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簡介】Ludwig van Beethoven 貝多芬


Beethoven 貝多芬 Symphony No.3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Pierre Monteux 蒙都 指揮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倫敦交響樂團
Philips / 6570 204


轉載自 鍾育恆《古典音樂雜誌》推薦:

或許是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Furtwangler 福特萬格勒、Erich Kleiber 老克萊伯、Klemperer 克倫貝勒、Walter華爾特、Bohm 貝姆、Karajan 卡拉揚 諸位大師太亮了,不但掩蓋了眾多同行應有的光彩,也吸引了愛樂者太多的景仰與關注,以致一旦陽光普照,眾星便自行隱去。其實稍加思量:偌大樂海,又豈是區區幾位大師所能涵容於萬一?在這些的確偉大,也素為樂界推崇的圖騰背後,Monteux 蒙都 算得上是非常委屈的一位。

1984 年筆者買到一張封面為 Monteux 蒙都 彩色巨照的黑膠唱片(就是本輯),曲目是 Beethoven 貝多芬 Symphony No.3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算是筆者初識廬山真面目,印象最深的,當屬 B 面最後,節錄了一段 Monteux 蒙都 與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絃樂團 綵排 第二樂章『送葬進行曲』的片段,大師不厭其煩的修正 雙簧管 和 樂團 在幾處 三連音 樂段的速度和詮釋,一整個樂章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就那麼一點一滴的堆砌而成。事隔十年,如今同版 CD 終於問世,卻截去了綵排樂段。

Monteux 蒙都 的 Beethoven 貝多芬 不像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那般的冷竣凌厲,也不若 Furtwangler 福特萬格勒 那般才情揚溢、火花四射,更不像 Karajan 卡拉揚 那般精雕細琢,可是那鐵定是一種典型,一種粗獷又不失細緻,巨大而不煽情,壯闊但絕非華麗的典型,而此一典型,與他身為法國指揮帝王級的血統和應有風格,顯然又有些不同,這就是 Monteux 蒙都!



Beethoven 貝多芬 - Symphony No. 3 In E-Flat, Op. 55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Charles Munch 孟許 指揮 Boston Symphony 波士頓交響樂團
RCA / LSC-2233 ; VICS-1626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8 期 (民國 65 年 8 月號)

美國 RCA 唱片公司的黃金年,應是在大指揮家 Munch 孟許 和 Reiner 萊納 在世的時代。Munch 孟許 是一位流著德國血統的法國指揮家,於 1968 年去世,他是著名的 Berlioz 白遼士 詮釋家,在別的作曲家作品中,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華與藝術性。Munch 孟許 的演奏,不僅有德國式的穩健結構,更有法國風纖雅的氣韻。

Munch 孟許 指揮 的 貝多芬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魄力十足、氣勢攝人,他的詮釋非常率直、鮮明、易懂,於是得以把作品極為清楚的浮雕出來,這是以德國傳統的樣式作為根基的演奏,表情端正,音樂極為紮實、節奏明快俐落,在 Munch 孟許 的演奏中,一點也感受不到陳舊的味道,到處閃爍著新鮮的光輝!

Beethoven 貝多芬 Symphony No 4《第4號交響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12 期 (1991 年 11 月號)

Beethoven 貝多芬 Symphony No 4《第4號交響曲》展示其柔軟豐美的那一面,因為介於『英雄交響曲』與『命運交響曲』之間,被大作曲家 Schumann 舒曼 描述為『兩個挪威巨人之間的纖弱希臘少女』。

不過學者 Ernest Newman 紐曼 似乎看得更透徹,他說:『所有天神好像都在曲中嬉戲,同時表現他們的優雅與怒氣。』

Beethoven 貝多芬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Choral'《d 小調第9號交響曲:合唱》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12 期 (1991 年 11 月號)

早在 1793 年 Beethoven 貝多芬 讀到 Schiller 席勒 的 Ode on The Joy『快樂頌』,便深受感動,決心為它創作一首曠世鉅作。這個心願直到 1824 年創作《d 小調第9號交響曲》時才得以實現,如今此曲已成為最具意義的歷史作品,尤其是德國人將它視為國寶,每逢重大節慶,都要鄭重演出。

像柏林圍牆倒塌,Leonard Bernstein 伯恩斯坦 率八國交響樂團演出此曲;東西德統一前夕,東德也在萊比錫演出『東德最後的合唱』,當時是 Kurt Masur 馬舒 指揮 布商大廈管絃樂團。

Beethoven 貝多芬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 Symphony No. 8 In F Major《第8/9號交響曲》
Louise Helletsgruber 海勒茨格魯伯:女高音
Rosette Anday 安戴:女低音
Georg Maikl 邁克爾 :男高音
Richard Mayr 梅爾:男低音
Felix Weingartner 溫加特納 指揮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Vienna State Opera Chorus 維也納愛樂 及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
VOX / Turnabout : THS 65076 / 77


錄音時間:1935 年

【文】彭聖錦 老師 音樂月刊 98 期 (1990 年 8 月號)

捷克出生的近代指揮家先驅 Felix Weingartner 溫加特納,自 1908 年執掌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維也納愛樂 後,指揮這個樂團的定期音樂會達 19 年,把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維也納愛樂 引領到壯觀而藝術完美的年代。尤其是對 Beethoven 貝多芬 的演奏傳統,Felix Weingartner 溫加特納 不但是有實力的指揮家,並且以音樂理論家的立場,寫了一本『論貝多芬交響曲的演出』,於 1916 年出版。他把指揮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維也納愛樂 演出的實際經驗,總譜上的細微末節逐一詳細說明,同時很謹慎的參照 Beethoven 貝多芬 原意,將總譜的主聲部與副聲部的表情,在強度上做調整,並且將當時因受限於樂器技巧而未能表達的原 Beethoven 貝多芬 意見,依照現今的要求而稍加調整。

例如這首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第9號交響曲》,是他認為 Beethoven 貝多芬 感到受樂器限制最嚴重的作品,因此 Felix Weingartner 溫加特納 在全書 183 頁中,花了 62 頁來說明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第9號交響曲》。最重要的是他建議若是大型樂團,千萬別演奏此曲:弦樂組加強之後,管樂自然要倍增,建議採用 8 支法國號、4 支小號 等。他就憑這種純粹技術上的前提為本,來展示其洋溢著表現力與緊張感的音樂,成為一個卓越有安定感,而且造型典雅的模式。

這是筆者至目前為止,聽過最早的錄音版本,可以聽出 Felix Weingartner 溫加特納 的指揮功力,真不愧是一位先驅。往後的指揮有不少人受到他的影響,而他是所有版本中,演奏速度最快的一個,與最慢的 Karl Bohm 貝姆,相差近 17 分鐘。速度雖快,但是不急躁,目前尚未發現此版的 CD,相信不久定會發行此名盤。

Beethoven 貝多芬 Leonore Overtures Nos. 1-3《三首 雷奧諾爾 序曲》
Otto Klemperer 克倫培勒 指揮 Philharmonia Orchestra 愛樂管弦樂團
EMI / 29 0401 1
Angel / AE-34441


【文】張家帶 老師 音樂月刊 78 期 (1988 年 11 月號)

聽到 Philharmonia Orchestra 愛樂管弦樂團 奏出的第一個音符,就會被它雄渾有力的聲響懾住,腦海馬上湧現 Otto Klemperer 克倫培勒 的手勢是何等蒼勁,眼神又是如此銳利!Otto Klemperer 克倫培勒 在這些序曲裡依然留露出一絲不苟的態度,他的氣勢主要是來自氣質,而非得於戲劇張力,在他的統御下,Philharmonia Orchestra 愛樂管弦樂團 彷彿是宇宙一個巨大的歌唱機器,為永恆而工作。

Leonore Overtures Nos. 1-3《三首 雷奧諾爾 序曲》以穩健富有活力的姿態開展,然後從容不迫,脈絡分明的推向高潮。聲部十分清晰,弦樂、木管也有漂亮的音色。

Beethoven 貝多芬 - Wellington's Victory 威靈頓的勝利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 1812 Overture 1812 年序曲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指揮 Berlin Philharmonic 柏林愛樂
Don Kosaken Chor Serge Jaroff 哥薩克合唱團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5 125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4 期 (民國 65 年 4 月號)

這是一張企劃頗饒趣味的唱片。像這樣把和拿破崙之沒落有深刻關係的,兩首以戰鬥為題材的音樂組合再一起的事,此前 Dorati 杜拉第和 Ormandy 奧曼第 早就做過。可是在演奏的素質與成就上來看,卻以 Karajan 卡拉揚這個版本為最傑出。

『威靈頓的勝利』雖然缺乏深刻的內容,可是貝多芬在世時,在維也納所獲得的成功,卻是別的任何作品所無法比擬的。今天,這首描寫戰鬥的音樂(第一部為『戰鬥』,第二部是『勝利的交響曲』),雖然很少被人演奏,但卡拉揚那無比精巧深刻的演出,卻使此曲變得趣味盎然,更由於左右兩軍陣容分明,立體效果奇佳。

由卡拉揚指揮的『1812 年序曲』,序奏部分並不是用弦樂合奏的,而是別出心裁,改由 Don Kosaken Chor Serge Jaroff 哥薩克合唱團演唱。雖然這種做法有走向『邪道』之嫌,可是由於這麼做,卻很成功地重現出這莊嚴部分的不安氣氛,或許此事可以說是卡拉揚那秀拔的演出所獲得的勝利。在結尾處,卡拉揚又加入真實的大砲聲和教堂鐘聲,產生非常巧妙的效果。

Beethoven 貝多芬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Op. 15《第1號鋼琴協奏曲》/ Piano Sonata No. 22 in F, Op. 54《第22號鋼琴奏鳴曲》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鋼琴)
Charles Munch 孟許 指揮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波士頓交響樂團
RCA / LSC 2544 或 VICS 1478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12 期 (1991 年 11 月號)

Beethoven 貝多芬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Op. 15《第1號鋼琴協奏曲》其實是他的第2號,因為先寫的那首修訂延後出版,這首才往前推。《第1號鋼琴協奏曲》雖然仍受 Mozart 莫札特 影響,內裡強壯的個人創意有一種『擋不住的感覺』,實乃 Beethoven 貝多芬 告別學徒生涯的佳作。

Piano Sonata No. 22 in F, Op. 54《第22號鋼琴奏鳴曲》是 Beethoven 貝多芬 這類曲式中最短、最任性,也最少被演出。本曲只有兩樂章,第二樂章譜出介於觸技與常動之間的即興。

本輯曲目均為 1960 年初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訪美國所錄製,他以全然優越態勢掌握樂器的名人技,自由、柔軟與詩意的分句,還有多變的獨特音色,都在其中,可謂最本質的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協奏曲部份,Charles Munch 孟許 的指揮興奮度極高,樂團的動態對比良好,研究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藝術的人,不能忽視這個版本。

Beethoven 貝多芬 - Klavierkonzert Nr. 3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Piano)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奇 指揮 Orchestre Des Concerts Lamoureux 拉姆赫管弦樂團
Philips / 835 040


轉載自 雷門《古典音樂雜誌》推薦: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在 Mozart 莫札特 作品所創下的無比風采,是後世無人能企及的。這樣一位演奏家來面對 Beethoven 貝多芬 的作品,而且是中期偏前期的巨作,是否超越一般刻板印象下的 Beethoven 貝多芬?帶來對此作品更內斂的精神內涵?

Klavierkonzert Nr. 3《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開始,弦樂部奏出低語似的柔和旋律,和其他人詮釋成堅毅或悲壯顯然是不同的。但你不能否認隨後的強奏中,Beethoven 貝多芬 c 小調的澎湃仍有完美呈現;而強弱音的表情對比無限延展、速度上的多重變異,讓我們警覺不只要欣賞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更要大加讚美指揮家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奇 對本輯的貢獻。

鋼琴不很強地出現,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較壓抑含混的音色,表示她不想製造光輝炫麗的 Beethoven 貝多芬。之後的旋律線裡,她特有的清脆音色再度呈現,但總覺得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特意讓音色擺脫不了一絲幽暗。而樂團建設性的主動搭配,在強奏時產生最炫麗的效果,與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相對比:在伴奏時應和琴音的幽暗。鋼琴和樂團如此在音色上的對比抗衡,是極為罕見的,是否是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的原意呢?她在本輯給我們一種感覺,是她已看透鋼琴獨奏展技的炫耀,寧可在樂曲內經營柔美樂句裡的精神面,把光輝給樂團獨享。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的完美面目完整呈現在樂章尾的裝飾奏部份,這裡有她清純音色的儘情發揮,並且表情上極度的刻劃,竟使這樂段有後期風格的悠遠韻味!直到結尾,她才終於給一段光輝的琴音,如果是非常講究『作曲家原意』的樂友,或許會以為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在開玩笑。

第二樂章雖然在弦樂加上弱音器,樂團和鋼琴的音色對比現象仍持續,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引出的主旋律樂段徹底地沉思而內斂,對比著樂團的平和與輕鬆,即使有複雜和聲的光輝樂句,她也一定利用強弱轉換和速度變化來達到追求內省的目的,但是美麗的琴音仍像 Mozart 莫札特 一樣有親切怡人的特質。第三樂章的主旋律加上很多活潑的成份,而樂團撥奏的應和是成功的效果,一陣樂團強奏後,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再度壓抑鋼琴的光輝面,然而在整個樂章裡,只要聽到一條音量不強的旋律,馬上發覺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賦予這些旋律,比前兩個樂章更加動人、深情。

偉大的演奏家詮釋偉大的音樂作品,能有多大的自由?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是一位有資格進行樂曲改動的偉大音樂家,在本輯,我們聽到比 Furtwangler 福特萬格勒 更多變化的 Beethoven 貝多芬,如果站在『這是否符合貝多芬』的考據立場,這詮釋應該是不及格的,Wilhelm Kempff 肯普夫 立下的絕世典範無可超越。問題是音樂的偉大不在『符合』,更重要的是站在以純音樂立場而言,這是否是一成功的表現?那麼基於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深刻的樂思與純粹的自然美,這絕對是完美的音樂饗宴。

我們只要深切體會 Beethoven 貝多芬 後期作品,就會懷疑後期的精神如果在前期作品有蹤跡可尋,那麼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對 第三號協奏曲 的發揮,又怎能說是不符合原意?對以最自然的態度欣賞音樂中的純粹音樂美的樂友而言,這是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綻放心底光輝的絕唱。錄完這音樂不久後,她飛向如心底光輝的世界。

Beethoven 貝多芬 -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Andante Favori Wo0 57 In F Major F 大調『可愛的行板』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Piano) 鋼琴
Riccardo Muti 慕堤 指揮 Philharmonia Orchestra 愛樂管絃樂團
Angel / S-37512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78 期 (民國 68 年 12 月號)

這張魁偉、堂皇、無比優秀的貝多芬演奏,很顯然地是由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擔任主導者的。這位大師一邊使自己完全陶醉在音樂中,一邊又愉快地引導音樂前進。不論是美妙的表情刻畫、精彩的強烈對比、蒼勁強韌的觸鍵,以及明確的歌唱法等,無不令人由衷感佩!

像第一樂章裝飾奏前後的樂曲運轉,真是扣人心弦!通常都會稍許急躁的 Muti 慕堤,在這樣的段落,也受到 Richter 李希特 的感染,做出從容不迫的伴奏,巧妙地扶助 Richter 李希特 的升騰。又如展開部,鋼琴與管弦樂的搭配交錯,已到爐火純青之境。

Muti 慕堤的指揮,每一個細部都不放過,而且全神貫注。像第二樂章,李希特在製造深邃的音樂時,他的指揮也給予完全妥貼的陪襯;第三樂章中,鋼琴和管絃樂,耀眼的火花,不停地往四面八方散開。

Richter 李希特 的鋼琴技巧,是何等完美無瑕,而且充滿訣竅,傾訴力強烈。補白的『可愛的行板』也個性十足、氣氛悠揚,但雕刻深入。


Beethoven 貝多芬 Piano Concerto No.3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Rudolf Serkin 塞爾金 : Piano
Leonard Bernstein 伯恩斯坦 cond. New York Philharmonic
Columbia / MS-6616


轉載自 楊沛仁《鋼琴演奏名家》推薦:

Rudolf Serkin 塞爾金 演奏的 Beethoven 貝多芬,時常以大而化之的手法處理素材,這種特色在本錄音可以明顯體會得到:彈奏速度十分活躍,原來小調的感覺在快速的動態下,呈現出一種大調音樂的豪壯氣度。

Rudolf Serkin 塞爾金 演奏最為傑出的部分是在樂句的處理,生動靈活又自由瀟灑,令人體會到不受技巧束縛的痛快,可以疾風勁雨,也可以清秀靈巧,詮釋精湛、活潑奔放,整體的演出顯得年輕氣盛。

Beethoven 貝多芬 - Klavierkonzert Nr. 5 第五號鋼琴協奏曲
Alfred Brendel 布蘭德爾 (鋼琴)
Bernard Haitink 海汀克 指揮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倫敦愛樂
Philips / 9500 243


企鵝三星帶花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57 期 (民國 67 年 3 月號)

1977 年底,Brendel 布蘭德爾 和 Haitink 海汀克 攜手錄製的 Beethoven 貝多芬 鋼琴協奏曲全集,轟動樂壇!被譽為近年(1978 年)最偉大的全集黑膠唱片之一。

只要聽一聽第一樂章的開頭,立刻發現這是何等豪壯,而且熱力沸騰的演奏。Haitink ‎海汀克 的陪襯,充滿交響曲的氣勢。進入展開部,獨奏樂器與管弦樂的交鋒,好像真的發出火花,互不相讓,各自展現自己的主張,使音樂的幅度無窮盡的擴大。

技巧上,Brendel 布蘭德爾 不僅絲毫不亂,每一個音都端正而優美,整體演奏充滿年輕人的朝氣,有著無比新鮮的魅力,管弦樂那渾厚的交響式音響,也給人痛快淋漓的感受。

第二樂章,Brendel 布蘭德爾 是藉著深呼吸彈奏出的,詩情濃郁;由第二樂章轉到第三樂章的處理法,頗為美妙,剎那間燦爛的音樂,突然向高空升起、飛揚,真不愧是帝王般堂皇的名演奏!鋼琴的音質光輝,管絃樂的高音清冷,低音安定,強弱變化效果美妙。


Beethoven 貝多芬 Piano Concerto No.5《第5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Van Cliburn 范克萊本:鋼琴
Fritz Reiner 萊納 指揮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芝加哥交響樂團
RCA / LSC-2562 或 LM-2562


【文】施典志 老師

Van Cliburn 范克萊本 可算是美國少數土產的國際級鋼琴家,在本輯表現得十分搶眼,鋼琴音色從頭到尾都十分明亮而富有侵略性,和 Fritz Reiner 萊納 一貫清晰有力的管弦樂音色對抗起來,絲毫不惶多讓。全曲表現得很緊湊,算是諸多《第5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版本中相當傑出的一張。

Beethoven 貝多芬 Piano Concerto No.5《第5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Walter Gieseking 季雪金:鋼琴
Guido Cantelli 康泰里 指揮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紐約愛樂
Cetra / LO 521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78 期 (1988 年 11 月號)

這是 1956 年 3 月在美國 Carnegie Hall 卡內基音樂廳的現場錄音,擔任鋼琴獨奏的 Walter Gieseking 季雪金 也在同一年的 10 月因車禍往生,所以這個錄音是一代大師的最後遺音。樂曲一開始鋼琴的序奏,Walter Gieseking 季雪金 就以山洪爆發般的氣勢滾滾而來,Guido Cantelli 康泰里 也以軍隊行進的步伐尾隨前進,形成一個軍隊行進的振奮場面。

第二樂章的慢板,Walter Gieseking 季雪金 的琴聲依然鏗鏘有力,充滿堅定不移的信心。全曲以 36 分鐘就演奏完成(一般版本常超過 40 分鐘),雖然三個樂章不重在強弱快慢的對比性,卻使宏偉的氣勢貫穿全曲,也是一個真正反映出戰勝信心的皇帝版本。

Beethoven 貝多芬 Piano Concerto No. 5 In E Flat Major, Op. 73 ("Emperor")《第5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Emil Gilels 吉利爾斯:鋼琴
George Szell 塞爾 指揮 The Cleveland Orchestra 克里夫蘭管絃樂團
Angel / S-36031


【文】陳家帶 老師 音樂月刊 78 期 (1988 年 11 月號)

Beethoven 貝多芬 的鋼琴協奏曲雖然僅區區五首,卻已涵括他創作生涯的三個階段。Piano Concerto No. 5 In E Flat Major, Op. 73 ("Emperor")《第5號鋼琴協奏曲:皇帝》自然是圓熟期的傑作。

Emil Gilels 吉利爾斯 在 60 年代和指揮家 George Szell 塞爾 合作,灌錄 Beethoven 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那時候,他還未開始在 Deutsche Grammophon 旗下錄製 Beethoven 貝多芬 的 Piano Sonatas 鋼琴奏鳴曲),是他藝術生涯的一波高峰。

Emil Gilels 吉利爾斯 面對『皇帝』,似乎太過知性,第一樂章那燦爛華麗的開頭,一點也不驚人。不過逐步聽下去,會被他結實的觸鍵、沉著的內在所打動,等到呈示部、開展部、再現部繞一圈,就會明白:這就是超人 Emil Gilels 吉利爾斯!他的設計完全針對整個樂章,甚而是整個樂曲。

慢板樂章,那種氣韻緜長的沉醉感,更令人增添對這位早逝大師的無限懷念。

George Szell 塞爾 協奏保持水準演出。

Beethoven 貝多芬 Triple Concerto 三重協奏曲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小提琴)
Mstislav 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大提琴)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鋼琴)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指揮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柏林愛樂

EMI : ASD 2582
Angel : S-36727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84 期 (民國 68 年 6 月號)

此片一直被推崇為曠世無雙的名演奏,只要有這麼一張,別的演奏唱片,就可有可無了。儘管錄音時代已久,但風頭猶健,受世人愛不忍釋。

Karajan 卡拉揚 那白熱化的指揮模樣,使聆聽者無不手腳發冷、扣人心弦。由於他的這樣錄音,使得世人改變了此曲的惡評,使此曲的內容與模樣,第一次展現隱藏的魅力,他的速度是不急不忙的,幅度大得嚇人,表情濃密、音響渾厚,那巍峨的外貌,使人嘆為觀止,而且自始至終,燃燒著熾熱的生命力。

三位獨奏者也藉著各自的卓越技藝,相互搏鬪、糾纏、和解,散發耀眼的火花與熱力,由於每人的音樂性都很豐富,儘管在彼此衝擊,但不失應有的愉快感。

其中特別的是 Rostropovich 羅斯卓波維奇 那圓潤的如歌唱法,宏大的表情起伏,最令人心蕩神馳。又如第二樂章那多少帶有哀怨的苦味,聽後永難忘懷,這段音樂使人想起滿天晚霞的景色。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22 期 (1992 年 11 月號)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稱得上是這種曲式的『Everest 埃弗勒斯峰』:第一樂章擁有最具靈感的『進場』;第二樂章為史上最美的變奏之一,就像天堂般的流暢狂想;第三樂章表現了愛與友情,因為笑聲與溫柔,而更為茂盛。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小提琴協奏曲
Arthur Grumiaux 葛羅米歐:小提琴
Sir Colin Davis 指揮 Concertgebouw-Orchester,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
Philips / 6500 775


【文】孫瑋芒 老師 音樂月刊 69 期 (1988 年 12 月號)

Beethoven 貝多芬 這首典範級的 Violin Concerto 小提琴協奏曲,有著情感理智平衡的內涵,技巧上也給了後世小提琴家開闊的天地,可供發揮。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Henryk Szeryng 謝霖、Isaac Stern 史坦 都以端正的演奏方式,詮釋這首作品;而 Arthur Grumiaux 葛羅米歐 這位『美聲大師』以美聲詮釋,雖然『異端』,卻也自成一說。力度並不高張,卻也不缺乏,剛好撐得起這首樂曲,節奏很平穩,不曾流於花俏,幾處快速上行、下行的音形,演奏得流暢而華麗。

第二樂章是 Beethoven 貝多芬 筆下最沉靜的樂章之一,Arthur Grumiaux 葛羅米歐 發揮了豐富的想像力,極盡幽深曲折之能事,超過許多別的演奏版本。

錄音的低頻部分太強,樂器離麥克風較近,這也是 Philips 飛利浦 的一貫作風,挑剔的愛樂者,會認為這種錄音誇張,但是『堂音』豐富,增添了溫潤之感。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小提琴協奏曲
Isaac Stern 史坦 (小提琴)
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指揮 New York Philharmonic 紐約愛樂
Columbia / M 33587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57 期 (民國 67 年 3 月號)

這是 56 歲的小提琴家 Stern 史坦,與當時年輕的 Barenboim 巴倫波英 搭檔,錄製無比優秀的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小提琴協奏曲 黑膠唱片。Stern 史坦 和 Henryk Szeryng 謝霖 的藝術,是指向不同世界的。

如果再和 1959 年,Stern 史坦 / Leonard Bernstein 伯恩斯坦 的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小提琴協奏曲 版本相比較,本輯顯得更有深度、更有訣竅。因為 Stern 史坦 不像往昔只做華麗而雄大的演奏,而是更深一層的掘入音樂內部,同時重視音樂的抒情性,展現外柔內剛的演奏,而且線條並不像 Szeryng 謝霖 那樣粗壯。

雖然 Stern 史坦 線條較細,但每一個音符和樂句,都很細心的處理,而且給予適當的表現,我們只要聽一聽第一樂章的展開部,即可明白 Stern 史坦 的演奏,也不失應有的凌厲感;在裝飾奏中,Stern 史坦 則充分發揮出他那光輝的技巧。

第二樂章加入極為細膩的抒情性,而且感情是何等豐富!第三樂章依然豪爽無比,充分展現鮮明技巧,同時,Barenboim 巴倫波英 的指揮,也極為精彩,他那精密度極高的協奏,使得 Stern 史坦 的獨奏,顯得更具深度。錄音後,豐滿的弦樂音響,充分擴散在左右雙方,各樂器有美好的融合。

Beethoven 貝多芬 Piano Quartets WoO 36 鋼琴四重奏

Beethoven 貝多芬 的 Piano Quartets WoO 36 鋼琴四重奏 於 14 歲完成,共有三首。在他完成的 1785 年,鋼琴四重奏的作品很少,Mozart 莫札特 的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同樣完成於 1785 年),及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完成於 1786 年),是當時可以相互比對的重要作品。

除了 Beethoven 貝多芬 自己為鋼琴四重奏改編的 Quintet for Piano and Winds《鋼琴和管樂器五重奏》(作品16)外,Piano Quartets 這三部作品 WoO 36 是他為 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創作的唯一作品。

Beethoven 貝多芬 - String Quartet No. 7 in F Major, Op. 59
Alban Berg 阿班貝爾格 弦樂四重奏


1970 年 Alban Berg 阿班貝爾格 弦樂四重奏 由 維也納音樂學院 的四位年輕教授創立,隔年秋季在維也納音樂廳舉行首演。

第一小提琴 Günter Pichler
第二小提琴 Klaus Maetzl
中提琴 Hatto Beyerle
大提琴 Valentin Erben

Alban Berg 阿班貝爾格 四重奏的曲目以維也納經典曲目為中心,最著名的錄音包括 Beethoven 貝多芬、Brahms 布拉姆斯、Haydn 海頓、Mozart 莫扎特 以及 Schubert 舒伯特,大部分錄音都在廠牌 Teldec 和 EMI 旗下發行,尤其是他們在 EMI 錄製 Beethoven 貝多芬 弦樂四重奏 的唱片,已超過百萬張的銷量,本輯就是其中之一(Seraphim 是 EMI 的附屬廠牌)。

線上試聽 String Quartet No. 7 in F Major, Op. 59 No. 1 "Razumovsky" 第一樂章

Alban Berg 阿班貝爾格 四重奏 已於 2008 年退役,謝謝他們為古典樂壇,帶來這麼多精彩、豐富的錄音及表演。


Beethoven 貝多芬 - String Quartet Op.130 (Originalversion Mit Großer Fuge • Original Version With Great Fugue Op. 133) 降 B 大調第 13 號弦樂四重奏(附降 B 大調『大賦格曲』)
LaSalle-Quartett 拉撒路 四重奏樂團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351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8 期 (民國 65 年 8 月號)

這是 LaSalle-Quartett 拉撒路 四重奏樂團 首次灌錄的 Beethoven 貝多芬 室內樂唱片。這個樂團在美國創立,隨即進軍歐洲,把西德當作活動中心,在歐美已博得最高的聲譽。

LaSalle-Quartett 拉撒路 四重奏樂團 演奏音樂時,有極為流暢、瀟灑的表現,由於每一位團員,都使用阿瑪娣的名琴,一直以音響無比純麗著稱。

在這首貝多芬作品中,他們的表現明朗,只要想到貝多芬後期的四重奏,立即使人想到這是充滿哲學思維的音樂,頻用弱音效果,結果難免犧牲掉音樂的美感。

可是 LaSalle-Quartett 拉撒路 四重奏樂團 卻能藉著無比洗鍊的琴聲和技巧,從貝多芬的樂譜中,表現出純粹的音樂美。同時,也率直地刻劃出各樂章的性格,這種作風對這個多樂章的作品而言,是非常合適的。

本輯正如首演時那樣,把作品 133 的『大賦格曲』,當作第六樂章一起演奏出來,於是使得前面五樂章那多采多姿的性格,變得格外充實,使我們領受到這作品之延續到最後充滿緊張感的『大賦格曲』,是多麼必要,而且自然。

當然了,要有這樣成功的表現,最大的本錢,在於他們超凡的合奏技巧。比如第一樂章的快板,十六分音符無比明晰的流瀉;第二樂章在 L'istesso 速度(節奏雖變,但速度不變)中,井然有序的節奏;以及第三樂章納相當精緻的音粒進行等,都可以看出他們的技藝,著實驚人,同時隨處可以發現非常新鮮的表情。

又如第四樂章那德國舞曲式的節奏處理,或風琴般透明的、清澄的音響,以及『大賦格曲』中頗為充實的結構力等,都充分顯示他們的技巧與作品的曲思,有著緊密的結合。

LaSalle-Quartett 拉撒路 四重奏樂團 對 Beethoven 貝多芬 的這首作品,除了保持著客觀態度,還銳意於謳歌出充滿人間溫暖的歌曲。對他們而言,貝多芬是活在現代的作曲家,而不是存在於傳統那邊的。由於這樣,在樣式上難免使人產生若干的抗拒,可是在音樂方面還是很自然的,藉著四條旋律線的純粹交錯,以及無比清澄的音響,他們的意圖就得以正確地實現出來。

這樣的貝多芬,表明了正直地接納音樂時,必然會呈現的新鮮的音樂觀,此事對於現代的演奏方式,提出了各種問題。不過,從往昔的貝多芬演奏傳統中,已經去除鬱沉沉的觀念,試圖提供出音樂原來的面貌。

LaSalle-Quartett 拉撒路 四重奏樂團 的這種作風,似乎已暗示了今後演奏貝多芬音樂的新趨勢!

Beethoven 貝多芬 String Quartet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131《第 14 號升 C 小調弦樂四重奏》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06 期 (1991 年 4 月號)

Haydn 海頓 是 String Quartet 弦樂四重奏 形式的確立者,但是這種 快板 - 慢板 - 小步舞曲 - 快板 的四樂章形式,到了 Beethoven 貝多芬 手裡,不但有很大的突破,而且展現出無限的發展空間。

尤其是晚期的《第 14 號升 C 小調弦樂四重奏》,不但是 Beethoven 貝多芬 最好的 弦樂四重奏 作品,而且樂曲被擴張成七個樂章,第四樂章是由一個主題與六個變奏所構成,演奏時間長達 12 分鐘,可說是一首『曲中曲』。

第五樂章(急板)不論速度、技巧、動態對比,都遠遠超出娛樂貴族的格局,而成為自律的音樂世界。

Beethoven 貝多芬 Archduke Trio, Op. 97 大公三重奏
David Oistrakh Trio : 歐伊斯特拉夫 三重奏
Lev Oborin 奧柏林(鋼琴)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小提琴)
Sviatoslav Knushevitsky 努謝維茲基(大提琴)
Columbia / SAX 2352 Angel / 35704


企鵝三星
村上春樹私藏 500 張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26 期 (1993 年 3 月號)

Lev Oborin 奧柏林 是 1927 年在華沙舉行的 Chopin 蕭邦 鋼琴大賽冠軍得主,也是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最資深長久的老搭檔,曾合作在 Philips 旗下錄製那套著名的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Sonatas Complete 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Sviatoslav Knushevitsky 努謝維茲基 是 Bolshoi 波修瓦劇場樂團首席,也是 莫斯科音樂院 大提琴教授。他們三人雖各自經營獨奏事業,從 1941 年起若有機會則聚在一起合奏鋼琴三重奏,曾為 EMI / Angel 錄過一張暢銷多年的 Archduke Trio, Op. 97 大公三重奏,資深愛樂者莫不希望如此超級的組合能夠多留下一些紀錄。

Beethoven 貝多芬 Cello Sonatas Nos 1-5 Complete 大提琴奏鳴曲 全集
Pablo Casals 卡薩爾斯:大提琴
Mieczyslaw Horszowski 霍佐斯基:鋼琴


【文】江憲宗 老師

Pablo Casals 卡薩爾斯 的大提琴線條粗細適中,溫暖的音色,朗朗而歌傳達豐富感情。Mieczyslaw Horszowski 霍佐斯基 的鋼琴則靈巧非常,美妙的句法及妥切的速度,深扣聆賞者的心。

在兩人精湛搭配下,飄散出迷人意境,洋溢著生命感。其詮釋手法或許不是現今的主流,卻是最耐人尋味。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Sonatas 小提琴奏鳴曲
Adolf Busch 布許:小提琴
Rudolf Serkin 賽爾金:鋼琴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98 期 (1990 年 8 月號)

神童 Adolf Busch 布許 三歲開始學習 Violin 小提琴,11 歲進入 科隆音樂院,21 歲成為維也納音樂會首席。Yehudi Menuhin 曼紐因 說他是德國古典傳統的最偉大詮釋者;Fritz Kreisler 克萊斯勒 則說他是 Joseph Joachim 姚阿幸 的真正繼承人。

本輯由 1933 年錄製的 78 轉留聲機唱片轉錄成黑膠,在 Rudolf Serkin 賽爾金 的鋼琴伴奏之下,Adolf Busch 布許 以毫無窒礙的拉奏技巧,敘述他對 Beethoven 貝多芬 作品的獨到見解。


Beethoven 貝多芬 Sonatas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2 In A Major ‧ No. 6 In A Major ‧ No. 8 In G Major《第2、6、8號小提琴奏鳴曲》
Zino Francescatti 法蘭契史卡第(小提琴)
Robert Casadesus卡薩狄許(鋼琴)
Columbia / ML 5972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06 期 (1991 年 4 月號)

Beethoven 貝多芬 一共寫了十首 Violin Sonatas 小提琴奏鳴曲,前三首(pp. 12)完成於 28 歲(1798 年),原先的標題是『為大鍵琴或古鋼琴的奏鳴曲,附帶小提琴』,題獻給他的老師,也就是宮廷樂長 Salieri,我們可以聽出蠢蠢欲動,即將爆發的潛在能量。

最後一首(op. 96)於 1812 年完稿,時當《第八號交響曲》寫成之後,題獻給學生兼贊助者 Rudolph 大公。聆者很容易察覺,Beethoven 貝多芬 在這十四年間,音樂成熟度之驚人進展!

法國小提琴名家 Zino Francescatti 法蘭契史卡第 的 1727 年 Stradivarius 名琴 Hart 的漂亮音色,都有得到適當的傳達。Francescatti 法蘭契史卡第 的音色很甜,風格抒情,情感浪漫流暢、分句溫暖圓滑、技巧高超,內涵的透視倒不特別深刻,反而是鋼琴家 Robert Casadesus卡薩狄許 相形之下,要沉穩強健得多。如果你喜歡線條細緻甜美瀟灑的 Beethoven 貝多芬 演繹,本輯不會令你失望。


Beethoven 貝多芬 : Piano Sonatas No 8 "Pathetique" 悲愴 / No 14 "Moonlight" 月光
Walter Gieseking 紀雪金 (Piano)
Angel / 35025


轉載自 楊沛仁《鋼琴演奏名家》推薦:

本輯錄音時間是 Walter Gieseking 紀雪金 過世的 1956 年,演奏曲目是 Beethoven 貝多芬 的兩首鋼琴奏鳴曲《悲愴》和《月光》。

Walter Gieseking 紀雪金 的樂句處理清晰而明白,強弱表現以及樂曲高點的呈現意圖明顯易見,能夠清楚聽出 Walter Gieseking 紀雪金 豪壯結實的演奏風格。

本輯演奏的效果在音樂上,平穩而宏偉,從頭至尾散發著陽剛氣度,這位技巧卓越的演奏家,掌控樂曲時,應用了靈巧而俐落的技法,其果斷明確的效果,得以感受 Walter Gieseking 紀雪金 宏大的感情氣度。這樣的演奏氣質,讓 Beethoven 貝多芬 的鋼琴奏鳴曲聽起來莊嚴而英勇。

Beethoven 貝多芬 Three Favorite Sonatas - Moonlight / Appassionata / Pathétique 鋼琴奏鳴曲《月光》、《熱情》、《悲愴》
Rudolf Serkin 塞爾金 : Piano
Columbia / MS-6481


轉載自 楊沛仁《鋼琴演奏名家》推薦:

Rudolf Serkin 塞爾金 以擅長演奏具有古典樂派風格的作品著稱,《月光》的三個樂章之間以明顯的對比連接,使一、三樂章的動態完全相對,先由漫不經心的輕鬆,轉變到劇烈的狂放,呈現出令人錯愕的戲劇性效果。

《悲愴》之中,Rudolf Serkin 塞爾金 並不以誇大的慢速度強調標題,而以流暢的手法拿捏,整體聽來,他的《悲愴》推進力急迫、情感奔放,不在乎小枝節的表現,在粗枝大葉中顯現出泉湧不絕的奔放。

而在《熱情》之中,最能體會出他是一位注重全面性掌握的演奏家,在常被強調的細微部份,他均以流暢的速度快速帶過,如此的演奏方式讓他的音樂不會因小失大,樂曲根本的結構清明易辨。

整張錄音給人的印象是,Rudolf Serkin 塞爾金 在此的演奏十分個人化,他的 Beethoven 貝多芬 音樂,具有前瞻性,完全以樂曲的架構為基本,而常在小細部的處理上,呈現一種大而化之的激動。


Beethoven 貝多芬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2 "Moonlight"《月光》/ Sonata No. 26 In E-flat Major, Op. 81a "Les Adieux"《告別》 / Sonata No. 24 In F-sharp Major, Op. 78 "A Therese"《給泰瑞絲》 /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Op. 57 "Appassionata"《熱情》
Robert Casadesus 卡薩德修:鋼琴
Columbia / ML 5233


文:江憲宗 老師

Robert Casadesus 卡薩德修 在 1950 年代的單聲道錄音,指法凌厲,有一股隨時引爆的爆發力,清晰的觸鍵,使樂曲如涓流的順暢,配合自由速度的運用,顯出主題之間的對比效果,使樂曲表面顯得鮮明活潑。

本輯最令人陶醉的是 Moonlight Sonata《月光奏鳴曲》首樂章,輕盈透明的觸鍵,饒富樂思,寧靜安逸的意境,有如清流。而熱情澎湃的 Appassionata Sonata《熱情》,則令聆賞者的感官受到極大的震撼,左手力道十足的觸鍵,加上踏瓣的運用,製造出渾厚的低音部,相當精彩,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這位鋼琴家的不凡功力。


Beethoven 貝多芬 - Sonata Op. 57: "Appassionata" 熱情 / Sonata Op. 26 "Funeral March" 送葬進行曲
第 12 & 23 號 鋼琴奏鳴曲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鋼琴)
RCA / LSC-2545 或 VICS 1427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76 期 (民國 68 年 10 月號)

這張實況錄音唱片,在發行之初就轟動樂壇,即使現在重新聆聽,仍能感覺一股沸騰熱氣,那四濺的火花,依然散發著光芒,只要聽一聽這張唱片,任何人都能辨別出,這就是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那神哭鬼嚎的演奏!

在這個精采的演奏中,RCA 公司很難得地使低音充沛地震鳴著,而且每一個音粒,都非常明晰,甚至可以想像出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是如何運指的。在『熱情』奏鳴曲中,開頭的部分採取的是較慢的速度,充分加入表情,以浪漫的風格歌唱著,接著,力氣逐漸加強,往下凌厲地升騰而去,到第三樂章時,展現出令人屏息的氣勢,如同萬馬奔騰,這是別的鋼琴家所望塵莫及的!

線上試聽) Piano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Op. 57 "Appassionata" 第二樂章 II. Andante con moto 線上試聽) Sonata Op. 26 "Funeral March"


Beethoven 貝多芬 - Sonatas No. 28 And No. 30 第 28 及 30 號鋼琴奏鳴曲
Vladimir Ashkenazy 阿敘肯納吉 (鋼琴)
London / CS7029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72 期 (民國 68 年 6 月號)

如眾所知,Vladimir Ashkenazy 阿敘肯納吉 第一次灌錄的貝多芬奏鳴曲,居然是晚年的 Hammerklavier『漢馬克拉維』(Decca / London,本刊曾介紹),此後才出現『熱情』、『悲愴』、『華德斯坦』和『告別』等,接著在前年又發行本輯,這些已完成的錄音中,一大半是後期作品,足見這位鋼琴家的挑戰對象是什麼了。

此次這兩首晚年的鳴奏曲,是較為內省的作品,並未把重點置於凌厲的力感上。雖然結構是極為柔軟的,但無懈可擊,也不落入感傷中,音樂是以深沉的感情,往下謳歌的。這種性格,成為 Ashkenazy 阿敘肯納吉 最理想的表現處所,因為音樂的氣質,和他的體質是相投合的。

把這種特性最鮮明地反映出來的,首推第三十號的終曲,這是貝多芬晚年譜出的變奏曲名作之一,在這首鳴奏曲中擔任核心任務,Ashkenazy 阿敘肯納吉 那巧妙的演奏忠實地再現出貝多芬要求,以心底的感動,而且充分歌唱,於是引發出極為豐富的感情。

Ashkenazy 阿敘肯納吉 之得以在這兩首奏鳴曲中,突入到貝多芬晚年得內省世界裏,乃是由於他具備著無比細膩的感受力,和透徹明晰的智性而來,同時,他還領會活用它們的秘訣。



Beethoven 貝多芬 - Sonaten Nr.30 Op.109 · Nr.31 第 30 & 31 號鋼琴奏鳴曲
Maurizio Pollini 波里尼 (鋼琴)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645


留聲機大獎
日本唱片藝術究極 300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8 期 (民國 65 年 8 月號)

這是 Pollini 波里尼 錄製的第一張 Beethoven 貝多芬 的黑膠唱片,正如此前的每一張黑膠發行,這又是令人驚奇、利刃般銳利的演奏。通常當某位演奏家第一次錄製 Beethoven 貝多芬 的音樂時,我們不期然的都會想道:『他終於向 Beethoven 貝多芬 挑戰了!』然後急欲看看搏鬪後的結果是怎樣?要查明他的體驗是否有資格從事這樣的探險。

令人難以猜透的是,Pollini 波里尼 錄製的第一張 Beethoven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選的居然是很難把樣式與曲式摸透的晚年作品,同時聽了他的演奏後,不僅沒有第一次和 Beethoven 貝多芬 挑戰的感覺,那表現是何等自然、從容!音響又是多麼充沛,如像面對一位老朋友在高談闊論。

不過,在 Pollini 波里尼 的演奏中,像 Beethoven 貝多芬 的一切要素,並未推到正面上。這兩曲的演奏,乃是憑著這位鋼琴家心靈的燃燒,自然閃爍出一道道的光芒,此前在演奏 Chopin 蕭邦、Schubert 舒伯特,以及 Schoenberg 荀伯格 的音樂時,一直流露的固有樣式,這次在 Beethoven 貝多芬 的奏鳴曲中,也照樣可以看見,儘管 Pollini 波里尼 的表現有時是那樣奔放,卻被這樣的樣式完美的扶持著。

Beethoven 貝多芬 Klaviersonate Op. 111《第 32 號鋼琴奏鳴曲》
Schumann 舒曼 Symphonische Etuden《交響練習曲》/ Toccata《觸技曲》
Ivo Pogorelich 波哥雷里奇 : Piano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2 036


轉載自 楊沛仁《鋼琴演奏名家》推薦:

Beethoven 貝多芬 Klaviersonate Op. 111《第 32 號鋼琴奏鳴曲》這首後期的鋼琴奏鳴曲大作,在 Ivo Pogorelich 波哥雷里奇 的版本,顯得霸氣。原因是他在演奏時,每一樂句,都透過直接了當的方式做結尾,而樂句間強而滿的重音,好像一顆顆往水裡扔的石頭,大剌剌地毫不客氣。

不過,當樂曲進行至慢板樂章,Ivo Pogorelich 波哥雷里奇 卻又呈現一種幾近混濁的氣息,像是夏日的昏眩;樂曲進行到後方賦格的樂節,他強勁的處理切分音,不規則節奏在重音交疊起伏之間,竟然呈現出爵士樂風!這是 Ivo Pogorelich 波哥雷里奇 堪稱一絕的 Beethoven 貝多芬,相當特別的演奏。

Schumann 舒曼 的 Symphonische Etuden《交響練習曲》,經由 Ivo Pogorelich 波哥雷里奇 的演奏,樂聲激盪著重量感,他擅長將浪漫樂派的大曲目,彈得又強勁、又黏稠,這種重量感,有時候會顯得沉著,規律而處於暗處,你不會常常對它有所知覺,不過它一直都在。

Ivo Pogorelich 波哥雷里奇 把 Symphonische Etuden《交響練習曲》各小曲間的氣質差異,透過一致的黏稠語氣貫通,於是樂聲就這麼穩若泰山的,一句句唱下去,每一句都是力道,聽了絕對不會質疑,而他令人欽羨的手指技巧,面對技術挑戰時,簡直就像甩袖子一般容易,氣力十足,這也是一個特殊的演奏版本,忠實呈現 Ivo Pogorelich 波哥雷里奇 特殊的個人藝術性。



Beethoven 貝多芬 - Diabelli-Variationen 狄亞貝里 變奏曲
Alfred Brendel 布蘭德爾 (鋼琴)
Philips / 9500 381


企鵝三星
留聲機雜誌推薦基本曲目優秀唱片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68 期 (民國 68 年 2 月號)

這是 1976 年 2 月,於英國 BBC 電視節目中,在有聽眾的製作室內錄音的。由於演奏精彩,充滿熱與力,發行不久,就榮獲數種唱片大獎,各國評論家,有口皆碑,在愛樂者之間,也傳頌一時。

Beethoven 貝多芬 在最晚年譜出的這首鋼琴曲傑作,此前一直很難找到演奏與錄音俱優的黑膠唱片,而 Brendel 布蘭德爾 這張無比精彩的實況錄音,終於使每一位愛樂者,都獲得完全的滿足。

Diabelli-Variationen 狄亞貝里 變奏曲 的主題,是以快速的節奏感推進的,隨後的各段變奏,都感覺舒暢,充滿刺激性。藉著這種表現,Brendel 布蘭德爾 使音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也使得聽眾為之興奮不已,但這一切,並未脫離作品的實質,而且展現出凡庸的鋼琴家所無法做到的感情的激昂。

Fidelio 費德里歐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08 期 (1991 年 6 月號)

Beethoven 貝多芬 接受維也納劇場經理 Schikaneder 委託,創作唯一的歌劇 Fidelio《費德里歐》,共花了十年才定稿。本來以 Cherubini 凱魯畢尼 的作品為藍本,越寫越超越其影響,結果無論結構或倫理都是純粹的 Beethoven 貝多芬。

故事敘述:

丈夫 Florestan 被典獄長陷害於地牢,妻子 Leonore 化裝成少年 Fidelio 費德里歐 擔任牢頭助手,典獄長要殺害 Florestan 之時,妻子挺身而出護衛,正當千鈞一髮,部長及時出巡,使典獄長陰謀功虧一簣,最後以重獲自由大團圓收場。

Missa Solemnis《莊嚴彌撒》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23 期 (1992 年 12 月號)

Beethoven 貝多芬 Missa Solemnis《莊嚴彌撒》本係為 魯道夫大公 升任大主教而寫,卻來不及在儀式上演出。此曲的宗教和哲學深度都無與倫比,『聖哉經』採用獨奏 Violin 小提琴 代替一般的 Organ 管風琴 即興演奏;『羔羊經』穿插戰爭音樂,均屬獨特創舉。

Beethoven 貝多芬 在『慈悲經』上方寫著:『來自內心,希望它能前往另一個內心。』,而『羔羊經』最後部份則標為:『替內心和外在的和平祈禱。』這是 Beethoven 貝多芬 里程碑級的偉大作品,向全人類述說他的遠見及信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