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簡介】Johannes Brahms 布拉姆斯

Brahms 布拉姆斯 Four Symphonies《交響曲全集》
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指揮 NBC Symphony Orchestra
RCA / LM-6108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98 期 (1990 年 8 月號)

1867 年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指揮 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出生於義大利的 Parma,早年學習 Cello 大提琴 和作曲,19 歲 隨羅西歌劇團前往巴西演出,指揮歌劇 Aida 阿伊達 而一舉成名。1937 年美國 RCA 唱片公司總裁 David Sarnoff 創設 NBC 交響樂團,聘請 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為指揮,之後的 20 年,『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指揮 NBC Symphony Orchestra 交響樂團』成為精準演奏的代名詞,1957 年 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因腦中風病逝於紐約 Riverdale 家中,為黃金歲月畫下休止符。

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的指揮理念是:偉大的古典樂曲,本身已是完成度極高的創作,指揮所需要做的是,精確將音樂原有的面貌呈現出來,而不應妄加演奏者本人的主觀意見,與泛濫的表情。因此,我們可以在 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指揮棒下,聽到情緒染色最少的精純音樂。

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曾指揮英國著名的 Philharmonia Orchestra 愛樂管弦樂團 演奏 Brahms 布拉姆斯 Four Symphonies《交響曲全集》,但是在 Otto Klemperer 克倫培勒 的調教之下,Philharmonia Orchestra 愛樂管弦樂團 的沉穩厚重,與 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的直爽果敢性格並不契合,所以在那次錄音中,較無法體會到 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的獨特魅力,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指揮 NBC 交響樂團 似乎已成為『正字標記』的刻板印象。

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所塑造的樂句簡潔有力、樂思連貫、結構細密,令欣賞者在清澈明朗之中,得以一窺樂曲全貌,在此種特色下,Brahms 布拉姆斯 音樂語言中的陰影被掃除,曖昧被廓清,只剩下精純無比的旋律流動。不管那是不是 Brahms 布拉姆斯 的本來面目,至少他的樂曲不再受到『指揮哈哈鏡』的扭曲,指揮再也不會成為創作者和欣賞者之間的嚴重障礙。因此,這套 Brahms 布拉姆斯 Four Symphonies《交響曲全集》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

1948 年至 1953 年間的 Mono 單聲道錄音,清晰度極佳,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的神髓一覽無遺。


Brahms 布拉姆斯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Op. 68《第1號交響曲》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指揮 Vienna Philharmonic 維也納愛樂
RCA / LDS 2351 或 LSC-2537
London / STS 15194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69 期 (1988 年 12 月號)

聽完本輯,不論對 Brahms 布拉姆斯,或是對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都有了一番全新的體認。Brahms 布拉姆斯 的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Op. 68《第1號交響曲》,過去總給人晦澀艱深的感覺,而本輯的平易流暢,卻創造了另一個全新的 Brahms 布拉姆斯 世界。這確實是大膽而又有趣的嘗試,但是卻遭到古典企鵝一顆星的惡評,主要理由是本版錄音缺乏 Brahms 布拉姆斯 作品應有的『Tension 緊張度』。

當然,就 Brahms 布拉姆斯 創作《第1號交響曲》的歷程來看,他一方面要承受 Beethoven 貝多芬 成就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又得忍受感情生活的煎熬,本輯詮釋得暢達無礙,確實難以忠實表現出這種複雜而深邃的心境。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超越傳統上詮釋 Brahms 布拉姆斯 的狹窄視角,以一種更開放的心胸去欣賞這首樂曲,即可發現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在『不離譜』的情況下,塑造了另一種 Brahms 布拉姆斯 的性格和面貌,而將合法『再創作』的力量拓展到了極限,這何嘗不是音樂藝術最引人入勝的價值所在?

因此,我願意將這個版本推介給不能忍受 Brahms 布拉姆斯 晦澀語法的朋友,Vienna Philharmonic 維也納愛樂 的水準,當然不容置疑。

Brahms 布拉姆斯 Symphony No. 1《第1號交響曲》 Kurt Sanderling 桑德霖 指揮 Staatskapelle Dresden 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 Eurodisc / 86 620 XAK

【文】賀書安 老師 音樂月刊 112 期 (1991 年 11 月號)

德奧交響曲目中的激烈競爭可比華山論劍,每一位指揮大師都想爭得幾頂桂冠名留青史,於是 Arturo Toscanini 的『英雄』,Wilhelm Furtwangler 福特萬格勒 的『合唱』,Bruno Walter 華爾特 的『田園』,Otto Klemperer 克倫培勒 的『復活』往往成為各自擁護者的『終極版本』。

在所有作曲家中,也只有 Brahms 布拉姆斯 刻骨銘心的『四首』份量均等而且達於頂峰:
『第一』有 Otto Klemperer 克倫培勒 坦克車履帶輾過深刻痕跡。
『第二』有 Bruno Walter 華爾特 婉轉歌聲外的蕭瑟曠野。
『第三』有 Karl Bohm 貝姆 沉重的吐納。
『第四』有 Wilhelm Furtwangler 福特萬格勒 的風雲變色、星月無光。

1912 年出生,與 Georg Solti 蕭提 同年的德國大指揮家 Kurt Sanderling 桑德霖,他於 60 年代帶領 Staatskapelle Dresden 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時間雖然不長,卻留下極稀少且珍貴的錄音。Staatskapelle Dresden 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 可能是筆者最喜愛的交響樂團,尤其在德國浪漫派曲目方面。Kurt Sanderling 桑德霖 談到這個四百多年的古老樂團時,曾說與之合作是一種『拘束而美妙的經驗』。『這個樂團已經無法用好或非常好這類簡略的字眼來描述』。Staatskapelle Dresden 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 所表現出塊狀力量的堆積,正是 Beethoven 貝多芬 管弦樂曲的骨幹,而約制中的自在美感,又是 Brahms 布拉姆斯 交響曲的血液。

Brahms 布拉姆斯 交響曲中,有些情緒上不是很連貫的旋律線轉換處,功力不足的樂團和指揮可能產生斷層的危機,而 Staatskapelle Dresden 德勒斯登 這樣年代久遠的樂團,能以渾厚無比的底層,和如膠似漆的綿密中、高音使音樂連貫、圓滑自然。

第一及第三號交響曲開頭複雜的線條交織,亂中有序到最後萬流歸宗,也需要老大師如 Kurt Sanderling 桑德霖 者,像太極拳般推拉接擋、此消彼長,維持音樂氣氛的張力。


Brahms 布拉姆斯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第1號交響曲》
Leopold Stokowski 史托科夫斯基 指揮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倫敦交響樂團
Decca / PFS 4305
London / SPC 21131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20 期 (1992 年 8 月號)

如果沒有任何暗示,一聽這個錄音還以為是 Wilhelm Furtwängler 福特萬格勒,因為只有 Wilhelm Furtwängler 福特萬格勒 才可能有這種雷霆萬鈞的現場感人力量。其實,這是 Leopold Stokowski 史托科夫斯基 在 90 歲的現場錄音,凝聚將近一世紀的生命力量,在此刻爆發。

1882 年 Leopold Stokowski 史托科夫斯基 在倫敦出生,父親是波蘭人,令人聯想到另一位波蘭鋼琴家 Arthur Rubinstein 魯賓斯坦,到 90 歲還能彈奏鋼琴,而 Leopold Stokowski 史托科夫斯基 則是 90 歲還能將樂團指揮得滴水不漏。

他早年進入 牛津皇后學院,和 倫敦皇家音樂院 學習作曲,音樂理論 及 Organ 管風琴。1909 年 Leopold Stokowski 史托科夫斯基 首次指揮 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 辛辛那提交響樂團,成為職業指揮。1912 年再接任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費城管絃樂團 指揮,創造了舉世聞名的 Philadelphia Sound『費城之音』,也就是將弦樂製造出纖細、高貴的美聲,並帶有金碧輝煌的光輝,一聽便令人傾倒,不能忘懷。

Leopold Stokowski 史托科夫斯基 也是歷史上第一位『電影指揮』,他不但參加 1937 年電影 One Hundred Men and a Girl《丹鳳還陽》的演出,並且於 1940 年為 Walt Disney 華特迪士尼 的卡通 Fantasia《迪士尼幻想曲》擔任配樂。

Leopold Stokowski 史托科夫斯基 擅於製造音樂中豐富的情緒色彩,可以將 Beethoven 貝多芬 的 Pastoral Symphony 田園交響曲 表演成情人約會的溫柔鄉,在衛道人士看來,難免太過濫情,但卻可使嚴肅的古典音樂平添無數美麗的想像色彩。

在帶領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費城管絃樂團 度過多采多姿的四分之一世紀後,Leopold Stokowski 史托科夫斯基 又在 NBC 交響樂團 擔任 Arturo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的副指揮,以及 紐約愛樂、休士頓交響樂團 指揮,更於 1962 年在紐約籌組 American Symphony Orchestra 美國交響樂團,直到 1972 年。

本輯是 1972 年 6 月 14 日在 Royal Festival Hall 皇家節日大廳 的現場音樂會,此時 90 歲的 Leopold Stokowski 史托科夫斯基,熱情不亞於年輕小伙子,但是深厚潛沉的情懷,卻需要有豐富的人生體驗,才能言之有物。

Brahms 布拉姆斯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73《第2號交響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19 期 (1992 年 7 月號)

Brahms 布拉姆斯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73《第2號交響曲》是 1877 年夏秋之間完成的作品,從本作品可以感受到 Brahms 布拉姆斯 當時的心情是幸福的,全曲洋溢著寧靜、深思、抒情與陽光。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73《第2號交響曲》在 Brahms 布拉姆斯 的四首交響曲中,編制最大,紋理的編織似乎也最細緻。

Brahms 布拉姆斯 Symphonie Nr. 3 第三號交響曲
Wilhelm Furtwängler 福特萬格勒 指揮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5 163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40 期 (民國 65 年 10 月號)

這是 1954 年 4 月的 Mono 單聲道錄音,是在柏林 Titania-Palast 狄達尼亞.帕拉斯特 的演奏會實況。很特別的是,本輯的演奏,紋理相當細膩,若和 37 期所介紹的《第一號交響曲》相比較,該曲中積極的表現欲,在這裡卻沉潛下來了,詠嘆的情調,接替了前曲的意志力。

尤其是第二樂章的哀愁氣氛,應該是 Wilhelm Furtwängler 福特萬格勒 個人的悲嘆之聲,別的近代指揮家似乎不習慣於把這種情緒,在聽眾前流露出來。管絃樂那細心的處理,猶如蜜蜂小心謹慎地在濃蔭下結牠的蜂窩。

Hungarian Dances《匈牙利舞曲》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06 期 (1991 年 4 月號)

Brahms 布拉姆斯 本人與匈牙利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是因為受到匈牙利小提琴家 Eduard Remenyi 雷曼尼 的影響,也極熱愛 Gipsy 吉普賽化 的匈牙利民謠。一生搜集 21 首匈牙利舞曲,這些舞曲原以鋼琴譜出版:1869 年出版第一集(第 1 至第 10 號);1880 年出版第二集(第 11 至第 21 號)。

Brahms 布拉姆斯 生前曾將第 1、3、10 號三首改編為管絃樂,後來其他曲目陸續也被改編成管弦樂曲,改編者資料整理如下:

.第 2、7 號:由 Andreas Hallen 改編
.第 4 號:由 Paul Juon 改編
.第 5、6、11 至 16 號:由 Albert Parlow 改編
.第 8、9 號:由 Hans Gal 改編
.第 17 至 21 號:由 Antonin Dvorak 德弗札克 改編

《匈牙利舞曲》(Hungarian Dances)是 Brahms 布拉姆斯在中年時期的作品,共有二十一首,這是他的代表作品,所以從管絃樂到鋼琴獨奏,各種樂器的演奏版本幾乎都有。其中最為人知的,是第一號、第五號
這麼熟悉的旋律,大家或多或少都聽過,只是沒有記住是誰寫的,Brahms 布拉姆斯的《搖籃曲》、《大學慶典》,也是朗朗上口的弦律,《大學慶典》就是小學音樂課本『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那首歌的原曲。

Hungarian Dances 匈牙利舞曲 叫好叫座,Dvorak 德弗札克 受到影響,也開始投入以『斯拉夫民歌』或『民族舞曲』為題材的創作。1878 年 Dvorak 德弗札克 出版《斯拉夫舞曲》Op. 46,內容是八首的雙鋼琴彈奏版本,日後改編成管絃樂,結果佳評如潮!1886 年 Dvorak 德弗札克 再出版八首《斯拉夫舞曲》Op. 72,雙鋼琴版本與管弦樂版本同時完成。

Serenade No. 1 In D Major, Op. 11《第1號小夜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08 期 (1991 年 6 月號)

Brahms 布拉姆斯 的兩首《小夜曲》是他寫作室內樂與交響樂之間的橋樑。

1857 年,24 歲的 Brahms 布拉姆斯 動筆創作 Serenade No. 1 In D Major, Op. 11《第1號小夜曲》。根據 Brahms 布拉姆斯 與 Joseph Joachim 姚阿幸 的通信紀錄,他似乎先寫成一個九重奏版本(小、中、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長笛、低音管、法國號各1;單簧管 x2),於 1859 年首演。然而無論是個別分譜或是總譜,這個九重奏版本,都沒有流傳下來。

【文】莫莉勳 老師

Serenade No. 1 In D, Op. 11《第1號小夜曲》曲風洋溢著幸福感,這正是 Brahms 布拉姆斯 當時最真的生活寫照。本曲雖不如他的交響曲及室內樂來得有名氣,但是整首樂曲的旋律極其優美,令人有如置身於田園之悠閒。

Brahms 布拉姆斯 Double Concerto 雙重協奏曲
Itzhak Perlman 帕爾曼 (小提琴)
Mstislav 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 (大提琴)
Bernard Haitink 海汀克 指揮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絃樂團
Angel / SZ-37680


【文】陳國修 老師 唱片評鑑 第 100 期 (民國 79 年 10 月號)

Brahms 布拉姆斯 最後的管弦樂作品 Double Concerto 雙重協奏曲,兩位獨奏樂家彼此交換樂想,但是並未相互競爭,或許正隱喻著 Brahms 布拉姆斯 與 Joachim 姚阿幸 晚年友情的衝突與復合。

本曲揚棄交響樂氣派的協奏曲風格,回歸 Haydn 海頓、Mozart 莫札特、Beethoven 貝多芬 都採用過的十八世紀『大協奏曲』傳說;審視二十世紀的 Bartok 巴爾托克 與 Hindemith 亨德密特 也寫過類似曲式,Brahms 布拉姆斯 的傑作,當然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

Itzhak Perlman 帕爾曼 與 Mstislav 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 的對話緊湊有力,樂曲骨架堅實,表情絲絲入扣卻不流於過度浪漫,加上比例正確的錄音,在名盤如林的黑膠市場,可列為首選。

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d 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23 期 (1992 年 12 月號)

Brahms 布拉姆斯 其繼承 Beethoven 貝多芬 以來的偉大交響曲傳統為職志,他從 1855 年開始創作 Symphony No. 1《c 小調第1號交響曲》,但是努力了 20 年才完成。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d 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則起於 1854 年 3 月,原先只是想寫一首雙鋼琴奏鳴曲,但是 Schumann 舒曼 看了初稿之後,稱這首奏鳴曲為 Verkappte Symphonie『隱藏的交響曲』,其中包含豐富的樂念,若只寫成雙鋼琴奏鳴曲頗為可惜,於是在 Schumann 舒曼 的鼓勵下,Brahms 布拉姆斯 在 1856 年將這首 奏鳴曲 改寫成 鋼琴協奏曲,於 1858 年 3 月完成。

主題豐富、感情濃郁、內含晦澀與隱匿心結的 Brahms 布拉姆斯 作品,由於面貌多樣,常成為演奏大師與音樂學者鑽研的對象,這首《d 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d 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由撼人心弦的悲劇性主題開始,象徵 Schumann 舒曼 跳入萊茵河自殺,所帶給 Brahms 布拉姆斯 的衝擊與震驚。第二樂章是慢板,淒清寧靜的弦樂背景之前,獨奏鋼琴深情款款的傾訴著心曲,Brahms 布拉姆斯 給 Clara 克拉拉 的信中說:『這個樂章是一幅 Clara 克拉拉 的畫像。』更露骨的說,這是在孤寂的月夜,Brahms 布拉姆斯 向 Clara 克拉拉 畫像傾訴不可能存在的戀情,既真摯動人,又難以言喻。

Brahms 布拉姆斯 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d 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有兩個最出色的大師版本,在 Eugen Jochum 約夫姆(詳見留言區)指揮 Berlin Philharmonic 柏林愛樂 的烘托下,俄國鋼琴大師 Emil Gilels 吉利爾斯(詳見留言區)將第一樂章的心靈震撼,彈奏得最為深刻動人。另一個版本是 Bernard Haitink 海汀克(詳見留言區)指揮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絃樂團 的支撐之下,智利鋼琴大師 Claudio Arrau 阿勞(詳見留言區)對第二樂章的深情傾訴,表現得最為柔腸寸斷,冥思的氣氛,確實無人可比。


Brahms 布拉姆斯 Klavierkonzert Nr. 1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Claudio Arrau 阿勞 (鋼琴)
Bernard Haitink 海汀克 指揮 Concertgebouw-Orchestra,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絃樂團
Philips / 6500 018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55 期 (民國 67 年 1 月號)

大鋼琴家 Claudio Arrau 阿勞 進入七零年代後,逐漸有走入孤高境界的傾向。但是錄製本輯的時候,他還是處於表現強烈的狀態。本輯首發行時,就被推崇是 Arrau 阿勞 的代表作,所獲評價甚高,正如他同樣與 Haitink 海汀克 攜手合奏的 Brahms 布拉姆斯 Klavierkonzert Nr. 2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那樣,這也是紮實地探求 Brahms 布拉姆斯 風格的演奏,其成就甚至超越在『第二號』之上!

Arrau 阿勞 的演奏中,頻用了巧妙的彈性速度,而且努力使 Brahms 布拉姆斯 所寫出的每一個音符,都活生生地再現出來。只要想到 Brahms 布拉姆斯 那容易躊躇的個性,以及從內心湧現的歌唱,以及很重視內聲部充實的事。Arrau 阿勞 之所以這麼做,是很明智且適當的,他那強韌的觸鍵,以及從內心湧現的歌唱,也綺麗無比!

Haitink 海汀克 的指揮,充分發揮 Concertgebouw,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那厚實的、有點陰沉的音響,美好地表示出 Brahms 布拉姆斯 的心靈,與 Arrau 阿勞 也搭配無間。

Brahms 布拉姆斯 Piano Concerto No. 1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Stephen Bishop Kovacevich 寇瓦謝維契 (Piano)
Colin Davis 戴維斯 指揮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倫敦交響樂團
Philips / 9500 871


轉載自 雷門《古典音樂雜誌》推薦:

如果要選出情感最激烈的一首樂曲,卻又不是一味狂暴,而是由最靜的沉思和最大的淒厲對比出的激烈起伏,那麼中選的一定是 Brahms 布拉姆斯 的 Piano Concerto No. 1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種強烈對比,充分表現出 Brahms 布拉姆斯 執意追求內涵的深刻,而不僅是製造美麗效果。

在樂曲本身強烈要求下,Emil Gilels 吉利爾斯 與 Rudolf Serkin 塞爾金 的版本無可超越,而擔任本輯鋼琴演奏的 Stephen Bishop Kovacevich 寇瓦謝維契,在上一期我們已介紹過他的企鵝三星帶花名盤《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擔任本輯指揮的 Colin Davis 戴維斯 亦十分成功,他們的組合,會不會使本輯成為一場音樂饗宴?

Colin Davis 戴維斯 加強的定音鼓,為第一樂章熱烈的開始,刻劃驚人效果,其後溫柔的旋律,也能掌握宗教式情感的沉思,令人讚嘆他所做的精彩結構。Stephen Bishop Kovacevich 寇瓦謝維契 的右手旋律加上自由的變化,產生情感沉鬱的效果,本樂章有很多鋼琴引出的旋律,他的投入比 Beethoven 貝多芬 的 鋼琴協奏曲更深。第二樂章 Stephen Bishop Kovacevich 寇瓦謝維契 強調在速度上多樣的自由變化,甚至比 Emil Gilels 吉利爾斯 的變化還多。

Stephen Bishop Kovacevich 寇瓦謝維契 似乎很喜歡在最後一樂章加上最多的高潮,第三樂章一開始,鋼琴就生動活躍,有著無比的熱烈,因此他在需要強調重音的樂段,施以狂暴的音色,這就是第一段文章裡所述的:由最靜的沉思和最大的淒厲,對比出的激烈起伏。

在賦格的樂段後,產生非常心曠神怡的愉快樂段,Colin Davis 戴維斯 完美無缺的指揮,是產生這效果的最大關鍵,他們二人合力,使這個樂章產生最大的熱情,以及輕快的對比,成為非常動人的音樂饗宴。

Brahms 布拉姆斯 : Klavierkonzert Nr. 1 d-moll Op. 15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Brahms 布拉姆斯 : Klavierkonzert Nr. 2 B-dur, Opus 83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Emil Gilels 吉利爾斯 (Piano)
Eugen Jochum 約夫姆 指揮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258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259


轉載自 楊沛仁《鋼琴演奏名家》推薦:

Eugen Jochum 約夫姆 指揮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 的演出精湛而仔細,展現 Brahms 布拉姆斯 作品開闊而從容的一面:延伸的長樂句、持續穩健的律動、明確的強弱解析、樂聲散發成熟氣息。

Emil Gilels 吉利爾斯 的鋼琴演奏,在情感上也是富延展性而成熟的。在 Brahms 布拉姆斯 的音樂之中,他沒有急進的推動,也沒有劇烈的對比,而是以沉穩平靜的速度,緊緊捉住樂句的進程。有的時候,他的處理聽起來樸素平靜,和一般把這兩首協奏曲演奏得浪漫唯美或者劇力充沛大不相同,Emil Gilels 吉利爾斯 的速度雖然聽來偶爾顯得緩慢沉穩,但是其優雅的樂句拿捏手法,卻能讓音樂在緩慢之間淨雅動人,而這種效果更使得樂曲本身原來的張力,在樂句的轉動交疊之間自然呈現。

Emil Gilels 吉利爾斯 所演奏的 Brahms 布拉姆斯 之所以能夠令人直接感受到樂曲的美感,是因為他的樂句沉穩自然,使得每一個樂句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少去強勢的壓迫感,在樂句的交織和張力的營造上,都呈現出開闊的語氣,這是一種簡明而陽剛的演奏語法,直接了當的樂段,沒有甜美音色的潤飾、簡化多情緒的大量彈性速度,情感始終中肯而沉靜。

如此的 Brahms 布拉姆斯 音樂,氣宇軒昂,音樂在柔情樸素的伸展之間得以甘美流暢、溫暖動聽,這是十分傑出的演繹,也是錄音演奏佳作!

Brahms 布拉姆斯 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Rudolf Serkin 塞爾金 : Piano
George Szell 塞爾 指揮 The Cleveland Orchestra 克里夫蘭管絃樂團
Columbia / MS-7143


轉載自 楊沛仁《鋼琴演奏名家》推薦:

Rudolf Serkin 塞爾金 是一位靈活度極佳的演奏家,他演奏的 Beethoven 貝多芬 與 Mozart 莫札特 二者風格大異其趣,而在彈奏浪漫樂派的 Brahms 布拉姆斯 及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等人的作品時,又是全然不同的景象。

Rudolf Serkin 塞爾金 的 Brahms 布拉姆斯 沉著而深刻,沒有演奏 Beethoven 貝多芬 的凌厲速度,也不是 Mozart 莫札特 那種平靜流暢,他以沉穩的節奏韻律,表現著音樂本身內斂包容的氣度,這樣的浪漫樂派音樂散發著成熟的感性,音樂聽起來既不奢華又能壯麗浩大,張力十足!

Brahms 布拉姆斯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Brahms 布拉姆斯 在完成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之後的二十三年,才寫下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一般的協奏曲,以主奏樂器為主,管弦樂團為輔,不過本曲壓低了主奏樂器鋼琴的姿態,而透過了交響樂的模式,把鋼琴融入全曲。如此一來,指揮就相對突顯其重要性。

另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完成的前三年,Brahms 布拉姆斯 的 Violin Concerto 小提琴協奏曲, 也甫問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許多管絃樂引導主奏鋼琴進入的序奏語法,與 Violin Concerto 小提琴協奏曲 有相似之處,請聆聽第一樂章,主奏鋼琴登場的前十二小節,即可證明。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不尋常的組合了四個樂章,且在第三樂章的開頭和結束,都交給大提琴,演奏出浪漫主題;如果再加上中段的鋼琴與豎笛深情對話,Brahms 布拉姆斯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不但特別,而且在所有鋼琴協奏曲中,能佔有一席之地。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18 期 (1992 年 6 月號)

Brahms 布拉姆斯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Flat, Op. 83《第2號鋼琴協奏曲》,寫作於 Violin Concerto《小提琴協奏曲》與 Symphony No. 3《第3號鋼琴協奏曲》之間,與 Piano Concerto No. 1《第1號鋼琴協奏曲》相隔 23 年,是相當成熟的作品。

本曲古典自制,不像 Piano Concerto No. 1《第1號鋼琴協奏曲》那麼浪漫,它揚棄戲劇情節,需要不同於 Mozart 莫札特 或 Chopin 蕭邦 作品的鋼琴家,獨奏者必須以強壯的線條,精力勃勃的向樂團挑戰,因此對自視甚高的鋼琴家極具吸引力。Piano Concerto No. 2 In B-Flat, Op. 83《第2號鋼琴協奏曲》就像交響曲般強而有力,其光榮地位,後來者很難超越。



Brahms 布拉姆斯 Piano Concerto No.2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Maurizio Pollini 波里尼 (鋼琴)
Claudio Abbado 阿巴多 指揮 Vienna Philharmonic 維也納愛樂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0 790


日本唱片藝術究極三百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57 期 (民國 67 年 3 月號)

這是由兩位傑出的義大利音樂家 Pollini 波里尼 和 Abbado 阿巴多 搭檔的,頗饒趣味的黑膠唱片,即使只聽第一樂章的演奏,兩個人那猛烈的撞擊,歷歷如在眼前。這是充滿熱力與感動的演奏,Pollini 波里尼 的鋼琴,仍然帶著幾分冷峻的金屬味道,但顯示出燃燒般激烈的熱情。

這首『要求演奏家的血與汗』的作品,指揮家的存在是很大的,而 Abbado 阿巴多 的指揮,正像此前在 Symphony No.2 第二號交響曲 中所表現的,真是精采絕倫!第一樂章中,打從法國號吹出的剎那,即可看出 Abbado 阿巴多 本人是跟 Vienna Philharmonic 維也納愛樂 融為一體的,然後隨心所欲的駕馭他們。表現最精采的,首推第二樂章,那靜與動的對比無比美妙,弦樂更是綺麗非凡;第三樂章中,獨奏大提琴優美的歌唱。

在第二、三樂章中,Pollini 波里尼 充分發揮了他的長處,尤其是第三樂章裡的弱音,真是美得出奇。第四樂章則如同散發著火光,最後的升騰,充滿熱氣與魄力!

Brahms 布拉姆斯 - Violin Concerto In D, Op.77 小提琴協奏曲
Itzhak Perlman 帕爾曼 (小提琴)
Carlo Maria Giulini 朱里尼 指揮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芝加哥交響樂團
Angel / S-37286
EMI / ASD 3385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83 期 (民國 69 年 5 月號)

近年來(1980 年)進步神速的 Perlman 帕爾曼,這次由 Giulini 朱里尼 擔任指揮,向 Brahms 布拉姆斯 的這首巨作挑戰。結果恰如人們所期待的:戰果輝煌!展現出氣勢如虹的名演奏!這兩人在黑膠唱片錄音上的搭檔,雖然是首次,可是在歐洲音樂會,卻早已合作多次,於是才有這樣氣脈相投的演奏。

Perlman 帕爾曼 在演奏大曲時,儘管照樣驅使優美的音色,同時又能澎湃著獨有的氣魄,充分流露他豐沛的精神內涵。最使人感佩的,莫過於第一樂章的演奏,不僅表情揮灑,而且游刃有餘,即使是 Joachim 姚阿幸 那艱深的裝飾奏,也奏得天衣無縫、流利非凡。Giulini 朱里尼 的管絃樂襯托,亦精湛完美,發揮紅丹綠葉之效!

第二樂章的音樂,是多麼投合 Perlman 帕爾曼 的個性,他以悠然之情,去塑造音樂,充分表達出田園的安詳氣氛,管絃樂中的雙簧管獨奏,美得宛如天籟!

進入第三樂章,氣勢立刻又熾熱起來,獨奏小提琴如天馬行空,管弦樂則隨心所欲的謳歌、高鳴,兩者的交錯,巧奪天工,令人屏息!這是眾多同曲唱片中,最值得注目的。

Brahms 布拉姆斯–Violin Concerto 小提琴協奏曲
Isaac Stern 史坦 (小提琴)
Zubin Mehta 梅塔 指揮 New York Philharmonic 紐約愛樂
Columbia / M 35146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83 期 (民國 69 年 5 月號)

老當益壯、鋒頭仍健的小提琴大師 Stern 史坦,最近(1980 年)灌錄一連串轟動樂壇的協奏曲唱片:包括 Vivaldi 韋瓦第、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Penderecki 潘德烈茲基,以及本輯 Brahms 布拉姆斯 的作品,張張精彩。在這些白熱化的名演奏中,Stern 史坦 的完美藝術,足以流傳後世,永受世人紀念!

像本輯的演奏,不僅技巧完美、內容紮實,而且隨處散發著熱與力。音樂在他手下,顯得如此艷麗、新鮮,雕琢又是何等深刻、充滿內涵。他的技藝顯得游刃有餘,有著以前難得一見的訣竅與寬宏感。

在第一樂章,年輕的 Mehta 梅塔,反而受到熱氣沸騰的 Stern 史坦 的感染,管絃樂也顯得精神抖擻、光芒四射!指揮與獨奏者,不僅氣脈相投,而是電流的交通;第二樂章那深邃的精神美,也值得大書特書,在穩重的速度上,小提琴充分吟哦、高歌。到第三樂章時,一變而成為熱血澎湃的演奏,如同巨龍吐火!

獨奏與樂團的火拚,令人屏息、捏汗!

第一號弦樂六重奏

布拉姆斯在 27 歲譜寫《第一號弦樂六重奏》,編制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兩把。1860 年在漢諾威的首演,由小提琴巨擘 Joseph Joachim 姚阿幸帶領。

你可以在以下電影、電視劇找到導演把《布拉姆斯:第一號弦樂六重奏》收錄作配樂:

1) 1958 年法國導演 Louis Malle 路易斯·馬盧在電影《戀人》(Les amants)。
2) 《星際迷航:下一代》劇集 Sarek。
3) 英國電視影集《莫爾思探長》(Inspector Morse)的其中一集《死亡之日》(The Day of the Dead)。
4) 2001 年 Michael Haneke 麥可·漢內克導演的電影《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許多優秀的大導演,他們選的電影配樂都很厲害,叫人驚艷,例如今天寫的法國導演 Louis Malle 路易斯·馬盧,還有之前介紹過的德國導演 Werner Herzog 荷索。如果你喜歡他們的電影,今天或許就是一個機會:你可以透過新的角度『配樂』,重新欣賞他們的作品,一定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啟發。

Sextet in G Major, Op. 36《弦樂六重奏》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77 期 (1988 年 10 月號)

Brahms 布拉姆斯 的 Sextet in G Major, Op. 36《弦樂六重奏》作品是室內樂中的精品,尤其是第二號,作品 36,又名『亞嘉德六重奏』,背後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原來是 1858 年夏天,Brahms 布拉姆斯 在哥丁根度假,而結識了一位大學教授的女兒 Agathe von Siebold 亞嘉德,而雙雙墜入愛河,甚至已經互換訂婚戒指。

但是 Brahms 布拉姆斯 卻因為 Piano Concerto No 1《第1號鋼琴協奏曲》失敗,為了專心致力於作曲而退婚。為了紀念這一段往事,Brahms 布拉姆斯 在 1846 年夏天,以『亞嘉德』之名創作了 Sextet 六重奏 的第一樂章,全曲於 1867 年 3 月在維也納首演。


Brahms 布拉姆斯 Klarinettenquintett H-Moll Op. 115 單簧管五重奏
Karl Leister 萊斯特 (單簧管)
Amadeus-Quartett 阿瑪迪斯 弦樂四重奏
Deutsche Grammophon / 139 354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33 期 (民國 65 年 3 月號)

這是一張非常優秀的室內樂唱片,是無數同曲唱片中,佔著獨特地位的名演奏。

如眾所知,擔任單簧管獨奏的 Karl Leister 萊斯特,是柏林愛樂的首席演奏家。他的演奏,不論是哪一音域的音色,都非常優美,同時善於利用強弱的變化,表現出千變萬化的曲界。

Amadeus Quartet 阿瑪迪斯弦樂四重奏 在灌錄本輯的 1968 年前後,在演奏浪漫樂派音樂時,顯示很鮮明的樣式變化,他們銳意於使各聲部的表情變大且濃,結果在 Brahms 布拉姆斯這首作品,很成功地流露出深刻的意境。

單簧管和弦樂的合奏,似乎不是協奏式的,而是紮實的室內樂式。儘管這樣,仍能顯示感情的宏大起伏,也足以覺察這是由於阿瑪迪斯四重奏樂團,逐漸擴大其表現樣式的結果。

特別是第二樂章最為優美,而且傑出。在深沉的弦樂音響中,單簧管以狂想曲風馳聘著,而且表現出微妙的陰影變化。

我有一個奇怪的感覺是:阿瑪迪斯四重奏樂團在加入另一位獨奏家時,他們的演奏就會顯得精神抖擻,格外精彩。

Piano Quintet in F Minor, Op 34

Brahms 布拉姆斯 於 1864 年夏天完成 F小調 Piano Quintet 鋼琴五重奏,本曲是 Brahms 布拉姆斯 獻給普魯士王國的 Anna 安娜公主。就像 1842 年 大作曲家 Schumann 舒曼 的鋼琴五重奏,從此大多數作曲家譜寫的鋼琴五重奏,其樂器編制皆為鋼琴和弦樂四重奏(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

這首 F小調鋼琴五重奏,被譽為 Brahms 布拉姆斯 的『室內樂之冠』,是十九世紀最漂亮的室內樂之一,有論者提到:『Schubert 舒伯特去世之後,難得聽到這麼美的音樂!』

《F小調 Piano Quintet 鋼琴五重奏, Op.34》最初的樂器編制,原本是 1862 年就寫好的 String Quintet 弦樂五重奏(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兩把大提琴)。Joseph Joachim 姚阿幸 和 Clara Schumann 克拉拉 均認為內涵豐富但是編制不理想。

隨後 Brahms 布拉姆斯 將五重奏 改編成雙鋼琴的四手聯彈(由 Brahms 布拉姆斯 和 另一位波蘭鋼琴家 Carl Tausig 陶西格 在維也納一同演奏),Clara Schumann 克拉拉 還是覺得應該用管絃樂來表現。

接著 Brahms 布拉姆斯 又銷毀 String Quintet 弦樂五重奏 的原始版本樂譜,最終他接受指揮家 Levi 的建議,將本曲修改成 Piano Quintet 鋼琴五重奏,於 1866 年 6 月 22 日 在 Leipzig Conservatory 萊比錫音樂學院,舉行本曲(Op34 作品 34)的首演。

Brahms 布拉姆斯 / Schumann 舒曼 - Sämtliche Streichquartette 弦樂四重奏全集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Philips / 6703 029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81 期 (民國 69 年 3 月號)

這是何等明朗、流利的演奏!只要一提起 Schumann 舒曼 和 Brahms 布拉姆斯 的室內樂,我們腦際很容易立即聯想到是晦暗、苦澀的,可是聽過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的這些演奏後,原有的先入觀,會一掃而光。同時,這個室內樂團的最大特色,就是技巧與合奏,的確無懈可擊!

另一件令人無比欽佩的是,他們那明麗、流暢的表現,仍然嚴守著音樂的根本約束力,從未損傷樂曲的本質。更難能可貴的是,從這種演奏樣式裏,還展現出作品中蘊藏的抒情性與浪漫氣息。

的確,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絃樂四重奏團的演奏,如果和德奧系的室樂團相比時,多少有異樣的感覺,可是我們如過否定它,不就等於否定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以後的許多優異的管絃樂演奏了嗎?

此前人們對於『室內樂』很容易把它想像在某種死板的框架裏。可是現代的世界潮流是,以更寬大的胸襟去思考並接納此類演奏,所以難怪這套唱片得以受到出人想像般的佳評,這個全集唱片在國外發行不久後,立即接連榮獲兩屆德國唱片大獎、愛迪生獎,以及法國唱片大獎。

這一連串優秀的演奏,不僅具有清晰的魅力,展現甜蜜的浪漫世界,而且把 Brahms 布拉姆斯 和 Schumann 舒曼 這兩位作曲家的不同本質,相當明晰地刻劃出來了。在 Schumann 舒曼 的樂曲中,四支絃樂器那水平式起伏的交錯,是以舒暢的速度描繪出來的,音色的統一感也很微妙,這位作曲家在第一號中,凝聚了對位法作曲本領,可是仍舊留露出他那歌謠式的本質,而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就憑著銳利的洞察,把這種特色重現出來了。

像 A 大調第三號中,除了很慎重地處理音樂的句讀法之外,還巧妙地使音色與表情獲得統一,這種本事真是使人拍案叫絕,在他們的演奏中,把 Schumann 舒曼 那獨特的和聲變化,以橫面的流瀉使其凝結起來了,這是極為了不起的。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儘管以明朗的情思去演奏 Schumann 舒曼 的音樂,却從未疏忽了 Schumann 舒曼 那內向的個性,像『第三號』第三樂章,就以安詳的感情,表達出音樂內省意境。在『第二號』中,推動力猛烈的節奏,却以輕巧、和藹的情調加以潤飾,跟音樂的內涵更緊密地結合了 Schumann 舒曼 那甜美、馥郁的浪漫氣息,出人想像地表露無遺。

相反地,演奏 Brahms 布拉姆斯 的作品時,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却以強有力的結構,使音樂凝聚起來,於是很積極地勾畫出跟 Schumann 舒曼 不同的資質。那厚實的音響,乃是順應作品的需要而展現的,『第一號』是藉著鮮明的知性,去顯示 Brahms 布拉姆斯 悲劇式思想的,可是令人由衷佩服的是,在他們的演奏中,依然充滿了生動的表情,以及自發性的靈思。

在 Brahms 布拉姆斯 的作品中,遇到需要歌唱的部分,像第三號第二樂章,他們也必定以艷麗的表情喃喃而歌,在跟浪漫作風密接的終曲中,就會改用甜美的歌聲,為我們展現那美好時代的音響。

總之,在 Quartetto Italiano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所演奏的這一串德奧浪漫樂派室內樂曲中,已經吹進了新時代的氣息,這正是現代人那率直的,毫無掩飾的感觸與心聲。

Piano Sonatas 鋼琴奏鳴曲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26 期 (1993 年 3 月號)

Brahms 布拉姆斯 的 Piano Sonatas 鋼琴奏鳴曲 一共三首,編號分別是 Op 1、Op 2 和 Op 5,都屬二十出頭的青春少作,他主要為自己演奏之用。

這三首 Piano Sonatas 鋼琴奏鳴曲 充分顯示受到 Beethoven 貝多芬 的影響,以及 Brahms 布拉姆斯 對民歌的熱愛,舉例來說,Op 1 的行板樂章就是根據古老德國情歌『月兒悄悄升起』所作的變奏。

鋼琴家們若要灌錄 Brahms 布拉姆斯 的 Piano Sonatas 鋼琴奏鳴曲,大都先選 Op 5,所以目前 Op1 和 Op 2 的版本鮮少,尤其缺乏重量級大師的演詮。


Brahms 布拉姆斯 - Handel Variationen Op.24 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曲 / Vier Balladen Op.10
Claudio Arrau 阿勞
Philips / 9500 446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77 期 (民國 68 年 11 月號)

在這張 Brahms 布拉姆斯 的唱片中,Claudio Arrau 阿勞再度發揮了他的演奏特色,在難得買到的 Variationen Und Fuge Über Ein Thema Von Händel Op.24『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曲』中,Claudio Arrau 阿勞 把變奏曲名家 Brahms 布拉姆斯 在這作品中展現的遼闊世界,非常充沛地再現在我們眼前,使我們第一次看到它的堂奧與真價。由於這是阿勞在七十四、五歲,一九七七年到次年的演奏錄音,所以很可能成為他晚年的代表性唱片。

由於是超過七十歲後的演奏,所以一開頭,就不曾存心要做出運動員式鮮烈的技巧表現,雖然這麼說,但 Arrau 阿勞 的演奏,依然無懈可擊,只是比起年輕時,手指的運動不再那樣凌厲而已,由於表現意境格外深邃,一點也不曾損及演奏的價值。

此曲演奏的兩大特色是:把布拉姆斯那堂皇、巍峨的音樂建築,活生生地再現出來,尤其是最後那段賦格曲,更充分反映出精神的躍動力;第二是布拉姆斯特有的重厚音響,完美地重現了整個演奏,自始至終,一點也看不到貧弱的段落,Arrau 阿勞 所彈的布拉姆斯,不論是音質或音量,從未顯示絲毫的神經質,因此,總能保持魄力與說服力。

在作品十的四首『敘事曲』中,則展現出 Arrau 阿勞 的另一種天賦。這就是和祥、慈愛、溫暖的演奏意境。在這裏,Arrau 阿勞 不必再考慮到前曲中那堅強的造型、感情的高揚等,而只是以非常普通的感與去悠揚地彈奏,但仍未喪失有深度的趣味,這才真正是大師的風貌。

Brahms 布拉姆斯 - Haydn-Variationen 海頓主題變奏曲• Tragische Ouverture 悲劇序曲• Alt-Rhapsodie 女低音狂想曲
Karl Bohm 貝姆 指揮 Wiener Philharmoniker 維也納愛樂
Christa Ludwig 露德薇 (女低音)
Deutsche Grammophon / 2536 396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71 期 (民國 68 年 5 月號)

本輯收錄的各曲,皆是 Bohm 貝姆 風格的優異演奏。最開頭的 Haydn-Variationen 海頓主題變奏曲,格調高貴。音樂的流洩,充滿內張力,在端莊的外型,依然飄盪著適度的感情。全曲最動人的,首推第七變奏,Wiener Philharmoniker 維也納愛樂 那魅人的絃樂聲韻,以及終曲令人正襟危坐的莊重表現。又如第五變奏那敏銳的切分節奏,也巧妙無比!

Tragische Ouverture 悲劇序曲 的表現,所以得以更加精采,原因可能是由於音樂本身,格外投合 Bohm 貝姆 的性向。此曲的演奏,氣勢逼人、強韌無比,這是造型極為紮實的巍峨建築,曲中,Wiener Philharmoniker 維也納愛樂 的法國號 和 雙簧管,特別優美。

Alt-Rhapsodie 女低音狂想曲 中,Christa Ludwig 露德薇 的獨唱極為出色,特別是最弱音中隱藏的孤寂感,只有這位傑出的女低音,才得以表達出來。Bohm 貝姆 依然在節制中,適當地流露出心靈的搖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