啟的體悟與對來世的感應。
出生在 Danzig 但澤 的指揮 Carl Schuricht 舒里希特(1880-1967)是音樂世家,先後在柏林和萊比錫學習作曲,繼承德奧音樂的偉大傳統,曾先後任 Wiesbaden 衛斯巴登 歌劇院 和 德勒斯登愛樂 指揮,尤以 1956 年與名指揮家 Andre Cluytens 克路易坦 齊率 Vienna Philharmonic 維也納愛樂 共同赴美,而大獲成功。
本輯錄製於 1964 年,也就是 Carl Schuricht 舒里希特 辭世的前三年,可說是他指揮藝術的最高峰。他不像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為了使 Bruckner 布魯克納 的交響曲更平易近人,而有世俗化的危機。也不像 Eugen Jochum 約夫姆 或 Karl Bohm 貝姆 堅持嚴肅架構而給人道德說教的面孔。Carl Schuricht 舒里希特巧妙結合了 Bruckner 布魯克納 的超越性宗教精神與濃稠厚重的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維也納愛樂 之音,讓洶湧澎湃的動人樂思,遊走在天、人兩界之間。這是一個精神美、知性美、感官美三者兼具的版本。
Symphony No. 9《第9號交響曲》
【文】【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13 期 (1991 年 12 月號) / 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20 期 (1992 年 8 月號)
Bruckner 布魯克納 早在 1887 年,便開始構思他的 Symphony No. 9《第9號交響曲》,但是到了 1896 年他往生的前一天,還在病榻寫最後樂章的幾個音符,然而力不從心,終未能完成全首作品,不過現今所演出的三個樂章,已需要一小時才能演完。
Bruckner 布魯克納 去世前指示大家可以用其舊作《謝恩讚美歌》代替第四樂章,不過目前很少有人這麼做,因為有學者認為第三樂章係針對第7、8、9號交響曲主題做柔軟變形,因而全曲實際上已經完成。
d 小調第9號交響曲 具歌德建築嚴肅結構,又稱為 Symphony of Gothic Spirit 哥德精神交響曲,因為他是面對人的生死,而追尋終極信仰的答案,Bruckner 布魯克納 將之獻給『我們摯愛的上帝』,並思考不可知的死後世界、堅定自己信仰和祈求上蒼仁慈。
指揮家 Gunter Wand 汪德 認為 Symphony No. 9《第9號交響曲》放棄世界與內在真實,不怕表達深深裂痕的不和諧,而在為失樂園哭泣之後,重新朝向信仰的安全感。
第一樂章沒有標明速度,而以 Feierlich Misterioso 莊嚴、神秘 說明樂曲的內容。從遙遠寂靜中傳來的 Horn 法國號 莊嚴和聲,表現神秘的命運力量,並凝聚成宏偉的第一主題,與抒情幻想的第二主題形成強烈對比。
第二樂章詼諧曲,像是死神或魔鬼對人的諷刺和嘲笑,樂曲中段則是美麗的奧地利農村舞蹈,而最後又返回令人感到怪誕不安的音樂開頭主題。
第三樂章慢板,是最具深刻和豐富涵義的樂章,在清朗和安寧的心境中,精神和極樂超昇,堅定的信仰給人希望,可以安然向世界告別。
Bruckner 布魯克納 Symphony Nr. 9 第九號交響曲
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指揮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芝加哥交響樂團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639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56 期 (民國 67 年 2 月號)
這又是一張充滿新鮮魅力的唱片!聽過本輯演奏後,使我們深深覺得,Bruckner 布魯克納 已經開始掙脫前人古老的手法,以新世代的模樣向我們逼近而來。不用說,管弦樂優異的技術,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由於這樣,才能有如此精巧的表現。全曲中,強奏儘管充滿威嚇力,但最弱音也無比微妙,色彩的安排,更是美不堪言!
本輯演奏之令人驚訝的,不僅僅是 Barenboim 巴倫波英的技巧出眾,而是他的表現,充滿了多樣的感情。那逐次展現的精彩內容,使人感佩莫名,和明暗與濃淡的起伏密切結合的獨特表現,在第一樂章的末尾,就已明顯地呈示出來。在第二、第三樂章中,掀起虎虎欲生躍動感,尤其是第三樂章的官能感覺,更是扣人心弦!
大編制的銅管樂器,音響光輝,加上厚實的低音弦後,展現出無比莊重的音場,懾人心魄的大管弦樂團,彷彿就在我們眼前,這是錄音極為優異的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