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簡介】Richard Strauss 理察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An Alpine Symphony
Zubin Mehta 指揮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洛杉磯愛樂
Decca / SXL 6752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59 期 (民國 67 年 5 月號)

這是一張色彩富麗、表情十足的優秀唱片,作品本身就是多采多姿的,再加 Zubin Mehta 梅塔生動的演奏,就變得格外迷人了!

Zubin Mehta 梅塔在這首繪畫般的管弦樂曲中,充分發揮他那製造各種音響變化的才華,而且每一細節都充滿細膩的表情,同時又展現出微妙的明暗變化,使我們彷彿身歷其境,享受到在攀登阿爾卑斯山的過程中,那驚險的、目不暇給的體驗。

此片中,管絃樂也顯示出悠揚的歌唱,旋律與節奏,都相當明晰、幅度宏大。音響充沛的低音弦,則美好地傳達出這首作品中。

莊嚴的氣氛,三角鐵和鋼片琴的音響頗為清脆,法國號、小喇叭和伸縮喇叭則加增了音樂的深處感。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Zubin Mehta 祖賓梅塔 指揮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洛杉磯愛樂
Decca / SXL 6379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45 期 (民國 66 年 3 月號)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的這首交響詩,正如曲題所示,是從大文豪 Nietzsche 尼采 的名著 Thus Spoke Zarathustra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獲得靈感的。可是作曲者卻無意將 尼采 的哲學體系藉由音樂表現出來,而是把原著中某些段落的時期,用音樂描寫的。由於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在青年時代,曾在慕尼黑大學修過哲學和美學的課程,在這首音樂中,必然地使音樂和哲學,在某種程度中相互融合了。

本輯常被拿來當作音響測試片,因為這首音樂,在經過描寫朝日東昇的平靜序奏後,當超人 查拉圖斯特拉 走下俗塵時,音樂變得無比壯麗,號角齊鳴,鼓聲震耳,加入莊嚴、渾厚的管風琴後,音樂又逐漸平靜下來,只要試放這一段,即可聽辨器材的音色與威力如何。

此前由 Karajan 卡拉揚 指揮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錄製的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如附圖),是當時演奏與錄音都最為出類拔萃的,可是當 Zubin Mehta 祖賓梅塔 指揮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洛杉磯愛樂 這個版本發行後,本輯確實是一張非常精彩的演奏,要把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那複雜的總譜,化成井然有序的音響,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而 Mehta 梅塔 似乎把它當成傳家之寶,自由自在地把玩,任意使洛杉磯愛樂管弦樂團發出他想要表現的音彩。

擔任錄音的技術師 米謝爾,也功不可沒,他把一絲不亂的合奏、富麗的音響,以及多采多姿的表情,都美好地把握了。

Karajan 卡拉揚 的版本,以壯麗表現取勝,而 Mehta 梅塔 的演奏,卻更為微妙,音彩富於變化,在流暢的音樂中,不乏抒情性與官能美,這是洋溢著鮮明表情、銳利的感覺,以及年輕人朝氣的名演奏,像這種新鮮味,在那些身經百戰的指揮大師身上,是很難流露出來的。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 Don Quixote 唐吉軻德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19 期 (1992 年 7 月號)

1605 年 西班牙文豪 Miguel de Cervantes 塞凡提 的名小說《唐吉軻德》出版,道盡一個自不量力的勇者的形象。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在 1897 年想以主題變奏的形式寫一首交響詩,其中加入 Wagner 華格納 的『引導動機』觀念:以 Cello 大提琴 代表故事主角 Don Quixote 唐吉軻德;Viola 中提琴代表他的隨從 Sancho Panza;Violin 小提琴代表他所幻想的愛人 Dulcinea del Toboso 托波索。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 Don Quixote 唐吉軻德
Ulrich Koch 柯賀 (中提琴)
Mstislav 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 (大提琴)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指揮 Berlin Philharmonic 柏林愛樂
Angel Records / S-37057
EMI / ASD 3118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56 期 (民國 67 年 2 月號)

錄製本輯之前,Karajan 卡拉揚 就曾與另一位大提琴家 Pierre Fournier 傅尼葉 灌錄過相同曲目,是極為完美的傑出演奏。只是 Fournier 傅尼葉 的版本,音樂是過分美化的,具有艷麗的官能美,給人的耳朵,獲得最高的快樂。不用說,音樂的造型,幅度也很雄大,音響效果懾人心魄。

可是,這一切在本輯 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 這個版本,已經被壓制了。序奏是柔和地展開,我們再也聽不到雙簧管的振音,以及小號粗俗的強奏,音樂變得更為巧妙、溫和,使人聽了極為舒服。

不過,進入變奏後,幅度依然很大,描寫力深刻。像第二變奏那印象派般的音響,後半驅散羊群的吵雜聲,真是充滿趣味;第五變奏是多采多姿的;在空中飛舞的第七變奏,則充滿幻想味道。

而本輯最大特色,就是由 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 擔任大提琴獨奏。Fournier 傅尼葉 的演奏版本固然優美,可是在技巧的卓越度與表現力的巨大方面,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 則更為出色。

變形

『變形』是史特勞斯的後期作品,由 23 把弦樂器共同演奏,史特勞斯晚年音樂風格丕變,呈現出澎湃熱情的人格特質以及獨特的音樂美學,『變形』即為重要的代表作品,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毀壞殆盡之惆悵:德勒斯登(東德的城市)被炸彈摧毀,十三萬居民不幸喪生;『音樂的家』也提到史特勞斯的劇院因為德軍戰敗撤退時被燒毀。

與(史特勞斯)其他蓬勃盎然的作品(Til Eulenspiegel's Merry Pranks、唐璜、唐吉訶德)比較,『變形』顯得與眾不同,不過那些作品也已經是半世紀之前的事了。與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寫作品互相對照,『變形』一點也不具像,而是在內心深處反應著悲劇、厭世的心情。

『變形』只有一個落落長的樂章(約有 26 分鐘),史特勞斯維持樂曲情緒且發展出一系列的回憶、相關動機,正如曲名,將變化串聯成新的題材,而不是因襲傳統的變奏曲。

『變形』有幾處(送葬進行曲的音樂)讓人聯想起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的第二樂章,全曲結構散發陰鬱氛圍自然合宜,一氣呵成。

大提琴奏鳴曲

理察史特勞斯在歌劇和交響詩領域成就卓著,但是也創作了一些重要的室內小品,『大提琴奏鳴曲』就是其中之一。

『大提琴奏鳴曲』首演獲得成功,這是史特勞斯獻給捷克大提家 Hans Wihan 與其妻子 Dora 的小品,作品完成時只有 19 歲,不過已經與大他一歲的未來妻子(德國歌劇女高音 Pauline de Ahna)相戀。

『大提琴奏鳴曲』共分成三個樂章:快版 con brio、慢版 ma non troppo 與快版 vivo,顯示出史特勞斯為大提琴與鋼琴共譜抒情浪漫旋律,他早期的作品傾向浪漫樂派,有些作品在形式架構上還不太成熟,例如重複樂句過多;不過在這裡第三樂章冒險的和聲、愉悅的氣氛和靜謐修辭的使用,透露其創作技巧逐漸萌芽茁壯;『大提琴奏鳴曲』也反映史特勞斯受到孟德爾頌和華格納的影響頗鉅。

Die Frau Ohne Schatten《沒有影子的女人》

【文】黃德仁 老師 音樂月刊 119 期 (1992 年 7 月號)

Die Frau Ohne Schatten《沒有影子的女人》完成於 1917 年,首演則在 1919 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正是作曲家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與編劇 Hofmannsthal 霍夫曼索 祈求和平的共同心願,而這也是本劇的主要精神。

音樂與詩的結合,為 Die Frau Ohne Schatten《沒有影子的女人》的創生提供無數見解,包括故事的發展及複雜的人物刻劃,為這部迷人的作品成功塑造成型。Die Frau Ohne Schatten《沒有影子的女人》基本上是一齣神話故事,沒有任何時空、場景的限制,但是整部劇的氛圍與哲學思想,則是源自東方或 Persia 波斯。

Die Frau Ohne Schatten《沒有影子的女人》是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所寫最長的一部歌劇,將近兩百分鐘的演出,可與 Wagner 華格納 的主要歌劇作品相抗衡。也許是因為不尋常故事的緣故,使本劇不像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的其他劇作,例如 Der Rosenkavalier《玫瑰騎士》,或 Salome《莎樂美》(留言二)那樣成功。而今也只有真正的行家才能獨享它的美好之處,但是我們認為現在時機正成熟,該是讓這部偉大之作,為人們真正瞭解的時候到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