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Henryk Gorecki : 第三號交響曲『悲愁之歌』



葛瑞茲基:第三號交響曲『悲愁之歌』
轉載自:CD 中文內頁 - 滾石國際音樂 古典音樂組

作曲家簡介

葛瑞茲基:(1933-2010),波蘭現代樂派作曲家。

1933 年葛瑞茲基誕生於波蘭的小城鎮 -- 希雷西亞,從小並未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在他完成一般性的學業後,隨即投入小學教職工作。

1955 年之後,葛瑞茲基先後完成了卡托維茲州立音樂學院與巴黎基督教音樂院的學業。此時才華橫溢的葛氏已漸漸地嶄露頭角,並贏得許多國內外的音樂大獎,例如:波蘭作曲家聯盟青年競賽首獎、巴黎的青年競賽首獎等等,充分顯示出這位遲來的作曲家其深厚的音樂潛力。

旅居巴黎多年,葛瑞茲基最後定居於卡托維茲,甚至在母校 -- 卡托維茲州立音樂學院擔任校長的職務。

葛瑞茲基的音樂特色深受音樂界的推崇,他的音樂總是有股莫名的吸引力。在這紛擾的現代社會中,現代音樂也趨向於抽象、尖銳及不協和之感受,甚至得別出心裁才能拔得頭籌。也許只有長久以來遺世獨立的東歐作曲家才能保留著沉靜的心靈,譜出一些純淨超塵的作品。葛瑞茲基就是在這條件之下,保有他個人的獨特風味,在這現代音樂中有如出淤泥而不染,表現出十分高雅唯美的藝術情愫。

葛氏的音樂工作跨足歐洲許多國家,除祖國波蘭之外,還包括法國、英國、丹麥等國家。如今六十多歲的葛瑞茲基,已為波蘭同胞所敬重,其作品更是無國界之分而深受愛樂者的喜愛。近年來的他因身體不適而逐漸減少創作,然而昔日的作品仍活躍在樂壇上。

樂曲簡介

葛瑞茲基最著名的第三號交響曲『悲愁之歌』完成於 1976 年,據說是葛氏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為愛妻所譜寫的。

首演時,由指揮耶爾尼斯特‧布爾與西南德國電台管絃樂團共同演出這首現代作品,演出的成果十分轟動,並受到世界各地的注目。

這驚動樂壇的現代作品,卻有多劫命運,當時沒有任何一家唱片公司願意為它錄音發行。直到十年後,才獲得唱片公司的青睞,進而引進英國、美國並且風靡兩地。所謂『十年風水輪流轉;十年河西,十年河東』這句俗語恰巧應證了『第三號交響曲』的命運。



它受歡迎的程度令人趨之若鶩,在英國古典音樂排行榜上蟬連榜首達六週之久,甚至橫跨流行音樂排行榜,高居第六名。此外,美國的成績也不容忽視,連續卅三週奪得美國古典音樂排行榜冠軍。這遲來的榮耀,足以肯定葛瑞茲基的創作天份。

第三號交響曲的創作動機與取材來源很多,其中包括依本書中的小故事,這段故事描寫德國納粹佔領可帕尼集中營期間,有個小女孩臨死前刻在牆上給媽媽的一段話;十五世紀基督教修道院的悼歌;波蘭地區方言民謠,進而編織成三首深沉的哀傷樂章,故稱之為悲愁之歌交響樂曲。

其音樂特色,以樂器為前奏主導,足足十三分鐘自成一段落,稍後人聲的加入更豐富了音樂色彩,然而它們之間並無互相牽制,而各有自由揮灑的空間。第二、三樂章權式風格與第一樂章截然不同,它們亦以人聲為主,樂器的部分隨著歌詞情境而改變。整個音樂的曲風有股濃濃的哀思,那音群綿綿不絕,有如無止境地向前延伸。

感謝誠品音樂館 - 葉嘉寶先生的專業推薦。

在葛瑞茲基的作品中聲樂曲大概佔了一半,可見他對聲樂的偏好。『求主垂憐曲』(Miserere)這張專輯 選錄他三首重要的聲樂作品『求主垂憐』、『阿門』與『Euntes Ibant Et Flebant』,1972 年完成的『Euntes Ibant Et Flebant』是他第一首無伴奏合唱作品,緊接著 1975 年完成『阿門』,之後他寫了一打的無伴奏合唱,有的取材宗教的虔敬,有的則取材自波蘭民歌。

求主垂憐』一曲顯然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作品,舒緩的節奏讓音樂顯得相當沉靜。自然的、沉思的、反省的、由簡御繁地編織出廿一世紀人類的心靈狀況,透過最自然的人聲,以看似平淡技法摻透人心,不僅高明且易於接受。

沒有留言: