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簡介】Arvo Pärt


翻譯自 Arvo Part 網站

1935 年 Arvo Part 出生於愛沙尼亞的 Paide,一個離首都塔林不遠的小鎮. 1944 年起愛沙尼亞被蘇聯佔領了至少 50 年之久,這件事情也影響了 Arvo Part 的人生與音樂.

19 歲那年, Arvo Part 開始在塔林第二音樂學校就讀音樂課程,中途卻因為被徵召服兵役而耽擱了一年,他在軍隊負責吹奏雙簧管與兼任伴奏鼓手,退役後他又回到學校唸了一年書, 1957 年 Arvo Part 進入塔林藝術學校繼續唸書,教導他創作的指導老師是 Heino Eller 教授.

Arvo Part 後來在愛沙尼亞電台工作,當一位錄音工程師,他為舞台劇撰寫音樂,也受委託為電影編寫配樂, 1963 年他從藝術學校畢業,結束 6 年的藝術學校生涯,此刻他已有足夠的條件成為一名專業的音樂製作人,在他畢業的前一年,獲得全國青年音樂製作大賽獎學金 (兒童聖樂曲 Our Garden 與另一首聖樂 Stride of the World),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筆獎學金.

在蘇聯體制下生活, Arvo Part 很難看見西方世界的現代樂到底發生哪些變化,雖然遭受隔離, 1960 年代初期的愛沙尼亞,還是有許多作曲家將新的創意與方法運用在作品裡,而 Arvo Part 在這群作曲家中獨占鰲頭.他是第一位愛沙尼亞作曲家在作品裡使用許多新技術,例如 Nekrolog, 1960 年代中期他使用十二音階作曲法寫了許多作品,如 Symphony No. 1, Symphony No. 2 與 Perpetuum Mobile,但最後還是覺得這個方式太僵硬,而開始找尋或試驗其他的音樂寫作方式,他的作品 Collage uber BACH 就是將各種不同的技術集合在一起後所產生出來的結晶.

隨著實驗性質的作用,政府開始認為 Arvo Part 的音樂逐漸偏向極端,雖然有些受到嘉許,不過像 1968 年的作品 Credo 就遭到譴責,這件事情讓 Arvo Part 不在使用此法作曲,他選擇進入另一種較為沉思,安靜的曲風. (左圖: Credo 收錄在Hel?ne Grimaud 的專輯 Credo 專輯中,想聽完這首歌需要異於常人的耐力 !)

同時 Arvo Part 也開始學習法文,與 14-16 世紀的福萊樂派 (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樂派) 詠詩隊音樂: Machaut, Ockeghem, Obrecht, Josquin.

1970 年代初期, Arvo Part 將早期歐洲對位法的精神運用在自己的少數作品中,如 1971 年寫的 Symphony No. 3.

Part 再度潛心研究呈現寧靜的方式, 1976 年他以一個和弦支撐全曲結構,並將教堂的單一鐘聲加入創作,稱之為 tintinnabuli (拉丁文,是鐘的意思), Arvo Part 說: 我發現當一個音符透過演奏的方式,完美的呈現出來時,便已足夠.這個音符,或另一個休止符,或是一小段的靜謐,都令我?迷不已 - 我使用很少的元素 - 一個歌聲,兩個歌聲 - 以原始的方式堆疊 - 三和音,或者一個特殊的音調,三和音聽起來像鐘聲,所以我將此法稱為 tintinnabuli,基本原則是將同時發聲的兩個音放在同一條線上,將第一個聲音逐步移到中心音階,先高再低,其他聲音再依照和弦發聲 - 用這個方式編寫發行的第一個公開作品是 Fur Alina.



找到這個方法後, 1977 年 Arvo Part 又陸續寫下三首作品 Fratres, Cantus in Memoriam Benjamin BrittenTabula Rasa,這三首作品幾乎就是音樂生涯中的代表作. 2002 年 Virgin 發行的 Arvo Part - Summa (Paavo Jarvi 指揮愛沙尼亞國家交響樂團),曲目包括 Fratres, Cantus in Memoriam Benjamin Britten,還有 Summa, Trisagion, Symphony No.3, Silouans Song, Festina Lente 等,聽過之後大致上就能了解他所提到關於這些沉靜聲音的處裡方式和想法.

Tabula Rasa - Miguel Robles / Arvo Part


當 Arvo Part 開始在西方世界表演時,他也持續與蘇聯政府對抗,最後結果當然是 Arvo Part 挫敗,結局是他的妻子 Nora 和兩個兒子於 1980 年移居,而他接受西方出版商的援助,先搬到維也納,在那邊取得奧地利國籍,一年後透過德國學術交流協會得到獎助金, Arvo Part 便搬到西柏林,一直定居到今天.

自從離開愛沙尼亞後, Arvo Part 便專注於宗教上的經文詩歌,他在西方國家的成功, Manfred EicherECM 為他發行離開蘇聯政權後的第一張唱片, Paul HillierHilliard Ensemble 初演 Arvo Part 的幾首 vocal 作品,還有 Neeme Jarvi,與 Arvo Part 有著長期合作的關係, 1968 年在塔林他就為 Credo 的首次公演擔任指揮,參與 tintinnabuli 的錄製,並透過表演與錄音將 Part 的早期作品介紹給大眾.

61 歲時, Arvo Part 榮幸獲選為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 (也譯作美國藝術文學院,一個培養、協助並支持美國文學、音樂以及藝術的組織) 的成員, 2003 年 5 月在倫敦的皇家亞伯特演奏廳舉行的 全英古典音樂獎典禮上獲頒最佳現代音樂獎.

2005 年 9 月 11 日是 Arvo Part 的 70 歲生日,一項名為 Rakvere Arvo Part Festival 2005 的音樂節在愛沙尼亞的許多城鎮間展開,已表示對他的敬意.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i Zeus this is Tzusing..hope all is well with you.
Arvo Part's Tabula Rasa is one of my favs. Such moving music.
i see we agree with techno, jazz, funk, and classical...hahaha...hope to see you in 2007 when i go back to asia.

匿名 提到...

阿福的音樂伴我渡人生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