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私房與推薦 (2010.07-08)

2010.08.31.

比對 Cannonball Adderley : Somethin' Else 早期重發的 CD 版 (1986 年重發, 編號 0777 7 46338 2 6 的歐版) 與黑膠版本之後, 我赫然發現, CD 版在轉錄過程中, 將原本的左右聲道搞反了 ! 這極有可能是早期重發的 CD 缺乏適度的品質管制所致.

依照筆者的理解, 原錄音師 Rudy Van Gelder 的習慣是節奏樂器在左, 主樂器在右, 但 CD 版卻完全相反 ! 而且鼓手 Art Blakey 在 Autumn Leaves 一曲出場時, 電平忽然調大聲, 使得鼓鈸聲聽起來十分刺耳, 不若黑膠聽到的那般平順, 畢竟鼓群是伴奏而非主奏樂器, 但 CD 版卻將它的 "形體" 凸顯得過於搶眼, 反而有喧賓奪主之嫌.

此外與 CD 版扁平且缺乏個性的低音貝斯相較, LP 版帶有 Q 感的低音貝斯聲明顯勝出, 算是還給低音貝斯手 Sam Jones 一個公道了 ! (孫秀蕙, 摘錄自 211 期音響論壇卷 318 : 台灣爵士樂迷談發燒爵士 LP - 上)



2010.08.23.

中文字幕介紹蕭邦 !



2010.08.20.

看完荷索 Gesualdo: Death for Five Voices (五種死亡的聲音),透過旁述方式描述十六世紀義大利作曲家 Carlo Gesualdo(同時還兼具王子及殺人犯等身份)傳奇、爭議性的人生。

荷索的電影與古典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影片外,音樂欣賞也是重要的一環。這部傳記電影全長不到一小時,在沒有準備的情形下就劇終,還以為自己不小心按到幕後花絮。



2010.08.19.

The Final Countdown 收錄在 1986 年發行的同名專輯,是 Europe 的第三張專輯。單曲 The Final Countdown 一共在二十五個國家登上單曲榜冠軍,當年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們如今都是歐吉桑了;Europe 還有另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叫做 Carrie



2010.08.18.

蕭士塔高維契一點都不喜歡伯恩斯坦對第五號交響曲的詮釋,這是他親口說的。我認為演奏家只要認真讀譜,就可以知道蕭士塔高維契的微言大義。伯恩斯坦的詮釋從速度上就有很大問題,第四樂章一開始樂譜明明寫了 Allegro non troppo(勿太快的快板),他卻決定忽略作曲家指示,像賽馬一樣指揮,拼命狂飆。

作曲家的指示不是不能改,但蕭士塔高維契還在世的情況,伯恩斯坦不請教作曲家本人而作這些更動,我覺得並非很尊重作曲家。如果他請教蕭士塔高維契關於第四樂章的速度,我想蕭士塔高維契一定會告訴他不能這樣快速地演奏,因為第四樂章的意義是『被強迫的歡樂,被鞭打、被命令下的歡樂』。即使沒有『證言』的敘述,單從音樂角度來看,過快的速度也會讓這個樂章、甚至整首交響曲結構失衡,讓此曲缺乏結束的感覺,伯恩斯坦毫無疑問是傑出的音樂家,但他在此曲終曲的詮釋並不理想。(阿胥肯納吉 Vladimir Ashkenazy,摘自焦元溥『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



若阿胥肯納吉指的是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的版本,據說這是一張具有威名的唱片,只有發行黑膠唱片,沒有 CD,且獲得日本唱片藝術雜誌三百大 LP。指揮家與演奏家對同一曲目意見相左,無論是從什麼角度,都很值得思考。

俄國的樂曲交由美國指揮,這讓我想起林惺嶽老師在紀錄片裡說的一段話,他說:看從前大師的畫,水果總是擺放在盤裡,不過那是貴族;窮人的水果是長在樹上的。並非要影射或者傾向哪一邊,只是讀到阿胥肯納吉的這段專訪時,突然閃過的聯想罷了。

2010.08.14.

George Kranz 是來自德國的舞曲歌手及打擊樂手,1984 年以一曲 Din Daa Daa 榮登舞曲榜王座,風靡一時。1991 年這首歌又以全新混音之姿重返排行榜。

Din Daa Daa 被重複混音、取樣的機率很高,除了出現在現今的電子舞曲,較有名的例子包括 M|A|R|R|S 的 Pump Up the Volume (1987) 、Kirk Franklin 的 Praise Joint Remix (1998)、Ying Yang Twins 的 Shake (2005) 以及 Xbox 360 遊戲機的廣告配樂。



2010.08.13.

有一次我在巴爾托克面前,說他的『舞蹈組曲』(Dance Suite, BB 86b)怎麼有些地方只有節奏而無旋律,巴爾托克很不高興地說『怎麼沒有旋律!那是一個音的旋律!』

一個音的旋律!想想巴爾托克的話,就可以知道我們絕對不能死板地處理他作品中的節奏,一定要表現自然。(桑多爾 Gyorgy Sandor,摘錄自焦元溥『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

2010.08.13.

能有先進科技當然很好,但重要的仍然是音樂,不是聲音。就某程度而言,我其實很反對這些 SACD 或者什麼新錄音科技,無論人們怎麼稱呼。我聽到一些人很開心地說『這些科技真好!我們現在聽得好清楚,每個樂器的定位都很明確。』

拜託!這和音樂有何關係?聽音樂重要的是聽作曲家創作的構想,不是聽大提琴現在是放在左邊還是右邊,長笛在小鼓的前面或是後面。而且,音樂家其實都在抱怨這種捨本逐末的錄音科技。現在好像不把長笛家按鍵發出的聲音錄進去,那錄音就不夠好了,但那個長笛家希望把這些噪音錄下來?這些按鍵聲和音樂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沒有聽到更多音樂,但音樂本身卻被這些噪音給破壞了。(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摘錄自焦元溥『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

2010.08.13.

盧托斯拉夫斯基要求我在『鋼琴協奏曲』某一段落表現出特定的聲響效果,他還親自唱給我聽。然而這和我自己在鋼琴上彈的實在相差甚多,我怎麼就是不明白他要什麼。有一天我到他家,在他的鋼琴上彈這個段落。從那鋼琴一發出聲音,我就立刻瞭解他要什麼,而我也知道如何在其他鋼琴上做出這個效果。

就像貝多芬『華德斯坦』奏鳴曲第三樂章結尾的最急板一段(Prestissimo),從第 403 小節到 411 小節譜上才寫一個踏瓣。如果演奏者以這種踏瓣在現代鋼琴上演奏,那音樂將模糊不清、慘不忍聞。可是如果在貝多芬的鋼琴上演奏,如此踏瓣的確能產生樂譜上所要的『甜美』(dolce),音響宛如身在天堂般輕盈明亮。(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摘錄自焦元溥『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

2010.08.04.

Louis Armstrong 的嘴唇很厚,像是書包嘴 Satchel Mouth,唸快一點就變成薩其摩(Satchmo),後來就變成他的綽號。

‎1978 年 Louis Armstrong 授勳進入爵士名人堂 !



2010.08.04.

1941 年,甫發表 El Salón México(墨西哥沙龍)的柯普蘭,再度造訪墨西哥,撰寫下這首多采多姿的音樂作品。最初是寫給雙鋼琴的曲子,1942 年 12 月由柯普蘭和伯恩斯坦擔任鋼琴演奏,在紐約大會堂舉行演。

三年後柯普蘭將此曲編成管弦樂版本,也就是今日耳熟能詳的曲目。Danzon Cubano 簡短生動,在趣味與有些惡作劇的愉悅氛圍遊走,亦在失控與理智的邊緣游走,掌控得宜,是屬難得佳作。

Aaron Copland - Danzon Cubano (1943) Bernstein

2010.07.29.

英國電音天團「強烈衝擊」新專輯「赫里格蘭」慘遭中國封殺,無法在中國銷售!

勞勃認為,在這個民主的時代,每個人都應享有取得資訊的權利;中國實施嚴格的審查制度,剝削人民「知」的權利,讓他大呼「很瘋狂」!被問及西藏獨立的議題,勞勃說:「他們闡揚人道主義與和平,對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不應該被邊緣化!」

強烈衝擊昨晚在南港展覽館開唱,吸引了近 5000 人前往朝聖;專輯 Blue Lines(1991)獲得滾石雜誌評鑑史上五百大專輯。



2010.07.25.

Zimerman (齊瑪曼) 在接受焦元溥先生專訪時,提到 Lutoslawski (盧托斯拉夫斯基) 的鋼琴協奏曲。作曲家在第四樂章的琴譜上寫下 84,意思是希望樂團在演出時能以 84 BPM 的速度演奏。

不過 Zimerman 認為作曲家在家中創作的環境,與演奏廳的環境不同,甚至連每個演奏廳的音響環境,以及表演當下的氛圍亦不同,應該要依照表演當時的環境條件及氛圍,來調整演奏的節奏,如此才能使樂曲順暢。所以每每演奏該樂章時,BPM 通常會達到 88,甚至是 92。

指揮站在台上,必須融合演奏廳的環境、聽眾情緒反應、自我對曲目的想法等因素,產生詮釋該樂曲之節奏。每位指揮家針對不同曲目和表演,均有特殊的節奏。

節奏影響流暢度,同一首曲目交給同一位指揮或演奏家在不同時空表演,都會產生不同節奏,這是有趣之處。我們在白天或許想選擇節奏較快的音樂,到了夜晚或許就想聆聽抒情緩慢的音樂,有可能是不同的歌曲,卻也有可能是同一首曲目,不同指揮家指揮的版本。

‎19 歲的波蘭鋼琴家 Zimerman (齊瑪曼) 在 1975 年獲得蕭邦鋼琴大賽冠軍,同時獲得波蘭舞曲和馬厝卡舞曲獎,打破 Pollini (波里尼) 的紀錄,成為年紀最輕的蕭邦大賽得主。以下是當年的比賽影片。



2010.07.21.

曲名:雷電交響曲(雷公指揮/台南天空音樂廳):TAS 發燒榜 (Tainan Air Sound)/Stereophile R2D4 拼死以求不要被雷打到-這是一首非常爆棚的交響曲,今天下午兩點在台南市戶外免費演出,全台南市民眾全數參與,預計約超過七十七萬人,開場後由太陽負責的幕後燈光,也逐漸暗了下來,交由舞台前的閃電即興表演。

目前剛開始進行第一樂章,動態相當龐大,連停車格的汽車都紛紛透過警報器表示歡呼!摩托車騎士也紛紛透過雨衣盛裝,準備 enjoy 這首交響曲。

雷聲部從極大聲 fff 衰減至極小聲 ppp,接著是雨聲部的主撥奏,搭配風聲部的協奏,穿梭在定音雷的貝斯聲線。第一樂章結束前的澎湃雷擊,讓許多住家小狗大喊安可。風聲部與樹葉樂部擦出搖曳的對話,為了讓聽眾擁有舒適的聆聽環境,戶外的空調系統也將溫度調降五度左右。町仔腳的盆栽一邊喝著免費提供的飲料,不時交頭接耳。

到了夜晚,交響曲演奏完畢,換上鳥語蟲鳴,空氣瀰漫透心涼,這是寶島小夜曲,繾綣星月,別有風情。

2010.07.10.

Julia Fordham 是美籍英裔的詞曲創作歌手,80 年代展開音樂生涯,為 Mari Wilson 及 Kim Wilde 伴唱。

1988 年在廠牌 Circa 旗下發行首張同名專輯,Happy Ever After 獲得英國單曲榜第 27 名,寬廣的音域加上抒情歌詞,為她贏得小眾樂迷。後來與美國流行大廠維京唱片簽約,登上國際樂壇,同名專輯在美國亦創下銷售佳績。

歌曲 Manhattan Skyline 進入抒情榜與 VH-1 榜,為隔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 Porcelain 鋪路,獲得更高評價。這是一張高成熟度的抒情演唱專輯,除了 Manhattan Skyline,開場曲 Lock & Key,a2 的 Porcelain 都是代表歌曲,我想推薦的是 For You Only For You,非常適合夏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