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裔法籍大指揮家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入籍、定居在意大利,戰爭結束後移居瑞士,1982 年又入籍法國。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奇的父親是鋼琴家,母親是畫家。法國大鋼琴家科爾托特(Alfred Cortot),聽到 14 歲的 Markevitch 馬克維奇彈鋼琴,從此就不願意放開這位男孩。於是 Markevitch 馬克維奇就在科爾托特(Alfred Cortot)的幫忙之下,在巴黎師範大學接受作曲和鋼琴的訓練課程。
1929 年芭蕾編舞大師迪亞吉列夫(Serge Diaghilev),在人生謝幕前發現了 Markevitch 馬克維奇的才華,他們合作製作芭蕾舞劇。
1930 年,18 歲的 Markevitch 馬克維奇在皇家音樂廳樂團擔任指揮。
Markevitch 馬克維奇不僅擔任指揮,自己也創作曲目。1941 年10月,Markevitch 馬克維奇完成最後一部原創作品《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賦格與跋詩》(Variations, Fugue and Envoi on a Theme of Handel)之後,他生了一場重病。康復之後,決定放棄作曲,專注於指揮。
1943 年大作曲家巴爾托克(Bela Bartok)描述 Markevitch 是『當代音樂最引人注目的人物』(the most striking personality in contemporary music)。巴爾托克說:Markevitch 馬克維奇的作品 L'envol d'Icare for two pianos and percussion 影響了巴爾托克(Bela Bartok)後來的作品 Sonata for 2 Pianos and Percussion。
Markevitch 馬克維奇在 1950 年代擔任巴黎 Orchestre Lamoureux 拉姆赫管絃樂團常任指揮,1966 年擔任倫敦交響樂團指揮,還擔任 Monte-Car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蒙地卡羅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
Beethoven 貝多芬 - Klavierkonzert Nr. 3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Piano)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奇 指揮 Orchestre Des Concerts Lamoureux 拉姆赫管弦樂團
Philips / 835 040
轉載自 雷門《古典音樂雜誌》推薦: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在 Mozart 莫札特 作品所創下的無比風采,是後世無人能企及的。這樣一位演奏家來面對 Beethoven 貝多芬 的作品,而且是中期偏前期的巨作,是否超越一般刻板印象下的 Beethoven 貝多芬?帶來對此作品更內斂的精神內涵?
Klavierkonzert Nr. 3《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開始,弦樂部奏出低語似的柔和旋律,和其他人詮釋成堅毅或悲壯顯然是不同的。但你不能否認隨後的強奏中,Beethoven 貝多芬 c 小調的澎湃仍有完美呈現;而強弱音的表情對比無限延展、速度上的多重變異,讓我們警覺不只要欣賞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更要大加讚美指揮家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奇 對本輯的貢獻。
鋼琴不很強地出現,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較壓抑含混的音色,表示她不想製造光輝炫麗的 Beethoven 貝多芬。之後的旋律線裡,她特有的清脆音色再度呈現,但總覺得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特意讓音色擺脫不了一絲幽暗。而樂團建設性的主動搭配,在強奏時產生最炫麗的效果,與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相對比:在伴奏時應和琴音的幽暗。鋼琴和樂團如此在音色上的對比抗衡,是極為罕見的,是否是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的原意呢?她在本輯給我們一種感覺,是她已看透鋼琴獨奏展技的炫耀,寧可在樂曲內經營柔美樂句裡的精神面,把光輝給樂團獨享。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的完美面目完整呈現在樂章尾的裝飾奏部份,這裡有她清純音色的儘情發揮,並且表情上極度的刻劃,竟使這樂段有後期風格的悠遠韻味!直到結尾,她才終於給一段光輝的琴音,如果是非常講究『作曲家原意』的樂友,或許會以為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在開玩笑。
第二樂章雖然在弦樂加上弱音器,樂團和鋼琴的音色對比現象仍持續,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引出的主旋律樂段徹底地沉思而內斂,對比著樂團的平和與輕鬆,即使有複雜和聲的光輝樂句,她也一定利用強弱轉換和速度變化來達到追求內省的目的,但是美麗的琴音仍像 Mozart 莫札特 一樣有親切怡人的特質。第三樂章的主旋律加上很多活潑的成份,而樂團撥奏的應和是成功的效果,一陣樂團強奏後,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再度壓抑鋼琴的光輝面,然而在整個樂章裡,只要聽到一條音量不強的旋律,馬上發覺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賦予這些旋律,比前兩個樂章更加動人、深情。
偉大的演奏家詮釋偉大的音樂作品,能有多大的自由?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是一位有資格進行樂曲改動的偉大音樂家,在本輯,我們聽到比 Furtwangler 福特萬格勒 更多變化的 Beethoven 貝多芬,如果站在『這是否符合貝多芬』的考據立場,這詮釋應該是不及格的,Wilhelm Kempff 肯普夫 立下的絕世典範無可超越。問題是音樂的偉大不在『符合』,更重要的是站在以純音樂立場而言,這是否是一成功的表現?那麼基於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深刻的樂思與純粹的自然美,這絕對是完美的音樂饗宴。
我們只要深切體會 Beethoven 貝多芬 後期作品,就會懷疑後期的精神如果在前期作品有蹤跡可尋,那麼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對 第三號協奏曲 的發揮,又怎能說是不符合原意?對以最自然的態度欣賞音樂中的純粹音樂美的樂友而言,這是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綻放心底光輝的絕唱。錄完這音樂不久後,她飛向如心底光輝的世界。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第 20 號鋼琴協奏曲》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鋼琴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奇 指揮 Orchestra Des Concerts Lamoureux 法國巴黎拉莫魯管弦樂團
Philips / 835 075 AY
Fontana / 6530 036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32 期 (1993 年 9 月號)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1895-1960)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女鋼琴家之一,她很年輕就得到追隨 Alfred Cortot 柯爾托 和 Ferruccio Busoni 布梭尼 的機會,並與 Eugene Ysaye 易沙意、Pablo Casals 卡薩爾斯、George Enescu 安奈斯可 諸大師聯演室內樂。然而後來的生命旅程卻很坎坷,曾罹患腦瘤,還被納粹迫害,57 歲才擁有自己的琴。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體型柔弱,肌肉有缺陷,卻恆能以不屈的決心與氣質,彈奏出生氣蓬勃的深刻音樂,表情真摯流暢,分句熟練巧妙,強調主觀意識下的抒情連續,音樂內涵豐富。Mozart 莫札特 的作品沒有人彈得比她更耐聽,難怪有學者稱讚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第 20 號鋼琴協奏曲》的詮釋,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演奏之一。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The Six Symphonies 交響曲全集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契 指揮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倫敦交響樂團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06 期 (1991 年 4 月號)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契 (1912-1983) 是俄裔義大利人,小時候在瑞士被鋼琴家 Alfred Cortot 科爾托 相中,從此不願意放掉這個男孩。Alfred Cortot 科爾托 引薦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契 到巴黎深造,由於接受 戴吉列夫 委託作曲成功,被視為年輕一輩最優秀的作曲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契 歸化為義大利國民,戰後以指揮及教學為主,很少作曲。新生代指揮家 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曾追隨他學習指揮。Grove 音樂辭典 提到: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契 音樂個性多變,喜歡小心翼翼遵照作曲家的指示,有時會失去嚴格控制,但是絕對不以感傷耽溺的表情衰弱音樂性格。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契 指揮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倫敦交響樂團,在 Philips 旗下錄製的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The Six Symphonies 交響曲全集,場面浩大、動態寬廣、細節清晰、音質豐潤。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契 的詮釋,對於聽慣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Georg Solti 蕭提,或 Leonard Bernstein 伯恩斯坦 的樂友,絕對會耳目一新。他的分句想像力豐富、線條自然、畫面明快、樂想推演一氣呵成,俄羅斯爆發力恰如其份,文獻級的高貴詮釋,非常耐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