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簡介】David Oistrakh



翻譯自 Wikipedia ; All Music

前言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1908-1974) 來自俄國,他是傑出的小提琴家,錄製過大量豐富的唱片,對小提琴作品的詮釋與貢獻居功厥偉,尤其是演奏俄國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 (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 的小提琴協奏曲最為有名.

除此他也演奏其他古典曲目,與俄國管弦樂團合作,同時還有來自歐洲與美國的樂手,歐伊斯特拉夫與俄國鋼琴家李希特 (Sviatoslav Richter, 1915-1997),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 (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 表演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亦相當膾炙人口,他也常詮釋俄國作曲家哈察都量 (Aram Khachaturian, 1903-1978) 的小提琴協奏曲.

Early Years

1908 年歐伊斯特拉夫出生在黑海的奧德薩市 (烏克蘭共和國),黑海最大的海港城市,來自經商的猶太家庭,父親是 Fishl Oistrakh,母親是 Beyle (母姓是 Stepanovsky),五歲開始與當地教師 Piotr Stolyarsky 認真學習小提琴和中提琴, Stolyarsky 是歐伊斯特拉夫第一位且唯一的一位老師,他也教導 Nathan Milstein (米爾斯坦, 1903-1992), 1914 年米爾斯坦自音樂學校畢業,歐伊斯特拉夫與米爾斯坦在奧德薩市開啟第一場音樂演奏會,當時米爾斯坦是 11 歲,歐伊斯特拉夫只有六歲.

1923 年歐伊斯特拉夫進入奧德薩音樂學院,求學期間演奏巴哈的 A 小調協奏曲,三年後他在畢業音樂會中演奏巴哈的夏康舞曲,塔替尼的魔鬼的顫音奏鳴曲 (pt1 ; pt2),魯賓斯坦的中提琴奏鳴曲,與普羅高菲夫的 D 大調協奏曲.

1927 年在基輔舉行的音樂會,歐伊斯特拉夫在葛拉祖諾夫 (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 指揮下演奏葛拉祖諾夫的小提琴協奏曲,他的獨奏表現優異,受到矚目,隔年又受邀與列寧格勒愛樂管弦樂團表演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指揮是 Nikolai Malko (1883-1961).

In Moscow

1928 年歐伊斯特拉夫決定搬到莫斯科,在那裡他遇見未來的鋼琴手妻子 Tamara Rotareva,一年後結婚, 1931 年唯一的兒子 Igor 出生, Igor 長大後繼承父職成為優秀的小提琴家,與父親演奏過巴哈的雙小提琴協奏曲與莫扎特的交響協奏曲.

1934 年歐伊斯特拉夫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書, 1939 年成為教授,他與同校的名師 Yuri Yankelevich (楊克列維奇), Boris Goldstein (戈爾斯坦) 一樣受到學生敬仰.

歐伊斯特拉夫的學生相當出色,有 Oleg Kagan (柯崗), Gidon Kremer (基頓‧克萊曼), Nina Beilina (妮娜‧白莉娜), Stefan Gheorgiu, Eduard Grach (愛得華‧格拉奇), Olga Kaverzneva, Oleg Krysa, Olga Parkhomenko, Victor Pikaisen, Simeon Snitkovsky, Liana Isakadze 與兒子 Igor Oistrakh (伊果‧歐伊斯特拉夫).

Awards

歐伊斯特拉夫獲得許多國際大賽,在世界舞台威名遠播,包括 1935 年的蘇維埃大賽,同年在華沙舉辦的維尼奧夫斯基大賽中獲得第二名,輸給 16 歲的傳奇法國小提琴手 Ginette Neveu.無論如何,1937 年歐伊斯特拉夫在布魯塞爾舉辦的伊麗莎白女皇大賽 (後來的易沙意 Eugene Ysaÿe 大賽) 中奪冠,此時他與優異的俄國鋼琴家奧伯林 (Lev Oborin, 1907-1974) 建立深厚友誼與合作關係.

During WWII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伊斯特拉夫留在蘇俄,表演 Nikolai Miaskovsky (米亞考夫斯基) 與哈察都量的小提琴協奏曲新作,還有好友 普羅高菲夫雙小提琴奏鳴曲, 1942 年歐伊斯特拉夫獲得史達林獎, 1945 年認識蕭士塔高維契,兩人友情升溫,歐伊斯特拉夫日後為蕭士塔高維契的兩部小提琴協奏曲和奏鳴曲擔任初演重任,此後蕭士塔高維契的作品也經常出現在歐伊斯特拉夫的表演曲目.

歐伊斯特拉夫的音樂事業此刻已穩固,除了一些小小羈絆 - 蘇聯為了『保護』人民為由,禁止他出境,他只好繼續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書,但是當納粹德國侵犯蘇聯時,歐伊斯特拉夫到達前線,在激烈與艱困的條件下為士兵與工人表演.

International travel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伊斯特拉夫終於獲准出境,他在蘇維埃政權統御下的各國巡迴,然後來到西方世界,首先在新創立的布拉格春天音樂節演出,獲得巨大迴響, 1949 年歐伊斯特拉夫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辦西方世界的首場個人音樂演奏會, 1951 年出席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五月音樂節.

50 年代歐伊斯特拉夫參與世界各國舉辦的貝多芬紀念音樂會,包括東德 (1952 年),法國 (1953 年),英國 (1954 年), 1955 年他終於獲准進入美國巡迴演出.

演而優則導, 1959 年歐伊斯特拉夫晉升成為指揮, 1960 年受頒垂涎已久的列寧獎章, 1962 年他在莫斯科首次擔任指揮公演.

Later years

1968 年為慶祝歐伊斯特拉夫 60 歲的生日,盛大舉行許多音樂會,包括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大廳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這是他最喜愛的表演曲目之一,由 Gennady Rozhdestvensky (羅傑丹特文斯基) 擔任指揮,當時歐伊斯特拉夫與羅馬尼亞的 George Enescu (安奈斯可, 1881-1955),美國的 Yehudi Menuhin (曼紐因, 1916-1999,後來移居倫敦) 被視為全球最棒的小提琴家.

1966 年 6 月,歐伊斯特拉夫將演奏十年的 1702 年史特拉底瓦里製名琴「馮塔納伯爵」換得 1705 年史特拉底瓦里製的名琴 Marsick.

1964 年初歐伊斯特拉夫心臟病發獲救,繼續馬不停蹄地表演工作,透過無數的音樂會與錄音作品,他成為俄國在西方世界的主要文化使節, 1974 年 10 月心臟病再度引發,歐伊斯特拉夫在阿姆斯特丹往生,遺體運回蘇俄,葬在莫斯科著名的新聖女公墓,為了歌誦歐伊斯特拉與兒子伊果在音樂上的貢獻,第 42516 號發現的行星命名為 42516 Oistrach,以玆紀念.

Best Instrumental Soloist(s) Performance (with orchestra)

隔年 3 月 1 日第 17 屆葛萊美頒獎典禮舉行, Maxim Shostakovich 指揮歐伊斯特拉夫與 New Philharmonia 的曲目 - 『蕭士塔高維契 : 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獲得最佳古典獨奏表演.

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完成於 1948 年,不過因為受到蘇維埃政權壓迫,他將這部充滿冷潮熱諷的巨作 (如同當年台灣被政府壓制的許多禁歌) 隱埋了七年,任何藝術新作在當時皆會引發史達林政權的憤怒.

無論如何,二次大戰結束, 1955 年蕭士塔高維契重返音樂舞台,同年彩排時,歐伊斯特拉夫建議他更改四個樂章的開頭主旋律,讓管弦樂團表現,獨奏樂手則可暫時休息,然後承接冗長的主奏,蕭士塔高維契同意且更改.

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始於黑暗氣氛,憂鬱和恐懼佈滿蕭士塔高維契的系列創作,第一樂章的夜曲呈現惡兆主題,中途延伸至末日危機的恐懼,高潮未頂鬥爭纏續,表達不安環境下的反射.第二樂章暗喻的諧謔不脛而走,請聽 1953 年第十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還有 1957 年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的第一樂章.

小提琴與木管嬉游疾走,逐漸轉為諷刺,最後中斷進入幻覺式的民謠舞曲.諧謔的後段降低毒辣嘲笑元素,卻仍充滿能量,第三樂章如帕薩卡亞舞曲,彷彿是讚美詩,木管樂提供悲慟旋律, 1943 年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八號交響樂第四樂章也有如此情境,成為陰森猙獰的特色,不過在這裡卻美麗許多.

第三樂章的後段在慶祝方式的高潮下結束,如同第十號交響樂的結尾,雖然沒有明顯的主弦律,耀武揚威的曲目結束,作曲家的痛苦才正要開始,如同快樂建築在不信任的虛偽.

蕭士塔高維契在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除去管弦樂團裡的小號與長號,成全小提琴與在大型樂團裡的纖細美感, 35 分鐘的作品該如何讚美 ? 好的曲子不是讓 100 個人聽一遍,而是讓一個人反覆聆聽一百遍,我認為就是對創作者的至高榮譽.

Oistrakh 的 Cadenza (蕭士塔高維契 Op.77)


Beethoven 貝多芬 Triple Concerto 三重協奏曲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小提琴)
Mstislav 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大提琴)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鋼琴)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 指揮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柏林愛樂

EMI : ASD 2582
Angel : S-36727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84 期 (民國 68 年 6 月號)

此片一直被推崇為曠世無雙的名演奏,只要有這麼一張,別的演奏唱片,就可有可無了。儘管錄音時代已久,但風頭猶健,受世人愛不忍釋。

Karajan 卡拉揚 那白熱化的指揮模樣,使聆聽者無不手腳發冷、扣人心弦。由於他的這樣錄音,使得世人改變了此曲的惡評,使此曲的內容與模樣,第一次展現隱藏的魅力,他的速度是不急不忙的,幅度大得嚇人,表情濃密、音響渾厚,那巍峨的外貌,使人嘆為觀止,而且自始至終,燃燒著熾熱的生命力。

三位獨奏者也藉著各自的卓越技藝,相互搏鬪、糾纏、和解,散發耀眼的火花與熱力,由於每人的音樂性都很豐富,儘管在彼此衝擊,但不失應有的愉快感。

其中特別的是 Rostropovich 羅斯卓波維奇 那圓潤的如歌唱法,宏大的表情起伏,最令人心蕩神馳。又如第二樂章那多少帶有哀怨的苦味,聽後永難忘懷,這段音樂使人想起滿天晚霞的景色。

Beethoven 貝多芬 Archduke Trio, Op. 97 大公三重奏
David Oistrakh Trio : 歐伊斯特拉夫 三重奏
Lev Oborin 奧柏林(鋼琴)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小提琴)
Sviatoslav Knushevitsky 努謝維茲基(大提琴)
Columbia / SAX 2352 Angel / 35704


企鵝三星
村上春樹私藏 500 張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

【文】陳國修 老師 音樂月刊 126 期 (1993 年 3 月號)

Lev Oborin 奧柏林 是 1927 年在華沙舉行的 Chopin 蕭邦 鋼琴大賽冠軍得主,也是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最資深長久的老搭檔,曾合作在 Philips 旗下錄製那套著名的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Sonatas Complete 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Sviatoslav Knushevitsky 努謝維茲基 是 Bolshoi 波修瓦劇場樂團首席,也是 莫斯科音樂院 大提琴教授。他們三人雖各自經營獨奏事業,從 1941 年起若有機會則聚在一起合奏鋼琴三重奏,曾為 EMI / Angel 錄過一張暢銷多年的 Archduke Trio, Op. 97 大公三重奏,資深愛樂者莫不希望如此超級的組合能夠多留下一些紀錄。

Franck 法朗克 Violin Sonata In A《A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Brahms 布拉姆斯 Violin Sonata No. 3《D 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小提琴)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鋼琴)


【文】邵義強 老師 音樂與音響 第 40 期 (民國 65 年 10 月號)

本輯由兩位最偉大的藝術家合奏的紀念性唱片,是 1968 年 12 月,在莫斯科音樂院大廳的實況錄音。雖然演奏廳的錄音,不能像錄音室那樣清澄,不過給我們的感動,卻是終身難忘的。在這兩曲的演奏中,顯示一股錄音室中所難得見到的心靈的炙烈燃燒,跟只記錄優美演奏的事相比時,這種有創造精神的激烈升騰的演奏,顯得格外珍貴。

尤其在 Franck 法朗克 的奏鳴曲中,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的演奏,真是充滿了力與熱,和他以前所灌錄的,無比圓潤的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Sonatas 小提琴奏鳴曲的情況,簡直判若兩人!他之在 Franck 法朗克 的奏鳴曲中,居然注入如此激烈的意識表現,簡直出人意料。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的音質,由於加入很強的力氣,變得是硬質的,而不再是清澄的,於是超越了圓潤的小提琴的美感,以銳利嚴峻的模樣展現。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的鋼琴卻以扣人心弦的弱音與微妙的速度彈奏,可是燃燒度宏大的升騰,則與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無異,兩人的靈思相互刺激後,湧現出無比豐富的音樂,與壯麗超卓的音響,但是一點也沒有對抗或爭鬪的意味。此事使我們想起大提琴家 Mstislav Rostropovich 羅斯托波維契 與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一起灌錄 Beethoven 貝多芬 的 大提琴奏鳴曲全集 時,也由於同樣的靈思的激發,他的表現比起平時,興奮度更高。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的鋼琴演奏,總是給聽眾一種異樣的感動力,任何人與他合奏時,也一定會感受到這種奇妙的力量,於是在心中激起難以遏止的緊張感與漩渦,在 Franck 法朗克 的這首奏鳴曲中,第二樂章的表情是何等猛烈!第三樂章中,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的弱奏琶音所呈現的豐富幻想,更是難以用筆墨形容!

Brahms 布拉姆斯 的 Violin Sonata 小提琴奏鳴曲,也給人大致相同的感覺,如果除去第四樂章那緊迫的演奏,其餘各樂章的內張力,則不若 Franck 法朗克 的奏鳴曲 那樣,因此難免給人淡泊的印象,在 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的小提琴中,是看不到 Franck 法朗克 的奏鳴曲 那樣的異樣熱力。

Mozart 莫札特 Violin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K. 216《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Sonata No. 1 In D Major, Op. 12《第1號小提琴奏鳴曲》
Beethoven 貝多芬 Romance No. 2 In F Maj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 50 (Romanze F-Dur)《第2號浪漫曲》
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小提琴)
Vladimir Yampolsky 楊波斯基(鋼琴)
Karel Ancerl 安塞爾 指揮 The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捷克愛樂


Supraphon / SUA 10127

【文】崔光宙 老師 音樂月刊 118 期 (1992 年 6 月號)

喜歡蒐集 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錄音的樂迷,很難想像他在 1954 年會跑到捷克為音樂廠牌 Supraphon 錄製唱片,並且成績斐然。

其實在 1946 年至 1972 年間,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曾為 布拉格音樂節 舉辦過 20 場以上的音樂會。1954 年春天,他在南美洲的巡迴演出結束後,途經東歐返國,4 月 28 日,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帶著心愛的 1709 年 Stradivari 名琴,以及最佳鋼琴拍檔 Vladimir Yampolsky 楊波斯基 舉辦演奏會,演出 Beethoven 貝多芬 Violin Sonata No. 1 In D Major, Op. 12《第1號小提琴奏鳴曲》,並在 Karel Ancerl 安塞爾 指揮 The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捷克愛樂 的協奏下,演出 Mozart 莫札特 Violin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K. 216《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及 Beethoven 貝多芬 Romance No. 2 In F Maj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 50 (Romanze F-Dur)《第2號浪漫曲》。

與後來 1974 年 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和 Berlin Philharmonica 柏林愛樂 合作的版本(黑膠編號 EMI / ASD 2988)相比,這個早期的版本流暢練達,沒有後來版本的凝重遲滯,但是入目三分的深情卻完全相同,在裝飾奏部份,展現 David Oistrach 歐伊斯特拉夫 無與倫比的功力,而又不失 Mozart 莫札特 的精美與灑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