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簡介】Martin Buttrich



翻譯自:Discogs;Resident Advisor;中文維基百科

Martin Buttrich 是旅居紐約的德國電音作曲/混音家。就像一般的電音創作者,總是神祕而難以捉模,他是典型的沉默錄音工作者。

2003 年他為美國創作歌手 Tori Amos 的單曲 Don't Make Me Come to Vegas 操刀混音,獲得葛萊美非古典類最佳混音唱片提名。



不過 2006 年起,Buttrich 以本名開始在廠牌 Four:Twenty 及 Poker Flat 發行單曲,以及在底特律電音廠牌 Planet E(老闆是 Carl Craig)旗下發行單曲 Full Clip ,才逐漸將名聲傳開。



‎2007 年 Martin Buttrich 將陳秋霞女士的『偶然』重新編曲混音,且命名為『當徐志摩遇見蕭邦 Remix』,受到英國 Progressive House DJ Dave Seaman 的青睞,將此曲收錄在混音選輯 Therapy Sessions 4

以下二段文字轉載自 中文維基百科

陳秋霞八歲開始學習鋼琴,十五歲具職業水準,並通過英國皇家音樂學院8級鋼琴演奏優選,1975 年處女作「Dark Side Your Mind」獲得流行歌曲創作比賽作曲與演唱優勝,歌曲合寫人Pato Leung 就是現今的金牌經理人梁柏濤,之後又代表香港赴日本參加世界流行歌曲創作比賽,從此成為著名歌星兼作曲人。

台灣導演宋存壽發掘了陳秋霞女士的表演天賦,1976 年演出根據自己的故事改編拍攝的《秋霞》,是出道的第一部電影,使她獲得第十四屆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創下了影齡最短的影后紀錄。從 1976 年到 1980 年間,陳秋霞女士一共在銀幕上演出了十多部電影,影片類型單一,除了客串演出《古寧頭大戰》外,其餘均屬一般時裝文藝片。 

這是『偶然』的原曲


偶然

作詞:徐志摩 
作曲:陳秋霞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 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以下是陳秋霞女士的(當徐志摩遇見蕭邦)鋼琴演唱版,影片說明處有一篇她撰寫的文稿,是關於她對偶然的想法及排練過程,將文字轉載如下:



陳秋霞手稿----偶然

「偶然」這首歌的確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我看就算再讓我想一輩子,我也不能解釋這首歌為什麼能停留在人們的心中長達三十年之久,我只有把功勞全歸於徐志摩的詩的吸引力吧。­

這三十年來,已經有不下六七位不同年代的歌手翻唱過這歌,他們都能唱出自己不同的風格,而我,身為原唱作者,如果要再次重新演繹的話,還能做些什麼呢?大概不會有比做回我­那自彈自唱的』拿手好戲』更好的選擇了。

為了要拾回一些 raw 的感覺, 我本想跑回香港的老家,用當年創作時用過的鋼琴,(欣慰的,經過二十年寄人籬下的生涯,它輾轉地又重回我的家了),加上最簡單的器材,希望可以把可能找回來的回憶記錄下來­, 好讓自己重溫當年創作的情形,蠻有意思的。青澀的十九歲,稚嫩的技巧 (其實根本談不上是技巧呢),不就是現在許多音樂大師所追求的嗎?反璞歸真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啊! 可是事與願違,我家外牆的裝修工程把整個計劃給破滅了,我只好把實地現場錄音這概念帶到馬來西亞的家吧。

錄音過程很順利地在我第三次連彈帶唱試錄後完成,大概是因為我不曾對這次錄音存過高的要求,這樣,歌曲才能在沒有任何壓力之下,自然地被表達出來,我能做到這一點,也算是­一次意外的收穫吧。

徐志摩的詩,配上好友高世章簫邦式的鋼琴新譜,這首新版「偶然」,好像是特地為了要讓這兩位浪漫藝術家在時空相遇而編排的。我雖然用了三個星期來練習彈奏的部份,吃盡苦頭­,而不斷地改換音符,手指都快僵硬了,但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因為我彷彿曾經感受過他們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轉載結束>

我常在想,物換星移,時空轉變,要讓孩子追求經典歌曲的動力是什麼?還是要歸功於取樣工作者的努力,當然前提是這些取樣創作人不能醜化原創。不過,如何才是美化?如何才是醜化?我想,我們只能將答案交付給原創的音樂家,至於我們,只要負責欣賞,以及口耳薪傳了。

最後,這是『當 Martin Buttrich 遇見陳秋霞』的混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