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簡介】Olivier Messiaen



翻譯自 Wikipedia

前言

Olivier Messiaen(梅湘:1908-1992)是法國作曲家、風琴手與鳥類學者,11 歲進入巴黎音樂學校,跟隨在 Paul Dukas、Maurice Emmanuel、Charles-Marie Widor 和 Marcel Dupre 老師身邊學習,1931 年他被巴黎 La Trinite 的教堂指定擔任風琴手,一直任職到往生為止。

1940 年二次世界大戰的 法國戰役 (fall of France),梅湘被俘虜,囚禁期間他為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四種樂器製作 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中譯:世界末日四重奏,這部創作的首演由梅湘與其他戰俘擔任,觀眾則是集中營囚犯和獄警)。

Louange a l'eternite de Jesus 是世界末日四重奏的其中一個樂章


1941 年梅湘發行唱片後,立刻被巴黎音樂學校指定擔任和聲學教授,1966 年擔任音樂結構創作教授,直到 1978 年退休。他的學生在現代樂史佔有一席之地,包括著名的 Pierre Boulez、Yvonne Loriod(後來成為梅湘第二任夫人)、Karlheinz Stockhausen、Iannis Xenakis 與 George Benjamin。

梅湘的音樂擁有複雜的旋律性,他對古希臘與印度教音樂的旋律深感興趣,modes of limited transposition(一種音樂調式)由梅湘發明,身為羅馬天主教徒,從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宗教信仰的虔誠,時常遠行的關係,他也受到世界音樂啟發,如日本音樂、印尼的 gamelan(他的管絃樂作品裡常可清晰聽見 percussion 的聲音);美國猶他州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的自然景觀;羅馬天主教修道士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的一生。

梅湘說:當我聽見和聲時,會不由自主產生共鳴,聯想到色彩,特別是透過我的音樂調式所發出的和聲,我將這些色彩加入作品中。

有一段時間梅湘全心投入十二音階的實驗,後來被世人褒為該種編曲技巧的傑出改革家,Ondes Martenot(下圖)這種早期的電子鍵盤樂器也因為梅湘在創作上的使用而開始在其他作曲家間流傳。



梅湘寫的鳥誌曲唯妙唯肖,令聽眾神魂顛倒,他相信鳥類是最傑出的音樂家,更相信自己是一位鳥類學者,勝過作曲家。所以梅湘的鳥誌曲超過全數作品的一半,足見他對鳥類的重視,結合上述梅湘對色彩的運用,個人對時間與音樂間的概念、鳥誌曲、對宗教全心全意的闡述,讓他在西方現代作曲家佔有無人能及的地位。

我們用『黃鶯出谷』來讚賞歌喉的美妙,可見得鳥類唱歌的技巧自古始有明鑑。最近有幸觀看 動物星球頻道 製作的節目『自然奇觀:動物在歌唱』,將心得記載如下,與朋友們分享。

音樂的基本元素是音符,音符透過組合成為樂句,樂句組成旋律,旋律組成主旋律,最後成為歌曲。

為了捍衛領土,公山雀透過唱歌宣示自己的地盤,聽到闖入地盤的公山雀歌聲,也可了解對方的健康與實力狀況,歌聲提高表示戰鬥意志高漲。除了透過唱歌捍衛家園外,公鳥也透過歌聲取悅母鳥得以進行交配,根據專家研究顯示,公鳥唱歌取悅母鳥時,其音樂出現複雜性。

每年五月初公葦鶯(左圖)開始引吭高歌,充滿雄激素,每天可唱 20 小時,唱得差的公葦鶯其歌曲約有 25 個音節所組成;唱得好的公葦鶯,其音節可達 45 個,雌葦鶯擅長分辨公鳥歌唱的音節,唱得最好的公葦鶯最後獲得母鳥青睞,得以進行交配。

經 15 年研究,專家發現歌聲好的鳥兒,其後代存活率最高,亦擁有好的基因。澳洲華麗琴鳥唱出的音樂,是所有鳥類中結構最複雜,它們不斷在音樂與結構中加入元素。

除了鳥類之外,座頭鯨的歌聲也令人嘖嘖稱奇。來到加勒比海的沙馬納灣,這裡的座頭鯨,歌聲就好似海中的鳥類。有人認為座頭鯨的歌聲,其實就是古代傳說塞壬海妖誘人歌聲的來源,它們唱起歌來,整首歌可持續半小時,反覆唱誦可長至 24 小時,每年座頭鯨都會在歌曲中增加音節與結構,這就是創新。

Youth and studies

梅湘的本名是 Olivier Eugene Prosper Charles Messiaen,1908 年生於法國 Avignon 的文學家庭,母親 Cecile Sauvage 是位詩人,父親 Pierre Messiaen 是英文老師,將莎士比亞戲劇翻譯成法語,梅湘還有一位弟弟,母親發行一系列的詩集 L'ame en bourgeon(The Budding Soul),Tandis que la terre tourne(As the World Turns)的最後一個章節,是寫給位出生的兒子,梅湘說這系列的詩對他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預言了他將來的創作生涯。

1914 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父親從軍後,母親帶著兩個兒子寄住 Grenoble 的舅舅家,梅湘迷上戲劇,他用半透明的玻璃包裝紙搭建簡單的玩具劇院,對著弟弟吟誦莎士比亞,此時他也成為羅馬天主教成員,後來梅湘常在阿爾卑斯山的家中作曲,他在 Grenoble 的南邊有間房子。

梅湘的鋼琴無師自通,他喜歡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與 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音樂,同時期開始著手作曲,1918 年父親退役,全家搬至 Nantes。梅湘繼續音樂學業,老師 Jehan de Gibon 贈他德布西的歌劇 Pelleas et Melisande 的樂譜,梅湘形容當下的感覺像是中了頭彩,這本樂譜對他造成決定性的影響。1919 年父親獲得巴黎學校的教職,全家又再次搬家,梅湘也進入巴黎音樂學校就讀,那年他 11 歲。

梅湘的成績卓越,常在班上拿到第一名。1924 年 15 歲的梅湘拿到和聲學第二名,隔年獲得對位法與賦格曲第一名,1927 年獲得鋼琴伴奏第一名,1928 年與老師 Maurice Emmanuel 學習後,拿下音樂歷史學第一名,在 Emmanuel 教導下,梅湘對古希臘音樂的旋律與國外音樂表現方式產生興趣。了解鋼琴的即興彈奏技巧後,便跟隨老師 Marcel Dupre 學習風琴,承繼名門(Dupre 的老師是 Charles-Marie Widor 與 Louis Vierne; Vierne 則是 Cesar Franck 的學生)。1929 年梅湘獲得風琴彈奏與即興創作第一名。

與老師 Charles-Marie Widor 學習一年後,1927 年秋天梅湘跟隨老師 Paul Dukas 學習管弦樂編曲,1930 年獲得作曲第一名。學生時期便公開發行自己為鋼琴譜寫的創作 Preludes(下圖左),更早之前創作的 Le banquet celeste(下圖右)也在隨後獲得發行,其作品顯示梅湘 modes of limited transpositionpalindromic 節奏的優異。


(我收藏的梅湘-上圖左:Preludes 與 Etudes,由 Michel Beroff 彈奏,法國 EMI 發行/上圖右:Le Banquet Celeste 與 Les Corps Glorieux ,由 Simon Preston 彈奏管風琴,Argo 發行)

1931 年梅湘與自己的管絃樂團 Les offrandes oubliees 公開首演,同年首次聽到 gamelan 發出的聲音,引起對敲擊樂的興趣。

La Trinite, La Jeune France, and Messiaen's war

梅湘與風琴的特殊關係緣於 1927 年秋天,他加入 Dupre 老師的課。Dupre 老師事後回憶這段往事,他說梅湘從未看過風琴,他安靜坐著聽 Dupre 講解和實際操作約一小時,回家後一星期,梅湘返回學校用風琴彈奏 巴哈 的 C 小調幻想曲,讓在場的人印象深刻,1929 年起梅湘經常被巴黎 IXe arrondissement 的 Eglise de la Sainte-Trinite 天主教堂指定擔任風琴手(因為當時的風琴手 Charles Quef 生病),1931 年 Charles Quef 病逝,風琴手的位置出現空缺,Dupre、Charles Tournemire 與 Widor 都支持梅湘爭取這個職缺,最後在 Widor 推薦信的加持下,1931 年梅湘如願獲得同意,並保留這個風琴手的職位超過 60 年之久。

1932 年梅湘和小提琴手兼作曲家 Claire Delbos 結婚,啟發梅湘為老婆創作小提琴與鋼琴的作品 Theme et variations,還有些曲子是為了慶祝幸福的家庭,例如 1936 年的聯篇曲 Poemes pour Mi(隔年梅湘將此曲編成管絃樂曲-下圖),曲名最後一字 Mi 是妻子對他的暱稱,1937 年兒子 Pascal 誕生,這場婚姻後來成為悲劇,因為 Claire Delbos 一場手術過失導致喪失記憶,她在心理治療機構度過餘生。


(我收藏的 Poemes pour Mi-上圖左:由梅湘自己擔任鋼琴,Lise Arseguest 擔任女高音,Everest 發行/上圖右:Boulez 擔任指揮,Felcity Palmer 擔任女高音,Argo 發行)

1936 年,梅湘與 Andre JolivetDaniel-LesurYves Baudrier 等人共組 La Jeune France(英文的意思是 Young France),旨在嘲諷普遍流行卻又輕佻的巴黎現代樂,例如他們反對法國詩人作家 Jean Cocteau 在 1918 年的詩作 Le coq et l'arlequin 裡說-有生命的音樂擁有真摯的動力,寬大和藝術家的良知-梅湘的生涯很快地便離開這個公眾階段,此時期他的創作不為大眾委託,也不為一般的音樂演奏會。

1937 年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dedicated to Art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Life),梅湘應邀在展期間於塞納河畔的一場光火水舞表演秀裡擔任伴奏,他將 ondes Martenot 樂器實際運用在這場演奏,曲目是沒有發行的 Fetes des belles eaux,此後他在許多創作曲中,都選用 ondes Martenot 當作演奏樂器。

同時期梅湘也為風琴譜曲,給自己演奏。將 L'Ascension 第三樂章管絃樂版本改成風琴版本後,成為全新曲子 Transports de joie d'une ame devant la gloire du Christ qui est la sienne(英文是 Ecstasies of a soul before the glory of Christ, which is its own glory),也就是所謂的 Transports de joie,是梅湘廣受歡迎的曲子之一。

他還寫了加長版的 La Nativite du Seigneur 與 Les corps glorieux。

我收藏的 La Nativite du Seigneur(英文是 The Birth Of The Lord)由 Ferdinand Klinda 擔任管風琴,透過廠牌 Everest 發行。

La Nativite du Seigneur 的其中一個章節 Les Bergers


La Nativite 的最終托卡他曲 Dieu parmi nous(英文是 God among us)則是另一支受到歡迎的歌曲。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梅湘被征召至法國軍隊,由於近視關係,他只能當醫學助手,而不是戰鬥員。1940 年 5 月梅湘在 Verdun 被俘,隨後被帶到德國 Gorlitz 的集中營 Stalag VIII-A,他在集中營遇到一名小提琴手、大提琴手和單簧管手,他們都是囚犯。剛開始梅湘為他們譜寫三重奏,不過逐漸地,他加入三重奏,譜寫 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世界末日四重奏-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

1941 年 1 月這首曲子的首演便在集中營裡舉行,觀眾是囚犯和獄警,梅湘彈奏著拙劣的直立式鋼琴,作品強制式的內省與反應無聊透頂的獄中生活,成為二十世紀歐洲公認最傑出的現代樂作品之一。表面的曲名 End of Time 不僅是對啟示錄的暗喻,曲子內容更透露梅湘對於旋律與和聲,搭配時間的處理,完全異於先前作品及時下創作者。



(我收藏的 世界末日四重奏-左上上:Barenboim 彈奏鋼琴/右上上:Robert Johnson 指揮紐約愛樂室內樂團/上左:世界末日四重奏在 Harmonia Mundi 的發行/上中:Peter Serkin(Rudolf Serkin 之子)彈奏鋼琴/上右:大提琴是來自荷蘭的 Anner Bylsma,飛利浦發行)

Tristan and serialism

同年 5 月,梅湘被巴黎音樂學校聘僱,成為和聲學教授,他在這所學校任教,直到 1978 年退休為止長達 37 年,他也完成 Technique de mon langage musical(Technique of my musical language-右圖),並於 1944 年發行,書中引用許多自己的音樂作例子,特別是四重奏的部分。

早期他在巴黎音樂學校教導的學生包括現代樂製作人 Pierre Boulez、鋼琴家 Yvonne Loriod,這裡 有一份梅湘學生的列表,裡面包含許多偉大的當代音樂家,例如 1952 年跟隨他的 Karlheinz Stockhausen、1970 年代後期的 George Benjamin、希臘作曲家 Iannis Xenakis 曾於 1951 年短暫地跟隨過他,當時梅湘建議並鼓勵 Xenakis 透過數學與建築學的邏輯改善其音樂本質,且運用在音樂中,可見得梅湘為人師表,桃李滿天下,雖然他任教職時只有 33 歲,但是透過優秀學子的證明,梅湘是一位傑出的教授。他鼓勵並協助學生尋找出自己的聲音,而不是教出許多一模一樣的梅湘。

1943 年梅湘為 Loriod 與自己譜寫雙鋼琴作品 Visions de l'Amen(英譯 Visions of the Amen),稍後又為 Loriod 製作龐大的鋼琴獨奏曲 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esus(英譯 Twenty gazes on the child Jesus)。


(我收藏的 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esus-左上:Peter Serkin 彈奏鋼琴,三張一套的 vinyl box,RCA 發行/右上:澳裔印度鋼琴家 Jean-Rodolphe Kars 彈奏鋼琴)

Vingt Regards - No. 6, Par lui tout a ete fait


還為女聲合唱團與管絃樂團譜寫 Trois petites liturgies de la Presence Divine(英譯 Three small liturgies of the Divine Presence),這首曲子包含難度很高的一段鋼琴獨奏,當然也是為 Loriod 而寫的。他持續將禮拜式的風格注入鋼琴彈奏與演奏會裡。(左圖:我收藏的 Trois petites liturgies de la Presence Divine:Yvonne Loriod 彈奏鋼琴,Jeanne Loriod 彈奏 Onde Martenot)

受到中世紀愛情神秘劇 Tristan and Isolde 的啟發,1945 年梅湘製作讚頌人類愛情(與先前讚頌神的作品不同)三部曲的首部曲 Harawi。



第二部曲則是受俄國指揮家庫謝維茨基(Serge Koussevitsky)所託,梅湘著手這部作品時,並沒有限定作品長度與管絃樂團的規模,結果完成十個樂章的 Turangalila-Symphonie,與一般的交響樂不同,延伸出人類愛情與結合的喜樂和瞑想。華格納寫的 Tristan und Isolde 省略了人類性愛的原罪,相較之下梅湘的版本反而將性愛視為神聖的天賦。(上圖左:我收藏的 Turangalila-Symphonie:Previn 指揮倫敦交響樂團,Michel Beroff 彈奏鋼琴,EMI 發行,這是兩張一套的 vinyl box,獲得美國 TAS(The Absolute Sound)唱片發燒榜/上圖右:小澤征爾指揮多倫多交響樂團,值得一提的是這套 2LP 還收錄武滿徹代表作品之一 November Steps 的首次錄音)。

第三部曲 Cinq rechants 由 12 位歌手無伴奏演唱,梅湘說這是受到抒情詩 Alba 的影響。

1947 年梅湘拜訪美國,他的音樂被庫謝維茨基(Serge Koussevitsky)與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揮,1949 年 Turangalila-Symphonie 舉行首演,由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擔任指揮。這段期間梅湘除了在巴黎音樂學校任教音樂分析課程,也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1947 年)和 Tanglewood(1949 年)教導學生音樂,1949 與 1950 年夏天他在德國的 達姆斯塔特國際現代音樂暑期班(Darmstadt New Music Summer School)教書。雖然自己未使用過 十二音技法(摒棄調性系統(Tonality),用無調性(Atonality),將八度音程至十二個半音任意排列,變化三個曲調:轉位、逆行及逆行轉位,創始人是表現主義代表人物 旬白克),經過三年的樂譜分析教學課程,如 旬白克 的作品後,他也將其他製作音階的方式(時值:Duration,演奏法:Articulation,力度:Dynamics)加入色彩音調應用。這樣革新的結果產生鋼琴演奏曲 Mode de valeurs et d'intensites(源於 Quatre Etudes de Rhythme),這首曲子曾不正確地被描述是十二音階的第一首作品,其實是受到早期歐洲十二音階作曲家如: 布列茲(Pierre Boulez)、Karel Goeyvaerts 與史塔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等人的影響。此時期梅湘也嘗試透過具象音樂(concrete music:前衛爵士的一種風格,將自然界的環境音與噪音加入音樂創作)錄製聲音創作。

Birdsong and the 1960s

1952 年梅湘為了進入巴黎音樂學院而應試,題目是橫笛演奏曲,結果他製作了橫笛與鋼琴演奏曲 Le merle noir,梅湘已長期為鳥誌曲著迷,鳥類曾出現在早期多部作品中(如 La Nativite、Quatuor 和 Vingt regards),橫笛曲 Le merle noir 就是為了 黑鶇(blackbird)而寫的。

1953 年的管絃樂作品 Reveil des oiseaux 更將鳥誌曲發展到新水平-全曲皆為鳥誌曲,主題是 侏羅山脈(法國和瑞士邊境的弧形山脈)白天與夜晚聽到的鳥啼聲。

(我收藏的 Reveil des oiseaux-左圖:Yvonne Loriod 擔任鋼琴彈奏,捷克指揮家 Vaclav Neumann 指揮捷克愛樂)

從此梅湘將鳥誌曲加入作品,製作許多關於鳥類的曲子,如 1958 年完成的鋼琴演奏曲 Catalogue d'oiseaux(下圖),與 1971 年的 La fauvette des jardins。鳥誌曲的編曲不簡單,其複雜音調如詩意般地喚起鳥兒啼鳴時的地方與氛圍。Paul Griffiths 說比起任何過去的作曲家,梅湘更是一位認真的鳥類研究學者,他也是所有鳥類學者中透過音樂傳達鳥誌曲最傑出的人。


(我收藏的 Catalogue d'oiseaux-上圖左:Robert Sherlaw Johnson 彈奏鋼琴,2LP vinyl box,1973 年 Argo 發行/上圖中:Jocy de Oliveria 彈奏鋼琴,4LP vinyl box,美國 Vox Box 發行/上圖右:Yvonne Loriod 彈奏鋼琴,4LP vinyl box,Musical Heritage Society 發行)

長年與病痛對抗,梅湘的首任妻子於 1959 年往生,1961 年梅湘與 Yvonne Loriod 結婚,他開始時常旅行,尋找更多國外的鳥兒,為其編寫曲子,此外也常出席音樂場合。在 Loriod 的協助研究下,夫妻倆在山巒谷澗漫步,採集各種鳥類聲音以供作曲。1962 年梅湘來到日本旅行,受到 雅樂能樂 古典歌舞劇場啟發,製作出 Sept haikai : Japanese Sketches,將傳統日本樂器風格摩寫於其中。

梅湘的音樂受到布列茲(Pierre Boulez)擁護,他在自己的 Domaine 音樂會和 Donaueschingen 音樂節演奏梅湘作品如 Reveil des oiseaux, Chronochromie(為 1960 年的音樂節而譜)與 Couleurs de la cite celesteCouleurs de la cite celeste 受託要寫給三把伸縮小號和三座高音木琴演奏,不過梅湘在曲中增加銅管、號角、打擊樂與鋼琴、指定高音木琴、xylorimba、馬林巴木琴取代原先的三座高音木琴。此時期另一作品 Et expecto resurrectionem mortuorem,是為了紀念兩次大戰的亡者而譜,以半私人方式在巴黎的聖禮拜堂首演,隨後在沙特爾主教座堂公演,來賓包括戴高樂將軍。

梅湘的作曲聲譽越來越成功,1959 年他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1966 年被巴黎音樂學院任命為作曲教授(雖然他之前就在那裡教過幾年的書),1967 年梅湘被選進法蘭西學院,1971 年獲得伊拉斯謨獎,1975 年獲得英國皇家愛樂協會授與金牌,1977 年獲得丹麥音樂最高榮譽的 Sonning 音樂獎,1980 年獲得比利時 Th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Crown 勳銜。

Transfiguration, Canyons, St. Francis, and the Beyond

1965-1969 年 Messiaen 投入巨作 La Transfiguration de Notre Seigneur Jesus-Christ。動員了 10 個合唱團(100 位聲樂家)、7 位樂手和一個大型的管弦樂團,內容是『(我主耶穌)登山變像』故事的瞑想,共分為 14 個樂章。接著他受美國人 Alice Tully 之託,為獨立宣言 200 週年紀念譜曲。

1972 年春天 Messiaen 飛到美國,受到猶他州的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啟發(他說這裡有最棒的景觀、顏色與鳥誌曲),完成 12 樂章的管弦樂作品 Des canyons aux etoiles…,1974 年首度在紐約公演。

(我收藏的 Des canyons aux etoiles…-右圖:Yvonne Loriod 擔任鋼琴彈奏,法裔羅馬尼亞指揮 Marius Constant 擔任指揮,2LP vinyl box,Erato 發行)



(未完)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Zeus你好
我常常會到你的網站
因為在此覺得獲益良多
我很喜歡你的一個mixset:autumn20060722
可以告訴我裡面的曲目嗎
謝謝
kuchenchia@yahoo.com.tw

許芳源 提到...

Kuchenchia你好
曲目在
謝謝
z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