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私房與推薦 (2010.05-06)

2010.06.27.

Frank Mills 是來自加拿大的鋼琴家,三歲開始習琴,是一位鋼琴神童。1974 年 Mills 發行專輯,收錄的單曲 Music Box Dancer 未受到青睞,四年後他改和寶麗金唱片簽約,發行另一支新單曲,搭配 B 面的 Music Box Dancer。

這張試聽片被送到各家以播放 easy listening 的電台做為宣傳,可是其中一份物送到 CFRA-AM 電台,這是一家位在渥太華的流行電台。主持人聽完 A 面歌曲後十分不解,認為是唱片公司送錯地方,不過當他聽到 B 面的 Music Box Dancer,卻非常喜歡,便透過節目大力放送,結果在加拿大創下黃金銷售量。

銷售成績大放異彩,寶麗金決定在美國也發行專輯和單曲,納許維爾的 WNGE-TV 電台製作人 Bob Parker 聽到這首歌,將它放在新聞節目的片尾,其他當地的電台 DJ 亦加入推廣行列。1979 年春天 Music Box Dancer 登上美國告示流行榜第三名,easy listening 榜第四名,銷售超過三百萬張。



2010.06.25.

Laurie Anderson 的新創作樂曲「狗的音樂」(Music for Dogs)5 日於雪梨歌劇院外初登場,安德森說,這場狗音樂會的發想,和大提琴家馬友友有關。

一次她和馬友友在後台等上台,聊到若是聽眾全是狗不知會多麼有趣,讓安德森興起辦狗音樂會的念頭。



2010.06.04.

NBC 交響樂團 (NBC Symphony Orchestra) 是美國國家廣播公司 (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創辦人 David Sarnoff 成立的樂團,目的是讓托斯卡尼尼指揮帶領,每週定期透過廣播放送音樂演奏。從 1937 年成立至 1954 年解散,NBC 交響樂團在十七年內帶給聽眾無與倫比的表演。

1941-1942 年托斯卡尼尼與 NBC 交響樂團之間有合約糾紛,於是由史托考夫斯基出任首席指揮。1954 年春天托斯卡尼尼退休,於是 NBC 交響樂團面臨解散,首席大提琴手 Frank Miller 與首席低音管手 Leonard Sharrow 轉職至芝加哥交響樂團,剩下的樂手很想讓⋯⋯樂團繼續運作,於是他們將樂團重組,命名為 Symphony of The Air。

同年十一月伯恩斯坦指揮 Symphony of The Air,演奏貝多芬第五號命運交響曲,在電視上首演獲得熱烈迴響 (如影片),於是 Symphony of The Air 展開亞洲巡迴,也打開另一個十年的表演之路。

至 1963 年樂團解散,除了伯恩斯坦,許多知名指揮家都在這段期間帶領過 Symphony of The Air,例如蒙都、萊納、華爾特、畢勤、孔德拉辛、克利普斯,以及在 NBC 交響樂團帶領過他們的史托考夫斯基。



2010.06.03.

1958 年,美俄冷戰期間,23 歲的美國鋼琴家 Van Cliburn 赴莫斯科參加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當他表演完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時,台下的掌聲竟持續了八分鐘。

到了宣布冠軍時刻,裁判轉過身詢問蘇聯總理赫魯雪夫,是否可以讓美國人奪冠?赫魯雪夫反問裁判:他是最棒的嗎?那麼就讓他得獎吧。於是 Van Cliburn 獲得冠軍,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同年獲得葛萊美獎最佳最佳器樂獨奏或合奏 (管弦樂伴奏) 獎。

由俄國指揮家孔德拉辛指揮,在 RCA 發行的錄音版本,據說是古典錄音有史以來發行量最大的一張唱片,依據維基百科資料至今已超過三百萬張。



2010.06.03.

除了蓋希文,米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所創作的小提琴與管弦樂團之電影幻想曲『屋頂上的牛』,也是充滿爵士元素的詼諧曲目。為什麼這部作品會與『電影』有關呢?米堯的原意是希望『屋頂上的牛』可以成為卓別林的電影配樂,因此氣氛幽默歡樂。

米堯曾任職法國駐巴西大使館,因此『屋頂上的牛』亦呈現濃厚的巴西異國風味。音樂的家網站形容『屋頂上的牛』反應米堯的音樂特徵:潛意識性諷刺及樂觀的實驗性格,我覺得這段話形容得真好。



2010.06.03.

Avet Terterian 是優秀的亞美尼亞現代樂作曲家,曾榮獲艾德諾獎。我聽完 Terterian 的第二與第三號交響曲,感受到強烈生命力。其交響曲使用別於一般管弦樂的主要樂器,因此散發異國風味,第三號交響曲將亞美尼亞傳統樂器都都克笛編入第二樂章,邀請大師 Djivan Gasparyan 獨奏演出,心神冥想,沉思忘語。


2010.05.29.

Othmar Schoeck(1886-1957)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期間,瑞士最重要的現代樂作曲家之一。當代作曲家們傾向不和諧作品時,他已經瞭解調性音樂本質,且注意到和諧的價值。Schoeck 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貢獻卓著,其代表作幾乎是歌唱曲。

就讀蘇黎士音樂學院期間,Schoeck 曾私下與 Max Reger 在萊比錫一起工作。1908 年他再度回到蘇黎士,便展開作曲及指揮的音樂生涯。Schoeck 在調性作品裡謹慎且有效的運用不和諧音,讓人想起另一位德國現代樂作曲家 Hindemith 於 1930-40 年代的創作。在不和諧的基礎,仍保有傳統形式及旋律性,因此 Schoeck 的作品,較容易被大眾接受。



2010.05.28.

Tanita Tikaram 是 80-90 年代的詞曲唱作歌手,出生於德國,父母來自馬來西亞和斐濟,十二歲的 Tikaram 便搬到英國展開詞曲創作生涯。

十七歲時,她把創作母帶寄給一家 club,受到賞識後,開始公開表演。隨後上電視曝光,贏得華納唱片經紀合約,1988 年發行首張專輯 Ancient Heart,獲得不錯評價,其中 Twist in My Sobriety 與 Good Tradition 兩首歌在登上歐洲排行榜,Tikaram 舉行世界巡迴,時年十九歲。



2010.05.13.

邂逅 Hazell Dean 的唱片,時光溜回青澀的八零年代,在音樂資訊缺乏的環境,喜歡一首歌只是單純喜歡而已,被問到原因,往往只會豎起大拇指,說一句:---『好聽!』,這樣就已足夠。另一首歌 Who's Leaving Who 在當時也有不錯的迴響。



2010.05.11.

Climie Fisher 是來自 80 年代英倫入侵文藝復興的二人團體:Simon Climie(主唱)與 Rob Fisher(鍵盤),他們在英國 Abbey Road 錄音室結識,因為同仇流行樂無好歌之敵愾,遂組團發聲。

1988 年發行首張專輯 Everything,開場曲 Love Changes (Everything) 榮登英國榜第二名,成為代表歌曲;Rise to the Occasion 亦有不錯成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