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簡介】Pierre Monteux 蒙都

Pierre Benjamin Monteux 蒙都 是來自法國的小提琴家、中提琴家、指揮家。

他在巴黎出生,父親是鞋店銷售員。Monteux 蒙都 有八位兄弟姐妹,家族是猶太後裔。

Monteux 蒙都 的母親畢業於 Musique de Marseille 馬賽音樂學院,因此,蒙都 六歲開始拿起小提琴,九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他的同學有:

George Enescu 恩奈斯可
Carl Flesch 弗列其
Fritz Kreisler 克萊斯勒
Jacques Thibaud 提博
Alfred Cortot 柯爾托

1889 年 Franck 法朗克 Symphony in D《D小調交響曲》在巴黎音樂學院舉行首演。Monteux 蒙都 是該校學生,他坐在台下觀賞。

15 歲的蒙都 向 Benjamin Godard(高達)學習中提琴,結果他們參與 Saint-Saens 聖桑《七重奏》首演,Saint-Saens 聖桑 本人彈奏鋼琴。

Monteux 蒙都 加入 Geloso Quartet 格洛索四重奏,擔任中提琴手,他們跟作曲家 Faure 佛瑞一同演奏《第二號鋼琴四重奏》,Faure 佛瑞 親自彈奏鋼琴。還有一次在維也納的私人場合,Geloso Quartet 格洛索四重奏在作曲家 Brahms 布拉姆斯 面前演奏,演奏完畢,Brahms 布拉姆斯 說:『果然只有法國人能正確演奏我的音樂,德國人都太沉重了!』

大約在 1900 年,Geloso Quartet 格洛索四重奏 也為作曲家 Grieg 葛利格 演奏室內樂。維基百科有一張珍貴的黑白合影照片,裡面有 Grieg 葛利格,以及 Monteux 蒙都。

1893 年 Monteux 蒙都 獲得 Concerts Colonne 科隆交響樂團比賽的中提琴首獎。於是,他認識了科隆交響樂團的創辦人 Edouard Colonne 科隆。Edouard Colonne 科隆與作曲家 Berlioz 白遼士是朋友,透過這樣的關係連結,Berlioz 白遼士 的歌劇《Pelleas et Melisande 佩利亞與梅麗桑》在 1902 年首演時,Monteux 蒙都 在樂團擔任中提琴手。

1896 年 Monteux 蒙都 拿到小提琴首獎,從巴黎音樂學院畢業。不過當年的首獎有兩位:除了 Monteux 蒙都,另一位是 Jacques Thibaud 提博。

1895 年,Monteux 蒙都 當時是管弦樂團的成員,他們要排練 Saint-Saens 聖桑 的新作品,叫做 La lyre et la harpe,由 Saint-Saens 聖桑 親自指揮。過程中,聖桑一直對管風琴的彈奏不甚滿意,最後他決定自己彈奏給大家聽。然後,Saint-Saens 聖桑 問樂團:『誰可以來接替我,擔任指揮?』

結果大家異口同聲:『Monteux 蒙都!』

於是,Monteux 蒙都 就在大作曲家 Saint-Saens 聖桑 彈奏管風琴的這次演練中,首次拿了指揮棒。據說那次的彩排,結果很成功。

他從管弦樂團演奏家,後來成為非常任指揮,1907 年終於成為專任指揮。

1911 至 1914 年,Monteux 蒙都 在 Sergei Diaghilev 的俄羅斯芭蕾舞公司擔任指揮,期間他擔任以下曲目首演的指揮:

史特拉汶斯基 The Rite of Spring《春之祭》
史特拉汶斯基 Petrushka《彼得洛希卡》
拉威爾 Daphnis et Chloe《達芙妮與克羅埃》
Debussy 德布西 Jeux《芭蕾音樂遊戲》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 The Sleeping Beauty Highlights 睡美人選曲
Pierre Monteux 蒙都 指揮 London Symphony 倫敦交響樂
London Records / STS 15179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6 期 (民國 65 年 6 月號)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基於完成芭蕾音樂的稀世佳構『天鵝湖』後三年,又滿懷信心與熱情,根據法國文豪查理斯.普洛特 的童話故事,寫作另一部芭蕾音樂 The Sleeping Beauty『睡美人』。但是 1890 年在聖彼得堡首演時,觀眾反應冷淡,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去世後,才逐漸受世人重視與喜愛。

今天 The Sleeping Beauty『睡美人』已成為古典芭蕾代表作之一,在這些音樂中,洋溢著綺麗的幻想、優美的旋律,以及明麗的色彩。尤其是『性格舞』中,『小貓與白貓』的音樂,最令人拍節激賞,任何人聽了那描寫貓叫的古怪旋律,都會為之莞爾!

由 Pierre Monteux 蒙都 指揮的本輯『睡美人』選曲唱片,是十多年前的立體錄音,但相當優秀,唱片收錄了序幕到終幕,每一幕裡最動聽的音樂,按照戲劇的進行順序演奏,給人很親切的感覺,只要聽了本輯,對原劇的全貌,即能瞭解大半。

Monteux 蒙都 的演奏,速度比 Ansermet 安塞美 指揮的版本稍快些,表情較為淡薄,他對於節奏的處理,相當精彩,這是 Monteux 蒙都 在長期擔任芭蕾舞指揮後的體驗。

Monteux 蒙都 指揮經歷

1917-1919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
1919-1924 波士頓交響樂團
1924-1934 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
1929-1938 巴黎交響樂團
1936-1952 舊金山交響樂團
1961-1964 倫敦交響樂團

Monteux 蒙都 的學生有:

Lorin Maazel 馬捷爾
Igor Markevitch 馬克維奇
Neville Marriner 馬利納
Seiji Ozawa 小澤征爾
Andre Previn 普列文
David Zinman 辛曼


Beethoven 貝多芬 Symphony No.3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Pierre Monteux 蒙都 指揮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倫敦交響樂團
Philips / 6570 204


轉載自 鍾育恆《古典音樂雜誌》推薦:

或許是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Furtwangler 福特萬格勒、Erich Kleiber 老克萊伯、Klemperer 克倫貝勒、Walter華爾特、Bohm 貝姆、Karajan 卡拉揚 諸位大師太亮了,不但掩蓋了眾多同行應有的光彩,也吸引了愛樂者太多的景仰與關注,以致一旦陽光普照,眾星便自行隱去。其實稍加思量:偌大樂海,又豈是區區幾位大師所能涵容於萬一?在這些的確偉大,也素為樂界推崇的圖騰背後,Monteux 蒙都 算得上是非常委屈的一位。

1984 年筆者買到一張封面為 Monteux 蒙都 彩色巨照的黑膠唱片(就是本輯),曲目是 Beethoven 貝多芬 Symphony No.3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算是筆者初識廬山真面目,印象最深的,當屬 B 面最後,節錄了一段 Monteux 蒙都 與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絃樂團 綵排 第二樂章『送葬進行曲』的片段,大師不厭其煩的修正 雙簧管 和 樂團 在幾處 三連音 樂段的速度和詮釋,一整個樂章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就那麼一點一滴的堆砌而成。事隔十年,如今同版 CD 終於問世,卻截去了綵排樂段。

Monteux 蒙都 的 Beethoven 貝多芬 不像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那般的冷竣凌厲,也不若 Furtwangler 福特萬格勒 那般才情揚溢、火花四射,更不像 Karajan 卡拉揚 那般精雕細琢,可是那鐵定是一種典型,一種粗獷又不失細緻,巨大而不煽情,壯闊但絕非華麗的典型,而此一典型,與他身為法國指揮帝王級的血統和應有風格,顯然又有些不同,這就是 Monteux 蒙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