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簡介】Charles Munch 孟許
Beethoven 貝多芬 - Symphony No. 3 In E-Flat, Op. 55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Charles Munch 孟許 指揮 Boston Symphony 波士頓交響樂團
RCA / LSC-2233 ; VICS-1626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8 期 (民國 65 年 8 月號)
美國 RCA 唱片公司的黃金年,應是在大指揮家 Munch 孟許 和 Reiner 萊納 在世的時代。Munch 孟許 是一位流著德國血統的法國指揮家,於 1968 年去世,他是著名的 Berlioz 白遼士 詮釋家,在別的作曲家作品中,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華與藝術性。Munch 孟許 的演奏,不僅有德國式的穩健結構,更有法國風纖雅的氣韻。
Munch 孟許 指揮 的 貝多芬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魄力十足、氣勢攝人,他的詮釋非常率直、鮮明、易懂,於是得以把作品極為清楚的浮雕出來,這是以德國傳統的樣式作為根基的演奏,表情端正,音樂極為紮實、節奏明快俐落,在 Munch 孟許 的演奏中,一點也感受不到陳舊的味道,到處閃爍著新鮮的光輝!
Beethoven 貝多芬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Op. 15《第1號鋼琴協奏曲》/ Piano Sonata No. 22 in F, Op. 54《第22號鋼琴奏鳴曲》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鋼琴)
Charles Munch 孟許 指揮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波士頓交響樂團
RCA / LSC 2544 或 VICS 1478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12 期 (1991 年 11 月號)
Beethoven 貝多芬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Op. 15《第1號鋼琴協奏曲》其實是他的第2號,因為先寫的那首修訂延後出版,這首才往前推。《第1號鋼琴協奏曲》雖然仍受 Mozart 莫札特 影響,內裡強壯的個人創意有一種『擋不住的感覺』,實乃 Beethoven 貝多芬 告別學徒生涯的佳作。
Piano Sonata No. 22 in F, Op. 54《第22號鋼琴奏鳴曲》是 Beethoven 貝多芬 這類曲式中最短、最任性,也最少被演出。本曲只有兩樂章,第二樂章譜出介於觸技與常動之間的即興。
本輯曲目均為 1960 年初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訪美國所錄製,他以全然優越態勢掌握樂器的名人技,自由、柔軟與詩意的分句,還有多變的獨特音色,都在其中,可謂最本質的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協奏曲部份,Charles Munch 孟許 的指揮興奮度極高,樂團的動態對比良好,研究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藝術的人,不能忽視這個版本。
Debussy 德布西 La Mer《海》
Charles Munch 孟許 指揮 Boston Symphony 波士頓交響樂團
RCA / LSC-2111 或 VICS 1041
【文】顏涵銳 老師 音樂月刊 134 期 (1993 年 11 月號)
能夠聽到 Charles Munch 孟許 與 Boston Symphony 波士頓交響樂團 的法國音樂錄音,對世上大部份國家的愛樂者而言是種福氣,在很多國家,只聞其名不聞其聲。當然,我們必須能體會,在 Serge Koussevitzky 庫塞維茲基 卸任不久後的此團,堪稱當年一流樂團,Charles Munch 孟許 承接 Boston Symphony 波士頓交響樂團,正當該團盛世,待 George Szell 塞爾 登臨 Cleveland Orchestra 克里夫蘭管絃樂團,Boston Symphony 波士頓交響樂團 便風光不再了。
Charles Munch 孟許 的法國音樂,有一種在當今很難尋到的獨特音色,這是一種忠於語法的原創力,他很少把樂句雕鑿到極細,所以,在很多次要聲部中,會顯得呆滯、原始。可是,魔力卻一再出現。在 20 世紀末的我們,很難相信,會有那樣純美的浪漫信徒。
在 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風與海的對話』(La Mer《海》第3樂章)中段,氣氛意境陡然一轉,鄧肯的希臘薄紗,似乎又在四周揚起,當然那近乎即興的結尾,也令人訝異。可是,Debussy 德布西 那種模仿素歌的旋律方式,Charles Munch 孟許 的平緩語法,是最恰適的。
Dvorak 德弗札克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大提琴協奏曲
Gregor Piatigorsky 皮亞第高斯基:大提琴
Charles Munch 孟許 指揮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波士頓交響樂團
RCA / LSC 2490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28 期 (1993 年 5 月號)
Gregor Piatigorsky 皮亞第高斯基 出生在俄國的 Ekaterinoslav,他自幼隨父親學 Violin 小提琴,及長就讀莫斯科音樂院,才在啟蒙老師 Alfred von Glehn 格蘭 的建議下改攻 Cello 大提琴。1921 年 Gregor Piatigorsky 皮亞第高斯基 離開俄國,到萊比錫隨 Julius Klengel 克蘭格爾 習藝,而以精湛的演奏技巧,任 Berlin Philharmonic 柏林愛樂 的首席大提琴五年(1924-1928)。
1928 年以後,Gregor Piatigorsky 皮亞第高斯基 離開柏林愛樂,成為歐洲知名的獨奏家。在此期間,大作曲家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曾多次指揮自己的交響詩 Don Quixote《唐吉軻德》,而指定 Gregor Piatigorsky 皮亞第高斯基 擔任其中大提琴獨奏的部分,由於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對他的演奏特別滿意,還稱他為『mein Don Quixote』(我的唐吉軻德),這是 Gregor Piatigorsky 皮亞第高斯基 一生最大的榮耀。
1929 年 Gregor Piatigorsky 皮亞第高斯基 移民美國,同年 12 月 29 日與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紐約愛樂 合作,演出 Dvorak 德弗札克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大提琴協奏曲,獲得最高的評價!樂評甚至尊稱他為 the world's finest cellist after Casals(卡薩爾斯之後,世界最好的大提琴家)。
由於 Gregor Piatigorsky 皮亞第高斯基 在世界樂壇有如中天的聲望和地位,因此許多著名大提琴協奏曲都是他擔任首演,重要者有:Castelnuovo-Tedesco 鐵德斯科(1935 年與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Prokofiev 普羅高菲夫(1940 年美國地區的首演);Hindemith 亨德密特(1941 年首演);Walton 華爾頓(1957 年)。
Dvorak 德弗札克 的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大提琴協奏曲 名盤林立,Mstislav 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 和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的版本向來是超技完美,一氣呵成的典範;Pierre Fournier 傅尼葉 的版本氣質高雅;Jacqueline Du Pre 杜普蕾 的版本深情款款,也是難以逾越的演奏。
Gregor Piatigorsky 皮亞第高斯基 錄製本輯時,在指揮 Charles Munch 孟許 熱情飛舞的鼓勵之下,果然以穩重自然的詠唱回答,產生 大提琴獨奏 與 協奏樂團 有趣的對話,就像老祖父在說故事。
RCA 使用 Neumann、cardioid 麥克風 和 Ampex 303-3 三音軌錄音機錄製,十分鮮活,歷久彌新,而且堂音清晰,聆賞趣味無窮。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Op. 74 ("Pathétique")《第六號交響曲:悲愴》
Charles Munch 孟許 指揮 Boston Symphony 波士頓交響樂團
RCA / LSC 2683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30 期 (1993 年 7 月號)
Charles Munch 孟許(1891-1968)的父親是 Organ 管風琴家 和 合唱指揮,他則出生在 史特拉斯堡,第一次大戰時參加德國,大戰後成為法國公民,隨小提琴大師 Carl Flesch 弗列許 學小提琴,40 歲才正式成為職業指揮,先後擔任 Société Philharmonique de Paris 巴黎愛樂協會(1935-1938)、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1937-1946)、Boston Symphony 波士頓交響樂團(1949-1962)的常任指揮,以演奏色彩豐富,節奏鮮活的法國音樂為專長。
所以在本輯中的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不是憂鬱、哀傷,更非痛不欲生,而是吃了起死回生的妙藥仙丹,經歷悲苦折磨之後,生命依舊充滿活力,世界仍然遍灑希望的陽光。
Charles Munch 孟許 用他的生命活力,淨化了悲愴的情緒,卻依然留下些許刻骨銘心的傷痕烙印,這是反傳統的詮釋,但若跳出傳統的刻板印象,這種詮釋也頗有說服力。
不喜歡音樂壓力太大的人,想要聽《第六號交響曲:悲愴》,這是另一種新鮮的口味;想聽不一樣而又言之成理的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這張就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