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簡介】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札特



翻譯自:Wikipedia

第 36 號交響曲

莫札特寫曲速度之快,幾乎無人能出其右,第卅六號交響曲就是一例。當時莫札特與妻子從薩爾茨堡要回到維也納,中途行經林茲,當地居民知道消息,便公告周知。為了回應居民的歡迎,莫札特在四天內完成這首交響曲,並於當地舉行首演。隔年 4 月 1 日第卅六號交響曲亦在維也納舉行首演。

網路上可找到畢勤指揮倫敦愛樂的版本,是 78 轉的留聲機唱片,獲得留聲機雜誌推薦基本曲目優秀唱片,發行時間是 1938 年。

Sinfonie Concertanti (KV 364 & KV 297 B)《二首交響協奏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06 期 (1991 年 4 月號)

作品編號 KV 297 B 大約完成於 1778 年,本來獨奏樂器為長笛、雙簧管、法國號、低音管,預定在所謂『精神音樂會』首演,結果不但沒有演成反而遺失總譜,Mozart 莫札特 想重寫,不過未見手稿,直到 1865 年才發現別人的手抄稿,有趣的是,Flute 長笛 改成 Oboe 雙簧管,雖有人懷疑真偽,目前學界大致承認是 Mozart 莫札特 的風格,遂列入作品編目。

作品編號 KV 364 完成於 Mozart 莫札特 辭去薩爾斯堡大主教的工作,旅行各國尋找工作機會之時。獨奏樂器為 Violin 小提琴 與 Viola 中提琴,中提琴要求調高半音,全曲充分展現青年作曲家的高貴與自尊。


Mozart 莫札特 Klarinettenkonzert (Clarinet Concerto) K. 622 單簧管協奏曲
Mozart 莫札特 Fagottkonzert (Bassoon Concerto) K. 191 低音管協奏曲
Alfred Prinz 普林茲 (單簧管)
Dietmar Zeman 傑曼 (低音管)
Karl Böhm 貝姆 指揮 Wiener Philharmoniker 維也納愛樂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411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8 期 (民國 65 年 8 月號)

我們只要看到本輯的樂團是 Wiener Philharmoniker 維也納愛樂,指揮家是 Karl Böhm 貝姆,獨奏者是維也納愛樂的首席演奏家,就不難預想到這是充滿維也納芳香,反映昔日維也納繁華時代的演奏。

Alfred Prinz 普林茲 的 單簧管,音色典雅、安詳,具有維也納式的甜美情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一樂章,貫穿著一種纏綿的情緒,使人聯想到晚霞下的古都維也納;第二樂章的速度悠揚,旋律也充分歌唱。

在『低音管協奏曲』中,Dietmar Zeman 傑曼 有意想之外的美好表現,給人非常愉快的感受。他的音色雖然柔美,但不覺得輕薄,很奇怪地具有重量感,同時流露出這樂器的幽默性。第三樂章展現出活生生的節奏感;第二樂章則充滿了感情。Zeman 傑曼 的技巧是如何出色,只要聽一聽第一樂章的裝飾奏,即可明白。

Böhm 貝姆 的指揮,比『單簧管協奏曲』更具有生趣,這是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琢磨的,優美非凡的演奏。

Oboe Concerto In C Major, K. 314《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06 期 (1991 年 4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Oboe Concerto In C Major, K. 314《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本來是為 薩爾茲堡 大主教樂團同事 Ferlendis 所寫,後來 Mozart 莫札特 離職轉赴 曼汗,也帶走總譜,最後題獻給 曼汗 的演奏家 Ramn。

這是輕鬆愉快的曲目,充分顯示 Mozart 莫札特 對獨奏樂器(雙簧管)的瞭解。Mozart 莫札特 隨後另為荷蘭長笛家 de Jean 改編成 長笛協奏曲。



Mozart 莫札特 Klavierkonzerte · Piano Concertos K. 488 & K. 459 第 19 & 23 號鋼琴協奏曲
Maurizio Pollini 波里尼 (鋼琴)
Karl Bohm 貝姆 指揮 Wiener Philharmoniker 維也納愛樂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716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57 期 (民國 67 年 3 月號)

這是擁有神哭鬼嚎般技巧的 Pollini 波里尼,首次為 Deutsche Grammophon 錄製的協奏曲黑膠唱片,由於是跟 Bohm 貝姆 與 Wiener Philharmoniker 維也納愛樂 聯合演奏的,陣容就顯得無比豪華,這是目前所能期求最理想,最引人注目的 Mozart 莫札特 協奏曲的演奏組合。

如眾所知,Bohm 貝姆 對 Mozart 莫札特 音樂所顯示的愛,無人能望其項背,此前在交響曲與歌劇唱片中,即已展現出無比優異的 Mozart 莫札特 世界,在本輯,因為 Pollini 波里尼 的合作,再度錄成這張驚人的演奏。

『第二十三號』的獨奏部,只要是高程度的學生都能彈奏,可是要像 Pollini 波里尼 那樣,使每個音天衣無縫串連起來,而且注入生命力,乃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在 Pollini 波里尼 的十指下,一個個音符,如同活生生的跳動著,而且充分地歌唱,由於主角是 Pollini 波里尼,才得以展現出感情豐富、肌膚健康的 Mozart 莫札特。

錄音把樂團與獨奏琴聲,以美好的平衡捕捉了;弦樂器的音質極為優美;管絃樂的進行,暢快無比!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第20號鋼琴協奏曲》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12 期 (1991 年 11 月號)

在 Mozart 莫札特 的 27 首鋼琴協奏曲中,只有兩首是小調,而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第20號 d 小調鋼琴協奏曲》是最難詮釋的,因為第一、二兩個樂章,展現啟蒙時代社會鉅變的狂飈性格,如果演奏得太溫和,則此曲的獨特風格無以彰顯,但若表現得太激情,又與 Mozart 莫札特 的古典均衡格格不入。

二次大戰後的許多演奏版本,受到戰爭殘酷的激發,以狂飈式的浪漫,來彰顯本曲的深沉陰暗面,此種詮釋可以 Furtwangler 福特萬格勒 的指揮為典範;越接近世紀末,詮釋方式越遠離浪漫傳統,而走清新剔透的路線,Perahia 普萊亞 指揮 英國室內樂團 便是此種演奏的代表。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s 21 And 23 第 21 及 23 號 鋼琴協奏曲
Arthur Rubinstein 魯賓斯坦 (鋼琴)
Alfred Wallenstein 華倫斯坦 指揮 RCA Victor Symphony
RCA Victor / LSC-2634


企鵝三星帶花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8 期 (民國 65 年 8 月號)

Arthur Rubinstein 魯賓斯坦 雖然一直以 Chopin 蕭邦 演奏家著稱於世,可是自年輕時,他就很熱愛 Mozart 莫札特 的音樂,他的首次登台,是十一歲在柏林舉行的,當時演奏的曲目,就是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 No. 23 第 23 號 鋼琴協奏曲 (K.488),而指揮交響樂團的人,是鼎鼎大名的姚阿幸!

後來這首協奏曲,就成為他終身鍾愛的曲目之一,或許由於首次登台時,選的就是莫札特的協奏曲,少年時代也就被看成是莫札特演奏家了,這是一件多麼耐人尋味的事。

除了本輯,Arthur Rubinstein 魯賓斯坦 還灌錄過另外兩張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分別是:第二十號(黑膠唱片編號:LSC-2365),以及第二十四號(黑膠唱片編號:LSC-2461)(如附圖)。Rubinstein 魯賓斯坦 所彈奏的 Mozart 莫札特 鋼琴協奏曲,雖然稱不上是莫札特的典型演奏,卻具有獨特的魅力,這是樂天、艷麗、光輝、玲瓏的莫札特,任何人聽了都會感受到愉快的心情!

Piano Concertos No. 22 In E♭, K. 482 – No. 23 In A, K. 488《第22及23號鋼琴協奏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08 期 (1991 年 6 月號)

Mozart 莫札特《第22號鋼琴協奏曲》無論是樂想之華麗或透明且令人心動的樂器色彩配置,都在 Mozart 莫札特 全部作品裡,一枝獨秀。此外,Clarinet 單簧管 代替 Oboe 雙簧管,還有樂團的量感,在當時都屬新的突破。

同時期譜寫的《第23號鋼琴協奏曲》,表面歡悅掩不住作曲家背後的悲哀,其對人類情景的描寫,與「費加洛三部曲」的哲學本質相通,份量直追 Mozart 莫札特 的最後三大交響曲(第 39 至 41 號)。

鋼琴大師 Artur Schnabel 許納貝爾 曾說:『Mozart 莫札特 對於初學者太簡單,對於藝術家太難。』的確,Mozart 莫札特 詮釋學問很大,事實上 Mozart 莫札特 這兩首鋼琴協奏曲同 Le nozze di Figaro《費加洛婚禮》寫作時期相近,與歌劇相互影響,也是很自然的事。

Mozart 莫札特 Violin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K. 216《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Sonata No. 1 In D Major, Op. 12《第1號小提琴奏鳴曲》
Beethoven 貝多芬 Romance No. 2 In F Maj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 50 (Romanze F-Dur)《第2號浪漫曲》
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小提琴)
Vladimir Yampolsky 楊波斯基(鋼琴)
Karel Ancerl 安塞爾 指揮 The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捷克愛樂


Supraphon / SUA 10127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18 期 (1992 年 6 月號)

喜歡蒐集 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錄音的樂迷,很難想像他在 1954 年會跑到捷克為音樂廠牌 Supraphon 錄製唱片,並且成績斐然。

其實在 1946 年至 1972 年間,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曾為 布拉格音樂節 舉辦過 20 場以上的音樂會。1954 年春天,他在南美洲的巡迴演出結束後,途經東歐返國,4 月 28 日,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帶著心愛的 1709 年 Stradivari 名琴,以及最佳鋼琴拍檔 Vladimir Yampolsky 楊波斯基 舉辦演奏會,演出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Sonata No. 1 In D Major, Op. 12《第1號小提琴奏鳴曲》,並在 Karel Ancerl 安塞爾 指揮 The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捷克愛樂 的協奏下,演出 Mozart 莫札特 Violin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K. 216《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及 Beethoven 貝多芬 Romance No. 2 In F Maj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 50 (Romanze F-Dur)《第2號浪漫曲》。

與後來 1974 年 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和 Berlin Philharmonica 柏林愛樂 合作的版本(黑膠編號 EMI / ASD 2988)相比,這個早期的版本流暢練達,沒有後來版本的凝重遲滯,但是入目三分的深情卻完全相同,在裝飾奏部份,展現 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無與倫比的功力,而又不失 Mozart 莫札特 的精美與灑脫。

Mozart 莫札特 Divertimento In D, K.334《嬉遊曲 K.334》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08 期 (1991 年 6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常接受委託,譜寫以娛樂為目的的 Divertimento《嬉遊曲》,然而其寫作態度卻相當嚴肅。『D 大調為2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2支法國號的嬉遊曲 K.334』,係為家族密友之子 Robinig 從 薩爾茲堡大學 學法律畢業的場合而譜,作曲時期大約在 1780 年 7 月左右。

本曲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是 Mozart 莫札特 最膾炙人口的旋律之一,你一定聽過。而 慢板 樂章則已超越範疇,展現深沉創意,預示了 Schubert 舒伯特 式的表情。

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581《單簧管(豎笛)五重奏》

1789 年 大作曲家 Mozart 莫札特 為單簧管演奏家 Anton Stadler 安東·史塔德勒 創作的 Clarinet Quintet 單簧管(豎笛)五重奏(K. 581)(所以也稱為 Stadler Quintet 史塔德勒五重奏),是 Mozart 莫札特 所有作品中,唯一的一首 Clarinet Quintet 單簧管五重奏,也是專門為 Clarinet 單簧管 創作的最早,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Clarinet Quintet 單簧管五重奏 的樂器編制,是一支 Clarinet 單簧管搭配 String Quartet 弦樂四重奏。雖然最初 Mozart 莫札特 是為 Basset Clarinet 巴塞單簧管(比 Clarinet 單簧管 富有更低音域)譜寫,但是現代演奏,幾乎還是透過 Clarinet 單簧管演奏。至今,Clarinet Quintet 單簧管五重奏(K. 581)仍是 Mozart 莫札特 最受讚賞的作品之一。

1780 年代,Mozart 莫札特 為當時三位優秀的管樂演奏家朋友:雙簧管 Friedrich Ramm 拉姆、法國號 Ignaz Leitgeb 萊特格伯 及 單簧管 Anton Stadler 史塔德勒 ,寫作三首管樂作品;1786 年 Mozart 莫札特 也為 Anton Stadler 安東·史塔德勒 創作 Clarinet 單簧管、Viola 中提琴 和 Piano 鋼琴三重奏,即所謂的 Kegelstatt Trio 凱格爾施塔特 三重奏。

Clarinet Quintet 單簧管五重奏 於 1789 年 9 月 29 日完成。同年 10 月 22 日在 Tonkünstler-Societät 維也納音樂家協會 舉行首演,這是為了音樂家遺孀、遺孤而募款的慈善音樂會,單簧管當然由 Anton Stadler 安東·史塔德勒 擔任,第一小提琴則由 Joseph Zistler 約瑟夫·齊斯特勒 擔任。



Mozart 莫札特 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581《單簧管(豎笛)五重奏》
Clarinet 單簧管(豎笛):Karl Leister 萊斯特
Berlin Philharmonic Soloists 柏林愛樂獨奏家
Deutsche Grammophon / 138 996 SLPM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08 期 (1991 年 6 月號)

Clarinet Quintet《單簧管(豎笛)五重奏》是最迷人的一種室內樂形式,陰暗迷濛的單簧管(豎笛),在弦樂四部之中穿梭,彷彿密林中洩放出來的心靈之聲。中音部的明暗對比與層次,實非其他種類的室內樂曲可以比擬。

Mozart 莫札特 在 1789 年為維也納宮廷樂團的單簧管(豎笛)手 Anton Stadler 史塔德勒 寫作一首深邃動人的 A 大調單簧管(豎笛)五重奏(K.581),同年 9 月 29 日完稿。一百年之後,Brahms 布拉姆斯 為單簧管(豎笛)演奏家 Richard Muhlberg 穆爾堡 和 Joachim Quartet 姚阿幸四重奏 寫作 B 小調單簧管(豎笛)五重奏(Op.115:詳見留言區),該曲完成於 1891 年 11 月,並於 11 月 24 日在麥寧根的喬治二世皇宮首演。

這兩首單簧管(豎笛)五重奏,是此種樂曲形式的雙璧,前後呼應,星月爭輝!

本輯的單簧管(豎笛)演奏家 Karl Leister 萊斯特,是最大功臣,他的笛聲圓渾深厚,技巧毫無炫耀之彩與斧鑿之跡,猶如千年璞玉,溫潤親澤,歷久彌芬,耐人尋味。

Mozart 莫札特 The Flute Quartets《長笛四重奏》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22 期 (1992 年 11 月號)

如眾所知,Mozart 莫札特 曾宣稱他不能忍受 Flute 長笛 的聲音,但是當荷蘭富商 De Jean 曉以利益,他還是接受委託,寫下兩首 Flute Concertos 長笛協奏曲,和若干 The Flute Quartets《長笛四重奏》(Flute 長笛 搭配 小、中、大提琴各一)。

本輯所收錄的四首 Flute Quartets《長笛四重奏》,根據考證,『D 大調 K 285』和『G 大調 K 285a』大約於 1777 年底至 1778 年初之間創作,當時 Mozart 莫札特 和母親在 曼汗 停留,發生過一些愛情事件。『C 大調 K 285b』及『A 大調 K 298』則分別寫於 1781~1782 年和 1786~1787 年,當時 Mozart 莫札特 在 維也納(與早先學界一般認知不同)。

儘管 Mozart 莫札特『討厭』Flute 長笛,『K 285 的第二樂章』和『K 298 的第一樂章』,仍舊寫出最純正、最窩心、天籟般的音樂。

為鍵盤而撰的六首奏鳴曲(KV 10-15)

莫札特為鍵盤而撰的六首奏鳴曲,由小提琴或長笛伴奏(KV 10-15),是 1764 年末家族出遊時,在倫敦譜寫的作品。10 月 25 日莫札特受英國皇后夏洛特所託,隔年 1 月 18 日就完成,可見莫札特寫曲速度之迅速。

有些手稿還包括大提琴的彈奏,內容與鍵盤的左手樂譜相同,因此這六首曲目要稱為小提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還是鍵盤(鋼琴或大鍵琴)三重奏?於是便產生歧見。

KV 13 的慢板,聽起來是否美麗優雅呢?獻給今天的日落。晚安。

Mozart 莫札特 Piano Sonatas K. 310、K 330 至 K 333《鋼琴奏鳴曲 K. 310、K 330 至 K 333》

【文】黃德仁 老師 音樂月刊 119 期 (1992 年 7 月號)

相對於 Mozart 莫札特 的其他作品,Piano Sonata 鋼琴奏鳴曲 似乎較不為人重視,而事實上 Mozart 莫札特 在當時即是一位傑出鋼琴演奏家,他為鍵盤樂器發展了一些新技巧,為它開啟更大的表現空間,並將鍵盤樂器作為他音樂心靈最深刻美麗的傾吐。

1777 年至 1778 年間,Mozart 莫札特 在慕尼黑、奧格斯堡、巴黎等地,從事一連串的旅途演奏,期間他創作了作品 K 310 及 K 330 至 K 333 等五闕作品,統稱『巴黎奏鳴曲』,其中 K 331 的第三樂章,即為最著名的『土耳其進行曲』。

『巴黎奏鳴曲』亦稱為『旅遊奏鳴曲』,除了擁有優美的音樂內容,同時也是 Mozart 莫札特 靈魂深處的映照。雖然此行旅遊演出遭遇諸多不順,由於母喪及求職不成,可說是以『悲劇』收場,但是 Mozart 莫札特 音樂中,那股感人的力量似乎更強烈,深刻的心靈樂音躍然曲中。當我們越瞭解 Mozart 莫札特 創作的背景,對於其音樂的感動也會越強烈。天才終究是天才,苦難也能化為微笑。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K.626)

大作曲家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札特(1756-1791)的一生只有 35 年,在這 35 年歲月中,他一共創作了八百多部作品,最後一部作品,是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札特 在 1791 年逝世前,創作的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K.626)。

話說 1791 年 7 月,也就是 Mozart 莫札特 逝世的那一年,當時的 Mozart 莫札特 在經濟上相當困頓,而且不知道自己的死訊已悄然來臨。有一天來了一位訪客,交給 Mozart 莫札特 一封的匿名信,信中這位匿名人士,委託他創作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安魂曲』,且允諾會以高額酬金答謝。

當時 Mozart 莫札特 手邊尚有兩部歌劇未完成,分別是《仁慈的狄多皇帝》(K.621)及《魔笛》(K.620)。他的身體也不斷惡化,同年秋天,Mozart 莫札特 已無法提筆,他找來學生 Sussmayr 朱斯麥亞,交代他如何完成樂曲,12 月 25 日,Mozart 莫札特 往生。

學生 Sussmayr 朱斯麥亞 依照 Mozart 莫札特 生前指示,完成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總譜,並且交給委託者 華爾傑克伯爵,1793 年 12 月 14 日,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在維也納教堂首演,指揮就是 華爾傑克伯爵。

為什麼 華爾傑克伯爵 要委託 Mozart 莫札特 譜寫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呢?據說是 華爾傑克伯爵 為了悼念亡妻,不過,Mozart 莫札特 當時收到的是匿名委託信,再加上他的健康情形每況愈下,於是 Mozart 莫札特 誤以為捎信來的信差,是陰間使者,待他完成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也就是他的死期。

無論如何,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在 Mozart 莫札特 臨終時,雖然未完成,不過,以『最崇高的古典作品之一』來形容這部作品,一點也不為過。至於 Mozart 莫札特 學生 Sussmayr 朱斯麥亞 代筆的部分,褒貶不一,有樂評家說他確實忠實反映 Mozart 莫札特 的意圖,也有樂評家說他與 Mozart 莫札特 的親筆稿有明顯差異,慕尼黑大學的 Franz Bayer 拜耳 教授,就是否定派的代表之一,他將 Sussmayr 朱斯麥亞 代筆的部分 做了大幅修改,於 1971 年透過 Eulenburg Verlag 歐倫布克 出版社 發行改編後的總譜,演奏 Franz Bayer 拜耳 教授 這個版本的黑膠發行如下:

.1975 年 Gerhard Schmidt-Gaden 舒密特-戈登 (Harmonia Mundi - 1 C 065-99 694 Q B)
.1977 年 Neville Marriner 指揮 St. Martin-In-The-Fields (Argo - ZRG 876)
.1982 年 Nikolaus Harnoncourt 哈農庫特(Telefunken - 6.42756)
.1986 年 Robert Shaw 指揮 Atlanta Symphony Orchestra (Telarc)

英國的 Robert Mornder 蒙達 教授也做出更大幅修改的版本,演奏 Robert Mornder 蒙達 教授 這個版本的黑膠發行如下:

.1984 年 Christopher Hogwood 霍格伍德(L'Oiseau-Lyre - 411 712-1)

演奏 Sussmayr 朱斯麥亞 版本的黑膠發行如下:

.1937 年 Bruno Walter 指揮 維也納愛樂 的 巴黎 現場錄音
.1952 年 Robert Shaw 指揮 The RCA Orchestra / The Robert Shaw Chorale (RCA - LM 1712)
.1953 年 Hermann Scherchen 指揮 Vienna State Opera Orchestra
.1956 年 Bruno Walter 指揮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Of New York (Columbia - ML 5012)
.1956 年 Bruno Walter 指揮 維也納愛樂 的現場錄音
.1956 年 Karl Böhm 指揮 Wiener Symphoniker (Philips - A 00435 L)
.1956 年 Sir Thomas Beecham 指揮 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lumbia - ML 5160)
.1958 年 Bruno Walter 指揮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的現場錄音
.1962 年 Karl Richter 指揮 Münchener Bach-Orchester (Telefunken - SLT 43059)
.1967 年 Sir Colin Davis 指揮 BBC Symphony Orchestra (Philips - 802 862 LY)
.1968 年 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 指揮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EMI / San 193)
.1983 年 Peter Schreier 指揮 Staatskapelle Dresden (Philips - 6514 320)
.1987 年 John Eliot Gardiner 賈第納 指揮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Philips - 420 197-1)

光是這些總譜版本,再加上不同指揮家的詮釋,要推薦黑膠聆聽的版本,就令人頭痛,其中還有繼承十九世紀浪漫風格表現的演奏,以及追溯古典時期真正演奏風格的研究與實踐。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的三次錄音 (1961, 1976, 1987),是汲取 Sussmayr 朱斯麥亞 的演奏流脈,再加入自己的獨特風格。也有樂迷喜愛 1976 年 Michel Corboz 在 Erato 發行的黑膠版本。

Karl Bohm 貝姆 有發行兩張值得推薦的版本,分別是:

. 1956 年 與 維也納愛樂(黑膠編號 Philips - A 00435 L 或 Epic - LC 3507)無 Stereo 發行
. 1971 年 與 維也納愛樂(黑膠編號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143)

黑膠初入門,或者聽不習慣 mono 單聲道的朋友,建議選擇 1971 年的 Deutsche Grammophon 版本。Karl Bohm 貝姆 與 Bruno Walter 華爾特 是能夠超越風格形式,表現出深刻感動音樂內涵的大指揮家。另外,Colin Davis 戴維士 與 BBC 交響樂團的錄音,亦是獲獎的傑出作品,不容錯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