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老綁的唱片行筆記】May, 2016

2016-05-01

綁:『如果你是海飛茲或是顧爾德,擁有絕技,你會希望一直演奏搖籃曲,或者冥想曲?就好像貝多芬、柴可夫斯基、馬勒,他們會希望音樂生涯代表作是交響曲?還是奏鳴曲?』

客:『以前我很喜歡慢歌,自己錄了一張慢歌精選。有一次,要從台南開車到台北,心想終於有機會可以在車上播放慢歌精選,結果在新營就下交流道,因為在車上差點睡著。』

從頭到尾都是高潮,等於沒有高潮。

1995 年我在 disco pub 擔任 DJ,有一晚突發奇想,把舞客喜愛的舞曲全部 mix 在一起,剛開始很 High,可是不到一小時,舞池就靜空了。我的師父進入 DJ 台,跟我說:你先休息一下,去吧檯喝口水。

他放了三、四首陌生歌曲,然後重新開場。從低潮,經過配歌,在快要播放舞池國歌之前,又故弄玄虛,讓舞客求之若渴。

下班後,我們閒聊,師父說:『音樂就像人生,酸甜苦辣鹹,缺一不可。少了一味,就不完整。』

如果你是海飛茲或是顧爾德,擁有絕技,你會希望一直演奏搖籃曲,或者冥想曲?就好像貝多芬、柴可夫斯基、馬勒,他們會希望音樂生涯代表作是交響曲?還是奏鳴曲?

2016-05-02

什麼是『前級』?什麼是『後級』呢?

簡單來說,越接近音樂載體(黑膠唱片、CD)的機器,越前端;反之離音樂載體越遠的機器,越後端。

所以唱盤在前端,喇叭在後端。

換句話說,並沒有『買這台機器,就可以更好聽(增加音樂訊息量)』這種事。事實上,音樂訊息從唱針放下去,到喇叭放送出來,這一路,音樂訊息量都在衰減。

能使衰減量達到最低,就能聽到更多音樂訊息量。

例如:一張黑膠唱片裡面,記載了 100% 的訊息量:
經過唱針,衰減 20%,
經過唱臂,衰減 10%,
經過前級,衰減 10%,
經過後級,衰減 10%,
經過喇叭,衰減 10%,
經過空間,衰減 20%,
到目前還剩下多少 % 的訊息量呢?

這時候人客看到老綁穿著短褲,心中對於音樂訊息量的感受,又自動扣除 10%,再看到老綁穿夾腳拖,再扣除 10%。

這就是『老綁說十句』,還不如『朋友說一句』的原因。

2016-05-02

今天聽了好多在 RIAA 之前的黑膠,想起 2010 年的一段故事。

當時對音響調整產生興趣,有一天,人客詢問我能不能到他家為音響調音?

依約前往,才發現人客的音響,是低階系統,從唱針、唱盤、擴大機、喇叭,加起來,總價格在一萬台幣之內。播放帕海貝爾的卡農,呈現骨瘦如柴的弦樂線條。

在『不增加預算』的前提,當然是把喇叭往牆壁推,一邊推一邊聽,最後,喇叭幾乎要貼在牆壁面了。

人客驚呼:『哎呀!這低頻越來越多,真是太美妙了!』但是只有老綁心內知道:低頻多是一回事,低頻有層次的豐富感,那是另外一回事。於是,在人客崇拜的道謝聲中,老綁就像洩氣的手風琴,不發一語,默默的回家了。

今天聽了好多在 RIAA 之前的黑膠:低頻過多,把中高頻都吃掉了。當然,不是所有在 RIAA 之前的黑膠,都有低頻過多的問題,重點是:理想的音響系統,能不能呈現有層次感的豐富低頻?否則,低頻只是一團模糊、位於音響下方的嗡嗡聲。

其次,訊息量貧脊的音響系統,遇到低頻過多的錄音,像不像海市蜃樓?

2016-05-03

訊息量貧脊的音響系統,遇到低頻過多的錄音,像不像海市蜃樓?

同樣的,低頻過多的音響系統,遇到低頻不足的錄音呢?

今年三月,耕者播放了許多鋼琴獨奏,人客都很喜歡。有一天老師蒞臨,我跟他炫耀一番。老師卻說:『所以協奏曲、交響樂的唱片賣不掉,表示音響系統必須朝向大編制的樂曲著墨。』

如果大編制的樂曲,在齊奏時零亂,或者浮躁,人客就會開始出神、放空、講話、起身走動。

我們開始對音響、空間、環境進行調整,共調整兩次,每次三小時。現場錄音的黑膠唱片,必須呈現出舞台的深度,以及音樂廳的高度:舞台有了深度,樂器就產生層次,而不是都位在同一平面;如果聽得出音樂廳的高度,音樂在演奏時,就會出現空間感,樂器與樂器之間發出聲音的餘韻,就會在空間交織,產生泛音。

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大費周章的調整音響、環境?不就是聽個音樂而已嗎?如果聽到的音樂,沒有表情,沒有和諧感,基本上聽到的音樂,只是走主旋律的音階,用漫畫畫出蒙娜麗莎的微笑,跟用油畫畫出蒙娜麗莎的微笑,兩者都有主線條,都可以識別出蒙娜麗莎在微笑。

我最近聽到一個新聞,說迪士尼動畫,為了更逼真,在筆下的動物及人類身上畫上更多的毛髮,一位主角的毛髮超過250萬根,當斜陽照在250萬根的毛髮,或者一陣風吹過250萬根的毛髮,要如何展現呢?

你可以透過臉部,做出三種以上的表情,表示『好啦』,但是文字只有一種表情,也是『好啦』。換句話說,當音響的音樂訊息量可以呈現各種不同表情的『好啦』,黑膠唱片就因為表情豐富而『活起來了』,所以我們在聽黑膠時,與其說在聽音樂,更像是聽到親人的聲音。

如果黑膠透過音響發出的訊息量,像是親人的聲音,那麼,何需去追逐名家名演?何需去追逐名曲名盤呢?我們每天跟家人聊著天南地北,各種話題,所以,當音樂與音響的訊息量,像是親人的聲音,那麼,各種音樂,就像酸甜苦辣鹹,就像人生一樣,一切都合理了,也更有趣了。

2016-05-04

有一天,『音樂派』與『音響派』一起去買水果,到了水果攤。

音響派:『老綁,請問水果可以試吃嗎?』
老綁:『可以啊!』

(切了一塊水果給音響派)
(音響派試吃中)

音響派:『甜喔!幫我包起來。』

音樂派:『老綁,請問你的水果是在哪裡種的?』
老綁:『很多地方啊,全台各地都有。』

音樂派:『請問是在海拔幾公尺種的?』
音樂派:『請問有沒有拉拉山的水蜜桃?玉井的芒果?大湖的草莓?旗山的香蕉?』
音樂派:『請問有沒有有機認證?有沒有農產品產銷履歷?』
音樂派:『請問這是什麼時候種的?種了多久?』
音樂派:『請問這是哪一位名人種的?有沒有像崑濱伯那麼有名?』
音樂派:『請問這位農夫,是從幾歲開始務農?』
音樂派:『請問這個水蜜桃,吃起來有沒有拉拉山的味道?』
音樂派:『請問這個水果,得過幾座獎?』
音樂派:『請問有沒有哪些名人,跟你買過這些水果?』

2016-05-07

畫素再高的彩色照片,都不會比油畫有藝術價值。

剛剛看到臉友 po 文:音樂宅男無限期支持實體唱片行。

老綁充滿感動。但是,如何讓音樂宅男『每隔兩三天』、『每週』支持一次實體唱片行呢?

今午老師蒞臨,老師說:『現在很多人拍照,但是很少人作畫了。』為什麼畫素越來越高的照片,更為逼真,卻不會令人駐足觀賞、流連忘返呢?因為油畫,是畫者透過心靈,傳達他對於畫景的想法、情感、角度。

調整音響系統的過程,跟作畫是一樣的:不同的人生時期;不同心境,調整出不同聲音。而且,調整音響,只要牽動一件元素,就會有不同的聲音回饋,就像畫作,下筆之後,就會有不同的色調、表情。

如何讓蒞臨耕者的人客,能夠透過黑膠與音響,建構自己每個時期的聲音呢?

這張黑膠唱片放送之後不好聽,不見得是音樂不好聽,或者自己不喜歡,最有可能的原因,其實是自己的音響調整得不夠好,以至於無法讓這張黑膠淋漓盡致的發揮。這時候怎麼辦呢?或許先放一旁,等到自己對於音響調整的心得更多時,再拿出來放送,到時候就更好聽,更能打動人心。

這些過程中,黑膠聲音雕刻家,扮演的角色,很像畫家。所以日本 Stereo Sound 雜誌稱這些聲音雕刻家為『唱片演奏家』,因為他們致力於雕刻音樂訊息量,就像油畫,具有上乘的藝術,令人駐足觀賞、流連忘返。

建構音樂訊息量的過程,就是自我創作。

畫素再高的彩色照片,都不會比油畫有藝術價值。

如果一個實體唱片行的老綁不瞭解這個道理,他如何讓音樂宅男無限期支持實體唱片行?

2016-05-09

古典吉他的製作發源地在西班牙。西班牙的坎布斯吉他工坊,第二代傳人喬爾迪,正使用銼刀,在琴頸後方研磨加工,他說,琴頸有兩個地方需要使用銼刀研磨光滑,其一是琴頸正面的金屬音格,其次是琴頸後方的木頭曲線,這兩個地方,關係著演奏者彈奏吉他時,能快速移動左手指,而更加順手。

喬爾迪目前使用的銼刀,是日本製,多年前購於德國法蘭克福的產銷展,當時他並沒有多想就買了,因為原先西班牙製的銼刀,在琴頸後方的木頭加工時,需要研磨三次,才能達到品質,很耗時。

換了這把銼刀,只要研磨一次,就達成品管,讓他很訝異。銼刀上畫有三條線,經查證,是廣島吳市的『壺三』工廠製造,實地採訪工廠,發現銼刀製作過程艱難,例如在製作『斷面』的刻紋時,必須左手操作機器,刻紋的深度及每個凹面距離,都是手工操作,由工作經驗五十年的平岡奶奶負責;右手則要一邊將待製的銼刀推進左手操作的機器。

然後,當斷面初步製成,接下來竟在銼刀上均勻抹上味噌,使用鬃刷將味噌刷勻之後,丟入八百度高溫的鉛液,之後再取出,浸水冷卻,這是增加銼刀強度的過程,而味噌的功用,就是填滿斷面凹洞,使其與金屬屑隔離。

這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智慧,當銼刀變得更強硬,西班牙的製琴師傅就能更加得心應手,職人支援職人,在相隔兩地的職人,竟成為工作團隊。因此,坎布斯吉他工坊的製琴師傅喬爾迪,透過影片向日本壺三工廠表達感激之意。

79 歲的職人木坂奶奶,以及超過五十年經驗的職人平岡奶奶,都流下淚,她們說辛苦大半輩子,都沒聽過買銼刀的客人向她們致謝,她們會繼續努力下去。

堅持品質,做出全世界最好用、永遠用不壞的銼刀,是老師傅在職人生涯的原則。選擇比較好走的路,是很聰明的;選擇比較難走的路,是需要智慧,和勇氣的。

2016-05-15

客:『請問有沒有阿格麗希彈的李斯特 B 小調鋼琴奏鳴曲?』
綁:『賣完了,但是有 Lazar Berman 在 EMI 發行的版本,要不要試聽?』

(試聽結束,老綁拿出一本書)

綁:『你看,書上面寫著:李斯特的 B 小調鋼琴奏鳴曲,1853 年於威瑪寫成,題獻給舒曼。此曲深受蕭邦第三號奏鳴曲、巴哈 B 小調彌撒、白遼士幻想交響曲、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的影響。』

客:『這些曲目您這裡有嗎?』

(試聽蕭邦第三號奏鳴曲/波里尼彈奏)
(試聽蕭邦第三號奏鳴曲/阿敘肯納吉彈奏)
(試聽蕭邦第三號奏鳴曲/肯普夫彈奏)
(試聽白遼士幻想交響曲/卡拉揚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試聽白遼士幻想交響曲/孟許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試聽白遼士幻想交響曲/巴倫波音指揮巴黎管弦樂團)
(試聽巴哈 B 小調彌撒/賈第納指揮)
(試聽巴哈 B 小調彌撒/李希特指揮)

客:『不知不覺,已經聽了這麼久。我還想找顧爾德彈奏平均律。』

(試聽結束,老綁拿出另一本書)

綁:『這是卡拉揚的訪談錄。你看書上面,訪問者問卡拉揚:你第一次與柏林愛樂灌錄的西貝流士第五號交響曲,是顧爾德(Glenn Gould)最喜歡的唱片之一,他說,那是對他而言,西貝流士做為一個熱情而反官能作曲家的最完美實現。』

綁:『接下來跳到這段:顧爾德對你(卡拉揚)的許多唱片都相當興奮。有一張 EMI 版的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他形容為『音樂即興無可比擬的流暢動作』,另一張『春之祭』,顧爾德認為充滿想像力,令人鼓舞;還有理查史特勞斯的『蛻變』(Metamorphosen)..』

客:『真是太棒了!其實我也不太知道自己要找哪些黑膠唱片。大家都在談論阿格麗希、顧爾德,沒想到今天認識更多、更豐富的曲目。B 小調彌撒、幻想交響曲,在播放過程,耳朵像是經歷了一場極限運動,充滿刺激!』

客:『而且,從曲目及演奏家身上去延伸聆聽,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指標,否則,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聽到類似 B 小調彌撒、幻想交響曲這樣的曲目。

西貝流士第五號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春之祭』、『蛻變』也請老綁一併推薦給我,謝謝。』

老綁心內:(謝謝!這是最崇高的肯定。)

2016-05-19

最受歡迎的古典名曲 楊忠衡 先生 編著 1994 年發行

推薦者的話 作者:曹永坤 先生

有時和年輕人聊天,問起他們是否喜歡古典音樂的時候,大家總會不好意思回答。有的說喜歡,有的則頗為勉強。追根究柢,就是有些人認為聽古典音樂有壓迫感,不大容易接觸,或不知從何入門。我想,剛開始聽古典音樂的人,多多少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因為按照葛羅夫音樂字典,古典音樂人名就有五千多,作品有十多萬。不僅如此,不斷有作曲家和樂譜被新發掘出來,更不必說急速增加的當代作品了。這些都使我們的古典曲目一直在膨脹當中。

古典音樂與消耗性的音樂不同,它們都是經過長時間淘汰後累積下來的精華。經過時間的篩選,剩下的所謂『標準曲目』大約在一到兩千之間。對比較資深的愛樂者來說,曲目可達五千到一萬之間。這個數字可謂相當龐大,也因此令入門者不知道從何下手。

那麼,要怎麼樣進入古典世界呢?大概是從有興趣的東西先聽。通常一般人小時候接觸的樂器以鋼琴最多,其次是小提琴。這些器樂的小品特別多,從這些小品作基礎,繼而慢慢擴大欣賞範圍。等到擴大到某個程度,就會遇到『選擇』的問題。在我認為,選擇的辦法有兩種:第一是透過媒體引導,例如雜誌或廣播。這些媒體選用的材料,多多少少具有一些『時髦性』,也就是當時最熱門、最受歡迎的藝人或唱片。這種聽法剛開始是挺好,但是聽久後,就會發現這種聽法不能持久。因為這種追隨流行的聽法,常不免有商業炒作唱片的嫌疑,而且不能建立對音樂的真正感情。例如追求所謂的『發燒片』,是我極為反對的。我覺得最好是不要從這個方面著手。

我認為正確的方向,還是應該採取理性認知的方式,也就是朝全面瞭解音樂的目標來進行。這個作法首先面臨的問題是範圍太廣,所以不妨自己先作一個『分類』的工作。例如按照交響曲、管弦樂、協奏曲、室內樂、歌劇、器樂曲、聲樂的分類來收集唱片,欣賞各類別中具有定評的名曲。也因此很多唱片公司都會製作諸如『名曲選』的專輯。當然,可能會有人抱怨錄音舊、或是演出者知名度不夠大…等。我覺得入門者一開始可以不必去挑剔這些問題;這些大可留到具有這種欣賞力、判斷力的時候再來注意。在入門的階段,完備的解說資料應該是比較要緊的一項。藉此培養自己的欣賞能力,個人判斷力就會自然而然的建立起來。所以我對這種『名曲選』的唱片,不但不反對,而且認為這類唱片方便、省錢,可以有系統的吸收古典音樂。

至於剛才提到的『分類』問題,根據我參加許多音樂會的經驗,發現大家還是偏愛大編制的交響曲或管弦樂。其中若論易於接受,又首推協奏曲。因為一方面有大樂團的堂皇效果,又可以欣賞小提琴、鋼琴、大提琴等獨奏樂器的華麗技巧,所以從協奏曲入門的人相當多。其次是那些有『別號』的音樂,例如海頓的交響曲『告別』、『驚愕』…等。這些別號大多不是作曲家自己取的,而是後人根據欣賞感覺予以附加。雖然我並不完全同意根據別號來欣賞音樂,但是畢竟這些有外號的作品,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曲,對初入門者還是很有幫助的。

這是第一個階段。很多人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這是不對的。原因是他們缺乏一種進取、好奇的心理,只習慣於耳熟能詳的名曲,對陌生作品的接受則抱猶疑排斥的態度。擔心買到的唱片不合己意,會賠掉三、四百元。其實大部份的名曲是沒有別號的,需要自己用心傾聽,才能得知其中妙處。而這種作品中,現代音樂和古樂又佔一大部份。如果能以探索之心去接觸它們,細水長流、持之以恆,就像交朋友一樣,便將成為終身喜好。透過欣賞這些進階曲目,將不斷對自己產生再教育、再提昇之效。到這個地步時,就不必再仰賴他人的協助,甚至可以比專家還專。

在國外買唱片有個優勢,那就是唱片行老闆大半都是年紀大的退休人員。他們因為喜愛唱片,所以選擇唱片行為退休事業。這種店當然不會以折扣作為號召,但是老闆常會提供上門客戶一套『經驗談』。告訴你哪張唱片好、哪些曲目值得欣賞。這方式很有教育性,值得付出高一點的價位。因為它是一種有血有肉的啟發開導,而非機械式的灌輸,像八哥鳥一樣,只是反覆雜誌上的意見。

從前我在華盛頓看見一間唱片行,老闆是黑人,很年輕。但是他對古典音樂的常識,不,應該叫作『專識』,真的讓我感到出乎意料之外。他講得頭頭是道,而且顯得胸有成竹、很有說服力。在台灣我們就是需要多一點這種唱片行,對古典音樂的推廣會很有幫助。

入門後的愛樂者懂得自己找參考資料,知道提昇自我的途徑,剩下的就是務必瞭解唱片和音響器材的功能和極限。

2016-05-23

說到小提琴,大家立刻聯想起史特拉第瓦里(Stradivarius),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名琴。台南奇美博物館內,有展出許文龍先生珍藏的史特拉第瓦里名琴。

史特拉第瓦里(Stradivarius)名琴的誕生地,在義大利的克雷莫納,製造者是安東尼奧·史特拉第瓦里(Antonio Stradivari)。來到小提琴故鄉,義大利的克雷莫納,目前仍有 140 間小提琴工坊,生產或修復小提琴。 其中有一間工坊的老闆,叫做艾瑞克,今年 58 歲,擁有 39 年的修琴資歷,也是位小提琴鑑定師,出版過專業書籍。在他的工具箱裡,有一把重要的迷你鋸子,讓他在修復名琴的職人生涯無往不利,全球重要的史特拉第瓦里名琴,都會送來給他保養或修復,最珍貴的名琴,價格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元。

因此,他在修復、拆解小提琴過程,都要盡量削出最少的木屑,保留最多的木材,這些木材,大多是 300 年前珍貴的古董木材,這是一件需要專注力、細心的專業工作。

艾瑞克從工具箱拿出一把迷你鋸子,其刀刃只有 0.25 公厘薄,相當於三張報紙的厚度,這把鋸子不但能削出最少木屑,而且使用六年來,還是跟剛買的時候一樣銳利,他百思不解,如何能製造出這樣超薄、好用、用不壞的鋸子,他想拜訪鋸子的製造者。

鋸子柄部刻有『長二郎』三個字,經查證,是位於日本長岡市脇野町的中長工坊。老闆是家傳第三代職人,叫做東賢一郎,他向採訪者示範迷你鋸子的製作過程:首先把鋼材加溫至 800 度,然後放至 40 度的油,這個過程叫做『淬火』,此時鋼材非常硬,但是沒有彈性,所以會像玻璃一樣,一敲就破;接著把鋼材鋸子相疊後,放入 300 度的液化工業鹽,這個過程叫做『回火』,經過浸泡,鋼材的彈性就產生了。

在這些熱處理的過程中,因為鋼鋸內部產生相互拉扯的力量,這些力量不均,造成『殘留應力』,導致鋼鋸在初步完成時,鋸身彎曲不直,因此需要進行『矯直』作業。這是一項高專業度的人工作業,老闆東先生將鋸身對著陽光,依照光線反射程度,找出彎曲的地方,然後透過鎚子輕敲彎曲面,釋放鋼片內部的殘留應力。

矯直作業完成時,鋼鋸不但強韌、有彈性,而且十分筆直,不熟悉作業流程的人,不會相信這把鋸子,是人工做成的。 1983 年東先生的事業急遽滑落,許多手工製造傳統鋸子的同業都紛紛倒閉,原因是遇到機械化鋸子的新衝擊:不但價格低廉,甚至還可以更換刀刃,更換的刀刃售價是三片一千日圓。傳統手工製的鋸子,因為成本拉不下來,頓時間東先生的事業幾乎宣告停止。

他的家人一度懷疑賣鋸子是否真的可以維持家庭經濟?女兒一直認為父親的理想高過現實。東先生到處參加活動,找機會宣揚自己的手工鋸子,仍舊毫無起色。直到某一天,一位女性顧客詢問他:可否製作小一點的鋸子? 原來女顧客是木製娃娃的職人,她需要在娃娃的木頭紋路身上切鋸作業,傳統鋼鋸對她而言太大了。東先生回到工廠,開始著手研發一系列精製的迷你鋼鋸,由於在當時沒有這樣精細的工具,中長工坊生產的迷你鋼鋸,獲得傳統工藝評選會頒發卓越獎,他的訂單不但回籠,而且迷你鋼鋸還飄洋過海,來到義大利一流小提琴修復師的手中,支持著艾瑞克,修復全球最珍貴的史特拉第瓦里名琴。

艾瑞克先生得知找到中長工坊的消息,特地從義大利飛來日本,親自拜訪東先生。當他看到工坊內的各種迷你刀鋸時,發出讚嘆:『簡直就像小孩子進入玩具店,開心得不得了!』最後艾瑞克先生一共購買 13 件迷你刀鋸,日本職人對刀鋸的堅持,成為義大利頂尖小提琴修復師的最大支援。

東先生的女兒知道這件事,對父親說:我一直以為我們家就是個賣鋸子的,能賺什麼錢呢?這個認知,到了今天才知道,這個工作,是很不一樣的!

東先生在一旁又哭又笑,想必是一邊感動著,一邊又覺得很幸福吧。

2016-05-24

李斯特在十九世紀時,曾經為了如何使音樂會的聽眾增多,而說了一句很美的話:Jeder einzelne is ein Esel, aber alle zusammen sind sie die Stimme Gottes

(每一個人單獨欣賞音樂的時候,是像驢子一樣的笨,但是當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就有神般美麗的聲音)。 老綁在書上看到這句話,突然覺得幫助人客在家獨處,能聽到神般美麗的聲音,是一件有非常多努力空間的工作。

2016-05-27

前陣子半夜,黑膠唱片整理到疲累程度,耳朵的聲音也快滿出來,遂打開 DVD 觀看『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想轉換心情。

結果才看二十分鐘就睡著,不知過了多久突然醒來,電影還在播,愧疚感油然而生,覺得真對不起薩爾加多,還有溫德斯。

過幾天睡飽了,再重看一遍,這次不但看完,而且充滿讚佩。這件事情讓我聯想起許多人問我為什麼營業時間只到六點?通常答案不外乎是:黑膠唱片前置整理作業很長、身體微恙需要休息、想多花時間陪伴家人。

時常在傍晚五點鐘,接到這樣子的電話:
客:『老綁,我下班趕過去你店裡,最快要七點半,你可以等我嗎?』
綁:『好的。』
(七點半,人客又來電)
客:『老綁,抱歉,剛剛會議 delay 了,大約要再一小時後才能下班。。今天可能趕不過去了。』

更有甚之,晚上超過十點,照樣有人來電,詢問營業時間。

上班到這麼累,即使買了黑膠唱片,想暫時撫慰一天的勞累,但是可想而知,當洗完澡,把唱針放上黑膠,再躺在床上翻開一本書,二十分鐘就睡著了,相信許多樂友都有同樣經驗。

通常一張黑膠只能播完 A 面(累到沒辦法繼續聽 B 面),有時候 A 面還沒聽完就睡著了,然後睡到一半,聽到唱針一直在內圈重覆旋轉的聲音,才又醒過來把唱片收起來。這種睡眼惺忪的時刻,很容易在收唱臂時,脫手把唱針弄斷。

我們的工作太忙碌了,忙碌到覺得忙碌才是正常的,忙碌到幾乎忘了人一生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甚至忙碌到沒有工作時,突然不知道要做什麼。

我們似乎被工作控制了,不只工作控制了我們,幾年前,當我發現自己快要被手機控制時,決定把手機停用,結果每到了要交換手機號碼的時刻,當我說出沒有手機時,就遭到對方白眼,以為我公然說謊。所以,我們也被同儕效應底下的生活模式給控制了。

在現今社會,想要睡得很飽,然後聚精會神的聽幾張黑膠唱片,竟是很困難的。

2016-05-31

2015 年 1 月,許景淳老師到南藝大音樂系授課,老綁負責黑膠唱盤及音響系統。課程每週一堂,每堂課八小時。內容是透過黑膠唱片,介紹及播放 1920-2010 年的爵士與搖滾音樂。

課程開始之前,老綁一償心願,與學生時期的女神許景淳老師見面。但是課程一開始,老綁就被許老師嚇了一跳,因為她在自我介紹之後,並不是展開講授,而是請一百位學生們起立,開始做運動。

運動過程約二十分鐘,同學們不是站在原地做伸展操,而是繞著偌大的教室跑跑跳跳,同時還要大聲呼應。二十分鐘後,氣喘吁吁的同學們,在早上八點半,似乎也醒了過來。

要開始進入 1920 年代的搖擺樂課程之前,老綁不解的請教許老師,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做運動?老師說:因為運動能讓身體放鬆,放鬆的身體能擺脫負荷,當身體的負荷越少,就能聽到更多的音樂、吸收更多課程。

老師又說:為什麼現代人重油重鹹、重口味?因為身體的負擔太多、太重了,所以感官越來越遲鈍,當身體負擔減輕之後,才能對細微的口感、聽感、觸感有更詳細的感受。

老綁深深覺得,來上這堂課,真是太對了。為什麼耕者努力的調整音響、環境、挑出甜的黑膠唱片,還是有人客聽不出箇中差異?這下子老綁終於找到答案:因為人客的身體負擔太多、太重了,所以感官太遲鈍。

老綁跟老師說:太棒了!以後來耕者買黑膠唱片的人客,坐在試聽椅之前,都要先作二十分鐘體操,相信如此一來,老綁的黑膠銷售業績會越來越好。

哄堂大笑。不過,這天的課,同學們真的聚精會神,努力聽講,這是老綁上過最棒的音樂課。

          上一篇←  →下一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