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老綁的唱片行筆記】January, 2019

2019-01-07

我不是個說故事的,我是個賣黑膠的。

你們不用一直來追蹤我。我說的故事好聽,那不是因為我擅長講故事;其實我更擅長的是:『如何讓聽黑膠成為人生幸福的事,甚至可以傳承給下一代。』

我致力於,讓聽黑膠成為人生幸福的事,可以傳承給下一代。所以,你們應該來問我:『如何能讓聽黑膠成為人生幸福的事,可以傳承給下一代?』而不是偶爾刷一下,有沒有新的故事可以看?

我也會說一些跟黑膠有關係的、軟硬體常識,但是我不建議你去記,這些都只是邊邊角角,交際的時候拿出來畫虎蘭,對於聆聽音樂過程,所獲得的莫大感動,其實沒什麼幫助。對於文青,也沒有幫助,因為所謂的文青,已經不是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事,而是轉為態度。

一種沒辦法說的感動。

請注意,是『一種沒辦法說的感動』,不是『屌到說不出來』,這兩種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你一直要跟我辯說,很屌也是一種感動,請您移駕。

當我坐在音響前面,聽到大訊息量,帶給我的幸福感,那是『一種沒辦法說的感動』,當許多人坐在耕者音響前面,聽到大訊息量,帶給他們的幸福感,那是『一種沒辦法說的感動』,一開始他們會先感動,然後語塞,因為感動太多,可是能夠透過語言詮釋當下感受的形容太少,經過老綁引導,大家才娓娓道來,很多感人故事。

當我坐在音響前面,沒有聽到大訊息量,我只能很假掰的,用想像力自我滿足:聽黑膠,真的『屌到說不出來』。當黑膠蜜月期一過,我就很少聽黑膠了,因為還有別的東西更屌。

因此,坐在音響前面,聽到大訊息量,帶給我的幸福感,這件事才是首當其衝,真正重要的事。你們現在來追蹤我,是因為有故事可以看,你們把順序弄顛倒了,而且,你們都是讀著別人的故事,有些人會把自己套進去,但是說到底,那都不是屬於你,真正的感動,你透過別人的故事而感動,但是你自己的呢?

所以其實,你們應該來問我:『如何能讓聽黑膠成為人生幸福的事,可以傳承給下一代?』而不是偶爾刷一下,有沒有新的故事可以看?

我不是個說故事的,我是個賣黑膠的,如果你想要好好的聽黑膠,歡迎你來店裡找我。

2019-01-12

1994 年我在辛亥路 Sex a Go-Go 擔任駐店 DJ,初出茅廬,技巧不好,舞池人客會突然,沒來由的一哄而散。散掉之後,我往往都救不回來,我想要紅歌接紅歌,把舞客拉回舞池,但是,如果他們都開始坐下來抬槓,那麼,我播的紅歌就白費了。

有一晚,交班後,我的 DJ 老師叫我坐在吧檯,問我:『你每次交接給下一班 DJ 之後,就匆匆走人,我很少看過你留下來,在舞池跳舞。』
『因為我是 DJ,我不是舞客。』我很大聲的回答他。
然後,他交給我一台隨身 MD(數位錄音機),說:『你不喜歡在公眾場合跳舞、交際,你說你是 DJ,不是舞客,現在給你一個功課,你回家練歌的時候,把這台 MD 接在混音器,把你的 Mix 錄下來。』

我問:『為什麼?』
老師:『錄好之後,你把燈調暗,把錄好的 Mix 輸出回去混音器,把它大聲放出來。』
我:『自己 DJ 給自己聽?』
老師:『對!你自己假裝成是一位舞客,一邊聽著你自己錄好的 Mix,一邊跟著播放出來的音樂跳著舞。』
老師:『整個 Mix 跳完,你再來找我討論。』

當晚返家,立刻錄製了一段自己平常播放的歌,混音成一個小時的 mix set,接著把這段混音大聲播放出來,自己假裝是一位新舞客。十五分鐘過後,我開始覺得,這位 DJ 有些問題可以修正,修正之後一定會更好,卅分鐘過去,我決定找一本筆記,一枝筆,把更多需要修正的地方記下來,一個鐘頭結束,我並沒有跳得盡興,反而是我的筆記本,寫了滿滿的兩頁,都是我自己寫給我自己,關於 DJ Mix 的缺點。

我決定把缺點修正,重新再錄一遍。錄好之後,再播放給自己跳舞,你們猜,結果如何?

我又發現幾個可以更精進的地方,於是我又筆記下來,並且重錄。不知不覺,已到了隔天中午,雖然缺乏睡眠,腦啡跟腎上腺素,卻支持著我,進入『換位思考』、『自我反省』的領域。

沒錯,我從魔鏡裡面,看到滿滿缺點的自己,因為之前,我只能看到滿滿缺點的別人,但是當我把自己錄下來,審視自己的時候,原來,我也好不到哪裡去。

自此之後,『換位思考』、『自我反省』就深植我心。這是一門很深、很長遠的人生必修,課本裡面沒有,考試也不會考,但是,這門功課是一個望遠鏡,是一張魔毯,如果你懂得『換位思考』、『自我反省』,慢慢修正自己,你會到達另一個層次,你會對負面、正面情緒,產生不同的看法。

當然,你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會有新發現。

2019-01-12

唱針放下去的時候,左邊喇叭發出怪聲,繼續聽一段音樂,每到低音,就有破聲。二、三年前,有過同樣經驗,應該是低頻震模破裂,左右喇叭對調,變成右邊喇叭發出怪聲,怪聲跟著喇叭走,所以是喇叭的問題,不是唱針,也不是擴大機,這是可以自我檢測的。

打電話聯絡師傅,喇叭送修,師傅又發現,高音線圈燒壞,喇叭內部的橫膈,因為高溫變形,我把這些問題,當作是聽黑膠的勳章,每次聽壞一個組件,就像獲得勳章一枚,勳章越多,表示聆聽經驗越豐富,也越知道將來如何能夠排除問題。



逆增上緣。

經過一週,沒有黑膠聆聽,於是到倉庫,把以前的喇叭,裝上去,當然是次級品,因為是一路升級上來的,所以裝上去之後,樂器沒有核心,聽起來有空虛感,此外,音樂的重量感也減輕許多、低頻不足、炒豆聲竄升上來,壓過音樂演奏(之前都是音樂演奏的訊息量可以壓過雜訊)。還有更多徵狀可舉例:細節呆滯、能量感太大、更不用提空氣感、空間感、泛音..

節奏感也不見了。以前聽著聽著,右手還會不自覺,跟著拍子,指揮出頓點的重心,現在感覺,音樂不像每個拍子一個重力點,比較像是盤旋前進,就像蛇。

依照經驗,我會把喇叭跟牆面距離縮短,伴隨降低一點點的 VTA,然後再聆聽,有些問題是可以補救得回來,但是,我的 3/5A 在下週就可以維修回家,所以我不想大動干戈,輕易改變主系統的設定。

聽了一整晚的黑膠,想起了一個老生常談的人生哲學:『老婆不在,才瞭解老婆陪伴的美好;3/5A 喇叭壞掉,換成代用喇叭,才知道 3/5A 喇叭的美好;許多父母一直關注著出問題的兒女,卻對平時安分守己的子女,連一句稱讚也沒有;直到失去了,才懂得要珍惜..』

不過,1960 年代,Peter Frankl 在美國廠牌 Vox 發行,彈奏蕭邦的敘事曲 (4 Ballades),在揚聲器跛腳的情況下,依然讓我驚艷,這是最值得記住,美中不足的聆聽經驗了。

2019-01-16

3/5A 修理完畢,送回家裝上喇叭線,第一個發現是:原先擴大機音量鈕,在 10 點至 12 點鐘方向轉動,會產生各一聲雜音,但是現在,這個『各一聲』的雜音消失。

換句話說,原先以為是擴大機的音量旋鈕將要壽終,結果是喇叭的高音線圈燒斷、喇叭橫膈板變形、以及低頻震模破裂所致。這件事,更加強我對於『非專業斷下結論』的排斥:在任何未明的真相,所做的非專業猜測,只會徒勞無功。

擴大機的音量旋鈕,在旋轉時造成的雜音,結果卻因為左邊喇叭的修復,而消除。

1) 將來任何關於黑膠的問題,除非我能親自解決,否則,在解決問題之前,我不能下任何結論及判斷。
2) 我將不再相信『頭痛醫頭』的說法,因為頭痛有可能要醫腳。

另一件事,是關於雜訊量/訊息量的體驗:這次 3/5A 喇叭換成替代品,造成的影響有以下兩點:
1) 雜訊的能量感會突然大增,在暫態發聲蓋過音樂訊息量。
2) 音樂訊息量雖然維持形體,卻明顯失去聲音核心重量,以及器樂尾韻、泛音、透明度、空間等細節。

有沒有聽說過:『魔鬼藏在細節裡』這句話?為什麼魔鬼要藏在細節裡面?因為藏在細節裡面,它才不會被發現!

為什麼把喇叭換成次級替用品之後,細節都不見了?因為細節被魔鬼吃掉了,它(魔鬼)才有空間,可以躲起來,而且不會被發現。

這幾天,我聽到的,是美中不足的音樂訊息量,所以我跟大多數人一樣,變節了,我跑去租了很多 DVD,直到昨夜,裝回喇叭,音樂訊息量恢復、感動又回來了,於是,我從電視螢幕,被拉回音響座位。

如果黑膠是『食材』,聽到的音樂是『料理』,那麼,誰是『廚師』呢?

『廚師』是非常重要的,找錯廚師,就會一邊觀賞料理、忙著拍照、上傳、然後玩著料理、聊天、聊天,因為不好吃、吃不下去。

2019-01-16

四小時之後,左喇叭又出現問題,這次是播放過程,出現如風扇般『啪-啪-啪』的細微聲音,今天又送回師傅,繼續修理之路。

天下沒有不會壞的硬體,即便是新品,終究也要迎接損壞殆盡的到來,就像人,在使用過程逐漸老化。因此,當面對新客,問我:『二手的擴大機、喇叭、唱機,到底能夠使用多久?』我無言以對,就算連我自己,也要面對修理不完這件事。

但是,我們聽黑膠的目的是什麼?是要追尋令人感動的音樂訊息量,所以每人會依照自我需求,搭配合宜的音響系統,重點是:令人感動的音樂訊息量。

如果不能聽到令人感動的音樂訊息量,使用千年不壞的音響系統,又有何用?

我想起了 2015 年小林聖太郎導演的電影《尋找心樂章!》(Maestro!),劇中擔任指揮的西田敏行,對扮演首席小提琴家松阪桃李,說了以下偉大的對白:我們人啊,誰都會死,一定會死,跟音樂一樣,只有瞬間,但是.. 有人可以跟你產生共鳴,瞬間就能化為永恆。

如果喇叭修理不好,聲音回不來了,怎麼辦?那就像是面對摯友離世,那般的難過,所以,當我們可以聽到幸福的訊息量,我們總是珍惜著,那個瞬間、那個當下,有人可以跟你產生共鳴,瞬間就能化為永恆。

2019-01-22

在我這麼些年的經驗,我感受到黑膠的資深樂友,他們追求的黑膠唱片,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從未聽過的。正是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從未聽過的黑膠,所以,他們的黑膠收藏量,才會有超過萬張,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數量。

請注意,我說的是『購買從未聽過的』,而不是『買了以後還沒聽』,兩者截然不同:前者是遇到了從未聽過的黑膠,在老綁推薦,或者現場試聽之後,決定購買。

今晚我和貴客相偕,聆聽十七世紀作曲家 Joan Cererols (1618-1676) 的作品 Galanes, a ver, jugar 及 Si suspiros te pido 及 Alarma! toca el amor.. 由 Ireneu Segarra 指揮 Capella i Escolania de Montserrat Ars Musicae Barcelona,1979 年在德國古典廠牌 Schwann AMS Studio 發行的對開版黑膠,唱片編號:AMS-2611。

這是什麼鬼??

是的,這就是前文所指的意思:黑膠的資深樂友,他們追求的黑膠唱片,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從未聽過的。

聽了前兩段,貴客就決定納為收藏。

為什麼?你一定很納悶吧?幹嘛要把錢花在刀柄上?要買當然最好就是耳熟能詳,又能保值,將來還能賣出更好的價格,所以,大部分人客,詢問的唱片,幾乎可以歸納在一百張之內,這一百張,就是最值得把錢花在的刀口。

我現在要離開刀口的這些林林總總的人客,以及問題,因為這些唱片我都沒有賣,我也拒賣,原因是:這些人客,他們都站在音樂的上面,把音樂踩在腳下,指定要能夠取悅他們。

他們並不是真正想要跟著音樂,去追尋更多驚喜與感動的族群,很可惜,這樣子的族群,在你們面前,我沒有專業!因為我能提供的,大多數都是你們未知的音樂。

回到今晚,剛才與貴客一起聆聽的,Joan Cererols/Ireneu Segarra/Schwann AMS Studio,我們當然還聽更多其他的黑膠,例如 1984 年在 Nonesuch 廠牌發行的 Spanish Golden Age Music for Trumpet & Organ(Edward Tarr: Natural Trumpet & Cornett;Irmtraud Kruger: Organ)..

為什麼貴客願意買這些黑膠?酸客說那是因為他有錢,我看著酸客開的車子、穿的、背的.. 我突然可以理解他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他身上,看不到對於音樂的熱情。

這是有原因的,因為願意去接觸陌生音樂,靠的是熱情,但是,熱情靠的是感動,誰能夠提供感動呢?當然是能夠提供龐大音樂訊息量的聆聽空間及系統,如果聆聽空間及系統無法提供龐大音樂訊息量,帶給聆聽者感動,他怎麼會產生熱情,願意去接觸陌生音樂?

在我這麼些年的經驗,我感受到黑膠的資深樂友,他們追求的黑膠唱片,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從未聽過的。正是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從未聽過的黑膠,所以,他們的黑膠收藏量,才會有超過萬張,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數量。

看到這裡,你會知道,雖然大家都在聽黑膠,都有黑膠唱機,可是,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膠友,他們都無法從聆樂過程獲得感動。很多人來問我:餅做大了嗎?我都反問他們:如果餅做大了,黑膠唱片行應該如雨後春筍,可是,怎麼現在變成,大家接力吹熄燈號呢?

2019-01-22

『接地氣』是一件好事嗎?

一位年輕人,在我面前侃侃而談,接地氣,是他的作品,首要考慮的要素。

不能怪他。因為他的藝術創作偶像、劇場、歌手、從業師傅,大多數都在大陸接地氣。老師通通都接地氣去了,擔任內地評審,學生呢?學生怎麼可能留在台灣吃空氣?

於是,每一位同學,都想要效法老師,去接地氣。

老綁搖搖頭,說:『全球超過八十億人口,不到五百位太空人,換句話說,除了這五百位太空人之外,其他人都在接地氣,他們都被地心引力拉住了,所以最接近地表。』

老綁又說:『如果有機會,你應該去問一問,那五百位太空人,除了接地氣,他們看到了什麼?他們看到的、體驗的,帶給他們人生,多大的改變?』

接地氣,可以獲得同儕掌聲,可惜,掌聲不是人生中,重要的事。那些到大陸接地氣的台灣老師,他們當初寫的歌,都不是為了接地氣,1970 至 1980 年代,台灣有自己的民歌、民謠歌手,他們都在創作,屬於自己的歌,如果他們都去接地氣,只會有更多的愛國歌手,以及翻唱的口水歌。

因為這些自我創作的民歌手,造就出超過三十年的音樂產業,一直到今年,他們的創作,還被復刻成黑膠唱片。所以,你要努力的方向,不是去接地氣,因為接地氣,你只會看到未來的一、兩年;而自我創作、離地氣,其影響是我們永遠也無法想像的。

年輕學子們,請把勇氣加滿,把目光放遠。接地氣,那是老態龍鍾的、譁眾取寵的,台灣的軟實力,是對於創新的鼓勵、義無反顧的向前行,絕對不是接地氣。

2019-01-26

昨日到 DVD 店,想租韓國電影《騙徒》,老闆說:『這整批 DVD 都有問題』,他拿出其中一片給我看,問我:『是不是這一片?』

『是的』,我又問:『問題出在於..?』
他:『會跳針』。

我:『新的黑膠唱片,也有很多問題喔』。
他:『譬如說?』
我:『彭管(凸點)、不斷的雜訊、變形、圓心離心、霉斑、刮痕.. 音質方面,因人而異,我就省略不說』。
他:『但是,科技不是一直在進步嗎?』
我:『是啊!如果科技一直在進步,應該是 CD 比黑膠好聽,MP3 比 CD 好聽才對啊,怎麼會有一堆人回過頭來聽黑膠呢?』

後來,我租了提姆·波頓(Tim Burton)執導的《大眼睛》(Big Eyes),詐騙題材的電影,我是來者不拒。

回家後,坐在音響前,聽著 Igor Markevitch 指揮 Lamoureux Orchestra, Paris(巴黎拉莫魯管弦樂團),演奏 Gounod(古諾)的 Symphony No.2,美版 Decca,唱片編號 DL9982,這是 1950 年代出厰的黑膠,距今已超過六十歲,依然在我的唱盤,發出迷人悠揚的聲音,沒有問題。



我想起廿年前,自己還是 DJ,一位獨立創作的音樂朋友,非常痛恨唱片公司體制,他告訴我:『創作者的利益,都被唱片公司剝削走了。』我當時也認同,但是經過時間累積,我有了平衡看法:『獨立創作者,是無法面對創作以外,所有枝枝節節的問題,因此,他也不可能,一人獨得所有利潤。』

當問題發生,要找誰來擦屁股?要怎麼擦?要擦到何種程度?這些都非得要依靠團隊互助,例如前文寫的,跳針的 DVD、變形的黑膠.. 可惜的是,當一個人的心態,高過於科技、高過於團隊的時候,那就不是日新月異的科技,所能解決。

我翻閱民國六十二年(1973 年)發行的『音樂與音響』月刊,讀到前輩紹義強老師撰寫,關於當時台版古典黑膠,荒腔走板的情況,其中有一段,概要如下:多數台版的古典黑膠,都是白標(White Label),只要是小提琴,不管演奏家是誰,都一律打上,是由海飛茲演奏;至於鋼琴的古典黑膠,無論演奏家是誰,通通都是魯賓斯坦。

莞爾。

獨立創作者,如何能夠像提姆·波頓(Tim Burton)執導的《大眼睛》(Big Eyes),裡面的 Margaret Keane,那樣子的幸運呢?在片頭,Andy Warhol(安迪沃荷)諷刺的說:『我認為 Keane 幹得很好,一定很好。要是不好,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喜歡。』(I think that what Keane has done is just terrific. It has to be good. If it were bad, so many people weren't like it.)

無論 Andy Warhol 指的 Keane,是 Margaret Keane?還是 Walter Keane?他們都太幸運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