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簡介】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孟德爾頌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Symphony No. 3 in A minor, Op. 56 "Scottish"《第3號交響曲:蘇格蘭》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19 期 (1992 年 7 月號)

1829 年至 1832 年間,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遊歷英倫三島、瑞士、巴黎和義大利,他的幾部重要交響曲作品,多在此時孕育構思而成。音樂學者多稱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為『最優秀的風景畫家』,其實在遊歷過程中,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關心的不僅是自然風光,還有歷史人文。

例如 1829 年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從愛丁堡寫信回家,談到他遊覽 瑪麗皇后皇宮 的感觸:『我見到一個破舊的祭壇,這就是 瑪麗皇后 為 蘇格蘭女王 加冕的地方,但此處已是斷垣殘壁、成為廢墟,往日盛景、風光不再。我想我今天已找到 Symphony No. 3 "Scottish"《第3號交響曲:蘇格蘭》開頭的動機..』

然而這首交響曲歷經 13 年,直到 1842 年方才完成。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Op. 90 "Italian"《第4號交響曲:義大利》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19 期 (1992 年 7 月號)

1831 年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到義大利旅行,他開始創作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Op. 90 "Italian"《第4號交響曲:義大利》。古羅馬廢墟中所蘊藏的歷史意義,地中海明媚陽光及蔚藍天空,義大利人民熱情洋溢的歌聲,都成為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的創作泉源。

Martin Witte 威特 說:『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對於義大利的印象,就是古典建築和古典美術的綜合,因此他要寫一首具有完美新古典技巧的古典交響曲。

Heinrich Ehrauforth 艾倫福斯 則說,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被羅馬教廷的儀式深深感動,因此要寫段充滿宗教虔敬精神的行板樂章。』

詮釋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的交響曲有基本上的困難,若將其視為浪漫時期的作品,會破壞古典形式的均衡性;而將其視為古典精神的延續,又會壓縮作品的視野和格局。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Die Frühen Symphonien《弦樂交響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12 期 (1991 年 11 月號)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出生在富裕之家,文化人士如 Goethe 歌德 等都是家中常客,他從小耳濡目染,因而精通各種美藝。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在 12 歲寫了六首弦樂交響曲,到了 14 歲之時,已累積了十二首,而第 13 首後來發展成《第1號交響曲》。前面累積的這十二首《弦樂交響曲》,史學家以為散失不見,沒想到 1950 年卻在東柏林國立圖書館找到。

我們可以聽出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以最經濟技巧提煉出最多的弦樂華麗特質,曲趣無限迷人,是青年天才發展的絕佳例證。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夢》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19 期 (1992 年 7 月號)

大作曲家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在 17 歲的時候,與胞妹 芬妮 醉心於 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的德譯本(Schlegel 所譯),因而以四手聯彈鋼琴曲完成輕快神妙的《仲夏夜之夢》序曲,1827 年改為管弦樂曲。

當 Friedrich Wilhelm IV 普魯士王 在 New Potsdam Palace 新坡次坦皇宮 落成時,要演出 莎士比亞,於是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又寫了 12 首配樂,中間並加上女聲獨唱及合唱,於 1843 年 10 月 14 日親自指揮首演,便是今天大家所熟知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夢》組曲的誕生。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 Ein Sommernachtstraum 仲夏夜之夢
Rafael Kubelik 庫貝利克 cond. Chor und Sinf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Deutsche Grammophon - 138 959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0 期 (民國 64 年 12 月號)

由 Kubelik 庫貝利克 所指揮『仲夏夜之夢』的劇樂,和 Klemperer 克倫貝勒 的版本一樣,從全部的十三曲中,收錄最佳的十曲,而且照原曲那樣,有獨唱和合唱。因此,聆聽這張唱片,就大約能把握這劇樂的原貌了。

這是一張相當端正、優美的演奏。尤其是『序曲』、『詼諧曲』和『妖精們的行進』,憑著精巧的演奏手法,描繪出音樂裡微妙的感情變化。

本輯的女聲二重唱(Edith Mathis 馬蒂絲 和 Ursula Boese 貝瑟)非常優美,是別的同曲唱片所不能比擬的。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 Concerto In E Major For Two Pianos And Orchestra 為雙鋼琴與管弦樂的E大調協奏曲 / Concerto In A Minor For Piano And Strings 鋼琴與弦樂合奏的A小調協奏曲
Brenda Lucas 露卡絲 (鋼琴)
John Ogdon 歐格東 (鋼琴)
Neville Marriner 馬利納 Academy Of St-Martin-in-the-Fields 聖馬丁學院管絃樂團
Argo / ZRG 605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71 期 (民國 68 年 5 月號)

這張相當稀罕的唱片中收錄的曲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柏林圖書館發現兩首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在中學時代譜寫的鋼琴協奏曲,在同時間,大約是 1970 年,英國鋼琴家 John Ogdon 歐格東,先後由 Angel和 Decca,發售了兩張他彈奏的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鋼琴協奏曲,使人發覺他的演奏,音色相當透明,表情爽朗可喜,結構也頗為穩健。

在這兩首協奏曲中,他盡量想表達出其室內樂般纖細的情韻,洋溢女性美的氣氛,其中以獨奏協奏曲較為出色,音樂在非常自然地歌唱著。雙鋼琴協奏曲是跟夫人聯彈的,此曲的表情稍微嚴謹了些。Marriner 馬利納 的節奏是近代式的,合奏也頗為清澄,像 A 小調第二樂章那沉思般的感情,並不是經常能聽到的。

Octette (E-Flat Major), Op. 20《降 E 大調弦樂八重奏》

【文】黃德仁 老師 音樂月刊 124 期 (1993 年 1 月號)

首先強調 Octette (E-Flat Major), Op. 20《降 E 大調弦樂八重奏》是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室內樂作品中的珍寶,絕對值得一聽。

這首作品創作於 1829 至 1847 年間,Schumann 舒曼 曾說這是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短暫青春中最得意的作品,並在他對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的回憶錄中提到:『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在創作此曲時,特別顯得神情專注而生動。』而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的姊姊亦曾說他在作曲時,心中常陷入一種沉思,如『急馳的雲及輕飄於空中的煙,又如林間的空氣及煙管中的風,一切皆如散落的塵土。』當您仔細聆賞動人心弦的第二樂章 -- 行板時,必能深有所感。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家境豐裕,未曾真正體驗生活中的苦,他的作品也經常出現幸福的滋味,但是這首 Octette (E-Flat Major), Op. 20《降 E 大調弦樂八重奏》則是少數的例外,異常感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