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專訪】林強 Lim Giong March, 2006

時間 2006 年 3 月


2/10 在卡夫卡的 party 好玩嗎 ?

BIT EVERYSOUND (http://everysound.blogspot.com/) 這次在卡夫卡的活動跟以往不同的是沒有印發宣傳品.當初我想試試這中間的不同處,如果只是用 EMAIL 跟網路,效果會如何 ?

但這次不準確,因為有一位創作者知道當天有我們的活動而包場,人來的比以往我們辦的活動還多,都是台北的文藝界人仕,只好下次再試試 .

我個人覺得好玩的是,有些朋友沒地方去聽音樂,我們的活動讓一個月未見的朋友可以找個地方聚聚聊聊近況.有老 (50 幾歲的知識份子) 有少 (大學一年級的愛樂人) 彼此交流互動.

Bit Everysound 是如何開始的 ? 與『和』的不同在於 ?

我跟阿哲在 2003 年 5 月辦了一場可能是台灣第一場實驗電音派對 (用 dj 這樣的型式) ? 叫做『bit noise』放一些實驗電子噪音,這是我們的 FLYER,上面寫『因為我們不表演 所以沒啥好看的 DJ 只是音樂環境氣氛提供者 愛樂人來此聽音樂聊天 愛跳就跳 不跳就聽 不聽就聊 無聊就散 順其自然 聆聽保守者勿視』有關這個 FLYER 還有一小段愛情故事,以後再說,因為是阿哲的.

『BIT EVERYSOUND』強調電子音樂不只是舞曲,不強調 dj 個人魅力,而是整體氣氛感覺,簡單,自然,是我們的態度『BIT EVERYSOUND』凡事都可能

小吳 (jjj) 有天想要一個平安符,那天我騎機車載他到忠義的行天宮,但沒求到,最後騎到關渡宮拿一個. 過不久 2004 年 4 月,我們就跟默契音樂的一晉一起辦 POST-EVERYTHING,這就是 BIT EVERYSOUND 的前身.

和 party 在戶外不收費, dj 放舞曲加上搖滾樂團表演 ; BIT EVERYSOUND 都在室內而且是收費.沒有樂團表演,大都 dj 放音樂,而且強調實驗性,我們也聽舞曲,一般的 lounge,搖滾. hip-hop, jazz, 流行…

第一次在海邊卡夫卡就以電音加民謠搖滾為主 (Electronika Folk),也是實驗性的.別的地方應該也有 dj 放這類型的音樂,但都沒有以電子為主,下回的 BIT EVERYSOUND 主題是 Hip+4on4+Hop,雖有四四拍舞曲跟 hiphop 但都還是選擇實驗性的.強調我們的自由融合,獨一無二.這樣的風格不管到任何場地,以後台北可能會有較小型的 under ground dance club. 我們就會以這樣的名義 is bit everysound [FREESTYLE] dj mix only in … 來辦活動.

這幾年下來您一直堅持舉辦音樂聚會,請與我們分享您的感想..

我跟 dj @llen 在 1997 年組一個叫 groove island dj 組織,就開始辦活動了.

平常的工作都在電腦前,錄音室,都是小空間.心想應該出來見見朋友走走看看互通有無,有些朋友花許多錢在音樂上,慫恿他們一起出來放音樂給朋友聽,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樣也可知道朋友不同時間聽音樂的變化,也可知道來聽音樂朋友的反應.

我有一些工作也會約對方到我們辦的活動裡談,對方就會較清楚我們的路線,現場還可認識一些新朋友,對我而言真是一舉數得,有益身心健康.

其實更健康應該跳舞運動,只可惜一些舞場不是人擠人沒空間可跳,要不就是音樂實在不喜歡, 所以愈來愈胖.我真喜愛跳舞,期待有機緣能夠找一家可以放較 underground 的 dance club 合作.

2005 年,台灣慧智公司代理您 (http://www.her-he.com/) 的新專輯『驚蟄』(Insects Awaken) 前,不少樂迷們就已在誠品敦南音樂館 (http://www.wretch.cc/blog/eslitemusic) 買到法國廠牌 mk2 的進口專輯版,可否跟我們聊一聊您與 mk2 合作的經過 ? 一切是如何開始的 ?

侯孝賢導演的『千禧曼波』在歐洲上映後,陸續有二家唱片公司用 email 跟我連絡,分別是 milan (http://www.milanrecords.com/) 跟 mk2,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合作.這二家都是以電影為主.

2003 年中我選擇跟 mk2 主要的原因是前女友曾在法國念書,她在法國也有朋友可幫我們連繫. 到了 2003 年底,雙方談到了合約細節,幫我們連繫的那位台灣朋友表示已超出可幫忙的範圍, 合作因此暫停.我想也是緣份就不強求,也找不到其他人可幫忙,因此作罷也不再想這事.

2004 年中, mk2 又來信問我近期狀況,並詢問是否考慮再合作的可能.那時我跟 stingray (http://www.fluid-mix.com/) 的合作較密切,我想新加坡人的國際事務是基本,他也曾代理歐洲電音廠牌在台灣的發行事務,就開口請他幫忙處理合約內容,並告知我無力付酬勞給他,只能想辦法免費帶他去法國一遊.他答應後這件事才得已進行,非常感謝他的幫忙,這期間雙方的連絡也由 stingray (http://www.fluid-mix.com/) 代勞.

合約簽訂後 mk2 寄來前期製作費,我就開始著手製作音樂,並透過 e-mail 溝通音樂細節進行修改.加上 2003 - 2004 年其間的作品,直到 2005 年 1 月完成 master 寄給 mk2.接下來就準備去法國坎城的演出與巴黎的宣傳,也因此跟故宮展開合作,這期間許多朋友幫忙,深深感謝.

所以『驚蟄』(Insects Awaken) 這張專輯是為了 mk2 而製作 ? 還是先前早有醞釀的想法 ?

其實我沒有發行專輯的打算,『驚蟄』(Insects Awaken) 完全是為 mk2 而製作.我常在 e-mail 簽名下方的座右銘寫上『事有機緣 不先不後 剛剛湊巧 ………』真的是如此,至少我是如此.但今年為了 cc 我打算發行一張影音.文字的 ep,完全採用 cc 授權.

可以大約透露一下內容嗎 ?

我跟音樂 543 的馬世芳談過今年的計劃,等我 5 月後完成二部電影配樂後,找一位文字創作者會寫詩及散文,我要先認同喜歡她(他)的創作為前題.

一位影像創作者,加上我的音樂,到時會討論出主題,目前沒有,當然都得接觸一些較實驗性的電腦音樂,還要同意所有的創作都用 cc 授權,影音文字一起,大約四首作品,發行 dvd,平面設計,大略如此.

說到 cc (creative commons)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可否跟我們聊一下它的理念,還有您對 cc 的看法 ?

關於 Cc的理念講起來(熱熱長),有時間的朋友請到這裡看看主辦人的文章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blog/archives/000026.html 我還是稍提一下 :

2002年十二月時, Lawrence Lessig 教授發表了CC, CC 組織當時進駐於史丹福大學法學院的地下室, CC 的理念──建立一套自由的著作權授權規範──是從自由軟體運動(Free Software Movement)來的。

CC是建立幾種著作權授權,好讓藝人、作者、教師、研究人員能夠拿來使用,並跟世人告知,他們希望他們的作品能夠有哪幾種自由。如果著作權預設的規範是「著作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則創用 CC 授權的最主要意義就是「只有部份的著作權」(some rights reserved)。好比說,著作權法將複製作品的獨佔權利授予給著作權人。而創用 CC 的授權則說,這項獨佔權利是給了公眾的。〔CC〕這樣的設計,會和自由軟體運動相似,讓創造力能有一塊空間,不致受到著作權的太多束縛。避免限制過多的控制手段,所帶來扼殺人類創造力的後果。授權本文讓世上任何人都擁有以下這四種自由:(a) 覆製作品、(b) 散播作品、(c) 公開展示或播放作品、(d) 對作品進行數位播放(亦即 webcasting)。

2004 年九月美國雅虎的報告是連至 cc 授權的連結有超過五千萬個。這些「回連的連結」(link-backs)倒不真的代表使用 CC 授權的作品數量──好比說,一份單一的授權也許可以涵括音樂資料庫裡的十萬首歌,也或者一個部落格網站(blog)裡可能使用了好幾種授權。但是這樣的成長的確意味了:CC 授權的普及度快速成長,比主辦人想像快得許多、許多。

1990 年底出專輯時尚未有著作權法,直到美國的 301 法對台施壓,大唱片公司的負責人才找自己的會計師.律師.組成某某的組織,都是唱片公司他們的人,也沒有較公正的中立單位. cc 是否公正我尚未清楚,但它能提供在現有的法規下不同的選擇,相信的是 cc 初衷良善,關心的是 cc 的理念能傳播出去並讓多數創作者能接受.接下來只要是能自主的創作發表我都會採用 cc 授權 .

那麼『取樣』呢 ? 如果你發現有人取樣您了的作品,成為他的新歌,您會同意嗎 ? 還是說在何種程度與範圍以內,您可以接受 ?

當然同意.創作人加入 CC 可自由選擇適合的授權條款,使用人可依照授權內容進行取樣.
· 從其他音樂家的樂曲中取樣,然後將之放進一首新的樂曲當中。
· 使用一部影片中的一個段落,並混編至你自己的影像創作中。
· 取用一張照片,並放入一個新的拼貼作品中。
CC 授權可以把這種方式,看成是藝術家和作者提供回饋,以鼓勵人們將他們的創意賦以新的面貌。這有某些適用的條件。藝術家有三種不同的取樣授權條款可以選擇。這三種選擇各反映出略微不同的創作風格:

1) 取樣 (Sampling) :他人可為任何目的取用並改編您著作的部分,但不得用於廣告用途。重製與散布完整著作亦被禁止。
2) 特別取樣 (Sampling Plus):他人可為任何目的取用並改編您著作的部分,但不得用於廣告用途。非商業性的重製與散布(如檔案分享)完整著作亦被允許,故稱「特別 (plus) 」。
3) 非商業性特別取樣 (Noncommercial Sampling Plus):他人僅可為非商業目的取用並改編您著作的部分。非商業性的重製與散布(如檔案分享)完整著作亦被允許。

回到『驚蟄』(Insects Awaken) 這張專輯,在製作過程裡,有沒有讓您印象特別深刻的事 ?

製作音樂本身就很有趣,但這種趣味較抽象,難以言表.總之,有時候做一做會不由自主的笑起來.接這樣的一件工作,從頭至尾都有趣.從剛開始的連絡,到中間的轉折,後來去法國,回台灣跟慧智 (http://www.ewise-digital.com/) 合作台壓版,工作中可學習到待人處事,這些對我而言都是重要且有趣,因我樂愛工作.

有些朋友們覺得搖滾就搖滾,電音就電音,為什麼您卻一直致力於搖滾與電子的融合 ?

我身上有搖滾的影響,高中時也玩團. 1994 年曾主持電台節目叫 mud (爛泥巴- 國語) (落糊仔粥 - 台語),大都是獨立廠牌另類搖滾.

那陣子聽的最兇,後來玩電腦愛跳舞喜歡電子音樂辦活動,感受到電音的困境跟局限,我的用意是跨界推展,打破你是你我是我的隔閡,我是這樣的人,沒有鮮明的形式風格,不用穿著金屬.電音螢光.寬衣垮褲.摩登時尚來告知我是誰.

流行不帶象,喜歡沒有形式的自由暢快,形式風格只是生活的素材.

到目前為止您覺得搖滾與電子的結合可行性高嗎 ? 其難度在哪裡 ?

雖無法成大眾流行,但確實有許多玩音樂的朋友已經融合.我們辦的活動也來 70-90 人,至於 PARTY 聽說有林哲儀在做,做的不錯,我沒去過.

2/21 prodigy 在台北的演出,哲儀當暖場 DJ,看看大家的反應如何?

最大的難度是 - 無法說服別人的想法跟我一樣.

上回專訪時,您跟我們分享了一些大陸那邊音樂人的想法與精神.這次您到法國巡迴,可以與我們分享法國音樂人的想法與精神嗎 ? 或除了音樂外,他們的思想與生活 ? 因為在我的印象裡,法國一直很尊敬台灣或者亞洲人的藝術創作...

去年法國之旅,除了有關專輯的工作,大都到處走走看看.沒有去有關音樂的地方,跟音樂雜誌的編輯訪問聊天,我問的都是有關電腦音樂在法國的發展,但沒有有趣的回答.除告訴我德國目前電腦音樂發展的不錯,我想是問的對象接觸少,映像中,他們都會提出全球化對台灣的衝擊如何 ? 我說 : 台灣的殖民史早已全球化,早期的日本.美國.到目前的中國,但不夠國際化.

法國人自許是文化大國,一向熱衷各國的文化與國際事務,不只有亞洲.

我們在法國只有 20 多天,走馬看花,回答不出深刻的感受.他們的環境可以慢慢的生活,我們的小島台灣連國家認同的共識都有問題,每天為金錢.意識奔波受苦吵來吵去,如何慢下來 ? 台灣的生命力大都在此展現.消耗.

在您製作電影配樂的經驗中,請問您如何精確地寫出導演所要求的配樂內容 ? 事先與導演溝通,還是先看過沒有聲音的影片 ?

台灣沒有電影工業,沒有制式的流程.因為變數大,所以得靈活溝通合作,大致上最後都是導演決定.我會提出建議看法,舉例: 中國導演賈樟柯的『三峽好人』, 2004 年台北電影節他到台北,我請他吃飯,聊到他想到三峽拍一部紀錄片,音樂或許找我.

2005 年 5 月製片發 email 告知確定要拍,並談好費用,寄了一份腳本給我,我看了一下,提出一些問題. 9 月初他們已在三峽奉節開鏡,告知我抽空到奉節一趟,看看實際的景及拍片過程,並告知導演後來改變做法將記錄片改成劇情片.

我飛到重慶住一晚,一早搭四小時巴士到港口,再搭二小時船到奉節,然後搭小巴到飯店,我在奉節待了四天,到處走走看看,感受長江景色及當地人的生活,回台北後蘊釀消化,看最新給我的腳本及劇照,此時也忙其他的音樂工作.

他們殺青後開始後期剪接,製片出國參加影展談國際發行,遇到一些問題而停擺. 2005 年底製片告知發行已談妥,並寄給我一些導演想建議加入影片音樂及環境音的 mp3,音樂開始製作.

2006 農歷年前我寄給他們配樂的 mp3,進行溝通修改.過年後從台中回到台北士林,繼續工作到現在,同時也忙著創作台灣導演鄭有傑『一年之初』的配樂.

當然情況過程都不同,二部片都須在二月底完成,因為要送坎城影展入選審,我已忙的焦頭爛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