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簡介】Franz Schubert 舒伯特

Schubert 舒伯特 - Unfinished Symphony (No. 8 ) In B Minor D.759『未完成交響曲』
Haydn 海頓 - Symphony No. 104 In D Major ('London')『倫敦交響曲』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指揮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
EMI / ASD 3203
Angel / S-37058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52 期 (民國 66 年 10 月號)

這真是一張巧奪天工、使人瞠目結舌的演奏,管絃樂的演奏,無瑕可擊,簡直就是天衣無縫!

在『未完成交響曲』中,像這樣精工鏤刻、匠心獨運的演奏,此前不曾遇見。打從第一樂章開頭的主題起,不管是指揮家或樂團的團員,似乎都被舒伯特的音樂深深迷醉了。

此曲演奏中,另一件極為醒目的特徵是:卡拉揚採取的速度是何等慢。

這是一件極為冒險的事,即使是技藝高超的柏林愛樂,要像指揮者的意思,把音保持得那樣長,也一定感到很為難吧。何況,卡拉揚還隨處要求注入細緻的表情,每個聲部之間保持良好的音力。使人訝異的是,樂團的團員,不僅樣樣做到,而且依然使這首交響曲,保留其應有的芳香。

在海頓的交響曲中,卡拉揚的音力的增減,好像做得過份了。像第一樂章簡直就像是在聆聽 Gounod 古諾 或 Delibes 德利布 的芭蕾音樂,第二樂章那羽毛般的弱音,實在有過份造作之嫌,而終樂章似乎是以浪漫的大交響曲處理的。

從管絃樂那豐沛的音響中,即可推測到演奏會場是何等寬暢,每一聲部都鮮明極了,而且充分展開,木管那穩重的處理,使整個演奏產生深度。

Schubert 舒伯特 Symphonie Nr. 9 in C Major《第9號交響曲:偉大》

【文】陳國修 / 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08 期 (1991 年 6 月號)/118 期 (1992 年 6 月號)

Schubert 舒伯特 一生寫過的交響曲不下十首,但是有些手稿遺失,有些沒有完成,其他的則無演出機會。Symphonie Nr. 9 in C Major《第9號交響曲:偉大》因其長度和寬廣深沉的情感而被賦予『偉大』之名。史學家原以為本曲是 1828 年 Schubert 舒伯特 去世前不久所寫,不過考慮到作曲所需的時間及音樂風格,目前學界傾向認定《第9號交響曲》其實就是傳說中 1825 年遺失的作品。

Symphonie Nr. 9 in C Major《第9號交響曲:偉大》不但是 Schubert 舒伯特 晚年最後的大型管弦樂作品,也是生前未及演出便遭蒙塵之劫的大作。Symphonie Nr. 9 in C Major《第9號交響曲:偉大》的旋律雖然優美,但是漫長的樂章、缺乏圓熟的對位技巧及變化速度(前兩樂章是行板,後兩樂章是快板)、直線式的旋律進行,這些因素都造成演奏上的難題。

Schubert 舒伯特 生前未獲得《第9號交響曲》的公演機會,歿後十年被 Schumann 舒曼找到本曲手稿,交付給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在 1839 年 3 月 21 日指揮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 首演。當時各地聽眾難以了解,持嘲弄態度,直到本世紀,才被識者當作美妙寶藏。

Wilhelm Furtwangler 福特萬格勒 指揮 柏林愛樂 1952 年現場錄音的歷史版本,以豐厚的精神內涵,創造前所未有的戲劇性效果;Karl Bohm 貝姆 指揮 維也納愛樂 以令人無以察覺的彈性速度,創造真摯誠懇的歌唱性;Bruno Walter 華爾特 的人性化詮釋,充滿溫馨情懷。

Schubert 舒伯特 - Symphony No. 9 或者 (7) C-dur Op. Posth. 第九號交響曲《偉大》
Eugen Jochum 約夫姆 指揮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Deutsche Grammophon / SLPM 138001
Decca / DL 79993
Heliodor / 2548 108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1 期 (民國 65 年 1 月號)

這是所有 Schubert 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偉大》的錄音裡,最為安定的演奏之一。雖然不曾把個性銳意表現到外面來,但是速度與表情,都堪稱是一種『典範』。這首作品不僅以宏大、堂皇的規模寫作而成,同時還穿流著浪漫的感情。

Bruckner 布魯克納的權威指揮家 Karl Bohm 貝姆曾親自表示,當他在研究布魯克納期間,從別的角落去觀察時,發現布魯克納的音樂,和同鄉(維也納)的舒伯特的音樂,有頗多類似之處,這兩位的音樂,在奧國感情與精神上,顯示共同的特徵,同時在音樂形式上,也有相似之處。因此,在貝姆版本的舒伯特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布魯克納的宏大感,於是他指揮的『第九』交響曲,就非常的成功。

而本輯 Jochum 約夫姆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演奏表現紮實,在安定中保持了知性與感受性的平衡,儘管那麼端莊,仍能勾引起夢般的感情,每一個樂章都透明而舒暢。不僅表現出美妙的『如歌唱法』,力度變化也頗具威力,最傑出的演奏,首推第一樂章。

此輯另一值得注目的是,錄音相當完美,百聽不厭。

Schubert 舒伯特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D 956 (Op. Post. 163)《C 大調弦樂五重奏 D.956》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06 期 (1991 年 4 月號) / 119 期 (1992 年 7 月號)

英國作曲家 Britten 布列頓 說:『Beethoven 貝多芬 死後的 18 個月,是音樂史上最豐富、最具創造力的時代,除了有 Wagner 華格納、Verdi 威爾第、Brahms 布拉姆斯 的作品傾巢而出以外,Schubert 舒伯特 的《冬之旅》、《第9號交響曲:偉大》,和《C大調弦樂五重奏》,都是這個時期的傑作。』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D 956 (Op. Post. 163)《C 大調弦樂五重奏 D.956》是四個樂章,由兩支小提琴、一支中提琴,和兩支大提琴所構成。五支樂器的份量一樣重,因此每位演奏者,都必須有獨當一面的能耐。第一樂章雖然是奏鳴曲形式,但是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都是由一個主題延續不斷的發展,因此五位團員在二十分鐘的第一樂章中,必須有一氣呵成的意志力,才能使整個樂章結構嚴謹。

在 Schubert 舒伯特 短短 31 歲生命中,這首五重奏作品恰好在他死前一個半月完成(作品完成於 1928.10.02,舒伯特 逝世於 1928.11.19),所以《C大調弦樂五重奏》不但是他晚年最圓熟的室內樂作品,也是人生體驗最豐厚的作品,慢板樂章中對人生依依眷戀之情溢於音符,令人不勝唏噓!W. W. Cobbett 柯貝特 在『室內樂百科全書』評論:『沒有一首弦樂作品能像這首非表現性的可愛作品那樣完美!』誠哉斯言!

String Quartet No. 15, D.887《第 15 號弦樂四重奏》

【文】伍牧 老師 音樂月刊 66 期 (1987 年 11 月號)

Schubert 舒伯特 在 1826 年完成這首四重奏,他寫了一個長達 23 分鐘的第一樂章,打破了室內樂最長單一樂章的記錄,對演奏和欣賞雙方都很吃力,不過由於 Schubert 舒伯特 的旋律總是具有流暢與自然的特質,不致使聽眾感到不耐。

Schubert 舒伯特 在這一樂章混用了G大調與G小調,造成相當程度的衝突與戲劇性,進入樂章的後一半,優美的旋律方始出現。

Schubert 舒伯特 String Quartet Op.161 D.887 第 15 號弦樂四重奏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Philips / 9500 409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69 期 (民國 68 年 3 月號)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已在樂壇活躍三十多年(至本輯發行時),期間只換過一次中提琴手。這張在 1977 年錄製的 Schubert 舒伯特 黑膠唱片,不僅充分展現他們氣脈相通的合奏境界,在技巧與內容方面,都突破以前的水準,顯得格外成熟、凌厲。他們的感覺,是何等洗鍊,音響又是何等明麗!每一位演奏者,都真正觸及音樂的心魂,於是有了美妙的共鳴,然後藉著自然的表情,謳歌出 Schubert 舒伯特 的旋律,逼近作品的真髓!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的演奏,不僅有優美的外貌,內部也無比充實。第一樂章那具有深度的立體感,單從總譜上是很難看出的。像展開部的曲思處理,真是井然有序,同時不失應有的抒情性與說服力。第二樂章中,四支弦樂器的平衡也很美妙,表情一致,但充滿豐富的靈思。

後半的兩個樂章,合奏也精緻無比、造形緊密。詼諧曲的節奏,特別而且快活。終曲則洋溢著明快的情調。我們從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身上,雖然無法求得維也納式的甜美氣氛,可是他們那明晰、愉快的造形,卻使得 Schubert 舒伯特 晚年所探求,新穎且富個性的奏鳴曲樣式,化為無比鮮明的音響了,這種率直的感受性,是值得加以讚揚的!

Klaviertrio B-dur / Sonatensatz B-dur《兩首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13 期 (1991 年 12 月號)

除了 1828 年的《D大調五重奏》之外,Schubert 舒伯特 的室內樂作品大體上介於兩個 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D.28 和 D.898)之間,由這兩曲剛好可以聽出大師的發展與成熟。

D.28 是 Schubert 舒伯特 15 歲之作,只有單樂章,雖然前一年 Beethoven 貝多芬 才剛發表過 Archduke《大公三重奏》,但是 D.28 所受到 Haydn 海頓 和 Mozart 莫札特 的影響,卻遠多於來自 Beethoven 貝多芬。

D.898 大約寫於 Schubert 舒伯特 去世前一年(1827 年),在他生前並未公開演出。1836 年 Schumann 舒曼 提到此曲,認為優雅、真誠、純粹、具有無法測度之美,為令人讚嘆的遺產。

Artur Schnabel 許納貝爾 彈奏 Schubert 舒伯特 鋼琴奏鳴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24 期 (1993 年 1 月號)

奧國傳奇鋼琴大師 Artur Schnabel 許納貝爾(1882-1951),小時候老師 Leschetizky 就看出他的潛力在於內涵詮釋而非展技,所以免除練習 Liszt 李斯特 Hungarian Rhapsody 匈牙利狂想曲 這類曲目,反而建議他去彈 Schubert 舒伯特。Artur Schnabel 許納貝爾 的夫人是擅長藝術歌曲的女低音,他自己又是作曲家(詳見留言區),凡此種種都有助於他對 Schubert 舒伯特 的透視。

Schubert 舒伯特 鋼琴奏鳴曲的作曲時間,相當程度與 Beethoven 貝多芬 重疊,史學家往往從 Beethoven 貝多芬 的角度來看待 Schubert 舒伯特 的作品,其實 Beethoven 貝多芬 係鋼琴展技高手,Schubert 舒伯特 則否,所以 Schubert 舒伯特 的音樂,對表情的考慮常比對樂器的考慮優先,因此會出現強烈主題對比、突然變調、突兀的大小調並列等現象。

Artur Schnabel 許納貝爾 這些 1937-1939 年的歷史名演,是第一個彈奏出 Schubert 舒伯特 內在與外在真實並存觀點的偉大版本,可惜他只錄下 D 850、D 959、D 960(如圖)三首奏鳴曲、樂興之時 D 780,和一首進行曲 D 606。

Piano Sonata In B Flat, D. 960 降 B 大調奏鳴曲 / "Wanderer" Fantasia 流浪人幻想曲
Alfred Brendel 布蘭德爾 (Piano)
Philips / 6500 285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1 期 (民國 65 年 1 月號)

由於 Brendel 布蘭德爾的琴聲硬朗而清澄,彈出來的 Schubert 舒伯特,給人非常獨特的感覺。像『降 B 大調奏鳴曲』就於採取堂皇的正面攻法,自始至終,速度是在細膩地流瀉的,好像在一邊探索著音樂的內涵,一邊喃喃歌唱。這樣的情景,使得在第一和第三樂章,呈現出自然的呼吸法,音響的結構也獲得精美的平衡,這在製造猛烈緊張感的第二樂章中也不例外。

『流浪人幻想曲』的成就,又凌駕過前一首奏鳴曲,堪稱是驚人的名演奏。此曲的第一部居然能如此富於藝術性,起碼在鋼琴這種樂器的表現上,已經達到其極限了。更使人訝異的是,在這裡還伴隨著光輝感、柔軟性,以及向內部透視銳利眼光。

那著名的『流浪人』主題出現時,是多麼深邃,安詳!連伴奏部也充滿了抒情味,這個變奏曲中的速度變化,真是巧奪天工。第四部中複音音樂式的展開,也化成流動性的音樂。

這是布蘭德爾無限才華的名演奏。

Schubert 舒伯特 4 Impromptus《四首即興曲 D.899》、Moments musicaux《樂興之時》D.780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24 期 (1993 年 1 月號)

Schubert 舒伯特 能夠同時為展技高手和業餘玩家寫作偉大、高完成度的曲目,4 Impromptus 四首即興曲 D.899 屬於前者,它完成於 1827 年夏天,剛好介於連篇歌曲 Winterreise《冬之旅》寫作期間,這組曲目需要艱難技巧(例如第二和第四首,對右手是嚴酷考驗),以及纖細詩意表情。

Moments musicaux《樂興之時》(或譯:音樂瞬間)屬後者,技巧不那麼深,但給予情感廣大的表現空間,全部六首於 1828 年一起出版,第三首 F 小調 特別著名,曾被給予『俄國歌調』的標題。

Lieder 歌曲集

【文】黃德仁 老師 音樂月刊 124 期 (1993 年 1 月號)

一提起 Schubert 舒伯特 的歌曲,一般人總會認為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費雪狄斯考 是唯一的詮釋者,其實以 Schwanengesang 天鵝之歌、Die Schoene Muellerin 美麗的磨坊少女 獲得二次留聲機大獎的 Peter Schreier 許萊亞,以及 Winterreise 冬之旅 獲得企鵝三星帶花的 Peter Pears 皮爾斯,皆為 Schubert 舒伯特 歌曲的最佳演繹者。

Lieder 一詞為德文『歌曲』之意,或意為以德文演唱的藝術歌曲。德國藝術歌曲的全盛時期起自 Schubert 舒伯特,自他 17 歲創作 Gretchen am Spinnrade 紡織女葛麗卿 之後,德文歌曲正式進入一個新紀元:Erlkönig 魔王、Wanderer's Nachtlied 流浪者的夜歌、Der Tod und das Mädchen 死與少女,以及聯篇歌曲集 Die Schoene Muellerin 美麗的磨坊少女、Winterreise 冬之旅、Schwanengesang 天鵝之歌 均是其代表作。

Schubert 舒伯特 的創作不但兼具了詞曲的均衡之美,而且極具想像力,達到另一個至美的藝術境界。六百多首的歌曲創作,為 Schubert 舒伯特 贏得『歌曲之王』的封號,由於他的努力,使『歌曲』這種藝術表現成為德國重要的音樂傳統,而後亦有 Schumann 舒曼、Brahms 布拉姆斯、Hugo Wolf 雨果沃夫 等作曲家致力於德文藝術歌曲的創作,但其成就仍無法超越 Schubert 舒伯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