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老綁的唱片行筆記】March, 2016

2016-03-01

多年前,一位『音樂』老師來小店挑唱片,然後說:『老綁,你店裡面的黑膠唱片,都是垃圾。』

就以這麼聳動的話當作開端吧。究竟,是聽過的音樂比較多?還是未聽過的音樂比較多呢?此外,對於未聽過的音樂(以及音響所提供的訊息量),不會鄙而棄之,願意謙虛的,跟隨這些音樂與音響的腳步,反而能獲得幸福。

「當掌鏡者願意蹲下,便能擁有更廣闊的天空」

2016-03-01

網路有一千萬個賣家、一億張黑膠
價格從一元到數十萬元
實體店面必須先瞭解這件事
然後才能去著墨未來的經營方向

2016-03-02

女人客蒞臨,老綁正在聽 DJ Krush 的『漸』。



客:(不可置信)『我剛分手,這是前男友最愛聽的專輯,所以我也很熟悉。』
客:『一直都是跟著他聽音樂,現在分開了,一下子,突然發現,好像都沒想過,自己喜歡的音樂是什麼?』
綁:『哀呀。』

客:『不想再聽以前,兩人之間的共同歌曲,我想從痛苦中走出來,找些屬於自己的歌。』
綁:『太棒了,你很勇敢。』

客:『可是我說不上來。』
綁:『你可以先想一想,是爵士?搖滾?還是古典樂?這樣子,可以先有個頭緒。』
客:『應該是..想找爵士的..搖擺樂。』
綁:『好哇!你可以從唱片櫃,找一張喜歡的封面,至少,先有喜歡的唱片封面,我們聽過之後,再來討論音樂。』

人客找的是 Keith Jarrett 的 Death and the Flower
播放之後,客:『好悲傷啊,我想要找的是跟這張完全不同的,不想再繼續傷心了。』

老綁播放 Count Basie 的 Down For The Count
客:『有些接近了。好像參加一場派對,同時又有黑白電影的畫面。』

老綁又播放紐澳良的 Preservation Hall Jazz Band
客:『這張又太歡樂了,雖然很好聽,但實在難以和現在的心情相符。』

老綁播放『秋吉敏子』的 Long Yellow Road
客:『就是這張了!沒錯!』
綁:『啊?你這麼確定?』
客:『它和我心裡想像的感覺一模一樣,怎麼會這麼巧?』
人客臉上,綻放著花朵:『哈哈!這就是我自己的,第一張黑膠唱片。』

2016-03-04

我當然知道在網路賣唱片可以省房租、人事、雇主勞健保、營業稅、營業水電、售後服務。
我當然也知道網路有最多商品、最低價格。

我還知道在網路穿內褲就可以消費、不需要花油錢,專程跑到店、配合店家的營業時間。

所以,我問你:如果你知道的,我已經都知道了,那麼,你還要走進實體店面,原因是什麼呢?

我再問你:如果我都知道了,為什麼我還要堅持,經營實體店面呢?

2016-03-07

想要買唱盤的新人客蒞臨耕者,希望諮詢更多訊息。

老綁拿出 Joan Baez 的 Diamonds & Rust 黑膠,放上唱針。

人客眼睛發亮:『哇!好厲害!好像她在我旁邊唱。』
我:『增加你買唱盤的信心。』

試聽完畢。

客:『但是剛才那些嗶嗶波波的聲音,是怎麼回事?』
我:『那是黑膠的皺紋,年紀越大的黑膠,皺紋越多,跟人一樣。』
客:『要怎麼消除呢?』
我:『黑膠唱片對入門新手不友善,對越資深的膠友越友善。』
客:『怎麼說呢?』
我:『資深膠友在乎的不是黑膠的皺紋,而是黑膠的靈魂:詮釋的智慧。』
客:(疑惑)
我:『此外,黑膠唱片並不是均一價。Joan Baez 的每張專輯,價格不一,與 CD 訂價不同;如果你要買國台語黑膠,那就準備大失血。』
客:『越好聽的越貴?』
我:『好不好聽因人而異。但是物以稀為貴,越稀少、越多人追求的越貴,越少人聽的(交響曲、歌劇)越便宜。』
客:『我不喜歡交響曲、歌劇。』
我:『所以剛才我說黑膠唱片對入門新手不友善,對越資深的膠友越友善。』
客:(沉思)
客:『你不是應該要鼓勵我買唱盤的嗎?』
我:『我是鼓勵你不要嫁錯尪,所以把婚後生活分析給你。』
客:(大笑)
我:『我是黑膠基本教義派,你可以看到我的店,只賣黑膠。但是,前幾年不是流行小折(腳踏車)嗎?現在呢?小折到哪裡去了?』
我:『用最快速、廉價的方式聽黑膠,是對黑膠的一種侮辱;跟婚姻相處是一樣的:一直想著要獲得,卻從未想過要付出,最後呢?小折放在陽台成為曬衣架,而唱盤變成擺飾。』

人客走了,老綁卻激動不已,真笨。

2016-03-07

客:『我有聽一些古典CD,剛買黑膠唱盤,發現古典黑膠的挑選暗藏玄機』。
我:『有炒豆聲嗎?』
客:『那也會困擾我;但是讓我更困擾的,是時常買回去的黑膠,聲音不如預期,甚至。。』
我:『甚至沒有CD好聽?』

看到人客手上拿著卡薩爾斯演奏舒曼的大提琴協奏曲。



放上唱針,唱了幾個小節。

客:『就像這樣。』
我:『就像到水果攤挑選水果,常常挑到酸的?』
客:『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我沒有其他卡薩爾斯演奏舒曼大提琴協奏曲的黑膠版本,所以拿出卡薩爾斯在哥倫比亞唱片系列錄音黑膠,演奏巴哈大提琴奏鳴曲。

我:『比起你手上的那顆水果,我這顆會比較甜喔,我們用耳朵品嚐一下。』

放上唱針,唱了幾個小節。

人客驚呼:『這才是大師啊。可是。。同樣是黑膠,音質怎麼會差這麼多?』
我:『因為每個水果甜度皆不同,沒有兩顆甜度相同的水果,也沒有兩張甜度相同的黑膠。』
客:『這樣的話,我要怎麼挑呢?』
我:『你只需要挑出喜歡的水果,我負責把甜的挑出來,你回家聽,如果覺得合適,下回再來找我買。』
客:『喔,這樣就簡單多了。原來你這裡是黑膠水果攤。』

2016-03-08

客:『老綁,你這裡有沒有餐廳吃飯時,播的那種古典樂?』

哪家餐廳有播放古典樂啊?我也真想去吃。不過,我寧願相信那家餐廳播的是新世紀音樂。拿出 喬治溫斯頓的鋼琴獨奏,放上唱針。

我:『這種音樂風格,跟你想像中的,有接近嗎?』
客:(表情複雜)『沒有耶。。』

難道真的是古典樂?有可能是 蕭邦的夜曲?或者 克萊斯勒的小提琴小品集?維瓦第的四季?真想知道是哪家餐廳啊。不過,還是拿出 莎拉沃恩的 After Hours,放上唱針。

客:『哎呀!就是這個,真好聽,包起來。』

老綁與人客的距離,又拉近一步。

2016-03-08

今晚,我的擴大機發燒了。

並不是他發出來的聲音『很發燒』,而是:他的溫度很燙!
起因徵兆,是我聽到揚聲器發出持續雜訊,而上一次我聽到相同雜訊時,是高音線圈燒壞了。

但是這次的過程不同:聽到揚聲器發出持續雜訊,伸手碰觸音量旋鈕,雜訊聲就消失了。陸續又聽兩張黑膠,聽完之後音量未關,回覆網路訊息時,揚聲器的雜訊聲又出現。

回到音響前面,用手碰觸擴大機:哇!溫度好高啊;但是相對的,今晚的黑膠,也都特別好聽。擴大機溫度升高,音樂雖然變得好聽,但是,擴大機內部,到底出現什麼問題呢?

關機再開,問題暫時解除。

我的音響系統,就像家人。當他發出不尋常訊息,即使音樂更好聽,但是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2016-03-09

客:『老綁,你這裡有沒有萊納?』
我:『有哇。』

拿出 萊納指揮『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以及萊納指揮舒曼的鋼琴協奏曲,范克萊本彈奏鋼琴。人客目光停留在標價,遲遲不敢取出黑膠。

我:『我正好要聽,你就跟著我一起聽吧。』

英雄的生涯放上唱盤,再放上唱針。

客:『真好聽。』

拿出馬捷爾指揮普契尼的托斯卡,Birgit Nilsson 擔任女高音。當序曲響起時,人客露出驚訝表情。

客:『這也是萊納嗎?』
我:『這是托斯卡的序曲,同樣很爆棚。』

人客接手盒裝封面,看到標價,再度驚訝。

客:『是不是標錯價格?』
我:『沒錯,兩張一套的盒裝三百元,平均一張一百五。』
客:『而且聲音不輸英雄的生涯。』
我:『來聽歌劇吧。這裡還有一套威爾第的歌劇,多明哥擔任男高音,三張一套只要一百元。』

放上唱針,更為爆棚。

客:『這根本就是發燒片了嘛。』
我:『一片 33 元的發燒片。』
客:『歌劇都這麼發燒嗎?』
我:『不見得喔,你回去聽,合適的話,下次再來找我。』
客:『把甜的水果挑出來,對不對?我有看你的臉書喔。』
我:『有青才敢大聲。』

後記:有些時候我們給自己設下太多障礙:聽不懂義大利文、全劇太長,沒時間聽、沒有副歌、不瞭解創作背景。。

單純的只因為錄音很傳真,坐在音響前,享受音樂訊息量,透過聲波傳遞的美好,反而能跨越音樂類型的藩籬。

2016-03-12

昨夜整理歌劇進貨,發現一個『單張盒裝』(唱片公司為了表示敬意和慎重,特地透過『盒裝』發行單張黑膠),普契尼的『修女安潔麗卡』,開頭遠處傳來教堂鐘聲、加上女高音 Renata Scotto(雷納塔·史科朵)、次女高音 Marilyn Horne(瑪麗蓮.荷恩)、指揮馬捷爾、1977 年美國首版、一百元新台幣。。

但是今午老綁卻賣不掉。

這也是我夜深獨自聽黑膠,所思考的事。以搖滾唱片舉例,有些曠世專輯,竟沒有主打歌、沒有歌曲進入排行榜,因為是以『概念』取勝:Pink Floyd 的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只有 B1 Money 獲得單曲榜第 13 名。

所以,當人客蒞臨,只有一小時,甚至更緊湊的試聽時間,老綁要如何將這樣子的『概念專輯』介紹給人客?柴可夫斯基的 1812、魔笛的地獄之火、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慢版,這些曲目就像百米衝刺,通常只要一播放,人客就立即有感。

像『修女安潔麗卡』這樣的『概念專輯』是馬拉松,必須聽完一整面,從剛開始沉靜鋪陳,到後來張力逐漸浮現,需要時間;前日,另一位人客聆聽 Istvan Kertesz(克爾提斯)指揮德弗札克第九號新世界交響曲,第一樂章節奏緩慢,如果一下子放棄,可能就無法感受到後來情緒上揚的張力、能量。

為了延長人客聆聽『概念專輯』的時間,老綁要學習著墨,如何衰減人客聆樂時的緊張感:環境、對談,都是重要因素。

2016-03-13

這是四張一套的盒裝黑膠唱片,比單張發行稍晚,是 1973 年德版。單張都收齊了,不過,就是為了這燙金的精裝小冊子,又買了盒裝。



2016-03-13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布幕,附贈在歌劇週年精選黑膠盒裝。



2016-03-13

這是今晚,我從唱片墊清出的髒污。
代表今天聽過的黑膠數量。

每天都要清潔唱片墊兩次以上。
否則髒唱片就會留髒汙在唱片墊,沾染給乾淨的黑膠唱片。



2016-03-15

1994 年,白天我在淘兒西門町唱片行西洋部,晚上正在應徵台北市 disco pub 的暖場 DJ。這家 disco 很有名,到最後,與我競爭這個位置的,是一位女 DJ,老闆將從我們二位選出。

我們二位學徒對拍功夫還不成熟,對方又是女 DJ,比我佔優勢,但是後來我被錄取,事後老闆說,他知道我在淘兒,能接觸更多新歌。

從此,我到唱片行挑黑膠,就有兩個目地:第一,是挑出自己喜愛的唱片;第二,是挑出在 disco 播放,會造成轟動的唱片。

我還記得,當我挑出新歌,準備在 disco 打歌之前,老闆、我的後班前輩 DJ 們,都會在開場前兩小時抵達 disco,一邊聽這些新歌,一邊討論如何配歌、如何讓不同混音版本發揮在不同地方、如何打紅這些歌曲。

把新歌夾在兩首紅歌之間,母雞帶小雞,待新歌紅了,就可以再帶出更新的歌,這是每家 disco 的 DJ 都熟知的。我店則還要更進一步的進行打歌會議:如何透過播放,鋪陳出一番情境,讓新歌一出,立刻由綠葉變紅花,成為我店獨有的招牌歌曲。

這件事,回想起來,每週到唱片行(從淘兒離職後)為自己、為 disco 挑選新歌,所做的功課,似乎伴隨 DJ 生涯歷練過程,逐漸駕輕就熟,成為理所當然。

而今開設黑膠唱片行,為人客挑選唱片,這項技能,原來在這二十年的潛移默化,早已注入本能。就像這場動人的演講所闡述的:原來我們目前的經歷,都是為了將來所準備。



2016-03-15

客:『請問雜訊聲該如何消除?』

我:『消除雜訊,要著墨的是增加音樂訊息量,而不是消除雜訊。』

客:『可是我的預算不夠。』

我:『增加音樂訊息量不是增加硬體預算。首先要增加對環境的調整,環境調整佔一半比例,音響調整佔另一半。』

客:『是不是每個人對雜訊的抵抗力不同?』

我:『下雨天時,大家會說把音量開大一點,而不會等到天晴再聽音樂,因為大腦視雨聲為正常音,視陌生的炒豆聲為非正常音,大腦一旦接收到非正常音,就發出錯誤訊號。

對於錯誤訊號越敏感的人,越無法接受陌生的炒豆聲。』

客:『我剛開始覺得炒豆聲很懷舊,但是聽了一陣子,發現自己被它困擾,無法進入音樂。』

我:『就像運動,會有撞牆期,也就是瓶頸。為什麼大腦視雨聲為正常音呢?因為雨聲在你我生命,已存在數十年。陌生的炒豆聲,如果不能像下雨、像運動、像聽黑膠,持之以恆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它就是瓶頸。

過了這個瓶頸,才能聽進去,聽到更深層的音樂訊息。聽得到靈魂的聲音,高矮胖瘦,這些都不重要了。』

2016-03-17

今午,老闆蒞臨小店,與老綁相見歡。
老闆在老綁的架上看到一張黑膠唱片,拿給老綁看。

闆:『這張很經典。』

綁:『之前聽過一位人客,他說您店裡賣得更便宜。』

闆:『是這樣嗎?倒是有人客跟我說過,您比我專業,可以把價格賣得更高。』

綁:『人客啊人客。。』

阮還是來聽歌吧。

2016-03-17

家樂福都有,期待便利商店跟進 :)



2016-03-20

我越來越脫離,透過『說故事』來導聆音樂。如果把 Amy Winehouse 的紀錄片,透過『靜音』方式觀賞,可能會有更少人,想要去聽她的音樂。

但是如果只播放她的音樂,而不知道她的故事,我的意思是說,把音樂的部份放大,把故事的部份縮小,反而會單純一些。

音樂人站在台上,歌唱或者演奏,那才是我們要去追隨的。下了台,他們的生活,當然會影響他們的表演,但是,放大他們的生活,來定義他們的音樂,會不會太本末倒置了?

最近我的人客跟我說,他在聽黑膠之前,非常排斥海飛茲與鄭京和。但是聽了黑膠,他開始對海飛茲改觀。我非常能感受他的話,就好像我在版本比較時,兩張唱片都一模一樣,連版位都一樣,但是,就是會出現兩位大衛歐依斯特拉夫(David Oistrakh),呈現出不同小提琴的詮釋,所以,到底哪一位才是歐依斯特拉夫呢?

當人客又開始問我:『老綁你覺得復刻片』、『老綁你覺得日本版』。。

很多人客都在耕者,跟老綁玩過一個遊戲,就是把窗簾放下來,又升上去,結果就出現兩種聲音。

當人客開始疑惑,問:『哪一個聲音才是正確的呢?』

老綁說:『不是只有復刻片、日本版、窗簾。還有針壓、抗滑、VTA,還有音響調整,還有唱頭唱針,還有還有。。還有數不清的因素。

所以,我們總是定義得太早、定義得太草率、太急著去下結論。在此之前,有許多應該去著墨,去增加音樂訊息量的功課,我們都還未去做。

2016-03-21

客:『網路對實體店面衝擊很大吧?』

綁:『那不是我要著墨的。』

客:『未來的音樂載體嗎? MP5? MP6?』

綁:『都不是。我要著墨的是,(有心)陌生人客蒞店到離店的這段時間,讓他們瞭解黑膠唱片的藝術價值。』

2016-03-21

Friday, July 22, 1949



2016-03-30

黑膠唱片成為主流了嗎?

廣告、電影、黑膠展。黑膠唱片的可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人討論,這是不是意味著:黑膠唱片已成為主流?

如果黑膠唱片已成為主流,那麼,『黑膠唱片行』應該要如雨後春筍,林立街頭巷尾。

可是,為什麼沒有?

2016-03-31

有一位人客,手機從不離手,就連老綁跟他講話,他也低著頭,一邊滑著,一邊答著。更免說聽黑膠的時陣,老綁一直懷疑,他到底有沒有在聽?

於是,老綁想了幾招,如何讓他把手機放下來,例如:在門口貼著:請勿攜帶手機。

不好,萬一人家有急事怎麼辦?對了,把座位的光線調得很暗,讓他看不到手機螢幕。

也不好,因為把窗簾拉下來,音樂聲音的表情就變了。如果一直不停的跟他講話,講一些難度高,需要思考的事,讓他把注意力從手機轉移呢?

可是重點是要轉移到音樂,而不是與我談話。

有一天,這位人客又蒞臨了,可是老綁還沒決定要使用哪一招。他一如往常,坐在沙發,不停滑著手機,同時也有一搭沒一搭的,跟老綁聊著跟音樂不相關的時事。

突然,老綁靈機一動:就是因為音樂訊息量低於手機訊息量,所以人客才會選擇手機啊!

有了這個靈感,老綁從架上,找出一張『臨場感豐富的』黑膠,放上唱針,轉大音量,對於人客的閒聊,老綁也決定沉默以對。

過了幾個小節,這是第一次,老綁看到他抬頭望著唱盤,接下來,他閉起眼睛,聽了幾分鐘,然後說:這是哪一張唱片啊?感覺就在我旁邊,真好聽。

原來,要打敗滑手機,最有效的方法,還是『音樂』與『音響』所共同傳遞出來的『音樂訊息量』。

2016-03-31

今午人客蒞臨,尋找 Michael Jackson 的黑膠,看到價格嚇了一跳。

客:『老綁,請問這價格有沒有標錯?』
綁:『沒有。』
客:『那請問有沒有披頭四的黑膠?』

人客看到價格,嚇了第二跳。老綁拿出 Gilbert and Sullivan 的歌劇『日本天皇』(The Mikado),兩張一套盒裝,Isidore Godfrey 指揮,London 發行。



放上唱針,當定音鼓傳來震天嘎響的聲波,人客和老綁就像被大浪衝到半空中的衝浪板,驚呼連連。

老綁將唱片外盒遞給人客,裡面還附有一小冊。看到價格,人客嚇了第三跳。

客:『老綁,請問這價格有沒有標錯?』
綁:『沒有。』
客:『一整套台幣一百?』
綁:『對。』
客:『剛剛那個定音鼓的聲音,就超過一百了啊。』
綁:『不,我們還聽不到十分之一,所以那個定音鼓的聲音還不到十元。』
客:『為什麼黑膠的價差會這麼大?』
綁:『因為目前的市場訂價,是跟著消費者走,而不是跟著專業走。意思是說,消費者越喜愛的,越貴;如果以後想要找便宜又香甜的水果,請考慮跟著老綁走。』

人客臨走前,說:『如果不是遇見你,這套日本天皇,我大概一輩子也不會買。』

謝謝。這是最崇高的讚美。

          上一篇←  →下一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