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界的蒙古大汗 - Sergei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古典音樂第三期 / 1992 年 5 月 發行
作者《曹永坤》
Sergei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不但被公認為是 Franz Liszt 李斯特 以後,最偉大的 Pianist Composer 鋼琴家作曲家,他的外型也夠偉大,有 192 公分之高,頭髮剪得既短亦平,看起來像西伯利亞的流囚,憔悴的臉上刻印著深深的憂鬱皺紋,到了晚年雙眼下面的筋肉消失,像是掛著凹進去的兩個空袋。
落寞寡歡是他的招牌,沒有人看過他的笑容,難怪同為俄國同胞的作曲家 Igor Stravinsky 史特拉汶斯基,嘲戲他是 A Six-And-A Haif-Foot Scowl 六英呎半的苦瓜臉。
當 192 公分的長身瘦軀,愁眉苦臉踉蹌地走進史坦威大鋼琴,顯得孤影悄然,令人生憐亦畏敬。雖然孤單其氣勢却壓制整個管弦樂團,會場瀰漫著神祕亦緊張的氣氛,等待著秘儀的揭開。
以嚴厲尖酸聞名的匈牙利藉指揮 Fritz Reiner 萊納,當 Pittsburgh 匹茲堡 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時,1936 年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與 Reiner 萊納 排演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c小調的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寒冷的冬天,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披著俄國皮大衣彈琴,奏到第一樂章中間部,Reiner 萊納 示意叫樂團暫停,從指揮台上回頭對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說:『這裡我想採取較快的節拍?』Reiner 萊納 的『我想』,通常意味就是『堅決要』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悠然地從鋼琴椅子站起來,盯著 Reiner 萊納,低著聲調但清楚透徹的低音說:『這首作品是我寫的!』然後一言不發,離開舞台,他直接跟樂團經理說:『我與那位指揮不想演奏!』臨陣換將,副指揮 Vladimir Bakalenikoff 巴卡烈尼哥夫 被召喚,演奏會依期上演,這位俄國副指揮便是教過目前當匹茲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 Lorin Maazel 馬捷爾,及 Taipei Sinfonietta 台北愛樂 音樂總監 Henry Mazer 亨利.梅哲 指揮法的音樂家。Fritz Reiner 萊納 從此失去與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合作的機會(Fritz Reiner 萊納 的嚴厲酷薄,也氣透了鋼琴家 Arthur Rubinstein 魯賓斯坦,他也聲言不再與 Reiner 萊納 合作)。
另一位大指揮家 George Szell 塞爾(Cleveland Orchestra 克里夫蘭管絃樂團),他也跟 Fritz Reiner 萊納 一樣,對樂手的管理及演奏毫不寬貸,稍有錯誤,一皺眉就是表示解雇不必再來。這種恐怖之神般的指揮,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都不放在眼裡,除了因為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本身就是鋼琴家的作曲家之外,他亦是一位傑出的指揮。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外貌冷漠,卻有辛辣的幽默。Fritz Kreisler 克萊斯勒(小提琴/作曲家)是屬於即興煥發型的演奏,卻喜歡與冷靜拘謹的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搭配演奏,而大受聽眾歡迎,被稱為『世紀的組合』。也許一熱一冷,激情與謹嚴的配合,反而使音樂不會濫情,得到更完美的效果。有一次在演奏時,Kreisler 克萊斯勒 突然茫失,不曉得拉到哪裡,彎著頭小聲地向在彈琴的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問:『Where Are We?』,意思是我們奏到樂譜的第幾小節?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不慌不忙地答道:『In Carnegie Hall!我們在卡內基音樂廳。』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心地很善良,當 1915 年他的同學亦是對手的作曲家 Alexander Scriabin 史克里亞賓 45 歲就早逝時,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特別演練 Scriabin 史克里亞賓 的作品,為其遺孀及遺兒舉行音樂會募捐。音樂史上不乏例子,天才不見得都很寬厚,尤其是對潛在的競爭對手,但是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卻時常在音樂廳裡,彈奏同時代的作曲家 Nikolai Metzner 梅德納 的作品。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在美國樂界受到很高的敬重,就連目中無人、隨意改編原作的指揮家 Leopold Stokowski 史托考夫斯基(費城管弦樂團),都非常禮遇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對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指示唯唯諾諾不敢違背。有一次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寫信給 Stokowski 史托考夫斯基,指正他某個小節的節拍處理無法同意,Stokowski 史托考夫斯基 不但立刻更正,還寫了一封信解釋並道歉。可見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在美國地位(Status)之高,及受到指揮的尊敬。
在鋼琴演奏史上,手指最短最小的便是 Chopin 蕭邦。凡是喜歡涉獵鋼琴書籍的,必然在書上看過 Chopin 蕭邦 石膏模型的手指宛如女人或小孩般,既小亦纖細,與大家所想像中的鋼琴家修長的手指不一樣。Chopin 蕭邦 卻以這雙嬌小玲瓏的手,開發了先人未拓展過的鋼琴演奏技巧,呈顯了多采多姿的琴音與表達能力。英國有個身材魁梧不亞於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鋼琴家 Cyril Smith 史密斯,他與女鋼琴家 Phyllis Sellick 希莉克 結婚,夫妻時常搭檔演奏雙鋼琴,但是他的本事是演奏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鋼琴作品出名,因為他的手指,由姆指至小指的直線距離有 27 公分之長,換言之把手指放在鍵盤上可以彈 12 度,即由 Do 音起超過八度的 Do 音再延伸到 So 音(這位鋼琴家在 1950 年初期不幸患了血栓症,左手不遂,成為右手鋼琴家與妻子搭配演奏雙鋼琴)。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手比 Cyril Smith 史密斯 的手指更寬亦大,不但如此,越是往指端手指越細軟。他把手掌張開,五個手指的每一個關節異常地柔軟且靈活,像章魚的吸盤般會黏住鍵盤。
許多看過或曾聽過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演奏的樂評說:『他以無比的準確狠狠地緊抓出和音,而造出如交響樂般的音響效果。』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手指是如何地靈活?我將在倫敦書店偶然買到的《世界之最》拾錦裡看到的圖和日本女鋼琴家 Hiroko Nakamura 中村紘子 於今年一月寄來的資料複印供各位參考(如上圖)。如果同好有鋼琴的話,把右手的手指張開放在按照指示按位看看:右手的第二指放在 Do 音,第三指放在 Mi 音,第四指放在 So,然後第五指按八度上面的 Do 音,以這指法試彈,並且可以利用踏板以 Legato(滑音)--彈奏時不得聽出任何一個鍵音與鍵音的斷落--奏法試試看。這一招已經夠難,但是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絕招是把姆指即第一指在手心下貫穿,穿透第五指下面『崩』一聲跟著前面 Do、Mi、So、Do 四個 Legato 音銜接三度上面的 Mi,以無懈可擊,連珠般 Legato 彈奏。
這不只是巨無霸式的手掌,而另需要柔軟得像章魚般沒有筋骨而且強韌得像吸盤才能做得到。Cyril Smith 史密斯 發現拉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鋼琴作品很少使用通常鋼琴家的作曲家所喜用的 8 度或 10 度和聲,而使用常人手指無法彈奏的 12 度。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四首鋼琴協奏曲中最受聽眾歡迎的 c 小調第 2 號開始的鋼琴獨奏的幾個和音,就是要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本人或 Cyril Smith 史密斯 那樣的大手指才能彈奏。而對一般鋼琴家而言,除了把和音糊了,不然就是偷工減料,少彈一個音符。
第二樂章以單音所彈奏的 sostenuto,把一個一個獨立的琴音持續至幾乎不能再延續的部分,任何鋼琴家彈都會發出『崩、崩』的琴音,聽的人也好,彈的人也好,都是靠想像或聽覺上的殘音來彌補旋律的孤軌,但是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唱片,雖然還沒有所謂高逼真(High Fidelity)、房廳聲(Stereo),或者當今的數位錄音,非常不利的情況之下錄製的唱片,我們仍然聽得很清楚。
僅是論到『美音』的物理特性,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右手的『Sostenuot Legato』,持續不斷落的琴音操作,是空前絕後,而那種黏著力與持續力,當今的鋼琴家沒有一個比的上他
註:有關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唱片,由 78 轉唱片(SP)轉換為 LP 黑膠並由 RCA 公司發行的 4 首鋼琴協奏曲 及 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分別為:黑膠編號 LCT-1014、LCT-1118、LM-2051,由 Stokowski 史托考夫斯基 及 Ormandy 奧曼第 指揮 費城管絃樂團,錄音年代為1925、1929、1940 及 1942 年。清晰度、分離度稍差,但仍然聽得出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驚人的技巧及手指力量,琴音有力飽滿。另外一張片名為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彈奏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一代絕技從這一張可以聽出其端 ,這些都是典藏性的不朽名片!
美國有名的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 樂評 Harold Schoenberg 荀白格 在他『偉大的鋼琴家』(The Great Pianists 1963, Simon & Schuster, Inc.)一書中,特別有一篇標題為『The Puritan 清教徒』,報導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在那篇文章,Schoenberg 荀白格 說:『當他彈奏 Liszt 李斯特 所編曲的 Schubert 舒伯特 歌曲,任何聽眾都會發覺一般的聲樂家是那麼缺乏想像力及音樂性,他能與 Lotte Lehmann 洛德.蕾曼 或 Elizabeth Schumann 伊莉莎白.舒曼 媲美,很有尊嚴唱歌般地彈奏出樂節,即使作品是平凡,但是他的演奏是非凡脫俗。』
(如圖,黑膠編號:RCA / LM 2587 收錄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彈奏 Liszt 李斯特 改編 Schubert 舒伯特 的曲目 Serenade)。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是沒落貴族的後裔,經歷十九世紀末的殘照時期,而當時俄國貴族不是浸淫於沙龍之風味的人類世界苦,便是投身於革命運動。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彈奏的任何作品,平凡的變為非凡,貧弱的成為堂皇富麗,華麗的作品就成為有品味、浪漫亦端正的大作。
有些鋼琴家刻意討好聽眾,玩技賣弄。但是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演奏時臉上毫無表情,冷靜地把譜上的音符一符不漏的彈奏出來,他彈奏給聽眾的沒有絲毫的傷感,絕不以誇張或唐突的做作企圖眩惑聽眾,難怪 Harold Schoenberg 荀白格 封他為『清教徒』。其他的樂評描繪他像『殯儀館的老闆』或者『俄國人的原型(Prototype)』。幾年前與現任美國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柯蒂斯音樂學院 院長的 Gary Graffman 葛拉夫曼 聊天談到 Alexander Siloti 西羅迪 與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關係時,他說:『我們那一代學鋼琴的學子都稱他為 Tatar 蒙古大汗!』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與其他鋼琴家最大的不同點是:他以作曲家的身份,對作品的構造、格式、樂思、音響做徹底的解剖。他亦以重視藝術的指揮家身份詮釋作品(如下圖),即如何從沒有生命的音符賦與靈魂,讓作品發出火花?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演奏時絕不濫情委身於本能的奔放,他說:『對作品要解剖到能透視任何一個小節,螺絲必須鬆懈,然後要按部就班重新把它組合起來。』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像古蹟修復般先瞭解作品,然後把作品拆剖,然後再把它重新整修組合。因此他的演奏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能正確的重演,但絕不犯『機械式』、『毫無感情流露』的演奏。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任何作品都有達到 Culminating moment『絕頂的瞬間』,而他認為演奏就是要把聽眾帶到這種絕頂的境地。在他生涯中除了配偶以外出現過兩位女性之一的詩人 Marietta Shaginian 夏吟妍,在她的回憶錄記載:有一次演奏會結束,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很生氣地說,你有沒有發現?我剛才坐失了音樂的絕頂(Point)!你知道嗎,我漏失了 Point!(註:詩人 Marietta Shaginian 夏吟妍 以 RE 的代號與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維持了一段交情)。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認為每一個作品都有它的高峰:有時在前面;有時在中間樂章;有時可能在後頭。頂峰之外可能還有幾個小的高潮,因此演奏者必須計算音的整體量,每個音的深度、強弱,而讓『絕頂的瞬間』自然地、純粹地,並且要有計畫性地、層層梯次地來臨,但是在實踐上,需要最高的技巧與毅力,在最後高峰的瞬間必須要如賽跑最後關頭衝線(Tape)般,抓住一剎那的那個音和煙火四放的光彩,最後的音與光彩就是要衝破最後關卡,那麼真實音樂的本質與演奏之間的最後障礙得以解放。
如果演奏家沒有好好的把握住,而讓絕頂的高峰逃逸,整個構造潰不成軍,而且作品的焦距模糊,音樂上應傳出的信息(Message)將達不到聽眾。
大鋼琴家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米開朗傑利 以怪異的個性著稱,尤其是動不動就取消演奏會出名,他取消的理由特別多:昨晚做了惡夢、心悸、生病、琴音不好等等.. 因此他錄製的唱片格外少。英國 EMI 唱片公司於 1958 年發行了一張迄今仍被視為『不可缺少』(Indispensable)的黑膠名盤,內容是 Ravel 拉威爾 的 g 小調鋼琴協奏曲 與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 g 小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如下圖)。
因為風評太好,有人問到為何不錄製比較通俗暢銷的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第二號 及 第三號 鋼琴協奏曲?『為何?已經有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本人錄製,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好唱片,我不敢跟他一較長短;但是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少有人錄音,而且對於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本人的唱片,我持有不同看法及詮釋,何妨投石問路?』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比任何鋼琴家都懷有絕技,恐怕連 Liszt 李斯特 及 Anton Rubinstein 魯賓斯坦 都比不上他。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偶而也喜歡彈這一類如 Liszt 李斯特 的 Tarantella 塔朗泰拉舞曲(義大利快速的舞調),或者 Liszt 李斯特 改編的 Schubert 舒伯特 歌曲,有時是應聽眾熱烈的要求彈奏,但是他所彈的卻具有別人所缺少的品性及端正格調。
這些懷有絕藝的鋼琴家,確實缺少絕好的作品供他們彈奏,尤其是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是傑出的作曲家亦是指揮,當他彈奏別人的作品時,必定感到大部份作品的內容、技巧、音響尚有改進的餘地。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Symphony No.2 In E Minor, Op.27《第2號交響曲》
Andre Previn 普烈文 指揮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倫敦交響樂團
EMI / ASD 2889
Angel / S-36954
【文】陳國修 老師《愛樂手冊》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因 Symphony No.1《第1號交響曲》失敗,心靈受挫曾求助於精神治療,直到 Piano Concerto No 2《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大獲成功才恢復信心。
1906 年底,一方面怕舊病復發,一方面想逃離政治動亂,舉家移民 德勒斯登,次年就在此地完成 Symphony No.2 In E Minor, Op.27《第2號交響曲》。
這是秉持 Borodin 包羅定 和 Milii Balakirev 巴拉基列夫 傳統的 斯拉夫交響曲,旋律繁茂美麗,流露自然抒情創意,管絃樂法精雕細琢。
Andre Previn 普烈文 率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倫敦交響樂團,訪問莫斯科演奏這首曲子,使不少聽眾飲泣。還有一位年輕俄國女郎用支離破碎的英、法文述說感謝,並致送她排一下午隊才買到的橘子。
大隊人馬回倫敦之後,立刻錄下這張唱片(1973年元月),扣人心弦濃烈的 斯拉夫 憂鬱及熱情,傳達得極鮮活生動,附帶一提,此曲現場演出常被刪節,Andre Previn 普烈文 這個版本 是唱片史上第一個全曲完整錄音。
錄音由 Robert Gooch 操刀,LP 版細膩臨場的質感曾被選入超級唱片榜單,屬相當上乘的管弦樂錄音示範。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幻想曲》是 俄羅斯大作曲家 Sergei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生涯代表 鋼琴協奏曲 作品,但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首演的前幾年,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正因為《第一號交響曲》的失敗而抑鬱,甚至對於譜曲提不起勁。
換言之,《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成功,是史上最勵志的音樂故事之一,1901 年《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首演,獲得 Mikhail Glinka 格林卡(Glinka)獎,獎金五百盧布。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Piano Concerto No. 2 /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第2號鋼琴協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Gary Graffman 葛拉夫曼(鋼琴)
Leonard Bernstein 伯恩斯坦 New York Philharmonic 紐約愛樂
Columbia / MS-6634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06 期 (1991 年 4 月號)
充滿傳奇色彩的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第2號鋼琴協奏曲》,雖然演奏的音樂家很多,但是好的版本卻不常見。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和 Warsaw Philharmonic 華沙愛樂 合作的版本,令人神往,但是樂團在終樂章的瑕疵,總令人感覺遺憾。其餘版本不是彈起來過於自信的炫耀技巧,便是表情誇張造作讓人覺得不自然。
Gary Graffman 葛拉夫曼 和 Leonard Bernstein 伯恩斯坦 在這次合作中,展現出充滿陰霾的夢靨話語,弦樂輕撫灰心喪氣的鋼琴,正像 達爾醫生 對失魂落魄的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樂章的十分鐘附近)。第三樂章則像是起死回生的歡慶舞蹈,音樂陰霾一掃而空,音樂中充滿希望的慾火,不斷延燒、擴大,終於達到白熱化的高潮結尾!Gary Graffman 葛拉夫曼 的指法並非凌厲厚重,在 New York Philharmonic 紐約愛樂 的威勢之下,甚至顯得貧弱,不過也恰好可以表達本曲的獨特精神。
另一首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旋律平易、曲調優美,Gary Graffman 葛拉夫曼 與 New York Philharmonic 紐約愛樂 互別苗頭,展開一場超技大賽!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6 Preludes 六首前奏曲
Svj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Piano)
Stanislaw Wislocki 魏斯羅基 cond. 指揮 Sinfonie-Orchester Der Nationalen Philharmonie Warschau 華沙國立愛樂管弦樂團
Deutsche Grammophon / 138 076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0 期 (民國 64 年 12 月號)
這是一張不朽的名演奏,曲中那徬徨的,若有所失的情緒,即使有頹廢的、不健康的感覺,但這種像被秋雨潤濕的、失意的沉痛,才真正是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本質,而 Richter 李希特 那出色的演奏,把這種感覺,微妙地重現出來了。
這張演奏,儘管看不到外表的華麗感,但是李希特卻奉獻出整個心靈與感情,藉著雄大的幅度,以及美妙的躍騰彈奏出來,更難能可貴的是,飄散著優美的詩情,我們可以斷言,在這裡是看不到絲毫感情的過份氾濫。
Wislocki 魏斯羅基 的指揮,也以較慢的速度、宏偉的幅度富於黏性的表情,為鋼琴的獨奏,克盡扶襯之責,像第二樂章的表現,堪稱世間絕響。
補白的 6 Preludes 六首『前奏曲』,更是難得一見的優異演奏,不管是抒情的、豪壯的、艷麗的作品,都有精當的表現,直到現在仍無別的鋼琴家,能彈得像他那樣絲絲入扣。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6 Preludes 六首前奏曲
Svj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Piano)
Stanislaw Wislocki 魏斯羅基 cond. 指揮 Sinfonie-Orchester Der Nationalen Philharmonie Warschau 華沙國立愛樂管弦樂團
Deutsche Grammophon / 138 076
轉載自 楊沛仁《鋼琴演奏名家》推薦
本曲開頭的幾組滾動和弦,就顯示了 Svj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的穩重和自信。這幾組和弦初聽起來,好似速度有點過於緩和,但是在和弦進行二、三組之後,Svj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清晰的運指,卻讓這樣遲滯的處理,反而顯得恰當且必要,其中的解析度以及穩如磐石的韻律,立刻使樂曲有著撼人的帶動力。
聽 Svj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在本輯的演奏,會覺得他好像是拿了一個放大鏡,一步步帶領聽眾,看清楚以前從來不在意的一點一滴,而且放大鏡下的畫面,有著極佳的立體感!
Svj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的演奏,結合了優異的演奏技法,和他那『蒼鷹般的慧眼』,其中又有高明的彈性速度,以及品味優異的音樂感交織。他的演奏非,『劍拔弩張』,也不用『飄搖劇動』,樂聲之間恰當的推擠或奔馳,均能讓音樂聽起來神采飛揚又情緒浪漫。
這張錄音的演奏,為本曲開拓了新視野,是一張富有藝術新意的演奏,呈現 Svj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無可比擬的個人風範!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兩首為鋼琴獨奏所作的變奏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12 期 (1991 年 11 月號)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兩首為鋼琴獨奏所作的變奏曲,由於技巧艱深,一向少被演出,唱片錄音也不多見。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Chopin, Op. 22《蕭邦主題變奏曲 Op. 22》的主題源自 Chopin 蕭邦《24 首前奏曲 Op. 28》裡的第 20 首(詳見留言區)。此曲於 1903 年完稿,當時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的 Piano Concerto No. 2《第2號鋼琴協奏曲》大獲成功,而且他也剛新婚不久,由於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Chopin, Op. 22《蕭邦主題變奏曲 Op. 22》長度甚長,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還授權演奏者可以刪去第7、10、12號變奏。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Corelli, Op. 42《柯賴里主題變奏曲 Op. 42》完成於 1931 年,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當時因為連署公開信批評俄共,被俄國當局視為仇敵,他因此而深感絕望。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Corelli, Op. 42《柯賴里主題變奏曲 Op. 42》的主題源自作曲家 Corelli 柯賴里 的第 12 首小提琴奏鳴曲(詳見留言區),其實是葡萄牙的古老旋律 La Folia,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同樣授權演奏者可以刪去第 11、12、19 號變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