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簡介] Ketil Bjørnstad



翻譯自 Ketil Bjornstad , Kjell Kalleklev Management, ECM, All Music

集作曲家,鋼琴家,小說家,詩人於一身, 1952 年 Ketil Bjornstad 生於挪威的奧斯陸, 年幼時在倫敦,巴黎與奧斯陸接受古典音樂訓練, 1969 年, 16 歲的鋼琴家 Ketil Bjornstad 首次與奧斯陸交響樂團登台演出,演奏巴爾托克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不過自從聽到 Miles DavisIn a silent way 與 Terje Rypdal 的 Bleak House 後,他產生想要創作音樂的念頭,也將創作領域由古典轉而投向爵士樂.

感謝 17 歲那年,奧斯陸有個非常活躍的音樂據點 Club 7,在那裡 Ketil 遇到不少詩人,畫家與爵士樂手,大家都鼓勵他去找出自己的風格.

1973 年 Ketil Bjornstad 在 Philips 唱片首度錄製唱片,叫做 Apning,英文是 Opening 的意思 (70-80 年代他在 Philips 唱片發行超過 10 張專輯),參與錄製的四重奏樂團成員包括 Arild Andersen (貝斯) 和 Jon Christensen (鼓).

這是他第一次跟 Jon Christensen 合作, Jon 對 Ketil 非常重要,他在 Ketil 的三張專輯中出現,與 Ketil 一同演奏,其中包括兩張在 ECM 旗下發行的專輯 The Sea, The Sea II.

1984 年 Bjornstad 在 Uniton 發行鋼琴獨奏專輯 Preludes Vol. 1,黑膠版本收錄 12 首曲,在奧斯陸的 Rainbow 錄音室錄製,隔年發行 Preludes Vol. 2,在 Rosenborg 錄音室錄製, 2000 年玖玖文化發行名為 Prelude (中譯 : 前奏曲) CD,全長 75 分鐘,將 Vol. 1 與 2 合併,漏掉 Vol. 1 的第十首.

CD 內頁有張小卡片,寫道 : 是一張『勿聽之以耳,聽之以心』動人的鋼琴獨奏詩篇.外表溫文,卻略帶狂狷之氣的凱特爾,以深厚的古典鋼琴技巧為底,融入深情自然的個人性格,在聽來簡潔的音符中蘊含豐沛情感,凱特爾輕彈的觸鍵,宛如愛侶溫存前的前戲,每一音都擊中聆聽者最原始的情緒核心.

1990 年 8 月 Bjornstad 在挪威發燒廠牌 KKV (Kirkelig Kulturverksted) 發行專輯 Odyssey, KKV 是一家量少質精的唱片公司,以優良的錄音技術見長,在追求音質的發燒市場博得聲譽,據聞為了錄製教堂的『堂音』,錄音師不惜斥資將錄音室搬進教堂錄製,以求完美.

Odyssey 共收錄 11 首曲,琴聲抒情悠揚, Bjornstad 在 KKV 共發行過 10 張專輯,大部分集中在 90 年代.

1970 年代 ECM 大舉入侵斯堪的納維亞 (Scandinavia) 的爵士樂壇, ECM 的風格與傳統爵士樂迥異, Bjornstan 說 :『若你來自古典樂,就會分辨出訓練方式的不同』.在 ECM 遇到創始人 Manfred Eicher 也很重要. 1993 年錄製專輯 Water Stories 時, Ketil 與吉他手 Terje Rypdal 開始合作.

1993 年 1 月 Bjornstad 在 ECM 錄製專輯 Water Stories,內容包括 12 首 Bjornstad 譜寫的曲子,參與錄製的五重奏樂手有 Ketil Bjornstad (鋼琴),Terje Rypdal (吉他), Bjorn Kjellemyr (貝斯), Jon Christensen (鼓), Per Hillestad (鼓).

Bjornstad 說 : 當我在錄製 Water Stories 時,發現自己可以透過更少的音符表達音樂,這個結果讓我很驚訝,但結果是很棒的,我們有多種層次的傳達方式,有時是想要建立對位法,在樂手之間樹立關係,勝於獨奏.

1994 年 9 月 Bjornstad 在 ECM 錄製專輯 The Sea,一如 ECM 呈現之氛圍 - 悲傷,大量空間感,漂浮,像似電影配樂.內容收錄 12 首同名組曲,參與錄製的四重奏樂手包括 David Darling (大提琴), Terje Rypdal (吉他) 和 Jon Christensen (鼓).

The Sea 充滿憂鬱情緒,呈現內省,平和本質,唯有 Rypdal 的吉他較為跳躍, Bjornstad 在 ECM 的約束裡保留非凡技巧,他說 : 我在錄製唱片時,感受到盡量不要演奏太過火,多年來身為即興獨奏者,我有義務讓音樂面面俱到,例如在即興中發展旋律,改變節奏等.

David Darling 回憶 : 著手 The Sea 時,在經歷許多變化和風格過後,你會希望有 8-16 個小節的音樂是純淨或優美的,大提琴的聲音不要誇張與顫音,保持瞬間純真的美, Ketil 的鋼琴也要簡化單純,就是這樣讓我們想持之以恆,我對慢板和抒情歌一直擁有興趣,例如在 ECM 的發行,找到與自己一樣細膩的鋼琴師,一起在專輯錄製過程討論想法,是一個很棒的機會.

1995 年 5 月 Bjornstad 在 ECM 錄製二重奏專輯 The River,內容包含 12 首同名組曲,由 Bjornstad 撰譜,融合 William Byrd (1534至1543 - 1623,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作曲家) 與 Orlando Gibbons (1583 - 1625,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作曲家) 的作品.

與他搭配的是來自美國的大提琴手 David Darling,他們均受過古典陶冶, Darling 師事史塔克 (Janos Starker), Bjornstad 曾希望成為古典樂的譯員 (1969 年他與奧斯陸愛樂完成首場個人音樂會),雖然過去 30 年他們分別與前衛爵士樂手合作,彼此擁有地位,卻不需透過『爵士』一詞發展個人風格.

Darling 回憶說 : Ketil 的即興味道與我投合,就像把 Stravinsky, Shostakovich,浪漫派,晚期印象派, 20 世紀音樂倒入打汁機,加上現代與即興調和,大概就是這一杯音樂的感覺.

Bjornstad 認為二重奏『在演奏上抓到更多焦點,更清楚了, David 與我彼此合作擁有許多不同經驗,我們有自信』,例如一開始,未譜曲之前,我們希望任何二重奏音樂會的前半小時可以即興發揮,這很重要,因為顯示能力,然後舊瓶換新水,逐步成長,為現代即興音樂注入思想,得到喜悅』.

Darling 說 : 『我永遠喜愛早期與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樂,過去 10-15 年前,我也一直聆聽這些音樂,開始彩排後, Ketil 帶來 Orlando Gibbons 的音樂經驗,我們為此感到高興,於是希望為此而譜,或者為了保留純真而即興』.

沉思與樸素態度一改音樂製作常態,獲得國際樂壇正面矚目,雪梨前鋒晨報 (Sydney Morning Herald,澳大利亞最古老,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 形容 The River 是 : 難忘的聆聽經驗,作品與即興的界線超乎辨識度,呈現渾然天成品質,沒有一絲自負或矯作.悠揚旋律搭配精緻蔭影讓人印象深刻.

1996 年 12 月 Bjornstad 在 ECM 錄製專輯 The Sea II,參與錄製的四重奏樂手有 David Darling (大提琴), Terje Rypdal (吉他), Jon Christensen (鼓).

Bjornstad 在 ECM 發行一系列以『水』為題的專輯 - Water Stories (1993), The Sea (1994), The River (1995) - The Sea II 隨之在後, 1996 年錄音, 1998 年發行.

The Sea II 收錄十首 Bjornstad 撰寫的曲目,散發內省,憂鬱氣氛,甚至蓋過主題 ; 樂團整體音樂亦蓋過樂手個別獨奏,抒情慢板瀰漫播放行程,讓人舒適欲睡,英國雜誌 Jazz Journal 形容四重奏的聲音是『典型的 ECM 音樂詩, Bjornstad 遊走音符,偶發狂想,汎起陣陣詩韻和沉思的漣漪,傳遞著慟哭情緒, Darling 的大提琴默想引人入勝, Christensen 在樂句間旋轉漂浮,多愁善感產生想像空間, Rypdal 高聳激烈的吉他如同浪花衝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Ketil Bjornstad 在音樂上受到 Bach, Ravel, Prokofiev, Stravinskij, Miles Davis, Thelonious Monk 與民謠影響,曾與斯堪地那維亞最傑出的民謠與搖滾歌手如 Ole Paus 與 Cornelis Vreeswijk 一起合作.古典樂部份,也和女次高音 Randi Stene 還有中提琴手 Lars Anders Tomter 有過合作.成就方面, Ketil 得過挪威的葛萊美音樂獎.

1997 年底奧斯陸的 Rosenborg 錄音室即將拆除,消息傳到當時移居巴黎的 Ketil Bjornstad 耳中,他在拆除的前夕回到 Rosenborg 錄音室,因為 1973 年他在這個錄音室錄製首張唱片,對他來說有著重大意義.



12 月 6 日 Bjornstad 重返 Rosenborg 錄音室,透過 C 型號史坦威鋼琴彈奏巴哈升 C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的二十個變奏,沒有剪接,沒有排練,只是以琴聲向傳說中圍繞在 Rosenborg 多年的善良音樂精靈道別,氣氛悲傷.這張專輯的中文名稱為『消失的錄音室』(上圖左),由玖玖文化代理,於 2000 年發行,可惜玖玖文化於 2005 年關閉,部分代理權轉至 ECM, 2005 年環球唱片取得代理權在台灣發行,專輯名稱變更為 Bach Variations (上圖右).

The Rosenborg Tapes 分為一,二輯,第一輯的名稱為 New Life (1998 年發行),本文所提的『消失的錄音室』(上圖左) 是第二輯 (1999 年發行),兩張專輯均由玖玖文化代理, Bjornstad 在第二輯的封面寫下文字 : 因為這間錄音室很特別,老的史坦威平臺鋼琴,還有木牆 (Because it is something special with this studio room,the old Steinway Grand, the wooden walls) - 一語道盡依依不捨之情.



1999 年 10 月 Bjornstad 在奧斯陸寫下文字 :

在 1997 年的秋天,我聽到傳言說奧斯陸的 Major 錄音室,也就是原本的 Rosenborg 錄音室,就要被拆了.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很難過,當下就訂了一天班.其實,也不太確定要錄些什麼,只是心中有股抹不去的惆悵.

70, 80 年代這錄音室在奧斯陸舉足輕重,不只挪威,整個北歐的音樂家都很鍾情這裡,甚至像 Phil Collins 這樣的搖滾巨星都曾來這間簡陋的小錄音室.

這個獨特的地方,窗外花木扶疏,就坐落在奧斯陸的 Rosenborggaten 街上.大部分我創作的音樂都是在這兒錄音的,而且多年前我為寶麗金錄的第一張唱片也是在這兒,當時的搭檔有鼓手 Jon Christensen,貝斯手 Arild Andersen 與吉他手 Jon Eberson.

進錄音室後,我彈了很多自己以往的作品,這個部份把它收錄成 New Life 專輯.另一部份則收錄了巴哈升 C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的 20 個變奏.這兩部份都是直接現場錄音,沒有任何剪接.錄這份音樂的時候我並不知道 Rosenborg 錄音室最後關頭終於又被保存下來,現在叫做 Fagerborg 錄音室,而且,那次之後我又去錄了一次音.

總之,這一切只因為這間錄音室的一些特別的小地方,老史坦威平台鋼琴,木頭牆... 這裡似乎?盪著一群好精靈發出的回音,他們住在這裡一起錄音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

我希望藉由這音樂可聽到他們的回音.

              1999 年 10 月 Ketil Bjornstad 于 奧斯陸

The River 發行獲得成功迴響,於是 1998 年 9 月 Bjornstad 與 David Darling 再次聯手發行第二張二重奏專輯 Epigraphs,創作靈感來自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作曲家 Orlando Gibbons, William Byrd,福萊樂派作曲家 Guillaume Dufay (1397-1474) 與德國作曲家 Gregor Aichinger (1565-1628),他們改編 (取法) 這些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的作品,融入自己新作中,這是專輯名稱『碑文』(Epigraphs) 的由來.

Epigraphs 收錄 16 首曲子,情緒與質感擁有高度一致性 - 從 Bjornstad 的開場曲 Epigraph No. 1 一直到 Aichinger 的尾曲 Factus Est Repente - 深邃平靜,冥想沈思.將 Epigraphs 形容成『極簡』未必精確,因為音樂還是有些許和聲變化,再者重複性也不高,不過 Bjornstad 與 Darling 的溫和演奏,讓音樂寂靜舒適,調和了 Philip GlassArvo Part 的曲風.

Bjornstad 說 :『經歷許多演奏會與談話後,我們對音樂的感覺溢於言表, Byrd 和 Gibbons 仍有很多作品可以表演, David 發現 Guillaume Dufay 的作品 Le jour S'endort,很美麗,我也找到 Gregor Aichinger 的 Factus Est Repente,這些曲目均收錄在 Epigraphs,這些老音樂是如此純真,如此精算到會一直提醒你要朝著自己的自由即興努力前進 - 一邊控制情緒,一邊不停運轉 - 在收放之間取得平衡』.

Song for TKJD 的錄製與 The River 不同,先在 Darling 的 Conneciticut 家錄音室錄製大提琴, Bjornstad 隨後在奧斯陸的 Rainbow 錄音室加上鋼琴.

(本段載自側標) 2002 年發行的專輯 Before The Light 是 Ketil Bjornstad 為台灣,精確的說應該是為台北所譜寫的作品.他曾多次來台演出,對台灣樂迷的支持也是銘感於心, 921 震災消息在歐洲傳開當天,台灣代理商就接到 Bjornstad 本人的電話,焦急地探問災情,不久,他也在歐洲發表詩作,哀悼台灣地震的受難人士.

Before The Light 是由台灣籍的王曙芳擔任製作人, Bjornstad 事實上是為了一齣虛擬的,尚未拍攝的電影 (原本要由符昌鋒執導) 譜寫音樂,從第一曲 Before The Light No.1 開始到 Taipei Nights 等樂曲,音樂中持續暗示著某種隱約的不安,電吉他的獨奏惘然盤旋,像是找不到出口的困獸,鋼琴優美平和的旋律,像個有心關切卻無從插手的旁觀者, Bjornstad 以詩人的敏銳,為他所看到台灣人的寂寞,焦慮與追尋,寫下了深刻的音樂詩篇.

2002 年 Bjornstad 在環球唱片發行專輯 The Nest,感覺很像是由 The RiverEpigraphs 這兩張專輯延伸出來的,不過還要加上人聲與中提琴. The Nest (下圖左) 收錄 17 首歌,由 Bjornstad 譜曲,加上美國詩人 Hart Crane 的詩.



透過 Grace (2002,上圖右) 與 The Nest 兩張專輯得以和歌手 Anneli Drecker 合作,對 Ketil 來說是個恩典,曾有許多年 Ketil 很讚歎她在 Bel Canto 裡的表現, Anneli Drecker 才藝出色,她能與流行樂團 A-Ha 同台演出,亦能同時與 Ketil 擦出錯綜的曲目.

Bjornstad 除了音樂創作外也寫作,他寫作的風格朝向英國詩人 John Donne (1572-1631) 與美國當代詩人 Hart Crane (1899-1932). Ketil 發覺許多時下歌曲千篇一律,而且對人生觀點有著狹隘的看法,既然音樂能反映出我們的時空背景,而又有那麼多明顯單調的專輯被發行,我們不禁要自省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

聊到 Ketil 的寫作,就要提一下這本由倫敦出版社 Arcadia 發行的 The Story of Edvard Munch.他有幾本書被翻譯成德文,在法蘭克福的出版社 Insel/Suhrkamp 旗下發行,分別是 Edvard Munch, Ballade in g-moll, Erlings Fall, Der Tanz des Lebens 與 Villa Europa.

1998 年 Ketil 在寫作領域獲得挪威語言獎, 2002 年參與 Wales 的 Hay-on-Way-festival,影響他致力寫作的是小說家 Saul Bellow 與 Thomas Bernhard,至今 Ketil 的著作已賣超過 5 萬本.

Bjornstad 曾到過法蘭克福的爵士音樂節演出,除此還到過 Neuwied, Ingolstadt, Stans, Voss, Molde, Modena, Ravenna, Nancy,維也納,漢堡,新港,蒙特婁和倫敦.他與 Terje Rypdal 來過亞洲,和 David Darling 到過美國.

2004 年他在挪威北部 Harstad 的音樂節與一群優秀的樂手錄製現場專輯 Seafarer's Song,這張現場表演瀰漫催眠般的美感,與 Ketil 一同參與這場音樂盛宴的樂手有歌手 Kristin Asbjornsen,小號手 Nils Petter Molvar,大提琴 Svante Henryson,吉他手 Eivind Aarset,貝斯 Bjorn Kjellemyr,和鼓手 Per Lindvall.

在 Harstad 表演,那是一個挪威最美麗的海岸之一,讓 Ketil 啟發想法,透過表演詮釋當地海岸生活的光輝燦爛,以及海難歷史. Seafarer's Song 裡有不少關於對海洋的讚頌,更有甚之, Ketil Bjornstad 說: 我要描繪的是找到安全庇護港的喜悅,以及沒有找到者的悲劇.

在曲目命名上使用政治南北方的隱喻, Dreaming of the NorthDying to Get to Europe 娓娓道出非洲難民在工業化北方城市尋求生活依靠時,所受到情感上的創傷.這是一張摻雜漂浮不定與催眠情緒的專輯, Ketil 的鋼琴跟隨在音樂間, I've Been Hungry All These YearsRefugee's at the Rich Man's Gates 這兩首歌緊緊抓住難民們憂慮不安與渴望的心情.

Asbjornsen 的歌聲同時照亮了歌詞與旋律,如同 Bjornstad 成功詮釋了人類在身分地位上永遠無法改變的二分法,這是個介於富人與窮人之間的海灣.最後高潮出現在 I Many Times Thought Of Peace,透過這首歌譴責阿拉伯和以色列間的衝突, Ketil 創作出一張嚴厲冷酷的專輯,外加悽惻的美.

這張專輯在奧斯陸有名的 Rainbow Studios,由獲獎錄音工程師 Jan-Erik Kongshaug 錄製,現場聲音工程師 Sven Persson 負責後製, Seafarer's Song 是一張不可錯過的專輯,這場漫長的音樂之旅,深刻描繪著人們在時下受創傷的世界裡,努力尋找安全庇護的過程. Ketil Bjornstad 說:『Seafarer's Song 是對所有找尋避風港努力活下去的人們所致上的最高敬意』

2005 年 Bjornstad 在環球唱片發行三重奏專輯 Floating,內容收錄 16 首曲目,以下翻譯自唱片內頁,由 Bjornstad 親筆撰文 :

2004 年 6 月 23 日是該年北方最長最亮的一天 (夏日的正中間那一天),挪威人稱之為 Sankthansaften (英文意思是 St. John's evening),我與 Wulf Muller, Yngve Nass 坐在環球唱片外面有名的 Sult (Hunger 的意思) 吧台,在奧斯陸的 Grunerlokk,靠近老 Rainbow 錄音室,同一天的早些時候,我錄完 The Rainbow Sessions 的第一段,這是一張計畫以 3cd 形式發行的鋼琴獨奏專輯,已在我腦中成形,但是接下來怎麼做 ? 擴大規模嗎 ?『為什麼不透過典型的三重奏模式演奏 ?』Wulf 突然問道『你以前從來都沒那樣做過』.沒錯,那倒是事實,我一直避免三重奏的演奏形式,或許是因為挑戰性太高,也或許是因為那會讓你成為樂團領隊,掉入演奏過多音符的危險.至今鋼琴三重奏仍會令我提心吊膽,這種組合的概念,旋律只是被鋼琴手拿來裝飾與不斷即興演奏的理由,沒有再注意到旋律本身,還有曲目更深的需求和結構.『但你仍可以思考旋律』Wulf 平易,友善的說.這句話點醒了我, Yngve 在一旁點頭,這很重要,他真的很了解我.

這就是 Floating 專輯的緣起,後來 Jan Erik Kongshaug (ECM 旗下專屬錄音師) 搬到新的 Rainbow 錄音室,這是一間很棒的錄音室,擁有不可思議的音響,遠超乎我的期待,甚至比舊的錄音室還讚. Jan Erik 追求完美六十載, 20 年前他創立 The Rainbow Sound,和世上最卓著的製作人,創作者錄音,他們皆有不同需求與美學,搬進錄音室數月後,他的一樁美夢成真 : 買下全新 D 型號的 Steinway (史坦威鋼琴),我感到很榮幸,可以跟他到漢堡的史坦威鋼琴工廠,幫他選擇一台.

我決定用新鋼琴彈奏 The Rainbow Sessions,同時又計畫數月後錄製三重奏專輯,新的史坦威鋼琴非常特別,身為彈奏者,優良鋼琴的音質能讓你察覺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Jan Erik,一位沉默地共同製作人,無論你做得對或錯,他都會用聰明或斷斷續續的方式告訴你.事實上,他用自己的方法工作,製作過的唱片遠超過建立起來的功勞.

當 Marilyn Mazur (鼓 / 打擊) 與 Palle Danielsson (double-bass) 答應參與 Floating 專輯的三重奏錄音,我的美夢也成真了, Marilyn 風格鮮明豐富,她不和傳統樂手合作 (註 : 合作過的樂手有 John Tchicai, Pierre Dorge (New Jungle Orchestra), Niels-Henning Orsted Pedersen, Palle Mikkelborg, Arild Andersen, Eberhard Weber, Peter Kowald, Jeanne Lee, Jan Garbarek, Miles Davis, Gil Evans 等),緊密加強聲音元素,為音樂夥伴開創空間,將個人藝術才智和能量注入音樂, Palle Danielsson 早期在 Cornelis Vreeswijk 的唱片,已成為我心中英雄,他在瑞典的爵士表演呈現難以置信,溫暖的聲音 (註 : 1974-1979 年 Danielsson 參與 Keith Jarrett 的歐洲四重奏,功績顯著, Belonging 是代表之作).

Marilyn 敲擊排鐘,鈸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打擊樂器,大部分來自亞洲,我知道 Palle,但未曾見過 Marilyn,清晨在一杯咖啡下肚後說聲『哈囉』,然後一起到錄音室,在午餐來臨前錄製三首曲子 - 是件很奇怪的事.第一天結束時,我們完成超過專輯一半的進度,第二天後我們完成 Floating,感覺像是你遇見某人然後立刻感到一見如故.

音樂本身賦予我們實現的可能,它與我們同在 - 2005 年 6 月 18 日 Bjornstad 在挪威 Sandnessjoen.

2006 年 10 月 Bjornstad 在環球發行三張一套專輯 Rainbow Sessions (中譯 : 彩繪絕選),以下翻譯自唱片內頁,由 Bjornstad 親筆撰文 :

Jan Erik Kongshaug 在奧斯陸開設新的 Rainbow 錄音室,他是博學多聞,享譽全球的聲音工程師, 1970 年就在奧斯陸的 Arne Bendiksen 錄音室工作 (錄音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本身還是著名的樂手 (吉他和貝斯),對音樂和製作美學品味出眾, 70 年代新爵士廠牌林立,不過 Jan Erik Kongshaug 也為流行與搖滾樂擔任製作,直到今天.

我很幸運在 70 年代能和 Arild Andersen, Jon Christensen 在錄音室一起工作,還有挪威天才製作人 Svein Erik Borja,他和許多不同樂手,製作人不斷討論聲音及錄音方法.我感覺 Arne Bendiksen 錄音室擁有特殊創造力,我也很愛小台的, A 型號的史坦威鋼琴, 1975 年我在 Philips 唱片錄製首張鋼琴獨奏專輯,就是彈奏那台鋼琴,我深深地念著已故的 Svein Erik Borja,並寄予由衷感謝,他教我許多關於直覺的事,還有錄音時,如何思考聲音與不同樂器的音質.那個奧斯陸的年代真是令人興奮,年輕樂手們聚集在難忘的 Club 7,觀賞世界大師們的表演 (Miles Davis 也在那裡演出過),他們改變了我們對於即興音樂的想法.

後來 Jan Erik Kongshaug 搬到同一地區的 Talent 錄音室,我未曾和他在那裡一起工作,不過很榮幸,後來他為座落於 Christies Gate 5 號的 Rainbow 錄音室,添設名聞遐邇的 D 型號史坦威鋼琴,並邀請我參與工作,第一年,我彈奏有趣的 C 型號史坦威鋼琴,錄製專輯 Preludes 的第一集,很幸運, Jan Erik Kongshaug 也是我在 90 年代仰賴的主要錄音工程師,他也為我的專輯 Grace 與 Seafarer's Song 擔任現場錄音工程,我們一起為專輯混音,與有榮焉.透過他的方式,小心翼翼傾聽音樂的心內話,刻畫聲音輪廓,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當 Jan Erik Kongshaug 告訴我 Rainbow 錄音室要從 Christies Gate 搬到 Sandakerveien,一個點子在我腦中飛過,若能成為舊錄音室的最後一位錄音樂手,同時又成為新錄音室的第一位啟用樂手,這真的很棒,於是我開始著手兩張獨奏專輯,後來發展成為三張一套的錄音 Rainbow Sessions,完全要歸功於 Jan Erik Kongshaug 和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是老闆與藝術收藏家 Erling Neby,慷慨出資為新錄音室購買新的 D 型號史坦威鋼琴.

擁有一架平臺鋼琴,生活會變得不平常,充滿驚喜, 60 年代我便在家彈起 A 型號的史坦威鋼琴,直到今天,這架鋼琴依然燦爛奪目,充滿生氣, Rainbow 錄音室那架舊的 D 型號史坦威鋼琴並不是真的很舊,只是有時候難以表現樂曲最柔弱與強音的部分,雖然它擁有很棒的音色.

在漢堡的史坦威鋼琴工廠,要從八架 D 型號中選出一架真是難啊,畢竟每位鋼琴師對於音質皆有獨到的特質與品味,最後終於選定,新鋼琴的聲音更為開放,更有活力,它能傳遞最微弱的聲音,也能彈奏布拉姆斯所有作品.

關於鋼琴聲音有許多理論,最令人訝異的是有多少古典鋼琴師和製作人卻寧願選擇平凡和模糊的聲音,更慘的是有些明星鋼琴家還必須攜帶自己的鋼琴巡迴世界,一架平臺鋼琴因為地點和氣候不斷地轉移,它受到的苦比任何樂器還多,聆聽一台飽受時差,風塵僕僕,疲態百出的鋼琴發出的聲音,即使是大師彈奏,也不會讓人賞心悅耳.

Rainbow 錄音室裡的樂器不會受到時差之苦,他們將在錄音室毫無拘束的佇留,且調音師 Thron Irby 會給予完善照顧,他也是史坦威鋼琴在挪威的代理人.

從這些錄音中,很有可能會聽出新舊錄音室,新舊鋼琴之差異,但勿需比較,音樂和聲音是用來享受,而非錙銖計較,每個音樂的當下和聲音均有其價值.

我很感謝獲得錄音機會, Jan Erik Kongshaug 擔任混音,向他致上謝意, Erling Neby 與 Thron Irby 透過不同方式設立標準,開創特殊的聲音,我如願傳達音樂,並在過程裡感受到最大的活力.

平臺鋼琴在鋼琴師心中同時也是弦與打擊樂器,鋼琴彈奏到達巔峰,會同時呈現浪漫與莊嚴,例如貝多芬的 Hammerklavier 奏鳴曲,布拉姆斯的鋼琴協奏曲,布索尼改編巴哈的風琴作品,這些都是歷證,今天這些音樂仍能打動人心,要歸功於偉大的作曲家.

許多現代樂鋼琴家透過平臺鋼琴探勘弦樂之音,開發出新的可能,創作更具內在美學的作品,我尚未發現這項進展,因為許多現代爵士樂鋼琴手缺乏古典技巧,不過平臺鋼琴的弦外之音很容易聽到,它是無與倫比的,不可能用數位得以複製.

為專輯 Rainbow Sessions 選擇曲目時,我思考著樂器,錄音室音響,還有自己每天的心情,第一張錄音在六月,同時也是老錄音室最後一次錄音,當時挪威被漫長的白晝淹沒,第二張錄音為新錄音室揭開首次錄音,時間是八月,秋天已翩然來臨,第三張錄音是 12 月,奧斯陸又黑又冷,雪花紛飛,但我不想因為四季而多愁善感,聖誕曲 In the bleak midwinter 收錄在第一張錄音,當時是炎炎夏日,我在錄音當日彈奏自己有感覺的作品 (不隨氣候起舞), Rainbow Sessions 同時收錄新舊曲目,三張一套的專輯全部現場錄音,沒有任何修正或編輯 - Ketil Bjornstad 於奧斯路, 2006 年 9 月.

2008 年 4 月發行的二重奏現場專輯 Life in Leipzig 其實是 2005 年 10 月在德國廣播電台 MDR Radio 的錄音 (時逢該城市爵士音樂節),電吉他與鋼琴的搭配往例,實在很少, Bjornstad 年輕時受到搖滾樂影響 (電吉他是搖滾樂主要樂器),加上 Terje Rypdal (1968 年的 Bleak House) 是讓他棄古典投爵士的啟蒙先師, 37 年後的錄音深具意義.

1993 年 Bjornstad 與 Terje Rypdal 便在 Water Stories 專輯合作,這是 Bjornstad 在 ECM 發行的首張專輯,後來他們以二重奏形式巡迴表演, Life in Leipzig 曲目收錄自 Bjornstad 的 The Sea (1994) 與 Rypdal 的 If Mountains Could Sing (1994), Skywards (1996) ; Notturno 則是改編自 19 世紀挪威作曲家 Edvard Grieg 的作品.

Life in Leipzig 收錄二位大師作品,共 11 首,這場錄音為樂迷帶來美妙夜晚 : Bjornstad 彈奏難以駕馭的貝森朵夫鋼琴,擔心無法詮釋音樂,或許是因為他沒聽過 Cecil Taylor 吧 (愛好貝森朵夫鋼琴的實驗鋼琴家).二位大師帶來溫暖,美麗,猙獰,熱情的旋律,宛如天籟.

音樂與詩的相遇,讓人想起 Paul Celan.

Ketil Bjornstad 在挪威藝術領域中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名人.身為鋼琴家,自 1973 年起他錄製超過 30 張專輯,包括 5 張鋼琴獨奏專輯.他的寫作與音樂一樣優異和多產,至今已發行超過 20 本小說,外加詩集與散文.此外他也為報紙與期刊寫作,在文學與音樂上享有盛名.

1 則留言:

Smile 提到...

哇~~你翻譯的簡介很讚且詳盡!
我所擁有的是他NEW LIFE那張在消失的錄音室錄的,很少聽,但是每次聽都覺得他正用鋼琴對我一人說話或唱歌。還有他與DAVID DARLING進霧鹿布農族錄的"Mihumisa(n)g祝福妳"Silent Cello親愛的,那天我的大鋼琴沉默了!算是很珍貴的一張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