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umann 舒曼 Symphonies No. 1 "Spring" & No. 4《第1號交響曲:春天》、《第4號交響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06 期 (1991 年 4 月號)
Schumann 舒曼 在 31 歲完成的作品《降B大調第1號交響曲,Op. 38》是由 Adolph Bottger 的詩篇『春天在山谷間開展起來』所引發的靈感,不過全曲並非在描繪大自然,而是作曲家對『春天』感覺的獨特表情。
《D小調第4號交響曲,Op. 120》本來接在《第1號交響曲:春天》之後譜曲,Schumann 舒曼 預備用長笛、雙簧管、豎琴為摯愛的 克拉拉畫像,開頭主題就是『克拉拉主題』。由於首演失敗,十年後才改訂再出版,遂變成《第4號交響曲》。此曲四樂章,中間不停頓連續表演,旋律迷人,情緒濃烈,從頭到尾氣氛一致。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及 Otto Klemperer 克倫貝勒(EMI / Angel)的詮釋深刻練達,是本曲的權威演奏。
Schumann 舒曼 Symphonies No. 1 "Spring" & No. 4《第1號交響曲:春天》、《第4號交響曲》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指揮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169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47 期 (1977 年 5 月號)
這是無比精彩的演奏,盪漾著豐富的浪漫詩情。不過,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的速度設計、節奏處理,或是樂句表情,未必全是正統的。有時使人覺得速度慢了些,可是 Schumann 舒曼 的音樂中常見的,糾纏不清的雲霾,反而消失無踪。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的表現,似乎已突進到音樂的深處,由於表情細膩,音樂也跟著無比嬌豔綺麗。
在我們的印象中,由於 Schumann 舒曼 的管弦樂法並不高明,很難瀟灑地『震鳴』,宛如土生土長的鄉下姑娘,她的打扮、談吐與風姿,都有笨拙平板的感覺,可是在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的魔棒之下,卻搖身一變,成為婀娜多姿、光艷照人的摩登姑娘,這時,在她的心中,流進一股新的生命力,第一次享受了青春氣息,她的雙眸顯得更晶瑩,肌膚變得更光滑,氣息也格外芬芳。
Symphonies No. 1 "Spring"《第1號交響曲:春天》的演奏相當綺麗,真是花團錦簇,使人目不暇給。當音樂暢快地流瀉出來以後,我們四周,好像突然明亮起來,宛若置身鶯啼燕語,萬象一新的春日。
在 Symphonies No. 4《第4號交響曲》中,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也顯示了他美好的詮釋,呈現此曲最動人的面貌。在這首D小調交響曲,隱藏著深沉的悲劇性,可是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卻以穩重的步伐演奏出來,曲中對位法的結構,也以充實的音響,流露出它的魅力。
Schumann 舒曼 Symphonies No. 3 In E Flat Major, Op. 97 "Rhenish"《第3號交響曲:萊茵》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指揮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447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47 期 (1977 年 5 月號)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在本輯有紮實的表現,此前這首 Symphonies No. 3 In E Flat Major, Op. 97 "Rhenish"《第3號交響曲:萊茵》的演奏,一直不曾有過使我們完全滿足的唱片,而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的指揮,提供不少悅耳的段落。
這是節奏明快、設計巧妙、音響充沛的傑出演奏。
Schumann 舒曼 Cello Concerto In A Minor A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Saint-Saens 聖桑 Cello Concerto No.1 In A Minor A 小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Jacqueline Du Pre 杜普蕾 (大提琴)
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指揮 The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新愛樂管弦樂團
Angel / S-36642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40 期 (民國 65 年 10 月號)
這是一張投入整個心靈,充滿生命活力,散發光芒的名演奏。當時這位芳齡才 25 歲的少女,居然已具備如此豐富的音樂性,真是令人大感意外!像 Saint-Saens 聖桑 的協奏曲,可以說已超過 Pierre Fournier 傅尼葉 的演奏之上。
第一樂章雖然以較快的速度,像疾風掠境般開始,可是進入頻用滑音的,令人蠱惑的第二主題時,我們已經完全成為她的俘虜。在這裡,纖細的心靈,在深處閃著光芒。這個主題在進入再現部時,速度就穩定下來,以便濃厚表情朗朗歌唱,那連綿不斷的震音,使吾人對 Jacqueline Du Pre 杜普蕾 的驚人藝術性,不能不由衷感佩。
第二樂章豐富的表情,幾乎已到令人難耐的地步,她在演奏時,投進整個心靈在音樂中。在那裡,不曾意識到要抑制心靈的飛揚,比起任何人都更充分的歌唱,而且也更具傾訴力,儘管這樣,音樂一點也不曾喪失『愉快感』。
第三樂章的第二主題,使人聯想到 Pablo Casals 卡薩爾斯 年輕時的表現,展開部中令人目眩的技巧,並不限於指頭的敏捷運動,連纖細的音群也給予動人的情韻,顯露出天才所獨有的節奏感與感受性。
如果把 Du Pre 杜普蕾 所演奏的 Schumann 舒曼 的 Cello Concerto In A Minor A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稱為冠蓋群英,實非過言,凌厲的表現欲,以及雄大的幅度,在在都不讓鬚眉,甚至還凌越其上,那朗朗的優美琴聲,能深扣聆賞者心弦。
把弓猛烈的敲打琴絃的活生生的魄力,以相反的感覺奏出的如泣如訴的弱唱,以及明晰俐落的節奏,無不使人嘆為觀止。對於終樂章結尾中高炙的熱情,又有誰能不為之瞠目結舌,在這裡,我們似乎感受到一種捨命式的演奏。
Du Pre 杜普蕾 的 Schumann 舒曼 的 Cello Concerto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演奏,像這樣表情無比富麗,而且多采多姿。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英 的指揮,雖然把獨奏者溫暖親切的包圍住,可是在表現上,要讓 Du Pre 杜普蕾 三分,在 Schumann 舒曼 的 Cello Concerto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中,那厚實的感情,即使已在水準之上,但是在 Saint-Saens 聖桑 的 Cello Concerto No.1 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中,則應有更為冷峻的感覺。
Schumann 舒曼 - Concerto In A Minor 大提琴協奏曲
Bloch 布洛克 - Schelomo 所羅門 (希伯萊狂想曲)
Mstislav 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 (大提琴)
Leonard Bernstein 伯恩斯坦 指揮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法國國立管弦樂團
Angel / S-37256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58 期 (民國 67 年 4 月號)
不僅是 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 與 Bernstein 伯恩斯坦 搭檔是空前的,這張傑出的名演奏,也稱得上是空前的。其實,舒曼的『大提琴演奏曲』,已經是羅氏的第三次錄音了,雖然表現依然優異、引人注目,可是給人最大塊樂的,應該是 Bloch 布洛克 的『Schelomo 所羅門』。
Bloch 布洛克 的這首作品,是以舊約聖經中有關所羅門王的事蹟作為題材的,歌頌出古時猶太民族的榮光,也回憶其沒落。這是用音樂表達的一篇敘事詩,這兩位大師的演奏,聽起來令人充滿感動,此事可能是由於 Bernstein 伯恩斯坦 從內心,就和猶太民族精神相貫通之故,曲中那帶有獨特哀調的猶太旋律,成為 Bernstein 伯恩斯坦 本人的心靈之歌,再藉著管絃樂展現出來。而 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 那感情豐富的名演奏,使得合奏更為生動,不僅氣派相投,而且精神一致,法國國立管絃樂團也有白熱化的演奏。
在 Schumann 舒曼的『大提琴演奏曲』中,羅氏所製造出的詩情豐富的浪漫世界,實在是別的大提琴家所望塵莫及的,再加上 Bernstein 伯恩斯坦 那非凡的魔棒,使得此曲得的演奏,也變得無以匹類。
Schumann 舒曼 Piano Concerto《a 小調鋼琴協奏曲》
Wilhelm Backhaus 巴克豪斯:鋼琴
Gunter Wand 汪德 指揮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維也納愛樂
London / CS-6181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23 期 (1992 年 12 月號)
說到 Schumann 舒曼 的音樂,就會令人聯想起追求 Clara 克拉拉 的轟烈愛情,以及為精神分裂所苦的激憤心境。更會想起 1834 年,Schumann 舒曼 在『萊比錫音樂雜誌』所發起的 Davidsbund 大衛同盟,批判音樂界人士的運動。然而事實上,不論是熱情充沛、思想激進的 Florestan 佛洛瑞斯坦,或是優雅高貴、溫厚如詩的 Eusebius 奧塞比斯,甚至兼有兩者性格的 Master Raro 拉羅,竟然都是 Schumann 舒曼 的不同筆名!
一般演奏家在詮釋 Schumann 舒曼 Piano Concerto《a 小調鋼琴協奏曲》時,總離不開熱情奔放,又柔情似水的浪漫格局,而不自覺墜入刻意造作的危機。Wilhelm Backhaus 巴克豪斯 和 Gunter Wand 汪德 則將此曲返回晶瑩剔透的淨化面目,把糾結萬端的複雜心情,梳理得調理井然,也將奔馳不止的激情,昇華為優美天籟,非大師傑作,無以臻此勝境。
鋼琴大師 Wilhelm Backhaus 巴克豪斯(1884-1969)生於萊比錫,在萊比錫音樂院隨 Reckendorf 雷肯多夫 學習鋼琴,並曾與大作曲家 Brahms 布拉姆斯、Grieg 葛利格、大指揮家 Nikisch 尼基許 親領教益,接續浪漫樂派的優美傳統。Backhaus 巴克豪斯 對 Beethoven 貝多芬 和 Brahms 布拉姆斯 的詮釋尤為獨到而正宗,可惜他在 1930 年遷居瑞士 Lugano 路加諾 後,便較少在音樂會露面。幸好 Decca / London 在立體錄音時代錄下 Wilhelm Backhaus 巴克豪斯 的 Bach 巴赫、Haydn 海頓、Mozart 莫札特、Beethoven 貝多芬、Schubert 舒伯特、Mendelssohn 孟德爾頌、Schumann 舒曼、Brahms 布拉姆斯 獨奏及協奏曲作品,使大師遺音得以不絕於耳。
本輯錄製於 1960 年,此時 Wilhelm Backhaus 巴克豪斯 已經 76 歲,並且隱居瑞士 30 年,無欲則剛的樂念,令人敬服!心靈自然的歌唱,隨著雄健的觸鍵展現出來,頗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氣魄。
溫柔敦厚、情感內斂的指揮 Gunter Wand 汪德,率領和聲厚重,色彩凝練的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維也納愛樂 尾隨在後,與鋼琴進行巧妙對話,絕無爭奇鬥艷的競爭心態,黃金組合構成這張絕無僅有的歷史名盤。
黑膠 B 面 是 Schumann 舒曼 的鋼琴曲集 Waldscenen, Op. 82《森林情景》,全曲由 9 首短曲所構成。不論是快板的 Jäger Auf Der Lauer《埋伏的獵人》,或是抒情的 Einsame Blumen《孤獨花》,都有剛正不阿的穩重,與悠然自得的心靈享受,或許這正是 Eusebius 奧塞比斯 性格的呈顯吧!
Schumann 舒曼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4《鋼琴協奏曲》
Weber 韋伯 Konzertstuck In F Min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Op. 79《小協奏曲》
Alfred Brendel 布蘭德爾:鋼琴
Claudio Abbado 阿巴多 指揮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倫敦交響樂團
Philips / 9500 677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91 期 (1981 年 1 月號)
近年來,我們沒什麼機會碰到優秀的 Schumann 舒曼 與 Weber 韋伯 Piano Concerto《鋼琴協奏曲》的唱片,尤其是 Weber 韋伯 這首名曲,枯旱更久。而這張由 Alfred Brendel 布蘭德爾 和 Claudio Abbado 阿巴多 兩位名家搭檔的傑出錄音,稱得上是及時甘霖,解除與滿足了愛樂者的渴望。
在 Schumann 舒曼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4《鋼琴協奏曲》中,Alfred Brendel 布蘭德爾 憑著他的天賦異稟,巧妙的把音樂的美,一層層解開、展現,他依舊採用較慢速度,很細心的彈奏出每一樂句,由於觸鍵很透明,音樂就如同結晶品閃閃發光。
Alfred Brendel 布蘭德爾 的感覺,是無比敏銳、微妙的。有些樂曲,難免會顯得過分神經質,或是剖析太細,可是在 Schumann 舒曼 的這首協奏曲,卻以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他之得以這樣成功,除靠他那豐富的音樂性外,主要的因素是,他的詮釋與表現,格外圓熟了,像第二、三樂章,他根本就無意強調節奏或力感,而只是銳意表現豐富的音樂意境。
Claudio Abbado 阿巴多 的指揮,也精彩非凡,第一樂章開頭,優美融合了木管和聲,就當迷人,跟 Alfred Brendel 布蘭德爾 的鋼琴一樣,幅度宏大,音響豐沛,表情細膩,巧妙包容了獨奏樂器。
在 Weber 韋伯 的《小協奏曲》中,除了在第二部的快板上,Alfred Brendel 布蘭德爾 的節奏稍微顯得堅硬外,每一部分都表現得頗為艷麗,觸鍵明晰,洋溢著音樂之美,終曲時,也以最高超的技藝與魄力,掀起懾人心魄的高潮。
Claudio Abbado 阿巴多 的指揮,也巧奪天工,一開始就飄散出浪漫芳香與魅人的音色,進入第三部後,那俐落的進行曲節奏,充分流露他超人的指揮本事,這是充滿現代感覺的,相當凌厲的名演奏。
Grieg 葛利格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16 鋼琴協奏曲
Schumann 舒曼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鋼琴協奏曲
Julius Katchen 卡欽:鋼琴
Istvan Kertesz 克爾提斯 指揮 The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以色列愛樂樂團
Decca / SXL 6028
London / CS 6336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26 期 (1993 年 3 月號)
Grieg 葛利格 和 Schumann 舒曼 都是不擅長寫長篇大論作品的作曲家,他們各寫過一首二、三十分鐘的 A 小調鋼琴協奏曲,或許是因為長度加起來恰好適合,這兩首曲子常合在一起錄製成一張唱片。
擔任鋼琴獨奏的美國天才鋼琴家 Julius Katchen 卡欽,是 1926 年 8 月 15 日出生在紐澤西州,1969 年 4 月 29 日逝於巴黎,享年才 43 歲。
Julius Katchen 卡欽 在 20 歲以後獲得法國獎學金而定居巴黎,他曾與 Josef Suk 蘇克、Janos Starker 史塔克 組成三重奏,錄製感人落淚的 Brahms 布拉姆斯 Piano Trios 鋼琴三重奏。
本輯在匈牙利指揮家 Istvan Kertesz 克爾提斯 通力合作下,Julius Katchen 卡欽 展現才情橫溢的演出,慢板樂章的詩情畫意,終樂章的熱情如火爆發力,都留給人永生難忘的美好回憶。這張黑膠唱片錄完不到十年,Julius Katchen 卡欽 和 Istvan Kertesz 克爾提斯 都相繼去世,如今成為不折不扣的歷史名盤,天才絕響。
Grieg 葛利格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16《鋼琴協奏曲》
Schumann 舒曼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4《鋼琴協奏曲》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鋼琴
Lovro von Matacic 馬塔契奇 指揮 Monte Carlo National Opera Orchestra 蒙地卡羅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
EMI / ASD 3133
Angel / S-36899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60 期 (1977 年 6 月號)
這是張不負聽眾期待的優秀唱片,Lovro von Matacic 馬塔契奇 不愧是一位精巧圓熟的指揮家,像 Grieg 葛利格 的音樂,除了青春的朝氣外,還引發出更深邃的意境與魅力,尤其是第二、第三樂章最為出色,在第二樂章中美好地表現出夜曲般的曲思與北歐的情調,充滿了浪漫氣息;第三樂章,真是熱氣沸騰、洋溢魄力、氣勢豪放。
但是最動人的,依然是 Schumann 舒曼 的協奏曲,對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而言,這已經是他的第三次錄音,不用說,早已經駕輕就熟,但表現依然充滿豐富的幻想味,像第一樂章就細心與大膽兼而有之,每一個音都很珍惜,並流露詩意;浪漫的第二樂章中,和大提琴的對話很美,在第三樂章中則展現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名技,幅度無比巨大。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86 期 (1980 年 8 月號)
十九世紀國民樂派作曲家中,最會寫作抒情式作品的,首推北歐挪威的 Grieg 葛利格。在這首極為通俗的、動聽的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16《鋼琴協奏曲》中,也充分展現出這樣的特色,不過,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的這張演奏,由於極為自由奔放,把此曲那浪漫的情趣,極富戲劇性的表現出來,使我們恍然大悟:在 Grieg 葛利格 的這首作品中,居然蘊藏著這樣猛烈的感情起伏!
Schumann 舒曼 和 Grieg 葛利格 的這兩首《鋼琴協奏曲》,經常像孿生兄弟一樣搭配在一起,本輯也不例外。與 Grieg 葛利格 那抒情性相對的,Schumann 舒曼 這首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4《鋼琴協奏曲》,是極富幻想性的,此曲也是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的拿手曲目,以率直、明晰的表情,掀起曲中的熱情與幻想,情調是那樣炙熱,指揮家 Lovro von Matacic 馬塔契奇 在此曲中,有間不容髮的表現,感情變化也頗為美好,例如終樂章,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與樂團有著密切的配合。
(本錄音在5個以上的音樂廠牌被發行,證明叫座之程度)
Schumann 舒曼 - Quartet In E-Flat Major For Piano And Strings, Op. 47 鋼琴四重奏 作品 47
Schumann 舒曼 的 Piano Quartet 鋼琴四重奏(作品 47)與 Piano Quintet 鋼琴五重奏(作品 44)屬於同時期作品。
Schumann 舒曼 在同一時期,會創作相同性質的作品。例如 1830 年左右,他寫的幾乎都是鋼琴獨奏;到了 1840 年,Schumann 在一年內創作超過一百首藝術歌曲;1841 年則是一整年都在譜寫交響曲;Schumann 舒曼 的 Piano Quartet 鋼琴四重奏(作品 47)寫於 1842 年,這一年,就是屬於室內樂作品的創作,除了 Piano Quartet 鋼琴四重奏(作品 47),像是 Piano Quintet 鋼琴五重奏(作品 44),以及 三首弦樂四重奏(作品 41),均於 1842 年完成。
Schumann 舒曼 的 Piano Quartet 鋼琴四重奏(作品 47),在形式上,雖然因循傳統室內樂,不過在技術上,這首作品對於鋼琴聲部的技術要求,已接近 Piano Concerto 鋼琴協奏曲 的水準。
在演奏會及知名度方面,Schumann 舒曼 的另一首 Piano Quintet 鋼琴五重奏(作品 44),比 Piano Quartet 鋼琴四重奏(作品 47)為人所熟悉,演奏頻率也較高。
Piano Quintet 鋼琴五重奏(作品 44),與 Piano Quartet 鋼琴四重奏(作品 47)屬於同一調性,總是帶著神秘的摸索,和滲有一絲痛楚的甜美浪漫。這兩種氣質混雜在一首作品中,並不是一件容易使人接受或領悟的事,不過,這就是 Schumann 舒曼 奇異的天性,所賦予音樂的特色,聆聽 Piano Quartet 鋼琴四重奏(作品 47)第三樂章,就能體會這樣子的形容。
Brahms 布拉姆斯 / Schumann 舒曼 - Sämtliche Streichquartette 弦樂四重奏全集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Philips / 6703 029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81 期 (民國 69 年 3 月號)
這是何等明朗、流利的演奏!只要一提起 Schumann 舒曼 和 Brahms 布拉姆斯 的室內樂,我們腦際很容易立即聯想到是晦暗、苦澀的,可是聽過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的這些演奏後,原有的先入觀,會一掃而光。同時,這個室內樂團的最大特色,就是技巧與合奏,的確無懈可擊!
另一件令人無比欽佩的是,他們那明麗、流暢的表現,仍然嚴守著音樂的根本約束力,從未損傷樂曲的本質。更難能可貴的是,從這種演奏樣式裏,還展現出作品中蘊藏的抒情性與浪漫氣息。
的確,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絃樂四重奏團的演奏,如果和德奧系的室樂團相比時,多少有異樣的感覺,可是我們如過否定它,不就等於否定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以後的許多優異的管絃樂演奏了嗎?
此前人們對於『室內樂』很容易把它想像在某種死板的框架裏。可是現代的世界潮流是,以更寬大的胸襟去思考並接納此類演奏,所以難怪這套唱片得以受到出人想像般的佳評,這個全集唱片在國外發行不久後,立即接連榮獲兩屆德國唱片大獎、愛迪生獎,以及法國唱片大獎。
這一連串優秀的演奏,不僅具有清晰的魅力,展現甜蜜的浪漫世界,而且把 Brahms 布拉姆斯 和 Schumann 舒曼 這兩位作曲家的不同本質,相當明晰地刻劃出來了。在 Schumann 舒曼 的樂曲中,四支絃樂器那水平式起伏的交錯,是以舒暢的速度描繪出來的,音色的統一感也很微妙,這位作曲家在第一號中,凝聚了對位法作曲本領,可是仍舊留露出他那歌謠式的本質,而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就憑著銳利的洞察,把這種特色重現出來了。
像 A 大調第三號中,除了很慎重地處理音樂的句讀法之外,還巧妙地使音色與表情獲得統一,這種本事真是使人拍案叫絕,在他們的演奏中,把 Schumann 舒曼 那獨特的和聲變化,以橫面的流瀉使其凝結起來了,這是極為了不起的。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儘管以明朗的情思去演奏 Schumann 舒曼 的音樂,却從未疏忽了 Schumann 舒曼 那內向的個性,像『第三號』第三樂章,就以安詳的感情,表達出音樂內省意境。在『第二號』中,推動力猛烈的節奏,却以輕巧、和藹的情調加以潤飾,跟音樂的內涵更緊密地結合了 Schumann 舒曼 那甜美、馥郁的浪漫氣息,出人想像地表露無遺。
相反地,演奏 Brahms 布拉姆斯 的作品時,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却以強有力的結構,使音樂凝聚起來,於是很積極地勾畫出跟 Schumann 舒曼 不同的資質。那厚實的音響,乃是順應作品的需要而展現的,『第一號』是藉著鮮明的知性,去顯示 Brahms 布拉姆斯 悲劇式思想的,可是令人由衷佩服的是,在他們的演奏中,依然充滿了生動的表情,以及自發性的靈思。
在 Brahms 布拉姆斯 的作品中,遇到需要歌唱的部分,像第三號第二樂章,他們也必定以艷麗的表情喃喃而歌,在跟浪漫作風密接的終曲中,就會改用甜美的歌聲,為我們展現那美好時代的音響。
總之,在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所演奏的這一串德奧浪漫樂派室內樂曲中,已經吹進了新時代的氣息,這正是現代人那率直的,毫無掩飾的感觸與心聲。
Piano Sonatas 鋼琴奏鳴曲
【文】林瀚 老師 音樂月刊 126 期 (1993 年 3 月號)
Schumann 舒曼 一生作過的鋼琴奏鳴曲共有三首,他以 Piano Sonata No. 1 第一號鋼琴奏鳴曲 為正式開始著手寫規模較大的奏鳴曲形式,同時想創造出以往沒有的新鮮感,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這首奏鳴曲對於鋼琴這種樂器,的確也有發揮其新效果的意圖,並可說是集結 Schumann 舒曼 以往所有的小品、變奏曲,在技巧上的大結合之成品。
Piano Sonata No. 1 第一號鋼琴奏鳴曲 第一樂章導源於 1833 年,以獨立的樂曲而寫的 方當果舞曲;第二樂章為抒情曲,是將 1828 年所寫的 An Anna『致 安娜』,而加以改編為鋼琴樂曲;其後半的兩個樂章,則完全是創新的作品,Piano Sonata No. 1 第一號鋼琴奏鳴曲 完成於 1835 年。
Piano Sonata No. 2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初寫於 1835 年之秋,後以含兩個詼諧曲的五樂章作品,於 1836 年 6 月完成,而後又以第三樂章 Concerto Without Orchestra『無管弦樂的協奏曲』為題出版,是所有三首奏鳴曲終最長的一首。Schumann 舒曼 將本曲獻給他的好友 Ignas Moscheles 莫歇勒斯,Ignas Moscheles 莫歇勒斯 曾就此一鋼琴奏鳴曲評道:『近於 Beethoven 貝多芬 與 Weber 韋伯 的書法,具有大奏鳴曲的特性,但卻沒有充足的 Concerto 協奏曲 性格。』事後 Schumann 舒曼 接受他的意見,而將此曲稍作修改。
最後一首 Piano Sonata No. 3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嚴格來說,這首 G 小調奏鳴曲為 1828 年至 1838 年的作品,因為其中的徐緩樂章係衍生自 Schumann 舒曼 18 歲時所寫的歌曲;而決定稿形態的終樂章,則是過 28 歲後所補筆完成,只不過大部份都是在 1833 年至 1835 年間所歸納整理完成。
Abegg Variationen 阿貝格 變奏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Abegg Variationen 阿貝格 變奏曲 是 Schumann 舒曼 的 Op 1《作品1》,由舞會邂逅漂亮少女鋼琴家 Meta Abegg 阿貝格 引發靈感,Schumann 舒曼 將她的姓化成音符,為相當迷人的小品。
Carnaval Op 9《狂歡節》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Carnaval Op 9《狂歡節》為 Schumann 舒曼 同捷克年輕女爵 Fricken 戀愛的紀念,她的故鄉 Asch 所代表的四個音符在音樂裡成為變形主題,此外作曲家也把現實生活的人物(包含自己和 Clara 克拉拉 融入其間),這個華麗而變化多端的曲目贏得 Liszt 李斯特 的高度尊敬。
Davidsbundlertanze, Op.6《大衛同盟》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30 期 (1993 年 7 月號)
Schumann 舒曼 寫作 Davidsbundlertanze, Op.6《大衛同盟》的時候,追求 Clara Schumann 克拉拉 不順,因此在原稿題字:『每一年代,幸福與憂傷總是混在一起,在幸福中保持虔敬,在憂傷中要有勇氣。』
Davidsbundlertanze, Op.6《大衛同盟》係 Schumann 舒曼 虛構的會社,他借用內裡的兩位人物 Florestan 和 Eusebius 來做音樂發言,全作共2卷 18 曲,題獻給大文豪 Goethe 歌德 的孫子 Walther。
Schumann 舒曼 "Fantasiestücke," Op. 12《幻想小曲集》/ "Waldszenen," Op. 82《森林情景》
Claudio Arrau 阿勞:鋼琴
Philips / 6500 423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60 期 (1977 年 6 月號)
Schumann 舒曼 的 "Fantasiestücke," Op. 12《幻想小曲集》雖然只有八首,但最早的作曲計畫是九曲,這首沒有標題的小曲,是插在第四曲『任性』與第五曲『夜』之間。
這張在 1972 年錄音的黑膠唱片,整個速度較慢,當時 Claudio Arrau 阿勞 已經 69 歲,Claudio Arrau 阿勞 的演奏中,知性和感情,具有美好的平衡,於是流露出獨特的味道,像健康、又不失浪漫的 "Fantasiestücke," Op. 12《幻想小曲集》聽起來真是充滿趣味,在這裡,Claudio Arrau 阿勞 巧妙地重現出 Schumann 舒曼 那飛翔般的想像力。
在 "Waldszenen," Op. 82《森林情景》中,也有相同的情況,但情感的起伏,比 "Fantasiestücke," Op. 12《幻想小曲集》小了些。像著名的『預言鳥』,卻巧妙地刻畫出 Schumann 舒曼 的陰影,表現從容,絕對沒有神經質的感覺,這是唯有 Claudio Arrau 阿勞 這樣的大師才得以表現的。
錄音後,鋼琴的音質柔美,聽起來很舒服,沒有一點刺耳的感覺。
Intermezzi Op.4《間奏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Intermezzi Op.4《間奏曲》完成於 1832 年作曲者 22 歲之時,這是 Schumann 舒曼 第一個最個人化的傑作,雖然最少被演出。
Kreisleriana 克萊斯勒魂
【文】林瀚 老師 音樂月刊 124 期 (1993 年 1 月號)
1810 年 Schumann 舒曼 生於德國,他是浪漫時期最好的音樂家之一,並且是位以聲音來表達自己的詩人。他具有文人的天職,所以我們應以文學知識和詩,才能完全正確分析 Schumann 舒曼 的音樂(特別是他的鋼琴作品)。
Schumann 舒曼 一生作過無數的作品,其鋼琴作品特別引人注目,Kreisleriana 克萊斯勒魂 是其中一首。這是 Schumann 舒曼 於 1838 年間,根據 E.T.A. Hoffmann 霍夫曼(1776-1822)同名小說而寫的。雖然他以此為命名,我們可從 1838 年 Schumann 舒曼 寫給 Clara 克拉拉 的信中,曾提及這一樂曲是為她而寫的,但是日後,Schumann 舒曼 卻將 Kreisleriana 克萊斯勒魂 這首樂曲獻給 Chopin 蕭邦。
Kreisleriana 克萊斯勒魂 是由八首幻想曲組成,Schumann 舒曼 曾說這多變化完全沒有乏味的問題,甚至也沒有音樂語言上的隔閡,而且我們可以發現 Kreisleriana 克萊斯勒魂 強調調號的限制範圍,並且每一部都帶著不同變化的形式和重要性。
Papillons Op 2《蝴蝶》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Papillons Op 2(法文:意義很多,像蝴蝶、葉片...)為 Op 2《作品2》,Schumann 舒曼 用音樂來描寫 Jean-Paul 著名小說《無趣年代》裡的人物和場景,洋溢其真實音樂本質。
Symphonische Etuden Op. 13《交響練習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第 109 期 (1991 年 7 月號)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12 期 (1991 年 11 月號)
許多西方作曲家都是以鍵盤樂器來創作,所以他們很清楚鋼琴中隱藏著一個管弦樂團,可以運用鍵盤同時演奏多聲部的功能,來表現交響樂的特色,Schumann 舒曼 的 Symphonic Etudes, Op. 13《交響練習曲》便是此種理念下的創作。
Schumann 舒曼 Symphonic Etudes, Op.13《交響練習曲》的主題來自業餘玩家 Von Fricken 男爵。由於色彩複雜豐富故稱『交響』,又由於類似 Chopin 蕭邦 探測鋼琴技巧與音質的可能性故稱『練習曲』。
本曲的第一版作於 1837 年,由多個 獨奏曲 和 練習曲 所構成,1852 年 Schumann 舒曼 曾刪除第三和第九練習曲,並增添修改其餘部分,1861 年 Dr. A. Schubring 舒伯林 將兩版合併,成為今天具有十一段練習曲、五段變奏的第三版。
Schumann 舒曼 曾將五個變奏放棄,去世後由 Brahms 布拉姆斯 重新出版,目前有的演奏家中間會加入這五個變奏,有的則不加。
Symphonic Etudes, Op.13《交響練習曲》技巧艱深但並非展技目的,而是將多聲部的複雜性透明化,鑽入實驗深處,全曲顯示想像的自由與嚴格邏輯不可分割,為浪漫鋼琴曲目的重要傑作。
Robert Schumann 舒曼 Symphonische Etuden《交響練習曲》/ Arabeske《阿拉貝斯克》
Maurizio Pollini 波里尼 : Piano
Deutsche Grammophon / 410 916-1
轉載自 楊沛仁《鋼琴演奏名家》推薦:
Schumann 舒曼 的 Symphonische Etuden《交響練習曲》,其結構是變奏曲的形式。Schumann 舒曼 在這首作品中,應用一簡短的主題,去貫穿出十幾首性格迥異的短小樂曲。
演奏本曲最大的挑戰,是在發揮小曲特色的同時,又能營造一氣呵成的效果。Maurizio Pollini 波里尼 的演奏,特別引人注意的是樂句的呼吸:樂句深長而持續的呼吸連接,使音樂具有極佳延展性。另一特點是,Maurizio Pollini 波里尼 對於貫穿音樂所使用的主題,均以明亮音色呈現之,使得每一段小曲的面貌清晰易懂。
至於音樂性的表現,Maurizio Pollini 波里尼 能靜能動的演奏本事,讓作品自始至終皆有動感韻律,他的演奏不論是彈性速度的應用,或者樂曲風格的表現,均極為自然,絲毫沒有做作的表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