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簡介】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札特
翻譯自:Wikipedia
Symphony No 25《第 25 號交響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於 17 歲所寫的 Symphony No 25《第 25 號交響曲》,可能想要表現經歷情感危機之後的浪漫苦惱,為風格漸趨成熟之作。
Symphony No 29《第 29 號交響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於 18 歲完成的 Symphony No 29《第 29 號交響曲》,簡潔、高雅、完美,就像從陰暗到光明的精神朝聖,早熟天才因而變成大師。
Symphony No 33《第 33 號交響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1779 年 7 月寫成的 Symphony No 33《第 33 號交響曲》,只用弦樂、雙簧管、低音管 和 法國號,在 Mozart 莫札特 成熟期作品之間是比較親密的、比較接近室內樂者。
第 36 號交響曲
莫札特寫曲速度之快,幾乎無人能出其右,第卅六號交響曲就是一例。當時莫札特與妻子從薩爾茨堡要回到維也納,中途行經林茲,當地居民知道消息,便公告周知。為了回應居民的歡迎,莫札特在四天內完成這首交響曲,並於當地舉行首演。隔年 4 月 1 日第卅六號交響曲亦在維也納舉行首演。
網路上可找到畢勤指揮倫敦愛樂的版本,是 78 轉的留聲機唱片,獲得留聲機雜誌推薦基本曲目優秀唱片,發行時間是 1938 年。
Mozart 莫札特 Symphonies No. 40 In G Minor · No. 41 (Jupiter)《第40號交響曲》/《第41號交響曲:朱彼特》
Karl Bohm 貝姆 指揮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柏林愛樂
Deutsche Grammophon / 138 815 SLPM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48 期 (1977 年 6 月號)
這是一張持久不衰的暢銷唱片,雖然是十年前灌錄的老照片,可是即使到去年,在日本 Deutsche Grammophon 十大暢銷曲中,依然高居第八位。只要了解 Mozart 莫札特 的音樂,以及 Karl Bohm 貝姆 的演奏,都極為出類拔萃,這樣的事實,乃是不足為奇的。本刊雖然在第 30 期就已提過,可是由於最近 知音 又進口了一批,這裡再以不同的角度,向各位介紹。
如果拿 Symphonies No. 40 In G Minor《第40號交響曲》和 Symphony No. 41 In C Major, KV 551 "Jupiter"《第41號交響曲:朱彼特》相比較,兩曲的性格猶如『陰』與『陽』之差,恰如 史丹達爾 所說的『Mozart 莫札特,這位甜美而憂鬱的天才!』那樣。在 Symphonies No. 40 In G Minor《第40號交響曲》的每一個短句中,都注入著扣人心弦的悲傷之情,要接觸 Mozart 莫札特 的交響曲,我認為最好是從此曲開始,因為在這作品中,蘊藏著 Mozart 莫札特 的一切。
Symphonies No. 40 In G Minor《第40號交響曲》對 Mozart 莫札特 而言,猶如 JS Bach 巴哈 的 B小調彌撒曲,和 Beethoven 貝多芬 的 C小調 Symphony No 5 命運交響曲 那樣,是一種宿命的調性。Mozart 莫札特 的四十一首交響曲中,只有兩曲是用 G小調 寫作的(另一首是 K.183 的 Symphony No 25《第25號交響曲》)。
Karl Bohm 貝姆 的此曲演奏,比起 Wilhelm Furtwängler 福特萬格勒 和 Bruno Walter 華爾特 的版本,顯得更為現代的,而且是現世的,可是,一點也沒有冷峻的感覺,而是洋溢著溫暖感與熱氣的,由於他那美妙的節奏感,才沒有使音樂變得堅硬。同時,Karl Bohm 貝姆 還使此曲中那對位法的趣味,很清晰地展現出來了,這是造型非常扎實的 Mozart 莫札特 演奏。
Symphony No. 41 In C Major, KV 551 "Jupiter"《第41號交響曲:朱彼特》乃是莫札特最後『三大交響曲』中,最偉大的名作,猶如 Symphony No 9《第9號交響曲》是 Beethoven 貝多芬 九大交響曲中的巔峰那樣,最雄大、華麗的作品。有誰曾想過,Mozart 莫札特 在三餐不繼的生活中,寫出這樣絢爛豪華的交響曲?此曲的第四樂章是用結構精緻的賦格曲式寫作的 Jupiter 朱彼特(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神)的曲題,可能起因於這個樂章。
Karl Bohm 貝姆 的指揮,線條粗壯,充分發揮造型上的美感,以宏大的幅度串連起來,其中以 第四樂章 的表現最為雄大、冠蓋群倫,動機與主題的對位法,都有精緻的處理。這種傑出的成就,充分顯示 Karl Bohm 貝姆 是何等老練、成熟。第一樂章 的設計,風格堂皇;第二樂章 則飄散出迷人的抒情性。
根據最新的報導,Karl Bohm 貝姆 又指揮 Vienna Philharmonic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再度灌錄了 Mozart 莫札特 的這兩首交響曲,時間是去年的四月二十八日(黑膠編號: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780),這張新片國外已經發售,但願 知音 能辦理進口,以饗愛樂者。
Mozart 莫札特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 550《第 40 號交響曲》
Bruno Walter 華爾特 指揮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Columbia / MS 6869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7 期 (1991 年 5 月號)
大指揮家 Bruno Walter 華爾特(1876-1962)出生於柏林,他繼承了德奧音樂的厚重傳統,1939 年遷居美國以後,將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洛杉磯愛樂 和 New York Philharmonic 紐約愛樂 提升為全美第一流樂團。Bruno Walter 華爾特的詮釋,以 Mozart 莫札特、Beethoven 貝多芬 和 Brahms 布拉姆斯 見長,音樂中溫柔敦厚、親切平易的特質,十分耐人尋味。
Bruno Walter 華爾特 的 Mozart 莫札特 交響曲,具有明顯的故事敘述性,和強大的說服力,例如本輯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 550《第 40 號交響曲》第二樂章,木管像受了委屈而哭號的孩子,而弦樂則像充滿母愛的撫慰力量,在均衡之下,又加上了溫馨。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在他的帶領下,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厚重,給人舒適堅穩的美感。
Cassation《輕組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Cassation 這種曲子很難給予確切譯名,它的曲趣跟『小夜曲』或『嬉遊曲』並無多大差別,目前樂界大致認同其意義是『為夜晚在戶外或街頭演奏所作的音樂』。
Mozart 莫札特 G大調 K 63 和 降B大調 K 99 兩首 Cassation 係分別由薩爾茲堡大學的『邏輯科學』和『物理科學』的學生們委託作曲的,準備在期末考完之後的慶典演奏。
樂曲編制除弦樂之外,還有 Oboe 雙簧管 及 Horn 法國號 各兩支,我們不妨將這兩個曲子看成前後附有進行曲的小樂曲。
Divertimento No. 1 in D major, K. 136《D大調第1號嬉遊曲》/ Divertimento in B-flat Major, K. 137《降B大調嬉遊曲》/ Divertimento in F Major, K. 138《F 大調嬉遊曲》
【文】黃德仁 老師 音樂月刊 133 期 (1993 年 10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的3首嬉遊曲 K 136、K 137 及 K 138 展現了他天縱英才式順暢俐落的作曲才華。3曲一氣呵成,一口氣聽下來,30 分鐘轉眼已過,卻一點也不覺疲累。此3首嬉遊曲作於 Mozart 莫札特 16 歲時,顯示他對於曲式的掌握及旋律的創意,皆有過人之處。
在 18 世紀時,這種以弦樂團演奏,充滿力道的短小作品被稱之為『嬉遊曲』。為適應當時 曼海姆樂派 所流行的弦樂團演奏型式,『嬉遊曲』通常以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及1把大提琴演奏,稱之為 Orchestral Quartet 管弦四重奏,一般由4位獨奏家演奏,但也經常加入低音大提琴及弦樂團一起演出。
Divertimento No. 1 in D major, K. 136《D大調第1號嬉遊曲》的第1及第3樂章的主題,經常被 Mozart 莫札特 引用在各種場合,例如 Divertimento in B-flat Major, K. 137《降B大調嬉遊曲》的第1樂章及 Divertimento in F Major, K. 138《F 大調嬉遊曲》的行板樂章;在弦樂四重奏的開頭與降B大調鋼琴四手聯彈 K 358 皆用到了此一主題。一般相信 Haydn 海頓 亦曾使用同樣的動機於他早期弦樂四重奏的慢板樂章,所以 Haydn 海頓 早期的弦樂四重奏也稱為『嬉遊曲』。
Mozart 莫札特 Divertimento In D, K.334《嬉遊曲 K.334》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08 期 (1991 年 6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常接受委託,譜寫以娛樂為目的的 Divertimento《嬉遊曲》,然而其寫作態度卻相當嚴肅。『D 大調為2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2支法國號的嬉遊曲 K.334』,係為家族密友之子 Robinig 從 薩爾茲堡大學 學法律畢業的場合而譜,作曲時期大約在 1780 年 7 月左右。
本曲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是 Mozart 莫札特 最膾炙人口的旋律之一,你一定聽過。而 慢板 樂章則已超越範疇,展現深沉創意,預示了 Schubert 舒伯特 式的表情。
Serenade No. 10 In B Flat For 13 Wind Instruments, K.361《第 10 號小夜曲 K.361》/ Serenade No. 12 In C Minor, K.388《第 12 號小夜曲 K.388》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26 期 (1993 年 3 月號)
十八世紀末期,中歐貴族家庭或皇室宮廷忽然掀起成立『Harmonie 樂隊』之風潮,這是由 Oboe 雙簧管、Clarinet 單簧管、Horn 法國號 和 Bassoon 低音管 各二支所組成的管樂合奏團,就像五十年後中產階級家家戶戶都以擁有鋼琴為榮似的,但是 Harmonie 流行一陣過後,忽然一夜之間消失無蹤。
許多作曲家為此種組合寫曲,Mozart 莫札特 也不例外,《c 小調第 12 號小夜曲 K.388》儘管具小夜曲之名,其簡潔、緊密的結構及戲劇性,並不遜色於任何奏鳴曲或交響曲。
Mozart 莫札特 Eine Kleine Nachtmusik K.525《小夜曲,K 525》
Willi Boskovsky 波斯考夫斯基 指揮 Vienna Mozart Ensemble 維也納莫札特合奏團
Decca / SXL 6420
London / STS 15171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現在大家都很熟悉由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Claudio Abbado 阿巴多、Carlos Kleiber 克萊柏 或 Zubin Mehta 祖賓梅塔 等大師所指揮的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維也納愛樂』New Year’s Concert 新年音樂會,其實在 1979 年之前,這種音樂會大多是由 Willi Boskovsky 波斯考夫斯基 以宮廷樂長姿態邊拉小提琴邊指揮的。
Willi Boskovsky 波斯考夫斯基(1909-1991)曾任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維也納愛樂 的樂團首席和 Wiener Johann Strauss Orchester 維也納史特勞斯樂團 常任指揮。
本輯收錄 Mozart 莫札特 最著名的 Eine Kleine Nachtmusik K.525《小夜曲,K 525》,Willi Boskovsky 波斯考夫斯基 對速度的設定自然流暢,頗富說服力,表情溫暖高貴,合奏完成度高,為有史以來最精彩的版本之一。
Sinfonie Concertanti (KV 364 & KV 297 B)《二首交響協奏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06 期 (1991 年 4 月號)
作品編號 KV 297 B 大約完成於 1778 年,本來獨奏樂器為長笛、雙簧管、法國號、低音管,預定在所謂『精神音樂會』首演,結果不但沒有演成反而遺失總譜,Mozart 莫札特 想重寫,不過未見手稿,直到 1865 年才發現別人的手抄稿,有趣的是,Flute 長笛 改成 Oboe 雙簧管,雖有人懷疑真偽,目前學界大致承認是 Mozart 莫札特 的風格,遂列入作品編目。
作品編號 KV 364 完成於 Mozart 莫札特 辭去薩爾斯堡大主教的工作,旅行各國尋找工作機會之時。獨奏樂器為 Violin 小提琴 與 Viola 中提琴,中提琴要求調高半音,全曲充分展現青年作曲家的高貴與自尊。
Mozart 莫札特 Sinfonia Concertante In E Flat, K. 364《交響協奏曲 KV 364》
David Oistrakh, Igor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父子
David Oistrakh 大衛歐伊斯特拉夫 指揮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柏林愛樂
Angel / S-36892 或 SD-3789
EMI / SLS 828
【文】林采韻 老師
大師級小提琴家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父子 可謂是完美的組合,他們兩位在本輯的表現已達『出神入化』之境,把 Mozart 莫札特 樂曲自然而毫不扭捏作態的精神完全表達出來,其琴聲晶瑩透明、圓潤柔美,感情的詮釋極為真誠,不管在各音層的表現皆收放自如,技巧更是成熟穩重,且如流水般的順暢,可謂 Mozart 莫札特 音樂的最佳詮釋者。
Mozart 莫札特 Clarinet Concerto K 622 單簧管協奏曲
Mozart 莫札特 Fagottkonzert (Bassoon Concerto) K. 191 低音管協奏曲
Alfred Prinz 普林茲 (單簧管)
Dietmar Zeman 傑曼 (低音管)
Karl Böhm 貝姆 指揮 Wiener Philharmoniker 維也納愛樂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411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8 期 (民國 65 年 8 月號)
我們只要看到本輯的樂團是 Wiener Philharmoniker 維也納愛樂,指揮家是 Karl Böhm 貝姆,獨奏者是維也納愛樂的首席演奏家,就不難預想到這是充滿維也納芳香,反映昔日維也納繁華時代的演奏。
Alfred Prinz 普林茲 的 單簧管,音色典雅、安詳,具有維也納式的甜美情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一樂章,貫穿著一種纏綿的情緒,使人聯想到晚霞下的古都維也納;第二樂章的速度悠揚,旋律也充分歌唱。
在『低音管協奏曲』中,Dietmar Zeman 傑曼 有意想之外的美好表現,給人非常愉快的感受。他的音色雖然柔美,但不覺得輕薄,很奇怪地具有重量感,同時流露出這樂器的幽默性。第三樂章展現出活生生的節奏感;第二樂章則充滿了感情。Zeman 傑曼 的技巧是如何出色,只要聽一聽第一樂章的裝飾奏,即可明白。
Böhm 貝姆 的指揮,比『單簧管協奏曲』更具有生趣,這是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琢磨的,優美非凡的演奏。
Mozart 莫札特 Flute Concerto No. 1 In G Major, K. 313《第1號長笛協奏曲》/ Flute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K. 314《第2號長笛協奏曲》/ Andante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In C Major, K. 315《C大調行板》
James Galway 詹姆士高威:長笛
Rudolf Baumgartner 包加特納 指揮 Festival Strings Lucerne 琉森節慶弦樂合奏團
RCA / ARL1-2159
Eurodisc / 88 248 MK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74 期 (1979 年 8 月號)
令人費解的是,為世人所熱愛的 Mozart 莫札特 Flute Concertos《長笛協奏曲》唱片,我們很少遇到理想的演奏。有時,長笛獨奏者儘管吹奏得非常精彩,不料陪襯演奏的樂團,卻表現平凡,有時情況又正好相反,而很少看到獨奏與管弦樂都相當完美的。很難得的是,最近由 聲美 發行的這張唱片,可以說是頗為接近理想的演奏。
首先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Festival Strings Lucerne 琉森節慶弦樂合奏團 的演奏非常生動,打從 Flute Concerto No. 1 In G Major, K. 313《第1號長笛協奏曲》第一樂章由樂團奏出的提示部立刻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這個合奏真不愧擁有 19 年的歷史,他們的合奏真實天衣無縫 、無懈可擊,其音色也非常適宜於 Mozart 莫札特 的協奏曲。
接著,當獨奏長笛登場時,我們又驚喜於 James Galway 詹姆士高威 的吹奏,每一樂曲都很悠揚,展示旋律發展的必然性,而無意誇耀技巧,或拘束於樂譜的死板指示。
聆聽完本輯演奏,不由得痛切地感到,這是和 Mozart 莫札特 的心靈貫通的演奏。原是 Berlin Philharmonic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首席長笛家,曾博得大指揮家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激賞的 James Galway 詹姆士高威,即使在吹奏技巧無比艱難的裝飾奏時,我們一點也不會注意到複雜的技巧,這是由於 James Galway 詹姆士高威 已經徹底把它化成音樂,使人們只感到它發散的美。
像這樣,不管是聽本輯中的那一樂章,都會像仙遊天國那樣,忘了有演奏者這一回事。尤其在各曲的慢板樂章,以及 Andante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In C Major, K. 315《C大調行板》一曲中,James Galway 詹姆士高威 豐富而神奇的音樂性,有了最高度的發揮,使人心蕩神馳。
本輯的錄音相當良好,高音域的音色,具有獨特的魅力;低音域也頗為渾厚,整個說來,音質是較為明亮的,而且具備深度。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James Galway 詹姆斯·高威(1939 ~)在英國 Belfast 出生,先後在倫敦和巴黎音樂院學習 Flute 長笛,曾在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 擔任長笛首席 6 年 (1969~1975)。近十幾年來,則以他出神入化的超技,獨闖天下,並以 14K金 的長笛橫掃天下,穩居天下第一長笛美聲的寶座。
本輯是 James Galway 詹姆斯·高威 在長笛界奠定不朽的歷史錄音,G大調 Flute Concerto 長笛協奏曲(K.313)和C大調緩版(K 315)錄於 1974 年,由 Rudolf Baumgartner 包加特納 指揮 Festival Strings Lucerne 琉森節慶弦樂合奏團協奏。James Galway 詹姆斯·高威 的演奏,金聲飛揚,音符蹦跳,好一幅生氣蓬勃的活潑畫面,令人不覺感染到青春歡樂的氣氛。
獨奏長笛是錄音的主題,豎琴和協奏樂團都成了背景,長笛聲亮麗耀眼,音樂抑揚動人。
Horn Concertos《法國號協奏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是打破大協奏曲傳統,首先突顯獨奏者的作曲家之一,對管弦樂潛能的開發極具貢獻。
Horn Concertos《法國號協奏曲》是因結識『薩爾茲堡大主教樂團』號筒高手 Ignaz Leitgeb 而引發作曲興趣。此人粗野不文,但很會做生意,滿有錢,常被 Mozart 莫札特 嘲弄。例如,《第2號法國號協奏曲》,總譜上 Mozart 莫札特 題詞曰:『Mozart 莫札特 同情 Leitgeb 這隻驢子、大公牛、傻瓜,1783/5/27,維也納』。可見 Mozart 莫札特 與 Leitgeb 之間美好的友情。
四首樂曲氣氛輕盈,旋律迷人,並未要求特殊演奏技巧。
Oboe Concerto In C Major, K. 314《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06 期 (1991 年 4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Oboe Concerto In C Major, K. 314《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本來是為 薩爾茲堡 大主教樂團同事 Ferlendis 所寫,後來 Mozart 莫札特 離職轉赴 曼汗,也帶走總譜,最後題獻給 曼汗 的演奏家 Ramn。
這是輕鬆愉快的曲目,充分顯示 Mozart 莫札特 對獨奏樂器(雙簧管)的瞭解。Mozart 莫札特 隨後另為荷蘭長笛家 de Jean 改編成 長笛協奏曲。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 No 14 In E-Flat Major, K.449 / No 24 In C Minor, K.491《第 14 及 24 號鋼琴協奏曲》
Murray Perahia 普萊亞:鋼琴
Murray Perahia 普萊亞 指揮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英國室內管弦樂團
Columbia / M 34219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52 期 (民國 1977 年 10 月號)
Murray Perahia 普萊亞 是第三屆國際鋼琴比賽首獎的得主,目前(1977 年)執教於紐約曼尼斯音樂院,現為 Columbia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旗下的鋼琴大將,預備為 Columbia 哥倫比亞 灌錄全部 Mozart 莫札特 的 Piano Concertos 鋼琴協奏曲,由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英國室內管弦樂團 擔任演奏,Murray Perahia 普萊亞 鋼琴兼指揮。
Mozart 莫札特 一共寫作了 21 首獨奏用的 Piano Concertos 鋼琴協奏曲(通常稱為 27 首的前 4 首是其他曲子的改編曲,第 7 和 第 10 則分別為三台和二台鋼琴合奏而作),這首降 E 大調第 14 號鋼琴協奏曲 寫作於 1784 年初,Mozart 莫札特 從這個時候開始到去世為止,將自己作品的目錄,都登記在一本筆記簿上,K 449 就是第一首上榜的作品。
第 14 號鋼琴協奏曲 K 449 原是 Mozart 莫札特 為他的女學生 普洛伊 而作,所以技巧上較為簡單,鋼琴和管樂之間多采多姿的對答也付之闕如,只用兩管的 Oboe 雙簧管 和 Horn 法國號,以弦樂為主體。1784 年 3 月 7 日 Mozart 莫札特 親自擔任首演的鋼琴獨奏,獲得聽眾極熱烈的歡迎,以致 1784 年到 1786 年間,又產生了 12 首鋼琴協奏曲的豐碩成果。
第 24 號 C 小調 Piano Concerto 鋼琴協奏曲 K 491 是 Mozart 莫札特 最悲劇性的作品之一,管絃樂的重要性提高,成為一首組織嚴密而龐大的 鋼琴協奏曲。Murray Perahia 普萊亞 打算用十年的時間灌錄 Mozart 莫札特 全部的鋼琴協奏曲,他很重視 Mozart 莫札特 鋼琴協奏曲 的室內樂性格,例如 第 24 號 C 小調 Piano Concerto 鋼琴協奏曲 K 491 的第二樂章,可以說是 Murray Perahia 普萊亞 和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英國室內管弦樂團 的木管團員之間的四重奏,其中水乳交融的程度,非他種演出方式所能達成。
另一方面 Murray Perahia 普萊亞 的指揮也是相當成功的,合奏和獨奏間的交替有條不紊,樂句處理也極為完整,Murray Perahia 普萊亞 的音色很美,可以說是晶瑩剔透,第 24 號 C 小調 Piano Concerto 鋼琴協奏曲 K 491 的裝飾奏是 Murray Perahia 普萊亞 自作的,展現他創作與即興的另一面才能。
本輯是 Murray Perahia 普萊亞 一系列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s 鋼琴協奏曲 的起點,我們欣見他有個好的開始,更期待聽到 Mozart 莫札特 其他的鋼琴協奏曲。
Piano Concerto No. 17 in G Major, Op. 453《第 17 號鋼琴協奏曲》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 No. 17 in G Major, Op. 453《第 17 號鋼琴協奏曲》完成於 1784 年,Alfred Einstein 愛因斯坦 稱此曲 hidden laughter and hidden sadness 隱藏著微笑,也暗藏著哀傷。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s K. 488 & K. 459 第 19 & 23 號鋼琴協奏曲
Maurizio Pollini 波里尼 (鋼琴)
Karl Bohm 貝姆 指揮 Wiener Philharmoniker 維也納愛樂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716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57 期 (民國 67 年 3 月號)
這是擁有神哭鬼嚎般技巧的 Pollini 波里尼,首次為 Deutsche Grammophon 錄製的協奏曲黑膠唱片,由於是跟 Bohm 貝姆 與 Wiener Philharmoniker 維也納愛樂 聯合演奏的,陣容就顯得無比豪華,這是目前所能期求最理想,最引人注目的 Mozart 莫札特 協奏曲的演奏組合。
如眾所知,Bohm 貝姆 對 Mozart 莫札特 音樂所顯示的愛,無人能望其項背,此前在交響曲與歌劇唱片中,即已展現出無比優異的 Mozart 莫札特 世界,在本輯,因為 Pollini 波里尼 的合作,再度錄成這張驚人的演奏。
『第二十三號』的獨奏部,只要是高程度的學生都能彈奏,可是要像 Pollini 波里尼 那樣,使每個音天衣無縫串連起來,而且注入生命力,乃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在 Pollini 波里尼 的十指下,一個個音符,如同活生生的跳動著,而且充分地歌唱,由於主角是 Pollini 波里尼,才得以展現出感情豐富、肌膚健康的 Mozart 莫札特。
錄音把樂團與獨奏琴聲,以美好的平衡捕捉了;弦樂器的音質極為優美;管絃樂的進行,暢快無比!
【文】江憲宗 老師
Karl Bohm 貝姆 在 Mozart 莫札特 音樂所蘊含的意境與感情,是大多數指揮難以比擬的,在本輯可以充分享受這種特質的美感。在 Piano Concerto K. 488《第 23 號鋼琴協奏曲》的序奏,優美和諧的弦樂,令人心如止水,寧靜的進入 Mozart 莫札特 世界。
Maurizio Pollini 波里尼 不僅琴藝高超而精練,背後更蘊涵豐富的感情。在 Karl Bohm 貝姆 的配合下,呈現出古典高貴、精緻感性的 Mozart 莫札特。
最值得稱道的是慢板樂章的表現、Maurizio Pollini 波里尼 那一塵不染的琴音,潔淨而柔美,散發著清純典雅的情韻,與 Karl Bohm 貝姆 溫厚平靜的心境緊密結合,真是絲絲入扣。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第20號鋼琴協奏曲》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12 期 (1991 年 11 月號) / 第 107 期 (1991 年 5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有3首小調的作品,分別是 Piano Concertos No. 20 In D Minor, K.466《第 20 號鋼琴協奏曲》、Fantasia in D minor, K 397《第3號幻想曲》及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550《第 40 號交響曲》。這三首作品被稱為『狂飆運動』的產物,因為當時正處古典時期,作品力求均衡及形式上的完整,而不強調感情的激動,但是這三首作品特別有情感激動的特色,在配器方面,Piano Concertos No. 20 In D Minor, K.466《第 20 號鋼琴協奏曲》是第一次使用小號和大鼓,在此以前的鋼琴協奏曲,沒有使用這麼多樂器。首演的三天之後,Mozart 莫札特 的父親寫了一封信回家說,他認為這是他眾多作品中最好最優秀的一首。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第 20 號 d 小調鋼琴協奏曲》是最難詮釋的,因為第一、二兩個樂章,展現啟蒙時代社會鉅變的狂飈性格,如果演奏得太溫和,則此曲的獨特風格無以彰顯,但若表現得太激情,又與 Mozart 莫札特 的古典均衡格格不入。我聽了 20 多個版本,發現 Piano Concertos No. 20 In D Minor, K.466《第 20 號鋼琴協奏曲》非常困難,因為它充滿矛盾,如前所述,這首曲子是小調,有許多深沉激烈的感情,但是把這些感情都釋放出來,卻和 Mozart 莫札特 整個時代格格不入,因為 Mozart 莫札特 的曲子應該是明朗、歡樂的,如果刻意做表情,就顯得不自然,但是如果沒有這些感情,就不像這首曲子。
例如第一樂章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為主的旋律,然後中提琴和小提琴以切分音出現,表達激動不安的主題。這種主題在 Mozart 莫札特 的作品裡非常少見,但是這個主題結束,鋼琴出現時又必須回復 Mozart 莫札特 自然歡樂的味道,因此大部分的版本光是這一小段就處理不了,有些指揮處理得十分平靜,而顯得味道平淡,另一些指揮處理得較為激動但是鋼琴就接不下去。
另外,第二樂章的浪漫曲,也是絕無僅有。因為在 Mozart 莫札特 之前,從沒有將浪漫曲當成慢板樂章的主題,但是這又有另一個問題,照理說浪漫曲應該是浪漫、抒情、愉快,可是它又是三段式的曲子,三段式的中段是非常激動的樂段,所以鋼琴到這一段就不知如何是好,這又是一個矛盾,很難處理。
二次大戰後的許多演奏版本,受到戰爭殘酷的激發,以狂飈式的浪漫,來彰顯本曲的深沉陰暗面,此種詮釋可以 Furtwangler 福特萬格勒 的指揮為典範;越接近世紀末,詮釋方式越遠離浪漫傳統,而走清新剔透的路線,Perahia 普萊亞 指揮 英國室內樂團 便是此種演奏的代表。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s No.20 K.466 & No.27 K.595《第 20、27 號鋼琴協奏曲》
Clifford Curzon 柯爾榮:鋼琴
Benjamin Britten 布列頓 指揮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英國室內管弦樂團
Decca / SXL 7007
London / CS 7251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33 期 (1993 年 10 月號)
Clifford Curzon 柯爾榮(1907-1982)的鋼琴彈奏,以音質優美和內在寧靜著稱。他對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 No.27 K.595《降B大調第 27 號鋼琴協奏曲》情有獨鍾,認為在分句、觸鍵和意義各方面均充滿無窮無盡的變化。他一共錄製過3個版本,指揮者分別是 George Szell 塞爾(未准發行)、Istvan Kertesz 克爾提斯 和 Benjamin Britten 布列頓。
Benjamin Britten 布列頓 這個版本,其實在 1970 年就已錄製完成,由於 Clifford Curzon 柯爾榮 又從樂譜發現若干奧妙,認為還不能完全代表他的終極觀點,所以直到 1978 年,在獲得 Decca 唱片公司再錄第4版本的承諾下,才批准發行(這個和 Benjamin Britten 布列頓 一起錄製第3次的版本)。然而第4版卻因病未能完成,本輯終究還是成為他對 Piano Concerto No.27 K.595《降B大調第 27 號鋼琴協奏曲》演詮之絕響。Clifford Curzon 柯爾榮 巧妙調和神經緊張的能量和神殿般冷靜,的確偉大。
另一首 Piano Concerto No.20 K.466《d小調第 20 號鋼琴協奏曲》,他們所投下的濃濃悲劇陰影,最符合本曲調性所應有的意境。Kenneth Wilkinson 掌盤錄音,醇美自然,無懈可擊。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第 20 號鋼琴協奏曲》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鋼琴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奇 指揮 Orchestra Des Concerts Lamoureux 法國巴黎拉莫魯管弦樂團
Philips / 835 075 AY
Fontana / 6530 036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32 期 (1993 年 9 月號)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1895-1960)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女鋼琴家之一,她很年輕就得到追隨 Alfred Cortot 柯爾托 和 Ferruccio Busoni 布梭尼 的機會,並與 Eugene Ysaye 易沙意、Pablo Casals 卡薩爾斯、George Enescu 安奈斯可 諸大師聯演室內樂。然而後來的生命旅程卻很坎坷,曾罹患腦瘤,還被納粹迫害,57 歲才擁有自己的琴。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體型柔弱,肌肉有缺陷,卻恆能以不屈的決心與氣質,彈奏出生氣蓬勃的深刻音樂,表情真摯流暢,分句熟練巧妙,強調主觀意識下的抒情連續,音樂內涵豐富。Mozart 莫札特 的作品沒有人彈得比她更耐聽,難怪有學者稱讚 Clara Haskil 哈絲姬兒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第 20 號鋼琴協奏曲》的詮釋,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演奏之一。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s Nos 21-24, 26-27《第 21-24, 26-27 號鋼琴協奏曲》
Robert Casadesus卡薩狄許:鋼琴
George Szell 塞爾 指揮 The Cleveland Orchestra 克里夫蘭管絃樂團
【文】莊裕安 老師 音樂月刊 78 期 (1988 年 11 月號)
六首 Mozart 莫札特 套裝 Piano Concertos 鋼琴協奏曲,CBS 唱片公司對他們手中的籌碼頗有自信把握,兩位老大師(Robert Casadesus卡薩狄許 與 George Szell 塞爾)親密合作,也是繼 Karl Bohm 貝姆 的交響曲、Walter Gieseking 紀雪金 的奏鳴曲後,又一值得照單全收的經典傑作。
George Szell 塞爾 的伴奏,有點『君舟臣水』的謙虛,他把凹凸不平的河床底層都用精密的管絃樂填滿了,好讓 Robert Casadesus卡薩狄許 乘風而行,既有承載全船重心的大任,且富知交淡如水的迤邐。
Robert Casadesus卡薩狄許 一顆顆琴音都像篩選過的好米,Mozart 莫札特 應有的童真,很自然的保留下來,就 Piano Concerto No 26《第 26 號鋼琴協奏曲:加冕》的靈巧,敢說是無出其右。
認定 Mozart 莫札特 後期鋼琴協奏曲為荒島音樂者,錯過本輯委實可惜。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s 21 And 23 第 21 及 23 號 鋼琴協奏曲
Arthur Rubinstein 魯賓斯坦 (鋼琴)
Alfred Wallenstein 華倫斯坦 指揮 RCA Victor Symphony
RCA Victor / LSC-2634
企鵝三星帶花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8 期 (民國 65 年 8 月號)
Arthur Rubinstein 魯賓斯坦 雖然一直以 Chopin 蕭邦 演奏家著稱於世,可是自年輕時,他就很熱愛 Mozart 莫札特 的音樂,他的首次登台,是十一歲在柏林舉行的,當時演奏的曲目,就是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 No. 23 第 23 號 鋼琴協奏曲 (K.488),而指揮交響樂團的人,是鼎鼎大名的姚阿幸!
後來這首協奏曲,就成為他終身鍾愛的曲目之一,或許由於首次登台時,選的就是莫札特的協奏曲,少年時代也就被看成是莫札特演奏家了,這是一件多麼耐人尋味的事。
除了本輯,Arthur Rubinstein 魯賓斯坦 還灌錄過另外兩張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分別是:第二十號(黑膠唱片編號:LSC-2365),以及第二十四號(黑膠唱片編號:LSC-2461)(如附圖)。Rubinstein 魯賓斯坦 所彈奏的 Mozart 莫札特 鋼琴協奏曲,雖然稱不上是莫札特的典型演奏,卻具有獨特的魅力,這是樂天、艷麗、光輝、玲瓏的莫札特,任何人聽了都會感受到愉快的心情!
Piano Concertos No. 22 In E♭, K. 482 – No. 23 In A, K. 488《第22及23號鋼琴協奏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08 期 (1991 年 6 月號)
Mozart 莫札特《第22號鋼琴協奏曲》無論是樂想之華麗或透明且令人心動的樂器色彩配置,都在 Mozart 莫札特 全部作品裡,一枝獨秀。此外,Clarinet 單簧管 代替 Oboe 雙簧管,還有樂團的量感,在當時都屬新的突破。
同時期譜寫的《第23號鋼琴協奏曲》,表面歡悅掩不住作曲家背後的悲哀,其對人類情景的描寫,與「費加洛三部曲」的哲學本質相通,份量直追 Mozart 莫札特 的最後三大交響曲(第 39 至 41 號)。
鋼琴大師 Artur Schnabel 許納貝爾 曾說:『Mozart 莫札特 對於初學者太簡單,對於藝術家太難。』的確,Mozart 莫札特 詮釋學問很大,事實上 Mozart 莫札特 這兩首鋼琴協奏曲同 Le nozze di Figaro《費加洛婚禮》寫作時期相近,與歌劇相互影響,也是很自然的事。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s No. 23 In A Major, K. 488 ∙ No. 24 In C Minor, K. 491《第 23、24 號鋼琴協奏曲》
Wilhelm Kempff 肯普夫:鋼琴
Ferdinand Leitner 萊特納 指揮 Bamberg Symphony Orchestra 班伯格交響樂團
Deutsche Grammophon / 138 645 SLPM 或 2535 204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77 期 (1988 年 10 月號)
無疑的,Mozart 莫札特 的 27 首 Piano Concertos 鋼琴協奏曲 中,第 23 號和第 24 號是創作最出色,內涵最豐富的兩首。這兩首鋼琴協奏曲,幾乎是在 1786 年同時完成。第 23 號第 2 樂章略帶感傷的主題,和第 24 號第 1 樂章悲劇性激情主題,都顯露出 Mozart 莫札特 對人生境遇的新體會。
Wilhelm Kempff 肯普夫 的鋼琴在本輯顯露無遺,他的觸鍵和踏板使用,都給人恰到好處的感覺,所以在極為自然的表情中,表現出十分豐富的音色、音量和速度的變化,如果不是爐火純青的鋼琴家,這樣的演奏必定會嬌柔造作或炫耀無度,但是 Wilhelm Kempff 肯普夫 的琴音,卻像 Mozart 莫札特 本人一樣純真率直,包括他所編的 Cadenza 裝飾樂段 亦如此。
樂團的如影隨形,則使本輯增色不少。
Piano Concerto No. 24 in C minor, K. 491《第 24 號鋼琴協奏曲》
Mozart 莫札特 Piano Concerto No. 24 in C minor, K. 491《第 24 號鋼琴協奏曲》完成於 1786 年,無疑是 Mozart 莫札特 所有鋼琴協奏曲作品裡,最具狂飆浪漫精神的精品。就連 Beethoven 貝多芬 都忍不住稱讚說:『c 小調鋼琴協奏曲,是最壯美,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
Mozart 莫札特 Violin Concertos No. 1 - No. 5《五首小提琴協奏曲》
Arthur Grumiaux 葛羅米歐:小提琴
Colin Davis 戴維斯 指揮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倫敦交響樂團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24 期 (1993 年 1 月號)
Arthur Grumiaux 葛羅米歐 是比利時小提琴國寶,早年在 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廳 隨 Alfred Dubois 學小提琴,又到巴黎隨 Enesco 艾涅斯科 學作曲。1940 年獲得比利時政府所頒的 The Prix de Virtuosite 大師獎,1949 年指定為 皇家音樂院 的小提琴教授。一生受到尊崇無數,他所演奏的音樂則高貴典雅,具貴族氣派。
1961 年 Arthur Grumiaux 葛羅米歐 與 Colin Davis 戴維斯、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倫敦交響樂團 合作,錄製 Mozart 莫札特 Violin Concertos No. 1 - No. 5《五首小提琴協奏曲》。出身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的 Colin Davis 戴維斯,頭腦冷靜、音樂精醇,是最優秀的協奏曲指揮。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倫敦交響樂團 在他率領下,弦樂細如游絲,和聲清澈均衡,給樂曲打下良好的基礎。Arthur Grumiaux 葛羅米歐 以他一貫的優雅風格和高貴音色,不論速度和表情,都給人不溫不火、恰到好處的美感,不會過分炫耀技巧,又適當表現了獨奏者的大師風範,確實是錯過可惜的歷史名盤。
Mozart 莫札特 Violin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K. 216《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No. 4 In D Major, K. 218《第4號小提琴協奏曲》
Zino Francescatti 法蘭契史卡第:小提琴
Bruno Walter 華爾特 指揮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Columbia / MS 6063 或 ML 5381
【文】羅門 老師
這是歷史名演。在 Bruno Walter 華爾特 的指揮下,這2首 Mozart 莫札特 小提琴協奏曲成了唯一可以讓 Zino Francescatti 法蘭契史卡第 與 Arthur Grumiaux 葛羅米歐 等人並論的傳世錄音。
可是在這裡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 Mozart 莫札特 協奏曲,更具複音和大協奏曲性格,管弦樂語法和小提琴有等重的地位。
Arthur Grumiaux 葛羅米歐 的版本是浮在管弦樂團上的銀色雲朵,Zino Francescatti 法蘭契史卡第 的這個版本,則是在管弦樂團水中穿梭載浮載沉的銀鯉。音色是很接近的,可是因指揮不同,而帶來不同的趣味。
Mozart 莫札特 Violin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K. 216《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Sonata No. 1 In D Major, Op. 12《第1號小提琴奏鳴曲》
Beethoven 貝多芬 Romance No. 2 In F Maj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 50 (Romanze F-Dur)《第2號浪漫曲》
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小提琴)
Vladimir Yampolsky 楊波斯基(鋼琴)
Karel Ancerl 安塞爾 指揮 The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捷克愛樂
Supraphon / SUA 10127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18 期 (1992 年 6 月號)
喜歡蒐集 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錄音的樂迷,很難想像他在 1954 年會跑到捷克為音樂廠牌 Supraphon 錄製唱片,並且成績斐然。
其實在 1946 年至 1972 年間,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曾為 布拉格音樂節 舉辦過 20 場以上的音樂會。1954 年春天,他在南美洲的巡迴演出結束後,途經東歐返國,4 月 28 日,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帶著心愛的 1709 年 Stradivari 名琴,以及最佳鋼琴拍檔 Vladimir Yampolsky 楊波斯基 舉辦演奏會,演出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Sonata No. 1 In D Major, Op. 12《第1號小提琴奏鳴曲》,並在 Karel Ancerl 安塞爾 指揮 The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捷克愛樂 的協奏下,演出 Mozart 莫札特 Violin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K. 216《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及 Beethoven 貝多芬 Romance No. 2 In F Maj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 50 (Romanze F-Dur)《第2號浪漫曲》。
與後來 1974 年 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和 Berlin Philharmonica 柏林愛樂 合作的版本(黑膠編號 EMI / ASD 2988)相比,這個早期的版本流暢練達,沒有後來版本的凝重遲滯,但是入目三分的深情卻完全相同,在裝飾奏部份,展現 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無與倫比的功力,而又不失 Mozart 莫札特 的精美與灑脫。
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581《單簧管(豎笛)五重奏》
1789 年 大作曲家 Mozart 莫札特 為單簧管演奏家 Anton Stadler 安東·史塔德勒 創作的 Clarinet Quintet 單簧管(豎笛)五重奏(K. 581)(所以也稱為 Stadler Quintet 史塔德勒五重奏),是 Mozart 莫札特 所有作品中,唯一的一首 Clarinet Quintet 單簧管五重奏,也是專門為 Clarinet 單簧管 創作的最早,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Clarinet Quintet 單簧管五重奏 的樂器編制,是一支 Clarinet 單簧管搭配 String Quartet 弦樂四重奏。雖然最初 Mozart 莫札特 是為 Basset Clarinet 巴塞單簧管(比 Clarinet 單簧管 富有更低音域)譜寫,但是現代演奏,幾乎還是透過 Clarinet 單簧管演奏。至今,Clarinet Quintet 單簧管五重奏(K. 581)仍是 Mozart 莫札特 最受讚賞的作品之一。
1780 年代,Mozart 莫札特 為當時三位優秀的管樂演奏家朋友:雙簧管 Friedrich Ramm 拉姆、法國號 Ignaz Leitgeb 萊特格伯 及 單簧管 Anton Stadler 史塔德勒 ,寫作三首管樂作品;1786 年 Mozart 莫札特 也為 Anton Stadler 安東·史塔德勒 創作 Clarinet 單簧管、Viola 中提琴 和 Piano 鋼琴三重奏,即所謂的 Kegelstatt Trio 凱格爾施塔特 三重奏。
Clarinet Quintet 單簧管五重奏 於 1789 年 9 月 29 日完成。同年 10 月 22 日在 Tonkünstler-Societät 維也納音樂家協會 舉行首演,這是為了音樂家遺孀、遺孤而募款的慈善音樂會,單簧管當然由 Anton Stadler 安東·史塔德勒 擔任,第一小提琴則由 Joseph Zistler 約瑟夫·齊斯特勒 擔任。
【文】朱玟玲 老師 音樂月刊 136 期 (1994 年 1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在室內樂的作品相當傑出,產量也非常龐大,絕大部分都是以弦樂為主的作品,尤其以弦樂四重奏最多。
1781 年 Mozart 莫札特 與 Haydn 海頓 相識之後,便開始受到 Haydn 海頓 影響,他非常崇拜 Haydn 海頓,向 Haydn 海頓 學習 String Quartet 弦樂四重奏 的寫作技巧。在十七世紀初,木管樂器一向只是用來加強弦樂效果的地位而已,Mozart 莫札特 開始將兩種不同樂器以同等地位來處理,其中最有名的樂曲即是 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581《單簧管(豎笛)五重奏》:以一支 Clarinet 單簧管(豎笛)加上 String Quartet 弦樂四重奏而形成。Mozart 莫札特 也是第一位將 Clarinet 單簧管(豎笛)納入交響樂曲的作曲家。
目前演奏 Mozart 莫札特 的作品,有著兩極的演奏風格,在歐洲地區,音樂家仍然堅持著古典時代的原貌,平穩、溫和怡人的音色、平衡與和諧的樂音;而美國的音樂家們,則認為 Mozart 莫札特 樂曲之中的任何一個較長的音符,都該有花俏的裝飾樂句。
Mozart 莫札特 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 581《單簧管五重奏》/ Oboe Quartet in F Major KV 370《雙簧管四重奏》
Gervase De Peyer 佩耶:單簧管
Lothar Koch 柯赫:雙簧管
Amadeus Quartet 阿瑪迪斯 弦樂四重奏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720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47 期 (1977 年 5 月號)
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 581《單簧管五重奏》和 Oboe Quartet in F Major KV 370《雙簧管四重奏》,乃是 Mozart 莫札特 室內樂作品裡,含有管樂器的最高傑作。只要看看本輯的演奏陣容,就能瞭解其受到愛樂者的歡迎,乃是意料中之事。聆聽後,以 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 581《單簧管五重奏》帶給我的印象最為強烈。
此前,我們很少遇到像這樣細膩,而且雕琢明晰的演奏,五位合奏者的意志,完美而一致,直達每個枝葉的末端,每種樂器的音色與音量,乃是充分思考樂曲的性格後製造出來的。
不僅是音響方面,像節奏與力度的變化,也精巧非凡,使得整首曲子,是在細緻的神經控制下交織出來。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第二樂章主部中,Clarinet 單簧管 和第一小提琴的二重奏,那奇妙的美感,完全一致的呼吸,正是全曲演奏的表徵。
雖然這五位演奏家的音樂,是完全融合的,但並不因此犧牲掉每一個人的不同性格。比如終曲中,Gervase De Peyer 佩耶 的 Clarinet 單簧管,在柔美表現中,又醞釀出華麗的情趣,可是 Amadeus Quartet 阿瑪迪斯 弦樂四重奏,卻以精確地演奏,表現出真摯的感情。由於這種個性的差異,遂產生出微妙的魅力,像這樣的情況,在全曲隨處可見。
Oboe Quartet in F Major KV 370《雙簧管四重奏》也稱得上是相當傑出的演奏,此前 Lothar Koch 柯赫 已經和 Berlin Philharmonic Players 柏林愛樂 的團員搭檔,灌錄過此曲目的優秀唱片,可是這次對方改為 Amadeus Quartet 阿瑪迪斯 弦樂四重奏,情趣也跟著改變了。本輯的 Oboe 雙簧管 部分,顯得栩如生,傾訴出來的話語,也更具音樂性。同時,在這個新演奏中,作品與演奏家之間的精神距離,似乎縮短了,使人加深認識室內樂與協奏曲不同的合奏方式。
我們從 Lothar Koch 柯赫 灌錄過的 Berlin Philharmonic Players 柏林愛樂團員,以及本輯合作的 Amadeus Quartet 阿瑪迪斯 弦樂四重奏,可以充分聽出後者的包容力是何等的大。近年來,Amadeus Quartet 阿瑪迪斯 弦樂四重奏 的藝術境界,已達到圓熟的極限。
Mozart 莫札特 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581《單簧管(豎笛)五重奏》
Clarinet 單簧管(豎笛):Karl Leister 萊斯特
Berlin Philharmonic Soloists 柏林愛樂獨奏家
Deutsche Grammophon / 138 996 SLPM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08 期 (1991 年 6 月號)
Clarinet Quintet《單簧管(豎笛)五重奏》是最迷人的一種室內樂形式,陰暗迷濛的單簧管(豎笛),在弦樂四部之中穿梭,彷彿密林中洩放出來的心靈之聲。中音部的明暗對比與層次,實非其他種類的室內樂曲可以比擬。
Mozart 莫札特 在 1789 年為維也納宮廷樂團的單簧管(豎笛)手 Anton Stadler 史塔德勒 寫作一首深邃動人的 A 大調單簧管(豎笛)五重奏(K.581),同年 9 月 29 日完稿。一百年之後,Brahms 布拉姆斯 為單簧管(豎笛)演奏家 Richard Muhlberg 穆爾堡 和 Joachim Quartet 姚阿幸四重奏 寫作 B 小調單簧管(豎笛)五重奏(Op.115:詳見留言區),該曲完成於 1891 年 11 月,並於 11 月 24 日在麥寧根的喬治二世皇宮首演。
這兩首單簧管(豎笛)五重奏,是此種樂曲形式的雙璧,前後呼應,星月爭輝!
本輯的單簧管(豎笛)演奏家 Karl Leister 萊斯特,是最大功臣,他的笛聲圓渾深厚,技巧毫無炫耀之彩與斧鑿之跡,猶如千年璞玉,溫潤親澤,歷久彌芬,耐人尋味。
Mozart 莫札特 The Flute Quartets《長笛四重奏》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 122 期 (1992 年 11 月號)
如眾所知,Mozart 莫札特 曾宣稱他不能忍受 Flute 長笛 的聲音,但是當荷蘭富商 De Jean 曉以利益,他還是接受委託,寫下兩首 Flute Concertos 長笛協奏曲,和若干 The Flute Quartets《長笛四重奏》(Flute 長笛 搭配 小、中、大提琴各一)。
本輯所收錄的四首 Flute Quartets《長笛四重奏》,根據考證,『D 大調 K 285』和『G 大調 K 285a』大約於 1777 年底至 1778 年初之間創作,當時 Mozart 莫札特 和母親在 曼汗 停留,發生過一些愛情事件。『C 大調 K 285b』及『A 大調 K 298』則分別寫於 1781~1782 年和 1786~1787 年,當時 Mozart 莫札特 在 維也納(與早先學界一般認知不同)。
儘管 Mozart 莫札特『討厭』Flute 長笛,『K 285 的第二樂章』和『K 298 的第一樂章』,仍舊寫出最純正、最窩心、天籟般的音樂。
Oboe Quartet in F Major, K 370《雙簧管四重奏》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37 期 (1994 年 2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Oboe Quartet in F Major, K 370《雙簧管四重奏》係為 曼汗樂團 花花公子雙簧管高手 Ramm 所寫,Mozart 莫札特 視 Oboe 雙簧管 為抒情女高音,全曲洋溢歌劇氣氛。
String Quartet No 14 - No 19 (The Six Haydn Quartets)《獻給海頓的6首弦樂四重奏》
【文】呂隆義 老師 音樂月刊 126 期 (1993 年 3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的室內樂創作過程與交響曲極為相似,風格亦反映出他旅行倫敦、巴黎和義大利時所受的影響。一些早期作品中,Mozart 莫札特 仍保有 嬉遊曲 和 Serenata 小夜曲 的風貌,到了 Haydn 海頓 確定 String Quartet 弦樂四重奏 形式後,Mozart 莫札特 也深受 Haydn 海頓 的影響,1785 年 Mozart 莫札特 獻給 Haydn 海頓 的 六首弦樂四重奏(K 387、421、428、458、468、465)中,已經使各個聲部達到獨立的地位,不僅如此,他更注入新的創作理念,強化主題與營造新的和聲音響,加深藝術上的技巧領域。
Mozart 莫札特 String Quartet No 14 - No 19 (The Six Haydn Quartets)《獻給海頓的6首弦樂四重奏》
Alban Berg Quartett 阿班貝爾格 弦樂四重奏
Telefunken / 6.35585 FR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37 期 (1994 年 2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最著名的 String Quartet 弦樂四重奏有 10 首,其中 6 首獻給 Haydn 海頓、3 首獻給 普魯士王。學者一般認為前者內涵更深刻,成就更高,在室內樂領域裡,完美程度只有後來 Schoenberg 荀白克 的 String Trio 弦樂三重奏 差堪比擬。
在 String Quartet No 14 - No 19 (The Six Haydn Quartets)《獻給海頓的6首弦樂四重奏》,其中第 15 號 K 421 乃學界公認音樂史上採用小調所寫的唯一 String Quartet 弦樂四重奏傑作,它沒有真正的快板樂章,論者曾提及,一般情況悲劇是躲在幽默背後,而此曲正好相反,幽默係跟在悲劇後頭,就像 Franz Kafka 卡夫卡 的文學作品。
Alban Berg Quartett 阿班貝爾格 弦樂四重奏 時常灌錄現代音樂,其實他們對 Mozart 莫札特 也十分拿手,例如本輯,他們的演奏流暢推展,表情超凡脫俗,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高貴,錄音清新悅耳,獲得 Penguin Guide 企鵝指南 三星戴花 最高推薦。
Two Pianos 雙鋼琴 及 Four Hands 四首聯彈 鋼琴奏鳴曲
【文】林瀚 老師 音樂月刊 133 期 (1993 年 10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於 1781 年完成唯一一首 Sonata for Two Pianos in D major, K. 448 (375a)《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根據 Mozart 莫札特 寫給父親的信中內容,這首樂曲是為了和他的學生一起彈奏而作的。雙鋼琴奏鳴曲和獨奏鋼琴曲相較之下,必須在一個很特殊的情況下,且必須想像一位特定鋼琴演奏家才能完成,因此一般作曲家並不常寫這類形式的作品。但是我們可發現 Four Hands 四首聯彈 的奏鳴曲比獨奏來得精彩豐富,而 Two Pianos 雙鋼琴在鍵盤上的表現更加豐厚優裕。
Mozart 莫札特 的這首 Sonata for Two Pianos in D major, K. 448 (375a)《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華麗又光彩耀目,令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覺。
Mozart 莫札特 一共留下5首 Four Hands 四手聯彈 的鋼琴奏鳴曲,他在9歲時完成了《C大調 K 19a》,接著在 1772 年與 1774 年分別作了《D大調 K 381》及《降B大調 K 358》,然後在 1786 年與 1787 年分別作了《F大調 K 497》及《C大調 K 521》。由於 Four Hands 四手聯彈 的鋼琴奏鳴曲比較屬於家庭式,所以與 Two Pianos 雙鋼琴 的作品比起來是更輕快些。
《D大調 K 381》有點像義大利形式的歡愉,我們可以發現 Mozart 莫札特 想要將他所喜愛的主題再度結合在一起,就像第2樂章行板中,隱隱約約可找到他所作的《D大調嬉遊曲 K 136》的影子,至少我們知道 Mozart 莫札特 竭盡所能想要將自己的歡樂表達出來。
另一首快板的《四手聯彈 K 357》,後來被稱為G大調奏鳴曲,完成於 1796 年,這首曲子較其它作品平易,所以表演者似乎比較喜歡演奏。
另2首算是比較小品的作品,一首為《G大調行板變奏曲 K 501》,是 Four Hands 四手聯彈 的作品,Mozart 莫札特 將4種不同特性在四聲部完全表現出來,換言之,他將四重奏的樂曲一覽無遺的以 Four Hands 四手聯彈 表現出來。至於《降E大調甚緩板及快板》,它的完成時間,至今仍無定論,而且在快板部份是尚未完成的,也令人無法理解為何 Mozart 莫札特 沒有完成,最後是由 Abbe Stadler 所完成。
Adagio and Fugue in C minor, K 546《C小調慢板與賦格》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Adagio and Fugue in C minor, K 546《C小調慢板與賦格》是 1788 年 Mozart 莫札特 改編自 1783年 Fugue in C Minor for Two Pianos, K.426《為雙鋼琴所作的賦格》另加一段莊嚴的慢板序奏而成。我們可以聽出 Mozart 莫札特 對巴洛克賦格藝術的巧妙整合。
為鍵盤而撰的六首奏鳴曲(KV 10-15)
莫札特為鍵盤而撰的六首奏鳴曲,由小提琴或長笛伴奏(KV 10-15),是 1764 年末家族出遊時,在倫敦譜寫的作品。10 月 25 日莫札特受英國皇后夏洛特所託,隔年 1 月 18 日就完成,可見莫札特寫曲速度之迅速。
有些手稿還包括大提琴的彈奏,內容與鍵盤的左手樂譜相同,因此這六首曲目要稱為小提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還是鍵盤(鋼琴或大鍵琴)三重奏?於是便產生歧見。
KV 13 的慢板,聽起來是否美麗優雅呢?獻給今天的日落。晚安。
Mozart 莫札特 Piano Sonatas K. 310、K 330 至 K 333《鋼琴奏鳴曲 K. 310、K 330 至 K 333》
【文】黃德仁 老師 音樂月刊 119 期 (1992 年 7 月號)
相對於 Mozart 莫札特 的其他作品,Piano Sonata 鋼琴奏鳴曲 似乎較不為人重視,而事實上 Mozart 莫札特 在當時即是一位傑出鋼琴演奏家,他為鍵盤樂器發展了一些新技巧,為它開啟更大的表現空間,並將鍵盤樂器作為他音樂心靈最深刻美麗的傾吐。
1777 年至 1778 年間,Mozart 莫札特 在慕尼黑、奧格斯堡、巴黎等地,從事一連串的旅途演奏,期間他創作了作品 K 310 及 K 330 至 K 333 等五闕作品,統稱『巴黎奏鳴曲』,其中 K 331 的第三樂章,即為最著名的『土耳其進行曲』。
『巴黎奏鳴曲』亦稱為『旅遊奏鳴曲』,除了擁有優美的音樂內容,同時也是 Mozart 莫札特 靈魂深處的映照。雖然此行旅遊演出遭遇諸多不順,由於母喪及求職不成,可說是以『悲劇』收場,但是 Mozart 莫札特 音樂中,那股感人的力量似乎更強烈,深刻的心靈樂音躍然曲中。當我們越瞭解 Mozart 莫札特 創作的背景,對於其音樂的感動也會越強烈。天才終究是天才,苦難也能化為微笑。
Piano Sonata No.11 in A major, K.331《A大調第 11 號鋼琴奏鳴曲,K 331》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33 期 (1993 年 10 月號)
目前學界公認 Mozart 莫札特 親筆所寫的完整 Piano Sonatas 鋼琴奏鳴曲 共 18 首,其中大部份係場合音樂,分別為業餘玩家、學生或自己參加客廳音樂會彈奏而作,有的甚至即興寫成。儘管如此,Mozart 莫札特 不世出的天才創意,使得這些作品形式完美、表情豐富,甚至還能及於人類諸多熱情個性的巧妙刻劃。
名曲之中,最著名者首推 Piano Sonata No.11 in A major, K.331《A大調第 11 號鋼琴奏鳴曲,K 331》,第三樂章土耳其風之小快板,人人耳熟能詳。而第一樂章主題後來更被德國作曲家 Max Reger 雷格(1873-1916)借用,譜成管弦樂曲 Variations and Fugue on a Theme by Mozart, Op.132《根據 莫札特 主題之變奏與賦格,Op 132》。
Piano Sonata No.13 in B-flat Major, K.333《降B大調第 13 號鋼琴奏鳴曲,K 333》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33 期 (1993 年 10 月號)
大師 Vladimir Horowitz 霍洛維茲 特別喜愛 Piano Sonata No.13 in B-flat Major, K.333《降B大調第 13 號鋼琴奏鳴曲,K 333》。他認為此曲相當『前衛』,不但內容豐富,第3樂章甚至出現協奏曲風貌(前8小節像獨奏者,後8小節彷彿管弦總奏,如此連續出現),最後更以華麗裝飾奏製造高潮。
Piano Sonata No.14 in C minor, K.457《C小調第 14 號鋼琴奏鳴曲》/ Fantasia in C minor, K. 475《C小調幻想曲,K 475》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33 期 (1993 年 10 月號) /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98 期 (1990 年 8 月號)
1781 年 5 月,Mozart 莫札特 脫離 薩爾茲堡 贊助人的限制,來到維也納成為獨立的藝術家。在 Bach 巴赫、Handel 韓德爾 作品的衝擊下,和 Haydn 海頓 的影響下,Mozart 莫札特 發展出視野更寬廣的創作。
他的 Fantasie C-Moll KV 475《C小調幻想曲》和 Piano Sonata No 14 KV 457《第 14 號鋼琴奏鳴曲》作於 1784 年 10 月 14 日,兩曲皆題獻給同一位女士,訊息均神秘難解,其音樂語言相當接近 Beethoven 貝多芬 晚年境界。Alfrea Einstein 愛因斯坦 推測這些作品是 Mozart 莫札特 感覺要突破奏鳴曲形式之作;另一首 Piano Sonata In B-flat Major KV570《第 17 號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作於 1789 年 2 月,Alfrea Einstein 愛因斯坦 稱此曲為『鋼琴奏鳴曲的理想典範』。
明晰的主題、嚴謹的結構,確實是 Mozart 莫札特 的高峰之作。
Walter Gieseking 季雪金 彈奏 Mozart 莫札特 鋼琴奏鳴曲 及 變奏曲
【文】孫瑋芒 老師 音樂月刊 78 期 (1988 年 11 月號)
德國鋼琴大師 Walter Gieseking 季雪金,是『鋼琴家的鋼琴家』。對於一般愛樂者,他的知名度並不高;在圈內,卻為同行推崇備至,像俄國的大師 Emil Gilels 吉利爾斯,即曾經在訪問記裡表示他對這位前輩的佩服。
Walter Gieseking 季雪金 的 Debussy 德布西、Mozart 莫札特 並稱雙絕。他的 Debussy 德布西 或許有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米開朗傑里 能與之抗衡;他的 Mozart 莫札特 卻無人能出其右。Walter Gieseking 季雪金 反對用踏瓣詮釋 Mozart 莫札特(至今沒有鋼琴家敢這樣彈),他用『摔角家的肩膀』彈奏出外柔內剛的音色,他以赤子之心彈奏出流暢無比的樂句,更可貴的是,他站在最適中的距離詮釋 Mozart 莫札特 的內涵,時下的鋼琴家,不是太濫情,就是太造作,總是彈不好 Mozart 莫札特。
Mozart 莫札特 的樂曲,有些技巧簡單得連小學生都會彈,演奏家也就不能用炫麗的技巧掩飾內涵的貧乏,在這種關鍵,最能聽出 Walter Gieseking 季雪金 圓融的藝術心靈。
Mozart 莫札特 Così Fan Tutte 女人皆如此
Elisabeth Schwarzkopf 舒瓦茲柯芙, Christa Ludwig 路德薇, Hanny Steffek, Alfredo Kraus 克勞斯, Giuseppe Taddei, Walter Berry
Karl Bohm 貝姆 指揮 Philharmonia Orchestra And Chorus 愛樂管弦樂團 及 合唱團
Angel / SAN 103-6
EMI / SLS 901-4 或 SLS 5028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28 期 (1993 年 5 月號)
兩位軍官跟人家打賭自己的女伴會很忠誠,於是宣稱上前線,卻化裝成阿爾巴尼亞人,交換追求原先各人的對象。兩位女生(姊妹)不明就理,先推拒,後接受,等到真相大白,落得一場尷尬。
Karl Bohm 貝姆 這個版本錄於 1962 年,他恆能找到正確速度,將 Mozart 莫札特 Così Fan Tutte 女人皆如此 演得生鮮蓬勃,同時又保持住典雅氣氛。女主角 Elisabeth Schwarzkopf 舒瓦茲柯芙 和 Christa Ludwig 路德薇 都正當事業巔峰,她倆將女性的矛盾心理刻劃得維妙維肖,聲樂技巧則光輝燦爛,無可匹敵。Alfredo Kraus 克勞斯 也充分展現他不遜於三大男高音的身手,Walter Legge 完美主義的偉大製作,樂迷有信心。
Die Zauberflöte《魔笛》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由於著名演員 史康奈德 在維也納擁有一家劇院,專門演出當時流行的『魔劇』,促成了 Mozart 莫札特 1791 年創作 Die Zauberflöte《魔笛》的主要動機。
這部德文歌劇的劇本為了要適應多種目的需要,經多次刪改,最後卻發展成為觸及多層面的立體架構,有埃及文化根源的共濟會入教儀式,有貴族身份的 Tamino 及平民身份 Papageno,有善惡互易的大祭司 Sarastro 撒拉斯脫 和 夜之后。
複雜的角色、交錯的劇情,顯得有些雜亂無章,但在 Mozart 莫札特 優美旋律的貫穿之下,卻能全部融成一氣,發揚平等、博愛的宗教情操,讓人眼花撩亂的『魔笛』,也是充滿幻想魅力的『魔笛』。
Mozart 莫札特 Die Zauberflöte 魔笛
Irmgard Seefried 西芙瑞德, Wilma Lipp 李波, Anton Dermota 德莫塔, Erich Kunz, Ludwig Weber, George London, Sena Jurinac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指揮 Wiener Philharmoniker & Wiener Singverein 維也納愛樂 及 合唱團
Columbia / SL-115 或 33CX 1013-5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28 期 (1993 年 5 月號)
王子 塔米諾 與捕鳥人 帕帕給諾 應夜之后之託,營救被祭司 撒拉斯妥 帶走的女兒 帕米娜,後來卻發現邪惡者實乃 夜之后,而非 撒拉斯妥。結果呢?兩人分別用 魔笛 及 銀鈴 通過試煉,心想事成,塔米諾 贏得 帕米娜 的芳心,帕帕給諾 也得到一個女孩 帕帕給娜。
這齣 Mozart 莫札特 的最後歌劇,不管劇本如何荒謬,Mozart 莫札特 的偉大音樂毫無保留傾巢而出,使之成為人類精神與渴望的紀念碑。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這個 Mono 單聲道版本,錄於 1950 年 11 月,他啟用當時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最當紅歌手 Irmgard Seefried 西芙瑞德(飾演 帕米娜),音質溫暖漂亮;Wilma Lipp 李波(飾演 夜之后)展現炫目技巧;Anton Dermota 德莫塔 則風格細緻修飾,音樂性高。那時的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意氣風發,要言不繁,快刀斬亂麻,乾淨俐落,過癮極了!整體相當悅耳,被『企鵝唱片指南』推許為最富魅力的版本。
Exsultate, jubilate, K165《大喜歡呼》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34 期 (1993 年 11 月號)
1772 年,16 歲的 Mozart 莫札特 旅遊義大利時,為閹唱者 Venanzio Rauzzini 勞濟尼 譜寫不朽傑作 Exsultate, jubilate, K165《大喜歡呼》。其歌詞意境是:向聖母瑪莉亞祈禱之後,心靈從焦慮得到解放之喜樂。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K.626)
大作曲家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札特(1756-1791)的一生只有 35 年,在這 35 年歲月中,他一共創作了八百多部作品,最後一部作品,是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札特 在 1791 年逝世前,創作的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K.626)。
話說 1791 年 7 月,也就是 Mozart 莫札特 逝世的那一年,當時的 Mozart 莫札特 在經濟上相當困頓,而且不知道自己的死訊已悄然來臨。有一天來了一位訪客,交給 Mozart 莫札特 一封的匿名信,信中這位匿名人士,委託他創作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安魂曲』,且允諾會以高額酬金答謝。
當時 Mozart 莫札特 手邊尚有兩部歌劇未完成,分別是《仁慈的狄多皇帝》(K.621)及《魔笛》(K.620)。他的身體也不斷惡化,同年秋天,Mozart 莫札特 已無法提筆,他找來學生 Sussmayr 朱斯麥亞,交代他如何完成樂曲,12 月 25 日,Mozart 莫札特 往生。
學生 Sussmayr 朱斯麥亞 依照 Mozart 莫札特 生前指示,完成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總譜,並且交給委託者 華爾傑克伯爵,1793 年 12 月 14 日,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在維也納教堂首演,指揮就是 華爾傑克伯爵。
為什麼 華爾傑克伯爵 要委託 Mozart 莫札特 譜寫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呢?據說是 華爾傑克伯爵 為了悼念亡妻,不過,Mozart 莫札特 當時收到的是匿名委託信,再加上他的健康情形每況愈下,於是 Mozart 莫札特 誤以為捎信來的信差,是陰間使者,待他完成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也就是他的死期。
無論如何,Requiem In D Minor K 626《D 小調安魂曲》在 Mozart 莫札特 臨終時,雖然未完成,不過,以『最崇高的古典作品之一』來形容這部作品,一點也不為過。至於 Mozart 莫札特 學生 Sussmayr 朱斯麥亞 代筆的部分,褒貶不一,有樂評家說他確實忠實反映 Mozart 莫札特 的意圖,也有樂評家說他與 Mozart 莫札特 的親筆稿有明顯差異,慕尼黑大學的 Franz Bayer 拜耳 教授,就是否定派的代表之一,他將 Sussmayr 朱斯麥亞 代筆的部分 做了大幅修改,於 1971 年透過 Eulenburg Verlag 歐倫布克 出版社 發行改編後的總譜,演奏 Franz Bayer 拜耳 教授 這個版本的黑膠發行如下:
.1975 年 Gerhard Schmidt-Gaden 舒密特-戈登 (Harmonia Mundi - 1 C 065-99 694 Q B)
.1977 年 Neville Marriner 指揮 St. Martin-In-The-Fields (Argo - ZRG 876)
.1982 年 Nikolaus Harnoncourt 哈農庫特(Telefunken - 6.42756)
.1986 年 Robert Shaw 指揮 Atlanta Symphony Orchestra (Telarc)
英國的 Robert Mornder 蒙達 教授也做出更大幅修改的版本,演奏 Robert Mornder 蒙達 教授 這個版本的黑膠發行如下:
.1984 年 Christopher Hogwood 霍格伍德(L'Oiseau-Lyre - 411 712-1)
演奏 Sussmayr 朱斯麥亞 版本的黑膠發行如下:
.1937 年 Bruno Walter 指揮 維也納愛樂 的 巴黎 現場錄音
.1952 年 Robert Shaw 指揮 The RCA Orchestra / The Robert Shaw Chorale (RCA - LM 1712)
.1953 年 Hermann Scherchen 指揮 Vienna State Opera Orchestra
.1956 年 Bruno Walter 指揮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Of New York (Columbia - ML 5012)
.1956 年 Bruno Walter 指揮 維也納愛樂 的現場錄音
.1956 年 Karl Böhm 指揮 Wiener Symphoniker (Philips - A 00435 L)
.1956 年 Sir Thomas Beecham 指揮 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lumbia - ML 5160)
.1958 年 Bruno Walter 指揮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的現場錄音
.1962 年 Karl Richter 指揮 Münchener Bach-Orchester (Telefunken - SLT 43059)
.1967 年 Sir Colin Davis 指揮 BBC Symphony Orchestra (Philips - 802 862 LY)
.1968 年 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 指揮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EMI / San 193)
.1983 年 Peter Schreier 指揮 Staatskapelle Dresden (Philips - 6514 320)
.1987 年 John Eliot Gardiner 賈第納 指揮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Philips - 420 197-1)
光是這些總譜版本,再加上不同指揮家的詮釋,要推薦黑膠聆聽的版本,就令人頭痛,其中還有繼承十九世紀浪漫風格表現的演奏,以及追溯古典時期真正演奏風格的研究與實踐。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的三次錄音 (1961, 1976, 1987),是汲取 Sussmayr 朱斯麥亞 的演奏流脈,再加入自己的獨特風格。也有樂迷喜愛 1976 年 Michel Corboz 在 Erato 發行的黑膠版本。
Karl Bohm 貝姆 有發行兩張值得推薦的版本,分別是:
. 1956 年 與 維也納愛樂(黑膠編號 Philips - A 00435 L 或 Epic - LC 3507)無 Stereo 發行
. 1971 年 與 維也納愛樂(黑膠編號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143)
黑膠初入門,或者聽不習慣 mono 單聲道的朋友,建議選擇 1971 年的 Deutsche Grammophon 版本。Karl Bohm 貝姆 與 Bruno Walter 華爾特 是能夠超越風格形式,表現出深刻感動音樂內涵的大指揮家。另外,Colin Davis 戴維士 與 BBC 交響樂團的錄音,亦是獲獎的傑出作品,不容錯過!
Songs 歌曲集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7 期 (1991 年 5 月號)
Mozart 莫札特 並未被認為是重要的歌曲作家,他一共寫過 41 首歌曲,大多為偶然應景之作,自我評價不高,生前只出版4首,有兩首還允許用朋友之名出版。歌詞方面,除 Das Veilchen, K. 476 紫羅蘭(線上試聽)一曲採用 歌德 詩篇,其他各首都是普通詩人的泛泛之作。
上述種種,主要是藝術歌曲的時代尚未來臨,作曲家都專注於其他當時流行的曲式(例如:歌劇),而 Schubert 舒伯特 那時的優秀詩人詞家也尚未積極出現之故這些歌曲當然深受歌劇影響,也有學者將之評為附帶歌詞的鋼琴小輪旋曲,不過,Mozart 莫札特 還是寫了不少神來之筆,像 Als Luise Die Briefe, K. 520《Luise,燒掉錯誤愛情的信,k520》(線上試聽),鋼琴伴奏描寫火焰閃爍就是例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