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簡介】Cecil Taylor



翻譯自 Cecil TaylorWikipediaAll Music

1929 年 Cecil Taylor (1929~) 出生於紐約,本名是 Cecil Percival Taylor,掐指一算已是年屆八十歲的阿公了。他是美國自由爵士鋼琴家與詩人,其音樂就是對爵士樂的挑戰,表現出大量活力,速度與技巧。

Taylor 製作極端複雜的即興聲音時,常圍繞著音叢 (tone clusters) 和紛亂糾結的多旋律,首次聽他音樂的樂友,會在濃密晦澀與敲擊聲響的音符圍繞下暈頭轉向,難以吸收。與其他鋼琴家之技巧相比,Taylor 的鋼琴聲音較像是敲擊樂器或鼓,也可以說類似於現代樂的表現方式。

Taylor 在母親鼓勵下於五歲學鋼琴,1951-1955 年在紐約音樂學院與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就讀,學習鋼琴與樂理。50 年代初期他加入小型的 R&B 與搖擺風格樂團如 Hot Lips PageJohnny Hodges (1953 年)。

1955 年與高音薩克斯風手 Steve Lacy 共組四重奏樂團,隔年發行首張專輯 Jazz Advance (左圖)。雖然專輯記載著 cd 的發行是 1956 年 9 月,不過根據以往發行紀錄,Jazz Advance 的正確發行應為 1955 年 12 月。

這張專輯在 Blue Note 旗下發行,距今已超過 50 年,可聽出當時 26 歲的 Cecil Taylor,在鋼琴彈奏上頗有 Duke EllingtonThelonious Monk 的架式,與平輩鋼琴手相比較,Taylor 的彈法與和絃顯得前衛許多,根據企鵝評鑑 Cook & Morton 的說法:聽得出來這張後咆勃專輯出槌連連,不過可看出端倪 - 鋼琴手 Cecil Taylor 日後將朝向自由爵士發展。

有一回 Taylor 在 Five Spot 演出受到注目,遂被引薦到紐約 Greenwich Village 表演,同時也在新港爵士音樂節與 Great South Bay 爵士音樂節演奏。1960 年 Cecil Taylor 的自由爵士四重奏因為爭議性太大,他們的表演被暫停,由另一個硬式咆勃爵士樂團 The Connection 取代。

1959 年錄製的專輯 Love for Sale (右圖) 或許是 Cecil Taylor 所有專輯中最奇怪的一張,卻仍能引人注目,先不管唱片封面缺乏品味的設計 - 也許是因為當時他沒有權決定吧 (?)

這張專輯收錄六首歌,前三首 Taylor 與 Dennis Charles (鼓)、Buell Neidlinger (貝斯) 以三重奏形式演奏 Cole Porter 寫的歌 Get Out Of Town, I Love Paris 與同名歌曲 Love For Sale

Cole Porter (1891-1964) 是多產的美國詞曲創作家,其貢獻功不可沒,Louis ArmstrongElla FitzgeraldColeman HawkinsAl HirtCharlie ParkerOscar PetersonFrank SinatraCal TjaderAndy WilliamsDionne Warwick 等巨星均表演過他的作品。不過這麼流行的曲子出現在 Cecil Taylor 專輯中實在罕見,卻也一飽耳福,能夠聽到例如 I Love Paris 的 Cecil Taylor 版本。

後面三首歌均為 Taylor 的作品,樂手陣容加入 Ted Curson (小號) 與 Bill Barron (薩克斯風),成為五重奏。比起 Taylor 其他專輯而言,Love for Sale 容易聆聽許多,其實就是咆勃樂,絕對不是自由爵士。

當前衛樂手彈奏出讓人無法理解的聲音時,常會招致批判,認為那是樂手的基礎功夫不夠紮實,才刻意利用前衛的外衣掩飾短拙;一旦獲得機會聽到這些大師表演充滿愛恨情仇的通俗歌曲時,謠傳立刻不攻自破,讓人更加欽佩,Love for Sale 便是如此罕有。

50 與 60 年代期間,Taylor 的音樂趨於複雜,脫離時下爵士樂形式,雖然錄了幾張評價很高的專輯,例如 Nefertiti the Beautiful One Has Come (1962,左圖)、Unit Structures (1966),與 John Coltrane 合作的 Coltrane Time (1958) / Hard Drivin' Jazz,卻因為叫好不叫座的關係,時常找不到工作。

1961 年起 Taylor 便固定與中音薩克斯風手 Jimmy Lyons 表演及錄音,直到 1986 年 Lyons 往生;另外還有鼓手 Sunny Murray (後來換成 Andrew Cyrille),這個樂團就是大家熟悉的 The Unit,他們如火山爆發般地激發出新音樂型態與對話式演奏。

1962 年錄製的兩張一套黑膠唱片 Nefertiti the Beautiful One Has Come (上圖) 是目前碩果僅存,記錄 Cecil Taylor 樂團於 1962-1965 年的錄音 (除了兩首在 Ingo 廠牌發行的歌),這是 Taylor 樂團在哥本哈根 Cafe Montmartre 表演時所錄製的現場專輯。

參與表演樂手有新加入陣營的中音薩克斯風手 Jimmy Lyons 與自由爵士鼓手 Sunny Murray,專輯所有曲目皆由三重奏所演奏,除了第七首歌 What's New 有高音薩克斯風手 Steve Lacy 炫技般的吹奏,這些無調性與動力十足地歌曲具有相當道地的 Taylor 風格。

同年 Cecil Taylor 獲得 Downbeat 鋼琴新人獎,諷刺的是接下來整個 60 年代 Taylor 幾乎找不到任何表演機會,只好用失業救濟金度過至少五年的時間。1964 年他參加由 Bill Dixon 爵士作曲家工會 (工會成員幾乎都是前衛爵士音樂家) 自助的一系列,名為 October Revolution 的演奏會。

後來他在錄音室專輯發行的陣容裡消失,中斷幾年,1966 年終於又獲得機會在 Blue Note 旗下發行兩張專輯,分別是 Unit Structures (右圖) 與 Conquistador。60 年代是自由爵士樂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 Taylor 高能量無調性質的音樂一直居於領導前鋒,而非僅是其中一份子。

參與 Unit Structures 錄製的七重奏樂團,成員有 Eddie Gale (小號)、Jimmy Lyons (中音薩克斯風)、Ken McIntyre (中音薩克斯風 / 雙簧管 / 低音黑管)、Henry Grimes (貝斯)、Alan Silva (貝斯)、Andrew Cyrille (鼓手)。尤其是鼓手 Andrew Cyrille 電光火石的節奏足以讓人暈眩,在當時的自由爵士樂壇,若以以強烈殘暴的激烈程度而言,確實無人能超越 Cecil Taylor

五個月後 Taylor 同樣在 Blue Note 旗下錄製另一張專輯 Conquistador,這回前衛鋼琴手領導的樂團是六重奏,與 Unit Structures 的樂手陣容相比,小號手換成 Bill Dixon,Ken McIntyre 缺席,其他樂手不變。

歌曲長度方面 Unit Structures 收錄五首歌曲平均長度各超過 10 分鐘;可是 Conquistador 卻令人咋舌僅有兩首歌 (同名歌曲與另一首 With (Exit)),各超過 17 分鐘,cd 版本多收錄 With (Exit) 的 alternative take 版本 (17 分鐘), Jimmy Lyons 展現熱情如火的薩克斯風獨奏,相形之下 Bill Dixon 的小號則顯得反芻思靜。

雖然兩曲冗長卻高潮迭起,驚喜連連,Taylor 在 Blue Note 發行的這兩張專輯震隆耳潰,名垂青史。錄完這張專輯後,除了 Paris Concert,Cecil Taylor 再次中斷錄音室專輯發行,直到 1973 年。

1966 年 11 月發行的專輯 Student Studies 不規則地從其他錄音唱片裡收錄作品,匯集而成.這張專輯的作品並非全然即興演奏,Taylor 為了主題和即興空間編排樂句,堆疊橋段。

他對於短音調的學習與思考,如何運用在能量的爆發,將成為日後音樂創作的表徵,此為專輯名稱之典故。

固定樂團成員 Jimmy Lyons、Alan Silva 和 Andrew Cyrille 促進 Taylor 的無調與不合諧音,事實上 Taylor 常說自己受到 Duke EllingtonBud PowellCharles Mingus 影響,在 Student Studies 裡的作品也有脈絡可循。這群優秀樂手們在音樂本質上開始信賴時間間隔的主張,為作品開拓出全新視野,將於日後創造另一波高峰。

專輯呈現的聲音顯示 Taylor 即興與權威之領導能力,正值創作巔峰,他帶領樂團穿越音波建築的團團迷惑,到達全新迥異領域。

Cecil Taylor 逐漸獲得樂評與樂迷的肯定,沒有演奏會可以表演時,他在大學裡演講 (70 年代 Taylor 曾短期在威斯康辛州的安提阿大學,與紐澤西的 Glassboro 州立大學教書),甚至到白宮為 卡特總統 彈奏,皇天不負苦心人,Taylor 獲得 1973 年古根漢研究基金,有了這筆錢,他成立自己的音樂廠牌 Unit Core。

70 年代初期 Taylor 開始以獨奏方式表演,其中有兩場現場獨奏分別收錄在 IndentSilent Tongues 專輯,受到樂評家忽視和敵意般對待將近 20 年,1973 年 3 月錄製的現場獨奏專輯 Indent (左圖) 終於獲得些許注意,原本在自己的廠牌 Unit Core 旗下發行,1977 年這張專輯移至大廠牌 Arista 旗下的 Freedom 發行時,受到更進一步認可。

Indent 如以往冗長般地收錄三段即興章節,Taylor 對於鋼琴控制技巧,敲擊聲響的範圍與持久力讓人讚嘆不已,其音樂像是詩歌朗誦時的洶湧波濤,散播出來的震撼繞樑三日不絕於耳,封閉者聞之色變,請勿嘗試。

1974 年 7 月 Taylor 在蒙特勒爵士音樂節現場獨奏,錄製成專輯 Silent Tongues,彈奏作品 Silent Tongues 共分為五段樂章,Taylor 此時的音樂理念,簡單解釋就是把鋼琴當成鼓來敲奏,創作出敲擊聲和彷彿來自另一空間的雷聲,表達能量與無調性之概念,啟發聽眾對音樂的創意表現,存留深刻印象。

許多人只停留在『他的音樂很不同』,但是開啟知覺無窮潛能後,音樂可以到達何種境界,無論是對創作者還是聆聽者而言,才是聽覺藝術需要努力的方向。Silent Tongues 是相當經典的現場獨奏專輯,擁有高度評價。

1975 年 Taylor 榮膺 Down Beat 名人堂;除了鋼琴,Taylor 對芭蕾舞和其他舞蹈也有高度興趣,母親在他小時候過世,生前是舞者,也會彈奏鋼琴和小提琴。Taylor 有一次曾說道:我試著透過鋼琴,想營造舞者塑造出跳躍的空間。

1977 與 1979 年 Taylor 與美國現代舞蹈家 Dianne McIntyre (其舞蹈團體為 Sound In Motion) 合作,她們將爵士與詩融入舞蹈;1979 年與俄國芭蕾舞蹈家 Mikhail Baryshnikov、美國芭蕾舞蹈家 Heather Watts 合作,製作與彈奏 12 分鐘芭蕾舞 Tetra Stomp: Eatin' Rain in Space。

特殊的音階、多層次細緻濃密的敲擊鋼琴聲響、不妥協的態度、樂評家的蔑視,讓 Cecil Taylor 成為爭議性話題人物。1978 年錄製的六重奏專輯 Cecil Taylor Unit (左圖),參與樂手有 Jimmy Lyons (中音薩克斯風)、Raphe Malik (小號)、Ramsey Ameen (小提琴)、Sirone (貝斯)、Ronald Shannon Jackson (鼓手)。

專輯如以往冗長般地收錄三段即興章節,IdutSerdab 大約各 15 分鐘,Holiday en Masque 則近乎 30 分鐘。

Idut 就像是學習點彩畫派家筆下的碎點,Serdab 似乎著重於節奏主題,Holiday en Masque 發展出樂團語言,及綿長彎曲的張力。Taylor 與 Lyons 到這張專輯為止已固定合作 17 年,在即興對話方面培養出心靈感應般之默契,該樂團最令人驚訝的部分,在於透過悖離潮流的創新,延伸塑造成桀傲不馴的自由樂派風格,竟如此扣人心弦。

1981 年錄製的專輯 Garden (右圖) 是兩張一套的黑膠唱片,cd 分為 vol.1vol.2。這張專輯有兩個重點,第一是 Taylor 使用蓓森朵芙 (Bosendorfer) 名琴彈奏,音質方面好得無化可說,反覆無常的聲響與敏感的音色均聽得一清二楚。

其二是 vol.2 將 - 廉價的藍調小酒吧、日本雅樂、歌舞伎町、芭蕾舞劇院 - 這些場所的音樂吸收融合,透過自我演奏方式,呈現出熱情磅礡,時而猛烈衝擊,時而有計畫地黏附在微末枝節,彷彿像舞者般穿梭在音叢的每個角落,Stepping on Stars 就像內心藏著鋼琴手 Jelly Roll Morton,伴隨舞蹈家 Merce Cunningham 對地吸引力的挑戰;或是日本舞蹈家 田中泯 對時空迥新的詮釋。

Driver Says 讓人以為是創新的 Duke Ellington 遇上俄羅斯舞者 Mikhail Baryshnikov 與紐約芭蕾舞編舞家 George Balanchine,顯示 Taylor 此時期受到舞蹈影響頗鉅,並表現在創作中,觀看他現場彈奏時的肢體語言,就會有所感。

以下影片取自加拿大紀錄片導演 Ron Mann 於 1981 年的作品 Imagine the Sound,這部影片在探討 Taylor 的詩、音樂和舞蹈。


1986 年合作 25 年的音樂夥伴 Jimmy Lyons 罹患肺癌辭世,Cecil Taylor 出現更多獨奏作品,如 For Olim (1986)、Erzulie Maketh Scent (1988)、The Tree of Life (1991) 與 In Willisau (2002)。

1988 年 7 月,Taylor 在柏林停留一個月行程的倒數第二天,錄製現場獨奏專輯 Erzulie Maketh Scent,是 Taylor 最滿意的現場獨奏錄音之一。同名歌曲 Erzulie Maketh Scent 超過 72 分鐘,分成三個樂章,外加兩首一分鐘的俏皮『歌曲』(因為他的曲子都落落長,超過大家對於歌曲長度的定義),Taylor 很少將逗趣幽默注入作品,Erzulie Maketh Scent 因此而珍貴。

除了對爵士樂豐富涉獵,加上累積多采多姿的表演經驗,透過和聲,對位,自由爵士先鋒的大師風範,在彈奏過程展露無遺。Erzulie Maketh Scent 魔法般的音樂讓人不解,並非透過精算、編排等方式計畫聲音強度、情感抒發的張力,就可達到如此境界。雖然一如往常地 Taylor 還是把鋼琴當成鼓來敲擊,但是鍵盤發出靈巧跳躍的聲響,天外飛來一筆的創意,不僅讓人嘖嘖稱奇,更想要一探究竟。

每個 Erzulie 章節皆從系統分明之性質出發,會帶領聽眾到什麼地方,或許連 Taylor 都不確定,不過他倒是在這個概念當下玩得不亦樂乎,11 至 12 個和絃在驚人速度彈奏下出現獨特美學。

Erzulie Maketh Scent 的第三樂章在掌聲中結束,Taylor 方興未艾,立即又彈奏一分半鐘短曲 Water,這首歌擁有 Fats Waller 的 boogie-woogie 般味道,無獨有偶最後再增加一分鐘曲子 Stone,為獨奏會畫下句點,Erzulie Maketh Scent 成為 80 年代 Cecil Taylor 最具代表性的現場獨奏專輯之一。

同樣在這場柏林巡迴,Cecil Taylor 與英國自由爵士鼓手 Tony Oxley 的現場二重奏也錄製成專輯 Leaf Palm Hand,與 Erzulie Maketh Scent 一樣在德國自由爵士廠牌 FMP (Free Music Production) 旗下發行。

80 年代 Tony Oxley 與 Taylor 常搭檔表演,他們有兩個共同點:
第一:兩人都是以激烈方式做為表演藝術之樂手。
第二:兩人均透過敲擊樂器方式呈現音樂。

總體來說,Leaf Palm Hand 是一張自由爵士敲擊二重奏,不是一般觀念,以為會聽到美美的鋼琴旋律與緩慢規律的鼓節奏。請試聽第一首曲 Stylobate 1 便可明瞭,Taylor 與 Oxley 就像是戰場前線並肩作戰的砲擊手,兩人交叉掩護爆發出驚人火花,樂聲隆隆把聽眾炸得頭昏眼花,一小時猛烈攻勢彷彿置身槍林彈雨,喜歡刺激重鹹的聽眾一定會大呼過癮。

雖然說得口沫橫飛,不過 Leaf Palm Hand 也是 Cecil Taylor 最具旋律性的專輯之一,請試聽第三首 Chimes 與最後一首 The Old Canal,如此優柔旋律出現在 Taylor 專輯中可謂稀矣。

為期一個月的柏林巡迴灌錄一系列錄音,在德國廠牌 FMP 發行,數量龐大 (超過 10 張)。其中有些錄音讓人驚聲連連,有極少數可以直接跳過,但是有些出類拔萃的高評價作品,讓 Cecil Taylor 再次以藝術家之尊受世人敬重,近乎到達音樂事業頂峰。

他與南非鼓手 Louis Moholo 合作的專輯 Remembrance 就是這些音樂藝術品之一:二重奏擦出的新火花無法用任何音樂標籤辨識或取代,Taylor 靈巧的和音、急速彈奏法創造出色彩繽紛的形式、使用對位法在重複性質的音域產生綿長的連續音;Moholo 不僅是伴奏者,本身就是節奏,就像南非透過天地萬物精雕細琢蘊育而生的雕塑,他知道節奏不只是脈動 - 也會歌唱。

於是 Taylor 的鋼琴在相互傳遞之間發生作用,亦開始共鳴起舞,這是一張不凡的錄音作品,在聽覺角度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啟發。

柏林巡迴之錄音,多以二重奏或三重奏的形式表演,與 Cecil Taylor 同台演奏的樂手包括 Tony OxleyDerek BaileyEvan ParkerHan BenninkTristan HonsingerLouis MoholoPaul Lovens 等,這一系列錄音在 Taylor 音樂生涯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

Taylor 亦是有才華的詩人,受到美國詩人 Robert DuncanCharles OlsonAmiri Baraka 影響,通常將自己創作的詩融入鋼琴彈奏,詩的內容也常在唱片內頁或小冊子中出現,1987 年由 Leo 唱片發行的專輯 Chinampas, Taylor 在無伴奏情形 (只有定音鼓、排鐘與少許的敲擊聲) 下吟誦自己的詩詞創作。

Chinampas 是阿芝特克語,中文意思是『漂浮的花園』,指的是任何事都會變動,任何事都有關聯,而語言 - 若能無限延伸 - 就會產生包容力量.他的語言並非不加思索,其句法結構運用明顯來自西方世界,但是吟誦方式,例如口吃和透過語法的滑音,也就是美國詩人 Charles Olson 所稱之的 field of language - 隨著詩人呼吸長短延伸出詩句行數。

Taylor 的詩從巴比倫、埃及出發,同時兼具西方文化語言,吟誦時發出的呻吟、悲嘆、唧喳聲、格格笑,就像字、詞、或是節奏對於詩的點綴,容易抓住聽者注意,也可以讓人安心入眠。

90 年代初期 Cecil Taylor 與 William Parker (貝斯)、Tony Oxley (鼓) 共組名為 The Feel 的自由爵士三重奏,錄製專輯 Celebrated Blazons (1990)、Looking (The Feel Trio) (1989),與 10 張一套的 cd 套裝 2 T's for a Lovely T

Looking [Berlin Version]: The Feel Trio 專輯錄製時間是 1989 年夏天,恰巧與 Cecil Taylor 的柏林巡迴相隔一年,錄音完過一個禮拜,柏林圍牆就拆除了。

過去幾年 The Feel Trio 成員偶爾有過合作經驗,加上彼此嫻熟精湛的技巧,讓三重奏錄音產生更多音樂連結,不僅有如同 Fats WallerDuke EllingtonBud PowellThelonious Monk 這些前衛鋼琴前輩附身,還可隱約感受到 PendereckiLutoslawskiStravinsky 的現代樂風格。

1961 年 Cecil Taylor 與 Jimmy LyonsSunny Murray (後來換成 Andrew Cyrille) 共組 The Unit 三重奏,1986 年 Jimmy Lyons 往生後 Taylor 大多以獨奏方式表演,三年後再組 The Feel 三重奏,雖然與第一個三重奏成軍時間相去已過 28 年,但是兩者要傳達新聲音的理念精神持續不變,這份執著難能可貴。

The Feel 三重奏的音樂到底是來自天堂的天籟之音,還是地獄裡的魔音穿腦,聽眾們自有評斷。有貝斯手 William Parker 可依靠,Taylor 得以透過鋼琴節奏發揮獨樹一格的音樂動力、色彩與組織,他的顫音、殘暴和絃、悲啼和訴怨,都是構成音樂的元素之一。

Celebrated Blazons 於 1990 年在柏林 FMP 唱片旗下錄製,The Feel 三重奏只錄了一首曲子,長達 56 分鐘的即興演奏。在歌曲行進過程嘗試探勘突破和挑戰,不出所料,Taylor 率先離開遊戲規則,魯莽地開始惡作劇搞笑,Parker 沒有回應,幾番雷霆過後急轉驟下,Taylor 潛入海平線,靜謐而深邃,Oxley 斜風徐行,穿林打葉,直到 Taylor 決定拿起調色盤,在天空的畫布揮毫墨灑千峰雨,瞬時風起雲湧,彷彿四季交替,生生不息.隨著時光奔逝,物換星移,雲淡風也清,萬籟漸俱寂。

如專輯封面呈現,留下的,是岩石樹幹上,古老歲月的刻痕。

1990 年 Cecil Taylor 獲得 NEA Jazz Master 獎1991 年 獲得 麥克阿瑟獎助金,解決困擾許久的財務危機。同年他沒有獲得 林肯中心 舉辦爵士音樂會的表演機會,因為該藝術總監認為 Taylor 的音樂未符合爵士樂定義,於是他租下裡面的 Alice Tully Hall,自己舉行一場鋼琴獨奏會,得到大眾喝采。1991 年 10 月 Taylor 在三蕃市與管絃樂團合作,舉行現場演奏會。

Cecil Taylor 近幾十年的專輯大部分都在歐洲廠牌發行,除了 1999 年 3 月出人意料在 Verve / Gitanes 廠牌發行專輯 Momentum Space,從參與錄製的三重奏名單來看 (Dewey Redman - 次中音薩克斯風;Cecil Taylor - 鋼琴;Elvin Jones - 鼓手),內容應該會很特別。

Taylor 已在自由爵士樂壇冒險逾一甲子,雖然少與明星樂手組合夢幻樂團,不過從早期與 Art Ensemble of Chicago 相遇激發的創意觀察,重點不在於他們的中途邂逅,而是 Taylor 作風影響這些樂手甚鉅。

Dewey Redman 於 1968-1972 年參與 Ornette Coleman 樂團,1971-1976 年參與 Keith Jarrett 四重奏樂團,擁有高知名度;Elvin Jones 待過 Charles MingusBud PowellMiles Davis 等大師的樂團;無論如何,Dewey RedmanElvin Jones 均未曾與 Taylor 合作,Momentum Space 也不是每首歌都有三人的共同演奏。七首歌曲分別來自三位樂手的創作,Taylor 與 Redman 各貢獻三首,Jones 的歌 Bekei 由自己獨奏。

事實上若沒有 Taylor 參與,感覺或許會更佳。可能是過度期望的關係,導致 Momentum Space 沒有達到樂迷預期標準,三位樂手沒有太傑出地表現,這張專輯身價平平。

1999 年受 美國國會圖書館 所託,Taylor 與紐約爵士小提琴家 Mat Maneri 錄製二重奏專輯 Algonquin,內容共分為四個樂章,由 Taylor 譜曲,但唱片封套說明文字卻寫著:Taylor 的樂譜具有特質 - 由單一音符為成圓柱、符號與潦草的聲音讓人聯想起攻擊、轉變.. 等 - 讓人百思不解..

Mat Maneri 花了一天時間弄懂 Taylor 樂譜中關於小提琴的表現方式,結果是可預期的 - 四個樂章均透過音樂想像的素描概念即興演奏,呈現出不凡作品。第一樂章 Maneri 優雅的小提琴是兩者聲音保持平衡的關鍵,且明顯產生豐富音調,相互影響下衍生出幾段美好地溫暖片刻,Maneri 第二樂章 的獨奏雖然聽似輕鬆寫意,卻生動描繪出 Taylor 的音樂構想,十分具有吸引力。

第三樂章 輪到 Taylor,其獨奏亦在聽眾心中留下印象,第四樂章 演奏強度大於第一樂章,完美的結束令樂迷回味無窮。

2000 年後,邁入 70 歲的 Cecil Taylor 依然有少許專輯發行,在世界各地現場出,彈奏他最愛的 Bosendorfer - 比其他鋼琴多了九個超低音琴鍵,2006 年發行的 All the Notes 紀錄片DVD,導演 Chris Felver 深入 Taylor 位於布魯克林的工作室和住處,近距離紀錄這位爵士怪傑。

透過拍攝 Taylor 發表對於人生、藝術和音樂的宣言,還有兒時記憶、教書過程、在後台訪問老友 Mal Waldron 等內容。

訪談中 Taylor 坦承自幼喜歡 Judy Garland 的歌,曾穿著長睡衣、羊毛帽模仿 Gloria Swanson 在電影《日落大道》的裝扮 (Taylor 是公開的同性戀者);而他的音樂理論來自深思熟慮的邏輯,一個早年發生在 Taylor 的畫面,他注視著一本建築學書籍,滔滔不絕闡述著鋼琴技巧之不同程度,就好比是橫跨不同河流的橋樑結構。

Cecil Taylor 在網站中寫下這段話:Practice, to be studious at the instrument, as well as looking at a bridge, or dancing, or writing a poem, or reading, or attempting to make your home more beautiful. What goes into an improvisation is what goes into one's preparation, then allowing the prepared senses to execute at the highest level devoid of psychological or logical interference. You ask, without logic, where does the form come from? It seems something that may be forgotten is that as we begin our day and proceed through it there is a form in existence that we create out of, that the day and night itself is for. And what we choose to vary in the daily routine provides in itself the fresh building blocks to construct a living form which is easily translated into a specific act of making a musical composition.

大意是說即興演奏來自於平時不斷地練習,勤勉用功,即興就會渾然天成;關於精湛老練的鋼琴技藝,有一回他也說:technique is a weapon to do whatever must be done.可見大師還是老話一句 - 樂自心中來。

大部分藝術家獲得成功後,不是活在當年勇,就是選擇歸於平淡,Taylor 卻汲汲營營繼續開闢藝術新疆界,大力挑戰聽眾耐力的同時,也賦予新聲音不凡的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